抗日战争时期韩复榘被杀到底冤不冤?

如果说局势,不冤,甚至可以说咎由自取!如果从国军角度,老蒋那里,其实也不冤!你不是嫡系,非要学人家,没点眼力价,活该啊!你看人家桂永清,跑出个海军司令,邱清泉跑出兵团司令,胡宗南成主席,汤恩伯……杀老婆都能杀出整编师师长,你看看你,屁也不是就敢跑,枪毙!




一点都不冤!

1,如果打不过就跑,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就真的实现了,日本敢这么说,就是因为有很多的韩复渠。

2,韩复渠手握重兵,利用济南的特殊地形打胜不可能,延缓鬼子进攻的时间还是没问题的。

3,对比一下国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将军,就在韩复渠临阵脱逃不久以后,率领几千川军将士死守滕县,血染滕州大地。韩复渠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至于说蒋介石与韩复渠有私人恩怨,才杀韩,总不能说有因为私仇,临阵脱逃就不杀的道理。

至于传说韩质问蒋:放弃南京谁的责任.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国军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精锐损失过半,战斗到底,跟不战而逃怎么相提并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完全不怨。

不过当时像韩复榘这样的家伙不止一个,只是他的下场最惨罢了。

韩复榘是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本来是冯玉祥的心腹将领。

但冯玉祥自己就是墙头草,没事就换主子,下面也是有样学样。

同时冯玉祥对于这些心腹将领的态度不好,基本当作马仔或者打手一样。即便韩复榘、石友三等人已经是有名气的大将,冯玉祥张口就骂的像孙子一样。

而且冯玉祥以简朴对外,搞得西北军上下都很穷,韩复榘等将领们基本没见过什么大钱,也没享受过什么美好生活。

此时蒋介石拿出大笔现钞,加上许诺让他们自立为王成为一省主席,韩复榘自然瞬间倒戈叛变。


1929年5月22日,韩复榘与石友三联名发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接受了蒋介石任命的第三路军总指挥,窝里反背叛了冯玉祥,脱离西北军。

在中原大战中,韩复榘坚决站在蒋介石一方对抗冯玉祥、阎锡山,在山东打得不错。

此战后,蒋介石也没有开空头支票,让他成为山东省主席,独霸此省长达8年。

成为山东王的韩复榘,同阎锡山、宋哲元之流并没什么不同。

韩复榘反不反日?当然反日,因为日本人要占领他的地盘山东。

韩复渠反不反蒋?当然也反蒋,蒋介石也要彻底控制山东,不允许军阀继续割据。

韩复渠反不反共?当然反共,因为共产党的那一套也是要将他推翻。

所以韩复榘不做日本儿皇帝,不允许蒋介石中央军进入山东,大肆捕杀山东境内共产党员。

韩复榘作为军阀,很明白地盘和军队的重要性,将山东军扩充到10万规模。

没想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山东自然也躲不过去。

此时,蒋介石就比日本人要好多的,毕竟老蒋只要韩复榘的地盘,可以保留他的军队做个集团军司令之类,一样是万人之上。

而日本要山东的地盘,也要消灭或者吃掉他的军队。


这种情况下,韩复榘做出了同张学良一样的选择,就是宁可放弃地盘,也要保住军队。

因为民国军阀只要有了军队,不愁打不出地盘来。只要有了军队,不管到哪里,都会被各方势力拉拢。

但是,如果韩复榘的山东军同日寇拼光了,那么就鸡飞蛋打,自己成为光杆司令,山东地盘自然也没了。

所以,虽然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却刻意保存实力。

在德州等地的作战中,韩复榘发现日军实力很强,自己山东军伤亡较大。

这样拼下去,10万大军拼不到一年两年就剩不了多少。

所以他借口蒋介石许诺的炮兵不能赶到,学习张学良在东北那套,不战而退,避免军队有损失。

在韩复榘的指挥下,山东军放弃战略要地济南,进而有放弃泰安,导致日军轻松渡过黄河天险。

韩复榘的军队连续撤退,几乎推出了山东省。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大半个山东。


更关键的是,韩复榘撤退之时并没有做长期打算,并没有留下敌后作战部队,完全是撒丫子就跑。

这导致半个山东几乎拱手送给日寇。

后来我们知道,国军在山东打了著名的徐州会战,还有台儿庄大捷,歼灭了大量日军。

这还不算。

八路军在山东还开辟了强悍的敌后游击战,坚持到抗战结束。

要知道,山东人是很彪悍的,男丁从古至今都是从军的好材料。本来只要韩复榘合理指挥,山东绝对可以同日寇进行持久战,对日本造成很大损失。

到了抗战结束,八路军在山东就有28万正规军,辖8个师12个警备旅,占八路军总数四分之一;民兵更是高达50万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仅据津浦路以东山东解放区统计,解放区面积达12. 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解放区总面积的13%;拥有人口2400万人,占全国解放区总人口的24%。

这么好的抗日本钱,就被韩复榘这样放弃了。

试问,这种人该不该杀?


李宗仁说得很好:老百姓养头猪还可以杀了吃肉,养条狗还可以看看门,现在山东老百姓养了韩复榘八年,还不如养猪养狗。

随后韩复榘被枪毙,一点也不冤枉。

但为什么同样率部不战而撤的宋哲元、张学良,却没有这种下场?

一来韩复榘恰好撞到枪口上,二来韩复榘的士兵都严重不满不战而逃,都要同日寇决一死战,一雪前耻,不支持韩复榘,三来韩复榘控制部下不利。

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韩复榘自己背叛主子冯玉祥,他的部下也是一样。

蒋介石早就想方设法拉拢韩复榘手下几个将领!


枪毙韩复榘以后,他的大将曹福林、孙桐萱等人也是默认现实,继续带领山东军作战,没有人愿意保住他。

以往出于政治原因,我们在宣传上经常认为韩复榘似乎冤枉。

作为一个军人临阵脱逃、抗命不遵,本来就该枪毙,换成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都肯定是死刑。

事实证明,韩复榘的部队山东军是可以打鬼子的。韩复榘前脚刚被枪毙,后脚山东军就参加了徐州会战,他们作战勇敢,以血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日寇,洗清了垃圾指挥官给他们带来的耻辱。




临阵脱逃自古以来是死罪,韩复渠该杀,韩复渠判死刑以后,中国高级军官对日作战无一人临阵脱逃,杀了韩一人救了一个国。




也冤也不冤,如果说到冤,“小六子”抗命放弃锦州(注意不是沈阳),让本来心里打鼓的日本关东军,得以放胆占领全东北,以军法论,该不该杀?结果是之后照样坐镇北平当他的小委员长,一直到热河抗战失利,才在举国舆论压力下辞职旅欧,也没有性命之忧吧?




结果一年多之后回国,继续出任鄂豫皖剿总代总司令和西北剿总代总司令,这里面固然有东北军实力仍然很强的因素,但是关键在于,这一时期的少帅还是非常听话的,也能够替“盟兄”背锅,战场上就算怂了一点,也不致死罪。


1935年国民革命军铨叙,张少帅毫无悬念位列陆军一级上将,不是因为战功也不是因为资历,就是手下有几十万东北军,以及东北易职和中原大战拥蒋的抉择。要知道,韩复榘早在1929年蒋冯战争中,就已经叛冯投蒋,也算“正确”抉择过的。


东北军是杂牌,韩复榘曾经效力的西北军当然也是杂牌,“十三太保”之一嘛,而同样出身西北军的宋哲元,其实在卢沟桥事变中责任也很大,不复长城抗战时期的坚决和勇猛。




作为平津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宋哲元拒不相信老蒋的判断,在日军增兵准备大打的态势下,仍然试图与日军媾和,同时拒绝中央军北上增援,坐失戎机,终致平津战局不可收拾,第29军仓惶撤出。


身为陆军二级上将,宋哲元的罪过不小吧?那么为何能够软着陆、甚至在病死后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呢?主要原因是长城抗战有功,并且在平津沦陷后能够知错,主动自解兵权,将第一集团军(第29军扩编起来的)完全交予军委会指挥,脑袋后面没有反骨。


(宋哲元)


既然杂牌将领都可以宽容,嫡系更不必说,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在平汉路战役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被坊间讥笑为长腿将军,重庆各界要求严办,结果如何呢?撤了战区主官,调回重庆担任卫戍司令,安然过关。


重庆防空洞惨案后,各界再次要求严办卫戍司令兼防空司令刘峙,军事委员会不得已举行会审,何应钦急忙给军法执行总监部打招呼,大概意思是刘峙为资深上将,你们不可以太过分、不能不考虑俺和委员长的面子。


啥意思呢?那就是官至二级上将以后,已经跻身国民革命军军衔最高的60人当中,非万不得已,是不能军法处置甚至处以极刑的,这里面也涉及到军队的脸面问题嘛。人家刘峙既是八大金刚之一,又是四小金刚之一,有后台地人。




那么同样也是陆军二级上将、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什么必须死呢?


第一是不听话了。


韩复榘主鲁后,大搞“独立王国”,大肆扩建军队,截留全部税收,甚至把南京派来的党部主任都给秘密卡擦了,对南京政府的军政命令想听就听、不想听就掀桌子,俨然成为了“军阀三代”(北洋军阀、新军阀之后),这是老蒋无法容忍的。


山东不是西南西北偏僻之所,在民国年代属于腹心和富庶之地,连接着华东和华北,这样的地方如果冒出来了个不听话且拥兵自重的地头蛇土皇帝,无论换哪个人在南京政府当家,也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是原则问题。



第二是有异心了。


众所周知,冯玉祥兵败下野后,曾经两次寓居泰山,泰山是谁的治下?当然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他邀请老长官到自己的地盘上,有事没事聊时局,甚至一度表现出对当年叛冯投蒋的悔意,你说老蒋知道以后作何感想?


老蒋对于冯玉祥重掌兵权的可能,那是非常警惕的,冯玉祥组建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竟然遭到了日军和蒋军的双重进攻,可见一斑。如果手握重兵和地盘的韩复榘,与老长官勾勾搭搭试图东山再起,自然犯了蒋氏之大忌。




第三是说错话了。


韩复榘被抓是1938年1月的事情,就在一年之前,张杨兵谏扣押了老蒋,当时全国各地各派系一片懵圈,有的声讨张杨,有的装聋作哑,有的支持兵谏,而韩复榘就属于最后一种,恨不得张杨直接把老蒋弄死拉倒的那种。


1936年12月21日,韩复榘密电张杨:赞其“英明壮举”,同时告知他将“奉命西开”,意思是打算联合张杨,与南京分庭抗礼,结果密电最终被南京截获破译,一票人恨上他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韩复榘又表现出非常的失望,这就是恨老蒋没死啊!




至于军事上的罪责,当然也是不小的,抗命弃守黄河天下、拱手让出济南、再放弃泰安等要点,让李宗仁第五战区骤然陷入巨大危险中,也差点毁了徐州会战。李宗仁对杂牌一向感同身受,关爱有加,如此激烈地要求惩办韩复榘,显然是气疯了。


即便是李宗仁,也没有夺其性命的意思,“刑不上二级上将”嘛,所以没有场外因素的话,到韩复榘这个位置和军衔,最多“撤职查办”并交出军队了事,跟宋哲元的性质差不多。


老蒋一定要杀他,用“公报私仇”这个词并不准确,总之是有些借题发挥,好容易逮个机会,就必须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据说韩复榘还有勾结刘湘等举动,只是查无实证,因为刘湘也很快暴亡。




说他不冤,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战场抗命和擅弃防地的罪名,确实该杀;说他冤,是跟那些同样丧师失地的上将们相比,他是唯一一个被枪毙的,说明老蒋执行军法,也是看人下菜碟,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就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情况来看,韩复榘曾经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参加什么“华北自治”,并没有当汉奸,也曾经在德州等地跟日军对打过,后面只是保存实力避战而非投降,功过相抵的话,应该惩处但是确实不应该死。


韩复榘在武汉被枪杀后,老蒋念及其在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中的功劳,以及部下的不断劝说,最终同意安葬在豫鄂交界的鸡公山墓地,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老蒋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平津   抗日战争   临阵脱逃   日寇   集团军   战区   南京   日本   山东   日军   长官   上将   司令   蒋介石   军队   地盘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