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他9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学,25岁时以全国第五名的优秀成绩中进士,87岁时,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只有一堆骂名。

他就是臭名昭著的一代奸相严嵩。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二十二日,严嵩生于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介桥村(今江西分宜县分宜镇介桥村),父亲严淮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严嵩五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学,10岁过县试,19岁中了举人,25岁时以全国第五名的优秀成绩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被授予编修。

一开始,严嵩的仕途并不顺,当上“公务员”没多久就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迫辞官。刘瑾被铲除后,严嵩才官复原职。但此时严嵩的升迁并不快,一直做得都是文职类的工作。严嵩真正飞黄腾达是在嘉靖在位的时候。

明武宗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所以选了堂弟朱厚熜当皇帝,朱厚熜就是嘉靖。嘉靖当皇帝的时候,严嵩的老乡夏言是内阁首辅。严嵩拼命巴结他,结果仕途是高歌猛进。1525年,严嵩担任国子监祭酒。1527年,担任南京礼部尚书。1529年,担任南京吏部尚书。1536年,严嵩进京述职的时候被嘉靖看重了,嘉靖把他留下来了。1542年,严嵩加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掌礼部事。此时的严嵩势力达到了顶峰,而且权倾朝野差不多20年时间。

严嵩深谙阿谀奉承,巧言媚上之道。世宗朱厚熜崇尚道教,不戴翼善官(一种皇帝戴的乌纱折巾的帽子)而戴香叶巾冠,并将香叶巾冠赐给夏言和严嵩等大臣。夏言认为,这种香叶巾只有皇帝才能戴,作为臣子不应该戴,便一直没戴。而严嵩为讨好皇帝,不仅头戴香叶巾冠,而且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世宗皇帝就十分偏宠严嵩,逐渐疏远了夏言。阴险的严嵩趁机在世宗面前进谗言,说夏言傲慢犯上。世宗大怒,当即罢免了夏言的大学士职务,命严嵩补缺。

严嵩把持重权之后,便开始培植死党,安插亲信,掌握机要部门。严嵩的干儿子就有30多个,义子赵文华任通政使,凡上书奏章,必由赵文华将副本先送严嵩阅看,然后才向皇帝奏明。

吏部和兵部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机构,也由严嵩的亲信万窠和方祥担任,导致一些重要的军事情报不能及时传达到朝廷,削弱了明朝的边防力量。

福建巡抚阮鄂与倭寇暗中勾结,案发后,阮鹗以重金贿赂严嵩竟被免罪。相反,抗倭将领张经在浙江大败倭寇,斩获倭寇2000人,但由于没有贿赂当时任东南督军的严嵩义子赵文华,竟被严嵩和赵文华以冒功罪陷害致死。

抗倭名将于大猷,性格耿直,不会逢迎拍马,令严嵩十分恼怒,竟被严嵩找借口逮捕入狱。朝中许多官员爱惜于大猷的将才,凑了三千两黄金贿赂严嵩,才保住于大猷的性命,改为发配大同戍边。

由于严嵩颠倒功罪、倒行逆施,东南海防军心涣散,纪律败坏。导致倭寇更加猖獗。

严嵩年老后,朝廷要事基本上由其子严世蕃幕后策划,严世蕃精明能算,往往替严嵩出一些迎合皇帝心意的主意。因此,人们称严嵩父子为大丞相、小丞相。

严嵩父子,大肆搜刮民财、贪污受贿、侵占民产,严府巍峨壮丽,峻宇高墙,可以与皇宫相媲美,金银珠宝数不胜数。严世蕃曾自夸说:“朝廷不如我富”。后来严嵩事败,被抄家时共抄出黄金三万余两,白银200多万两,其他珍珠古玩价值数百万两,令世宗大为震惊。

严嵩父子的生活相当奢侈糜烂。严世蕃妻妾成群,穿的都是绣有龙凤配有珠宝的华丽衣服,用的是象牙制成的床,围的是金丝帐。朝歌夜舞、荒淫无度。严世蕃以此为傲:“朝廷不如我快乐。”

严嵩专横跋扈,激起不少正直大臣的愤怒,有些大臣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上书弹劾严嵩,其中最著名的是沈炼和杨继盛。

锦衣卫沈炼上书世宗,痛陈严嵩十大罪状。不久,沈炼就被贬到保安。到了保安,沈炼又扎了三个草人,标上李林甫、秦桧、严嵩三个人的名字,天天射箭泄恨。严嵩听说后大怒,立刻派人将沈炼杀死了。

兵部侍郎杨继盛上书列举了严嵩的五奸、十大罪状,严嵩命锦衣卫将杨继盛抓入大牢,杨继盛的朋友买通狱吏前来探视他。临走时朋友取出一粒蛇胆说:“众大臣知你下狱后必受酷刑,便出资购得,蛇胆两枚,受刑不过时,可吞下镇痛。”杨继盛笑着说:“我敢弹劾严嵩,足见我胆胜过蛇胆,何须再服蛇胆?”

杨继盛受刑后体无完肤,每到半夜疼痛难忍时[流泪],他便用破碗将臂上腐烂坏死的肉刮下去,直刮的肉尽骨现,就连嗜血成性的行刑吏也吓得双腿颤栗不止。见杨继盛如此刚烈,严嵩便网罗罪名,将他处死。

严嵩父子的专权跋扈,激起了朝廷官员和百姓的极大义愤。方士兰道行借扶乩(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此人被称为“鸾生”,神明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向皇帝进谏处置严氏父子。

嘉靖44年,恶贯满盈的严世蕃被斩首,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过了两年,严嵩也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一代奸臣终于不再作威作福,祸国殃民了。[烟花][烟花][烟花][烟花][烟花][烟花]

[烟花][烟花][烟花]




公元1567年,在袁州分宜这个地方,88岁高龄的严嵩,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浑身散发着恶臭,栖身在郊外坟地的一间墓舍里。

所谓“墓舍”,是富裕人家为了方便上坟扫墓,在坟地里建的简易小屋。

严嵩颤巍巍抚摸着自己满是泥污的胡子,想到自己的3位至亲,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婆病死了,聪明绝顶的儿子严世藩被当街斩首,宝贝孙子严绍庭,被流放到蛮荒之地受苦,生死未卜。

他想到这些亲人都离他而去,自己也是朝不保夕,不禁老泪纵横。

恍惚间,他的思绪回到遥远的童年时光。

一.神童降世,光耀门楣

1480年,袁州府分宜,一个姓严的教书先生家里,诞下一个男婴,取名严嵩。

这个男孩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3岁能识字,6岁能背四书五经,到了8岁,竟然以优秀童生的身份进了县学。

要知道,有多少人学到这个程度时,都已经20多岁了。

严嵩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全家都把考中科举,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严嵩也算争气,虽然在科举之路中,多次受到家庭变故的扰乱,但还是在26岁那年,进京赶考,一举拿下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并被分配到了翰林院工作。

然而翰林院基层小文员的工作,让严嵩心理落差极大。20几年来,他一直被家乡人众星捧月般奉若神童,就连县太爷都把他当宝贝。现如今他走入仕途才发现,出身普通没有背景的他,就好像一个职场小透明。

在翰林院熬到第3个年头的时候,严嵩的寡母去世,按规矩,官员的直系亲属过世,应当休假回乡守孝。

让人吃惊的是严嵩干脆辞职了,借口守孝,实际上回老家隐居去了,这一去就是10年之久。

10年间,朝廷几次劝他回来上班,他也没答应。直到后来内阁首辅杨廷和邀他出来工作,严嵩才答应。

当年,就是杨廷和大人点中的严嵩的答卷,按照当时的习惯,杨廷和算是严嵩的恩师。

结果可笑的是,这次复出工作,严嵩又没坚持下来,就上了一年班,竟然因为出差办事恰好遇到宁王谋反,他看兵乱严重,竟然吓得跑回老家躲着去了。


二.重入仕途遇贵人,稀里糊涂速升迁

1521年,已经41岁的严嵩觉得时机到了,因为这一年,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新皇登基,恩师杨廷和代理朝政。

他果断再次回到单位上班。

不过到了单位他才发现,此时京城正闹得乱哄哄的,朝臣们每天忙着搞“辩论赛”。

原来呀,上个皇帝明武宗英年早逝也没有子嗣,于是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也就是被后世称为嘉靖帝的那位。

嘉靖帝的老爸是兴献王爷,嘉靖就觉得:我虽然不是皇帝生的,但是我现在当皇帝了,得给我爸一个说法吧,他老人家成了皇帝亲爸爸了,总得享受点该有的待遇吧。

于是他提出,要把老爸的灵位搬进太庙里供奉。

关于这个提议,朝堂上可就闹开了,大臣们主要分成两派,以杨廷和为首的一派,是坚决反对,少数几个大臣则支持。

这事儿史书上叫做“大礼议事件”。

折腾来折腾去,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在太庙旁边建个小太庙,把兴献王灵位供奉进去。很显然,反对派输了。

而反对派的下场就是下岗或降职,本来炙手可热的杨廷和瞬间凉凉。

而支持皇帝的那一派不用说,全都像坐着飞机一样,升职加薪了。

至于严嵩呢,这次是非常险,虽然恩师完蛋了,但是幸亏他还有一个特别要好的老乡,叫桂萼的,这桂萼简直就是严嵩的大贵人。

当时闹起大礼议事件,这个桂萼就是带头支持嘉靖皇帝的一个。事件结束后,桂萼火速升职,成了嘉靖身边的红人。

而严嵩这个41岁的翰林院基层工作人员,马上就沾了老乡的光,连升三级,成了国子监的一把手。

通过大礼议事件,严嵩得到了相当大的启发,他发现,要想仕途顺,就得揣摩好皇帝的心意,讨得皇帝的欢心,皇帝高兴了,看你顺眼,那你就仕途无忧。至于什么原则呀,什么骨气呀,全都不值一提。

从此之后的17年时间,严嵩把左右逢源应用地贼溜,一路升到了尚书。


三.狡诈斗夏言,艰难入内阁

153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说是严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嘉靖皇帝又出了个幺蛾子,他已经不满足于把老爸灵位请进太庙了,他觉得该给老爸封一个皇帝的封号才行。

给早已作古的兴献王封皇帝?这是多么的荒唐,这简直比之前王爷灵位进太庙还要荒唐100倍。

朝堂上众大臣全都反对,就连没啥原则的严嵩也觉得这不大合适。

于是当嘉靖帝在这种情况下特意问严嵩:“严爱卿,谈谈你的看法吧。”(严嵩当时是礼部尚书,这事儿正好是归他管)严嵩就说了一通不咸不淡的话,没反对也没支持。

嘉靖本意是想从严嵩这个原则性不强的大臣身上找个突破口,结果并没有如愿以偿,嘉靖暴怒。

严嵩当天就后悔得要命,他都是奔60的人了,好不容易爬到尚书的位置,要是因为这次惹怒皇上仕途玩完,那这后半辈子基本就没戏了。

于是他赶紧写了两篇拍马屁的文章《庆云颂》《大礼告成颂》,中心思想就是赞美嘉靖帝要给老爸皇帝封号的这个提议。

第二天嘉靖一看两篇文章,立刻心花怒放,并借此成功地给亲老爸赐了皇帝封号,得偿所愿。

严嵩从此也成了嘉靖眼前的红人,受到另眼相看。

不过,严嵩这个毫无原则拍马屁的恶心行为,却直接惹火了朝堂上的众大臣。他们觉得严嵩是个真小人,是个奸臣。

而这些指责他的清流官员中,以内阁首辅夏言职位最高,也最为正直无私。

从此之后,在严嵩心里,夏言成了他升迁路上的死敌,把夏言拉下马也成了严嵩的目标。

严嵩和夏言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

十年间,严嵩曾向皇帝进谗言毁谤夏言,而一向正直的夏言,时时以江山社稷为重,平时会有一些行为会让嘉靖帝丢面子、不舒服。严嵩的谗言,激发了皇帝以往那些不好的回忆,暴怒之下,竟然直接把夏言给开除了。

内阁大臣共有4人,夏言走了,就有了空缺,严嵩立刻被皇帝升为内阁大臣。从此之后,严嵩进入内阁。

严嵩进入内阁之后,并不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而是借着自己演技高超的优势,在内阁办公室表演起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加班到半夜不回家的戏码。

嘉靖帝还真就吃这套,对严嵩印象很好。

严嵩不仅是做足表面功夫,还花了很多心思整治内阁中的另外3个大臣,毕竟,在内阁中,严嵩是资历最浅的,资历浅就代表话语权最轻,严嵩可不甘心如此。

经过他费尽心机的一番操作,果真把内阁一把手翟銮给整走了,成功独揽大权。

然而,在1545年,严嵩还没得意多久呢,业务能力出众的夏言又被皇帝召回来了,继续任内阁首辅一职,也就是一把手,严嵩则是次辅,内阁二把手。

严嵩心里恨呀,要没有夏言,他就是一把手,基本就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只要把嘉靖哄好,他就可以放心搂钱。夏言一来,他的计划全乱了。

接下来的几年,严嵩费尽心机整夏言,不过都没有成功。

1548年,一心为了大明江山鞠躬尽瘁、舍身忘我的夏言,终究是惹怒了皇帝。

当时有个能力很强的将军,向皇帝提议出兵收复河套地区。而嘉靖帝是个图安稳,没有什么进取心的皇帝,不会去打一场可有可无的仗的。

夏言出于对国家发展的角度,大力支持这个提议,触了嘉靖帝的逆鳞。

嘉靖因此让夏言退休回家养老,而严嵩这次干脆再踩上一脚,给夏言又栽赃了一个勾结武将的罪名,彻底把夏言给整倒了。


四.只手遮天,把控朝政

除掉了夏言这个障碍,严嵩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

内阁是权力中心,而内阁首辅更是真正的大权臣。

嘉靖皇帝这个人,智商很高,很有心机,但是他没有进取心,心里没装什么江山社稷,他更注重个人私生活,个人感受。嘉靖迷恋道教,沉迷炼丹,大把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

因此呢,嘉靖自从1536年开始就不上朝了,毕竟早朝太累人了,每天凌晨4点就得起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还得听一群言官发言,还得一一回应,那太影响他的个人生活了。

不过虽然如此,毕竟嘉靖还是皇帝,国家机器也还得运转才行,皇帝还是需要一个和大臣们沟通的渠道。

于是,嘉靖帝想了个办法,他经常召开内阁会议,内阁四大臣和他,一共五个人,探讨国家大事,内阁大臣们把下面官吏的奏折整理到一起,挑一些重要的汇报给皇帝,小事情的话,就直接由内阁来解决。

这种模式下,内阁首辅那真是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没了夏言,严嵩这回彻底走上了人生巅峰。

他疯狂地发展自己的党羽,清除掉那些违逆自己的官员,光明正大搞贪污。

他儿子严世藩是工部右侍郎,工部按现代话来说,就是建设部,工部右侍郎相当于建设部二把手。日常工作就是经手朝廷各种城建项目,油水很大。

这严嵩父子俩呢,全都是没啥道德感的人,非常贪财,所以这父子干脆联手搞贪污。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么奸诈的内阁首辅,就没有正义的声音去讨伐他吗?

当然有啊,严嵩只手遮天把控朝政的15年间,曾有沈炼、杨继盛为代表的正义之士,以性命为代价,向嘉靖帝死谏,揭发严嵩的罪行。除了明着来的,暗地里筹谋扳倒严嵩父子的正直官员就更多了。

但他们都失败了。

一方面,严嵩的权势太大了,且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党羽,除了嘉靖帝,没人能奈何他。

另一方面,严嵩很擅长迎合上意,是那种完全放弃尊严的迎合。在严嵩长年的努力之下,嘉靖帝对他产生了依赖,君臣间甚至培养出了感情,就类似乾隆与和珅那样的情谊。

因此,嘉靖帝明知道严嵩父子贪腐严重,但是他选择放任不管。

严嵩父子体会到皇帝对自己的放任,就更加有恃无恐,明目张胆。


五.得意忘形,祸患已至

嘉靖帝整日穿着道士服,窝在宫里研究炼丹修道,政事交给内阁,而严嵩这个首辅又把控了内阁。

严嵩权倾朝野,严党林立。

放眼整个朝廷,乃至皇室,凡是想办什么事,全都要先真金白银地把严嵩搞定才行。只要想平安就得拍严嵩的马屁。

严氏父子长年累月地大肆搞钱,简直无法无天,时间久了,父子俩也飘了。

公元1558年3月份,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儿。

一天之内,竟然有三位大臣上书弹劾严嵩。

而这三个大臣吴时来、董传策、张翀,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徐阶徐大人的门生。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徐阶,徐阶是内阁大臣之一,官位仅次于严嵩,严嵩是首辅,他是次辅。

严嵩得知这三人弹劾自己,吃了一惊,但还是没怎么当回事。

为什么吃惊呢?

三人同一天弹劾,还都是徐阶的门生,但凡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徐阶指使的嘛,有预谋,有计划的弹劾。

严嵩之所以吃惊,是因为徐阶这么多年以来,对待严嵩都是一副奴颜婢膝的贱样子,为了讨好严嵩,不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做小妾。

他一直以为徐阶是识时务的,选择站在自己这边,万万没想到,徐阶这么些年都是装出来的。

这一下子,他算是看出来徐阶的真面目了。

那么严嵩又为啥不怎么当回事呢?

因为他把控朝政以来,偶尔弹劾他的也有,但是每次嘉靖帝都选择保他,他有恃无恐,满以为这次也和以往一样,自己演演戏,再让严党帮他运作一番,嘉靖帝顺水推舟,事情也就过去了。

果然,嘉靖帝看了三人的奏折之后,没有找严嵩问话,而且立刻把他们仨下狱,下令审问,问问他们的幕后主使是谁。

可是三人铁嘴钢牙,就是不承认是一伙的,嘉靖帝把他们发配充军,这事儿算结束了。

严嵩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危险正在向他走来,是他太大意了。

徐阶这只是第一步,试试嘉靖帝对严嵩的态度而已。

三个徐阶的门生同一天去弹劾,不用问都知道是徐阶的主使,嘉靖帝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想不到呢,但他只是做做样子审了一下三人,就发配了,根本没问徐阶。

这说明什么,说明徐阶在嘉靖心里的份量重了,而严嵩在嘉靖心里的地位下降了。

不少史学家认为,这个阶段,嘉靖帝对严嵩已经不耐烦了,虽然他用严嵩非常顺手,但十几年里,总是有人弹劾严嵩,每次都得嘉靖出马给他收拾局面,实在是不胜其烦。

两年后,严嵩做了一件蠢事,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嘉靖40年年底,嘉靖帝和妃子一起玩烟花,结果把宫殿给点了,嘉靖的寝宫永寿宫被烧,只好暂时搬到玉溪宫暂住。

于是嘉靖在内阁会议时,问起宫殿的重建情况。

让人吃惊的是,严嵩竟然说了一句“咱们刚刚搞完一个大工程,库房的建材不够,新的永寿宫一时半会建不起来,皇上您可以先搬到南宫住。”

其他内阁大臣全都目瞪口呆,嘉靖帝则是立刻火冒三丈,训斥了严嵩一番。

原来,这个南宫不是啥吉利地方。

想当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弟弟暂时当了皇帝,等到朱祁镇回国后,弟弟不想把皇位归还,于是把他直接软禁起来,这个用来软禁的地方就是南宫。

也不知道严嵩是岁数太大,脑子不好使了,还是抽什么风,竟然让皇上住南宫。

紧接着,徐阶赶紧开口,承诺三个月就可以建成永寿宫。嘉靖听了龙颜大悦,把工程交给了徐阶。

严嵩这才感到大势不好。

接下来,严家又出了一件事,严嵩的发妻欧阳氏,也就是严世蕃的妈,病逝了。爷俩伤心欲绝,除了对欧阳氏的不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欧阳氏一死,严世蕃得立马回老家守孝去。

当时的制度如此,凡是官员的父母过世,都得回老家守孝三年,工作就得暂时停止了。

而严世蕃一旦回老家,就不能在严嵩身边辅佐了。要知道,严世蕃才智过人,头脑机敏,非常擅长谋略,以及揣测圣意。他的政治头脑比老爸要强很多。

几十年来,严嵩办事之所以如此滴水不漏,并不是说严嵩有多厉害,很多主意都是严世蕃出的,尤其是严嵩上了年纪之后,就更加依靠严世蕃。当时严嵩已经81岁高龄了。

严世蕃回老家守孝去了,果不其然,这下严嵩没了智囊,接连几次都没有揣测准皇帝的意思。嘉靖对他越发有意见了。

几个月后的一次占卜,断送了严嵩两父子。

嘉靖帝很迷信,平时会定时搞一搞扶乩的把戏。

简单说,扶乩就是俩人扶着一根树枝,在沙盘画出字来。

嘉靖经常通过扶乩来进行和上天的对话。

可说白了,既然扶乩是要由人扶着树枝,那具体画出什么字,还不是人为的嘛。

这次嘉靖问完问题后,沙盘上画出了“奸臣当道,贤臣不用”八个字。

嘉靖又问,奸臣是谁,贤臣是谁。

沙盘上画出“奸臣如严嵩,贤臣如徐阶”。

扶乩事件之后,内阁次辅徐阶立刻行动起来,他找到下属邹应龙,安排他立刻写了一篇弹劾严世蕃的奏折。

奏折内容大概就是说,严世蕃仗着老爹的权势,贪污受贿搞的不像话,该斩首。

嘉靖这时候对严嵩已经厌烦,严嵩接连几次地表现不佳,导致嘉靖正在气头上。

他看了奏折,毫不犹豫就下令,逮捕严世蕃,好好审一审,至于严嵩,他还是留有一定的情面,嘉靖表示:我相信,你儿子的事和你没关系,你退休回家养老去吧。


六.最后的猖狂,追悔莫及

如果说,严嵩见好就收,就此打住的话,还可以享受一个安乐的晚年,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虽然严世蕃入狱被审,严嵩被迫卸任退休,但严党还在呀。

严党中,除了一些胆子小的,立刻摘清关系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成员是不甘心就此认输的。

严党里一个主要人物,刑部右侍郎鄢懋卿,他立刻行动起来,营救严世蕃。

不得不说,这个鄢懋卿能力真是强,经过他上上下下一番运作,严世蕃的最终审判结果竟然是,经查证,贪污白银800两,发配雷州充军。

这个严世蕃呢,被发配之后还是不消停,不知道是用了什么办法,竟然在半路跑了,来到江西。

严嵩也赶来江西和儿子团聚,父子俩竟然毫无顾忌,在江西兴师动众建起豪宅来。

同时,俩人也从未放弃严党事业,他们联系了严党骨干成员,想方设法想让严嵩再回到工作岗位。

人呀,狂妄到极致,路也就走到头了。

就在严家大兴土木建豪宅的时候,出了一件事。

严氏父子虽然倒了台,还是不知收敛,行事作风依然如恶霸一般,这就导致他们家的仆人和工人也都一个个张狂得很。

这一天,有个文人打扮的人从严家的建筑工地经过,出于好奇心他就扭头多瞅了几眼。

仅仅是多看了几眼,竟然就惹怒了工人,他们当即辱骂了这位文人,文人试图辩解,他们竟然还扔出砖头,砸伤了他的额头。

这个被欺辱的人并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是袁州的一个小小推官。

他满肚子的怒气无处发泄,于是就给好朋友林润写了一封信,吐槽这件事。

这个林润呢,是南京御史。

林润得知这件事,也感到愤愤不平,之前他就一直憎恨严氏父子。一个念头油然而生,干脆写一封奏折弹劾他们。

紧接着,林润特意去调查了一下严氏父子在江西的情况,写奏折弹劾这父子俩,勾结海盗,图谋不轨,严世蕃胆大妄为当逃兵,隐藏两年之久。

嘉靖看了奏折大怒,下令逮捕严世蕃,回京审问。

然而严氏父子依然没有惧怕,严世蕃刚被带到京城,竟然受到官员们的款待,连监狱门都没进。

这些让人惊呆下巴的情况,也让徐阶大惊失色,他筹划隐忍十几年,才扳倒严嵩,没想到,人家都倒台了,还这么大势力。

如果严氏父子再运作一番,重回朝堂也不是没可能。

徐阶不敢掉以轻心,立刻回去商量对策。

反复考虑后,徐阶写下一封奏折,让他的下属呈了上去。

嘉靖看了这封奏折异常光火,下令将严世蕃斩立决,严家抄家,所有财产充公。

那么,这封奏折写的什么呢?

主要是两点,一是说严世蕃和倭寇头子做朋友,训练自己的军队,想要里通外国,图谋不轨。

二是说,严氏父子占了一块有“王气”的土地,建造房屋。

这两条,通倭和犯上都占了,嘉靖帝自然是无法容忍。

就这样,严氏两父子亲手给自己作到了绝路,连平安度日的机会都给作没了。

严家被抄家,严嵩贬为庶民,严世蕃被处斩,严嵩的孙子被流放,一家人分崩离析。

据史书记载,严家巨富,抄家都抄了一个月。

抄出来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三百万两,古玩字画,奇珍异宝那都不计其数了,房产田产铺面这些固定资产无数。

抄家清单整整写满了一大本,像书一样。

后来还有人把这清单批量印刷出售,当书卖,老百姓出于猎奇心理,纷纷购买阅读。抄家清单被卖成了畅销书,你说搞笑不搞笑?

至于已经86岁、身无分文的严嵩,被赶回了老家。


七.凄惨落幕

1567年,已经要了两年饭的严嵩,穿着破烂,整日食不果腹,他又老又病,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有时候只得露宿街头,天太冷的时候只好去坟地上的墓舍里避一避。

这一天,病入膏肓的严嵩,孤独落寞,无比凄惨地死在了别人家的墓舍里,当时他88岁。

严嵩的结局可谓是凄惨至极,由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沦落成沿街讨饭的乞丐,亲人或死或囚,只剩自己一个孤家寡人。

这种下场其实远比一死了之要残忍的多。

这结局也全都是他咎由自取得来的。




严嵩和严世蕃是明朝众所皆知的奸臣父子,他们仗着嘉靖帝的宠信专权乱政整整二十年。在此期间,有数名忠臣冒着生命危险弹劾他们父子,但终究都失败了,甚至失去生命。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西苑永寿宫的失火成为严嵩父子倒台突破口。徐阶、邹应龙等人趁机设下圈套将严嵩父子打倒,起初嘉靖帝只是让严嵩提早退休,令严世蕃充军边疆。然而严世蕃并没有老实地去充军,他在流放途中逃回江西老家并联络幕僚策划如何东山再起。这一事件被林润知道了,他担心严世蕃再次得到嘉靖帝的宠信,便上奏弹劾严世蕃谋反。嘉靖帝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将严世蕃压回京城进行审问。

但严世蕃一点也不慌张,他买通朝中大臣,让这些人上奏——已经处死他并提出要为沈炼等人翻案。徐阶拦下这些大臣的奏折,看出此乃“彰上过”之意,于是,将其改成谋反之词呈给嘉靖。嘉靖火冒三丈,看后立即下令处死严世蕃并抄了严嵩的家。

从严嵩父子的倒台以及嘉靖帝对于他们的处置,由此可得出两点:其一是嘉靖帝对严嵩的感情颇深,二十年独宠他一人。即使后来厌烦严嵩了也不忍心惩处他;其二是导致严世蕃死亡的“谋反”事件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其实严嵩压根就不知道,这整个是徐阶等人为了防止严世蕃翻盘设下的反间计。

而严嵩父子的命运如何?我们今天说说这事。

嘉靖帝对于严嵩的宠爱可谓“溺爱不明”,朝中之事全权交由严嵩处理,自己高枕无忧地在永寿宫玄修。不过嘉靖帝并非昏庸之君,他能如此超然地将一切事项交给严嵩,是经过仔细考量的。首先严嵩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一方面他的文章写得行云流水,尤其是在青词上(是凡间的皇帝给天上的玉皇大帝的奏疏)的造诣很深;另一方面他改良了明朝的行政系统——他很好地维护并修复了嘉靖帝与其他朝臣、百姓之间的关系。

一个帝王全身心沉迷于道教,没有时间管理国事。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当时有人劝谏,民间舆论出现了炮轰的局面。虽然皇帝有用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他们总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愿意被世人唾弃。嘉靖帝需要一个人出面维护自己的形象,严嵩恰好具有这方面的本事。

能把这种事情做得天衣无缝,拍马迎逢、八面玲珑的严嵩很有一手。他得知嘉靖帝玄修的目的不是求长生不老,而是为了房中之术,便到处寻找秘方炼制春药。二十年来严嵩与嘉靖帝的配合十分默契,正像有人描述的那样,他们一个刚烈,一个柔媚;一个骄横,一个恭谨;一个英察,一个朴城;一个独断,一个独立。

换句话说,嘉靖和严嵩就是一对黄金搭档了。在深得皇帝的信任后,严嵩慢慢恃宠而骄,干起了贪赃枉法的勾当。而对于正义之士的弹劾,嘉靖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处死弹劾之人。

我们有必要说说沈炼之死。当时沈炼拼死上奏,弹劾严嵩卖官鬻爵,专权乱政。但嘉靖并不在意,他直接将此事交由李本处理。李本是什么人?他是严嵩的同党。在得到圣意后,他立马问严嵩该怎么办?这不是明摆着让严嵩自己解决么?

让贼去捉贼,受害的一定是百姓。这个李本和严嵩一合计,反过来给沈炼整理了一本黑账,说他诬陷忠良。最终,崇祯御笔一批,沈炼获诬告之名,被流放边疆。后来,严嵩又以其他罪名将他处死。

到严嵩年事已高的时候,精力不济,无力处理乱七八糟的事务。他的儿子严世蕃走向了前台。

老鼠儿子注定干不出什么好事情。这个严世蕃长得猥琐恶心,没有真才实学,天生就是一个不走正道的家伙。结果老爷子的权利后,他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嘉靖虽然看不上这个苟且之徒,但严嵩的情面摆着,他就不去认真计较。

俗话说“夜路走得多了就会遇见鬼。”永寿宫烧毁后,严嵩建议嘉靖搬到南宫。当年明英宗因土木堡之变被俘蒙古,回来后又被代宗软禁在南宫。所以,嘉靖觉得南宫是个不祥之地。严嵩为什么让他搬到那里?嘉靖猜测严嵩有了二心。危机正一步步走向严嵩。

徐阶察觉到了嘉靖的微妙转变,觉得搬到严嵩的时机成熟了,他立即买通玄修道士。结果嘉靖在占卜之时,玄修道士说严嵩是不肖之徒,是大明王朝国运的克星,上天之所现在还没有惩罚他,是因为他住在京城且离皇宫很近,一旦他远离皇宫,苍天就会处置这个不屑之徒。

再糊涂的人也不愿意让歹人留在自己身边。严嵩父子精心构建的权力体系瞬间坍塌——一个被迫退休,一个流放边疆。

不少大臣请求嘉靖重惩。怎么办?嘉靖却为二十年的旧情所困——最终,杀了严世蕃而没有杀掉严嵩。

严嵩父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他们留给历史的恶名洗都洗不掉。




严嵩的结局自然很惨,自个从云端摔落、一无所有滚回老家等死不说,儿子死了(严世蕃该死,但是那个罪名真的好笑,跟莫须有差不多),孙子流放,他严家无东山再起的可能。

另外,很多以为严嵩是坏到流脓的大奸臣的人,根本没意识到真正有问题的是嘉靖皇帝本人,严嵩不过是他拱到前台的靶子,价值用完后就被果断抛弃了,严嵩的坏不过是嘉靖畸形政治的产物。

夏言其实也一样,不过嘉靖用的不顺手,才坐视严嵩搞事,让其取而代之。至于斗倒了严嵩的徐阶,要不是熬死了嘉靖,他的下场恐怕比严嵩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




公元1567年,在袁州分宜的郊外,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人,拿着刚刚从坟地上取来的贡品,贪婪地吃了好几大口。



吃的速度之快,仿佛手里又干又硬的食物是珍馐美味一般。

此时,若是有路人经过,必定会一脸嫌恶地快速走开,因为这个老者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浓浓的恶臭,加上他衣衫破烂,披头散发,更是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但任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和乞丐一般无二的老者,曾经是大明朝最有权势的人。

没错,这个靠着吃坟地上贡品充饥的老者,正是曾经的明朝首辅严嵩严阁老,那么,权倾朝野的严嵩,为何会混到如此凄惨的地步呢?

这还得从严嵩的童年时期说起。

严嵩的父亲,名字叫做严淮,此人一生醉心功名,几乎是“逢考不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属于是“考霸”。

只不过,他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科举考试,从少年考到中年,却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上。

眼看功名无望,同时又需要维持生活,不得已之下,严淮只能在家乡当起了教书先生,靠着教书,来维持一家人的吃喝。

不过,虽说他当了教书先生,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梦想却并未放弃,只不过,他把完成这种梦想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严嵩身上。

严嵩生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从他咿咿学语开始,父亲严淮便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有了父亲孜孜不倦的教育,同时加上严嵩天资聪明,因此,严嵩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远超常人的优异。

三岁能识字,六岁能背诵四书五经,到了9岁,更是成功考入县学。

要知道,不少同时代的读书人,到了二十岁也不一定能考入县学,比如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他考取童生的时候,都已经二十八岁了。

但严嵩却在九岁的时候,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当时,很多人都称赞严嵩为“神童”。

而这还不算完,进入县学后的一年,也就是严嵩十岁那年,他居然考中了秀才,而到了十九岁时,他已经是一个举人了。

这种成绩,就算是放在整个大明朝,也算是名列前茅。

并且,严嵩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再接再厉,到了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成功地考中进士,成绩为二甲第二名(相当于全国第五),并被选为庶吉士。



这下,严嵩父亲严淮的心愿总算是达成了,不过,正式参加工作后的严嵩却并不是太开心。

为什么呢?因为最开始,他被授予的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这个职位,官微言轻,这就让严嵩颇有些心理落差。

毕竟,他可是一路顺风顺水地走到今天,在他的概念里,自己的未来必定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如今却只是一个职场小透明,因此,他就十分的不开心。

这人一不开心,身体就容易出问题,严嵩也是如此,在他正式上班的一年后,由于心情的极度郁闷,导致他生了一场大病。

而在生病之际,严嵩做出了一个关乎他人生的决定,那就是辞官回乡。

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无疑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并吃上了皇粮,怎么能说辞职就辞职呢?

但严嵩却不这么想,十分坚定地递交了辞职书,收拾收拾行李,很快就返回了家乡。

严嵩之所以要坚定的辞官,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严嵩的母亲去世了。

在严嵩的父亲严淮去世后,一直是母亲辛辛苦苦供他读书,而今严嵩刚刚考取功名不久,母亲却病逝,这自然让严嵩无比悲痛。

史料记载,当时严嵩在知道这个噩耗后,日夜痛哭,还差点因此送了命。

正是因为母亲的去世,极度悲痛的严嵩根本无心上班,因此他就决定,自己要回到家乡,为母亲守孝。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当时的朝局也是严嵩辞官的原因。

严嵩考中进士的时候,大明朝正是宦官刘瑾专权擅政之际,刘瑾仗着明武宗朱厚照的宠信,欺上瞒下、党同伐异,对待朝中不与他同流合污的大臣,进行疯狂的打击。

当时就有不少大臣,就因为得罪了刘瑾,遭到其迫害后惨死。

如此朝局,让年轻的严嵩极为看不惯,他也不愿意当一个只会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人,因此,借着母亲去世,干脆辞官不干了。

而在他辞官回乡,并且“守制期”过了之后,朝廷多次下旨,让他回来继续任职,当时的严嵩掷地有声地说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

“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严嵩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严嵩,不仅头脑聪颖,并且孝心满满,更重要的是,他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

哪怕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和奸党同朝为官。

不过,在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严嵩还是出来做官了,这次出山,除了因为当时刘瑾等人早已倒台之外,还因为他接到了一个人的邀请。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

十年前,也就是公元1505年,时任主考官的杨廷和,亲笔点中了严嵩的考卷,并对其赞赏有加,而从那个时候开始,杨廷和成了严嵩的老师。

因此,既然是老师召唤,严嵩自然不敢不听,不过,这次出山,他的运气似乎不太好,虽说好不容易捞到一个“传旨”的差事,但却遇到了一件倒霉事。

什么倒霉事呢?在正德十四年,严嵩前往江西传旨的过程中,恰好碰上了宁王叛乱,也不知道他是因为害怕,还是受了什么刺激,导致他干脆再次告假,回到老家躲起来了。



这一躲又是两年,原本严嵩以为就这么躲下去得了,但上天似乎注定要他出场,正德十六年,随着明武宗朱厚照的去世,杨廷和开始代理朝政,而严嵩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意识到,真正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在当年六月,严嵩满怀斗志回到京城,决定好好大干一场。

但是就在他满怀信心回到京城后,却发现整个朝堂上下气氛十分诡异,就连他的老师杨廷和,也对他平平淡淡,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热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杨廷和不待见严嵩了吗?那倒不是,主要是因为当时杨廷和正忙着和新皇帝嘉靖打“辩论赛”呢。

至于什么辩论赛,这就是说到嘉靖皇帝的身世了。

按照辈分来讲,嘉靖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原本,他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由于朱厚照死得突然,加上没有子嗣,因此,经过首辅杨廷和以及太后等人的共同协商,最终让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位。

朱厚熜就是嘉靖帝,庙号为明世宗。

嘉靖皇帝继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爸爸”,什么意思呢?按照当时朝廷的礼制,既然嘉靖继承了皇位,那么他就不能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兴献王为“爸爸”了,而是要认明孝宗朱佑樘(即朱厚照的亲爹,朱厚熜的伯父)为“爸爸”。

但朱厚熜对此肯定不能接受,凭什么当个皇帝,还让自己平白无故多了一个“爹”?

因此,关于这件事,朱厚熜与杨廷和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杨廷和强调一切以礼法为准,而朱厚熜根本不听,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这便是明朝历史上,极为出名的“大礼仪”事件。

正是因为当时杨廷和正在和嘉靖帝争论此事,所以才在严嵩刚刚回京的时候,对他不冷不热,并且,此次回京之后,分管官员任派的吏部还将严嵩打发到了南京,让他去南京翰林院当了一个闲差。

这让严嵩十分郁闷,因为当时的他,已经四十一岁了,如果照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他将来极有可能就是在南京任上终老。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在南京的这段时间,让他躲过了京城里的一场风暴,并且,在风暴过后,严嵩迎来了人生的曙光。

怎么回事呢?在严嵩前往南京之后,大礼仪事件进入最后阶段,忍无可忍的嘉靖帝,在大臣张熜和桂萼的支持下,一举击败了杨廷和,最终,杨廷和被迫辞官。



作为支持嘉靖帝的张熜和桂萼,也在此事后脱颖而出,成为嘉靖皇帝身边的红人。

而好巧不巧的是,这个桂萼与严嵩是老乡兼好友,如今桂萼既然发达了,自然忘不了严嵩,于是,在他的提携之下,严嵩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先是从南京的一个闲职连跳三级,升为国子监祭酒,仅仅两年后,又再获升迁,出任南京吏部尚书。

如此迅速的升迁,让严嵩幸福感无以言表,同时,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仕途要想顺,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把皇帝哄开心了。

而自此之后,原本那个品行正直,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的严嵩彻底变了,他开始学会逢迎,学会阿谀奉承,并且他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最明显的,是在嘉靖十七年,当时有朝臣上本,请嘉靖帝把生父兴献王的牌位入太庙,这个提议,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强烈抗议,包括严嵩刚开始也在抗议之列。

但等到嘉靖帝在朝会上严厉斥责了那些抗议的大臣后,严嵩马上改变了立场,不仅不再反对,反而将入太庙的相关事宜,一一上本给嘉靖,这让嘉靖对他极为满意。

不过,严嵩此举却让不少大臣纷纷指责,一时间骂声不绝于耳,但严嵩不在乎,因为他知道,只要能飞黄腾达,别人说什么,骂什么都无所谓。

就这样,严嵩完全背弃了年轻时的所有原则,最终成为了一个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不过,就在严嵩树立了全新的人生观,誓要把“阿谀奉承”当做人生第一准则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阻碍他实现人生理想的人,这个人就是首辅夏言。

夏言和严嵩,原本关系还算不错,并且二人还是老乡,当初正是夏言的推荐,才让严嵩担任了礼部尚书一职,但相处时间久了,夏言就发现,严嵩这个人喜欢投机,做事没有原则,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所以,就开始逐渐有些瞧不起他。

而真正让两人关系破裂,则是因为一场饭局。

某次,身为下级的严嵩想请夏言吃顿饭,于是就派人送去了请柬,夏言在接到请柬后,当时也答应了。

之后,严嵩在家里摆好酒席等着夏言到来,但左等右等,一直等到过了饭点,也没见到夏言前来。

不得已之下,严嵩亲自去了一趟夏言家中,结果却得到的答复是,夏言不在家。



这摆明了就是在耍人,不给严嵩面子,因为这件事,严嵩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决定扳倒夏言。

而他采用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告状。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的一天,在朝会退散后,严嵩单独觐见了嘉靖皇帝,在嘉靖面前,他上演了一幕“痛哭流涕”的戏码,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向嘉靖哭诉,说自己受到了夏言的侮辱。

当然,嘉靖皇帝何等聪明,他早就看出严嵩的哭诉属于是表演的成分居多,因此,在最开始,嘉靖并未有什么反应。

但严嵩最后的一句话,让嘉靖瞬间暴怒,当时严嵩说到,夏言“藐视陛下,鄙弃御赐之物”。

为什么嘉靖会因为这句话生气呢?原来,喜欢修道的嘉靖,经常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大臣,比如他曾经做了几个道士戴的香叶观,不仅自己戴了一个,还送给了夏言、严嵩等人,让他们也一起带。

严嵩自然十分听话,皇帝喜欢什么做什么就是了,但夏言不同,他自恃清高,且十分有原则,因此从来就不戴。

甚至不仅不戴,还多次对嘉靖说,让他也别带了。

这就让嘉靖十分不满,也逐渐对夏言很有意见,而在这种情况下,严嵩又适时告状,说夏言鄙弃御赐的香叶观,分明就是藐视陛下。

所以,本就压抑在嘉靖心中的怒火,被严嵩成功点燃,当即下旨,用极为严厉的口吻斥责夏言。

之后,虽说夏言连忙上书谢罪,但也无济于事,仅仅半个月后,夏言被革职闲住,而严嵩则取代夏言,自此进入内阁。

没有了夏言的压制,严嵩更是为所欲为,当时内阁中还有许赞和张璧二人,另外还有资历比严嵩老的崔銮,加上严嵩一共四人。

这种局面,显然严嵩不会自己说了算,因为,他为了能独掌大权,先是指使言官骂走了崔銮,之后仗着皇帝的信任独揽大权,以至于许赞和张璧入阁一年多,连参与机务的资格都没有,最终一气之下,二人干脆什么都不管了。

就这样,严嵩成了内阁说一不二的人。

不过,严嵩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在公元1545年,嘉靖皇帝又把夏言给召回来了,重新让夏言进入内阁,并且继续担任首辅。

这下,严嵩再次成了内阁的次辅,位居夏言之下,这让严嵩就十分不爽。



怎么办?只要彻底扳倒严嵩,方才能独揽大权,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严嵩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当时,有蒙古骑兵进驻河套地区,逼近关塞,时任陕西总督的曾铣便上书请求出兵收复河套地区,夏言认为曾铣能力很强,就主动向嘉靖举荐,请求嘉靖同意曾铣出兵。

刚开始,嘉靖还是比较赞同这个计划的,并且曾铣也确实有能力,在前期的战斗中屡屡获胜,但就在这个时候,严嵩掺和了进来。

他为了扳倒夏言,收买了嘉靖身边的宦官,让宦官时常在嘉靖耳边贬低夏言,同时自己又上书,称曾铣好大喜功,并且还借助战事中饱私囊,同时还没少贿赂夏言。

而嘉靖一听,结合之前夏言极力推荐曾铣,就开始犯嘀咕,最终他停止了一切关于收复河套,便勒令夏言就此辞官。

也就是说,严嵩用诬陷的手段,蒙蔽了嘉靖皇帝,最终迫使夏言再次辞官。

但到了这个时候,严嵩依旧没有停手,他又指示大臣仇鸾对夏言继续进行弹劾,最终,经过严嵩上下其手的一系列操作,曾铣和夏言先后被斩。

由此,严嵩彻底扳倒了夏言,而他也真正登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

在成为内阁首辅之后,严嵩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就是极力揣摩嘉靖皇帝的心思,尽其所能地迎合嘉靖

嘉靖皇帝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但却极为自私,他的聪明更多是用在了如何驾驭群臣上面,而不是想着江山社稷。

并且,他的最大爱好就是修道,为此,他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入在这上面。

皇帝既然喜欢修道,严嵩自然是极力迎合,当时为了满足嘉靖修道的愿望,严嵩均当做第一要务去做。

比如嘉靖想要修建斋宫,严嵩就想方设法的去弄钱,哪怕花费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必须保证斋宫的顺利修建。

史料记载,当时光是修建斋宫以及一些相关的花费,一年就需要银子两三百万,而当时明朝的太仓岁入也就只有二百万两。

不过,即便如此,严嵩还是尽可能的去满足嘉靖,而嘉靖对此也默认,让严嵩放手去做。



还有,为了哄嘉靖开心,严嵩苦练写青词的手艺,六十多岁的人了,为了练出一手能让嘉靖满意的青词,严嵩甚至不惜的废寝忘食。

某次,边关有战事,需要严嵩批准一项紧急决定,而当大臣拿着条陈去找严嵩的时候,严嵩却闭门不见,原因就是他在写青词,这就充分说明,讨皇帝欢心,远比国家大事重要。

也正是因为严嵩不遗余力的迎合嘉靖,致使嘉靖对严嵩的信任越来越高,当时嘉靖为了减少上朝的次数,就特意单独召开内阁会议,通过内阁会议,把他的一些意见再转发给朝臣。

这样一来,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俨然成了嘉靖的代言人,大小政策几乎均出自他手,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天下,严阁老的名声甚至比嘉靖皇帝还高。

除了揣摩迎合皇帝之外,严嵩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排除异己。

严嵩的专权擅政,自然有人看不惯,朝廷中也不是没有正义之士,比如当时沈鍊和杨继盛,就是看不惯严嵩的人之一。

沈鍊向嘉靖帝上书,列举了严嵩十大罪状,结果,却遭到了严嵩的忌恨,在严嵩的进言之下,嘉靖再次被蒙蔽,最终沈鍊被发配边疆。

而到了边疆之后,由于沈鍊时常痛骂严嵩父子,因此,严嵩就对其恨之入骨,指使儿子严世藩借助白莲教谋反的事情,硬是诬陷沈鍊为白莲教成员之一,最终导致沈鍊被斩。

而杨继盛的结局更惨,原本他上书弹劾严嵩的内容,写的十分高明,并紧紧抓住了迷信天象嘉靖的心理,几乎都已经让嘉靖开始相信他所说的话了。



但千不该万不该,他在奏章的结尾,说了一句“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意思就是嘉靖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嘉靖自己的两个儿子。

这样一来就犯了嘉靖的大忌,为什么呢?一来,嘉靖迷信道家之言,说“二龙不可相见”,如果见面,必有大灾,因此,他根本不愿见自己的两个儿子;

二来,身为藩王,理应不过问政事,杨继盛让嘉靖询问两个藩王,是何用意?

而这句话也成了严嵩打击杨继盛的最好理由,在他的煽风点火之下,杨继盛被火速押进了锦衣卫诏狱,而为了杀掉杨继盛,严嵩故意把他的名字放在了一些要被处决的犯人名字之后,就这样,轻易而举的得到了嘉靖的朱批,最终将杨继盛斩首。

而严嵩做的第三件事,就是疯狂捞钱。

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当时任职于工部,这个职位相当于国家建设部,而作为一把手的严世藩,自然是趁机大捞特捞。

儿子会如此,自然是因为父亲的大力支持,史料记载,在严嵩出任内阁首辅之时,朝廷国库已经极为空虚,但严嵩身为首辅,不仅没有丝毫的规谏和改革方案,反而继续推波助澜。

他的宗旨,就是只要皇帝想要的,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哪怕是国库空虚也无所谓。



而为了满足皇帝的喜好,严嵩和儿子大开“买官卖官”之门,当时官职甚至出现了“明码标价”,比如一个七品州判,花上三百两银子就能买到,其余大小官职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严嵩父子除了不断迎合嘉靖,同时也给自己捞到了大量的钱财,而各地大小官员为了能够晋升,也没少孝敬严嵩父子。

多年后,严嵩被抄家,其家中被抄出的财产之多,可谓是令人叹为观止,当时有人还特意编写了一部书,名字叫做《天水冰山录》,里面记载的全都是严嵩被抄家时的财产。

一个人的财产之多,居然能编写成一部书,可想而知严嵩父子贪污的程度。

曾经,严嵩之子严世藩某次来到家中的宝库,视察一圈之后,对着身边的人不无得意的说了一句话:

朝廷无我富!---严世藩

总之,严嵩父子在当时,几乎是把大明朝当做了自己捞钱的工具,而这些情况,虽说有大臣不断上书弹劾,但奈何嘉靖帝对严嵩的包庇,最终都不了了之。

严嵩的结局

不过,严嵩的好日子,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而引发他倒台的,最开始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嘉靖四十年,原吏部尚书退休,严嵩便趁势举荐自己的亲信任职,但严嵩举荐的这个人,嘉靖皇帝不是特别喜欢,所以,最开始,嘉靖拒绝了严嵩。

但严嵩却在之后上密折,以“告慰自己劳苦功高”为由,希望嘉靖同意。

最终,嘉靖同意了严嵩的请求,但不久之后,严嵩的密折内容被传出,这就令朝臣大吃一惊,纷纷指责严嵩这是“与人主争强“。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十分严重,大意就是说,严嵩的权势已经大到可以左右皇帝的程度了。



而嘉靖在听到这句话之后,顿时极为生气,为什么呢?要知道嘉靖历来自视甚高,把群臣当木偶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如今,自己却在不经意之间,当了一次木偶。

这让嘉靖如何不生气?通过这件事,嘉靖对严嵩就开始有些疏远。

而在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更让嘉靖对严嵩讨厌的程度又增加了几分。

嘉靖四十年年末,由于不小心,嘉靖把寝宫永寿宫给点燃了,事后嘉靖虽说没受伤,但寝宫却被烧没了。

皇帝寝宫没了,自然要重新修建,但就在嘉靖召开内阁会议,商量着如何修建的时候,在场的严嵩,也不知道是脑子混了还是怎么,说了一句让嘉靖极为不爽的话。

当时他说,由于最近花钱太多,因此新的寝宫建设速度较慢,所以,建议嘉靖皇帝,先搬到南宫去住。

这句话里,嘉靖有两个不爽的地方,第一,是自己住的地方都没了,什么事能比这个更重要?

第二,严嵩口中的南宫,是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归来后,被幽禁的地方,而严嵩却让嘉靖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因此,当时的嘉靖听完之后,气的脸都要白了,还是在场的大臣徐阶,赶紧承诺说三个月就会修好新的寝宫,这才让嘉靖没有发作。

而这件事,让嘉靖对严嵩更为厌恶,也成了日后他倒台的导火索。



有了厌恶,嘉靖自然就百般看严嵩不顺眼,同时,严嵩的智囊严世藩,由于需要回乡为母亲守孝,所以,当时严嵩没有了参谋,就出现了上的折子经常性的不知所云,更无法准确的揣摩嘉靖的意思,这就更让嘉靖厌恶严嵩。

而最终,严嵩倒在了一个道士的手里。

嘉靖喜欢修道,宫里就养了不少道士,当时有一个山东道士名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因此,这个人就被严嵩的政敌徐阶请进宫中,送到了嘉靖身边。

既然是徐阶请的,他想干什么不言而喻,没错,他正是看出了嘉靖已经厌恶严嵩,就想借助道士之口,彻底扳倒严嵩。

这个蓝道行进宫之后,经常就给嘉靖“扶乩”,由于确实有些水平,让嘉靖对他颇为信任。

某次,蓝道行例行为嘉靖“扶乩”,而所得的结果,是“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不早不晚的来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严嵩就是奸臣。

本身嘉靖最近对严嵩父子就已经有了很大意见,如今道士这么说,对此深信不疑的他,瞬间对严嵩的厌恶又上升几分,当即下令,彻查严世藩,并勒令严嵩退休养老。

就这样,权倾朝野的严嵩父子,被道士的几句话给整倒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严嵩父子并未彻底倒台,毕竟他们在朝中经营多年,关系网极其复杂,因此还指望着走走关系,重新恢复往日的权势。

但徐阶岂会放过他们?毕竟如果严嵩重新掌权,就意味着自己死到临头了。

因此,在徐阶的大力运作之下,关于严世藩的彻查迅速启动,最终,查证了严嵩父子两大罪状,这才算是给严世藩定了死罪。

什么罪状呢?第一是严世藩暗中训练军队,并与倭军暗通,意图叛国。

第二,则是严嵩父子在江西老家修建宅子的地方有“王气”,他们明知如此,却依旧修建自己宅子,其心可诛。

这两点罪状,可以说是要了严嵩的老命,毕竟里通外国意图造反,这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死罪,另外“占据有王气”这个罪名,在古代更是杀无赦的大罪。

所以最终,严世藩被斩首,而严家被抄,严嵩自己也被贬为庶民,同时勒令其返回老家。

就这样,严嵩的仕途彻底走到了头,而他在返回老家之后,同样是无家可归,史料记载,当时已经八十五岁的严嵩,由于没有去处,只能“寄食墓舍”,可谓是相当凄惨。

而最终,在墓园里艰难生活了两年后,八十七岁的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在他死后,连个下葬的棺木都没有,只能是草草安葬。



总之,严嵩的结局可谓是相当凄惨,曾经权倾朝野,最终却落了个“寄食墓舍而死”,不得不说,这真的咎由自取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永寿   翰林院   南宫   明朝   奏折   奸臣   嘉靖   仕途   内阁   南京   朝廷   大臣   父子   皇帝   结局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