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呢?

广大车主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德系车皮实耐造,日系车省油耐用,但车轻、皮薄、不耐撞。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日系车与德系车到底谁更耐撞?详细对比后差距立见分晓。

首先我们要了解,汽车的安全性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说车身结构、车身用料、安全气囊、主动安全配置等方面。而汽车碰撞测试、事故案例则直接验证了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影响因素一、车身结构

有的人说,看过很多拆车视频,发现很多日系车机盖、车门、车顶铁皮都很薄,用手轻轻一按或者轻微碰撞就瘪了,以此认为这样的车不安全,认为前后防撞梁越粗、越大,车门、引擎盖、车顶等地方的钢板越厚越安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举个例子,用一个铁盒子将一只老鼠关在里面, 然后从高处抛下来,由于铁盒子刚性很强,落地产生的碰撞能量直接传递到了老鼠身上,老鼠几乎无生还的可能。

但是如果在铁盒子周围裹上较好的棉被,落地时产生强烈的冲击能量被棉被吸收,老鼠很可能完全没事或者只是轻微伤。

同样的道理,汽车前后部分都会设计有溃缩吸能结构(吸能盒),也就是在车辆前后部位设计一些强度适当的区域,发生碰撞时,一方面车身的变形能够按照预设的方位逐渐变形直至停止,这样尽可能减小冲击力传递到驾驶舱。

另一方面,发生碰撞时,这些吸能区域的结构件会发生折断或者弯曲折叠,不至于向乘客舱挤压,精准的吸能设计可以有效预测碰撞后吸能效果,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损伤。

1、前后防撞梁真正的作用

有的人看到汽车前后防撞梁很薄,轻微碰撞后就严重受损,有的防撞梁里面居然是泡沫状的东西,认为这是“减配”,用料太差,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观点,前后防撞横梁可以说是发生碰撞或者追尾时首层吸能设计。

前后防撞横梁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当汽车与行人发生低强度的碰撞,保险杠会有一个自然的回弹力,这样可以降低对行人的伤害,如果是与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自然回弹力也可以尽量减小对车辆保险杠、车身其他部件的损害。

2、车身结构一定程度决定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分为承载式和非承载式车身结构,简单来说,像货车、客车、部分越野车都是非承载式结构,发动机、变速箱、各种零部件都是固定安装在一个钢架横梁上,大梁贯穿车头和车尾。

家用汽车普遍都是承载式结构,车辆没有大梁,发动机、变速箱等结构件和车身为一体设计,具有平稳、重量轻、噪音小等优势,但是车身强度不如非承载式结构,换句话来说就是碰撞安全性能不如非承载式结构。

同样是承载式车身结构,车身构架类型、用料、工艺、溃缩吸能等方面的差异都直接影响安全性。

3、溃缩、发动机下沉技术

发动机下沉是汽车安全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有车友吐槽说,某日系车碰撞后看到发动机都快掉下来了,认为车辆质量太差,其实这是发动机下沉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乘客。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为了防止发动机以及相关零部件被挤进驾驶舱,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这时候采用了“下沉”技术,也就是说碰撞发生后,根据碰撞强度,触发相应机制,发动机会自动下降一定高度,这样发动机就不至于被挤进驾驶舱,同时原有的空间有利于溃缩吸能。

影响因素二、车身用料

车身结构、溃缩吸能区、前后防撞横梁等关键部位的材料与安全性密切相关,一般价位较为便宜的车型,很可能前后保险杠就是简易的钢管,价位高一些的车型普遍采用铝合金材料。

一般来说,铝合金防撞梁比钢架防撞梁更好,钢制防撞横梁虽然抗压力大,但是溃缩距离较短,铝合金溃缩可能达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碰撞后传递到车身的力更小更均匀,吸收的冲击能量远大于刚性材料,较好的防撞梁配合吸能盒才能更好地保护人员安全。

对于车身结构材料来说,该软的地方要软,该硬的地方一定要硬,比如说,前后防撞梁、吸能盒、纵向吸能、整体溃缩吸能区等等位置需要软性适度,而像ABC柱等防止挤压进乘员舱的“笼式结构”就需要硬。

这些结构件普遍都是采用钢制材料,如高强度钢、超强度钢、热成型钢,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钢制件。

以日系车为例,广汽丰田的TNGA构架家喻户晓,采用TNGA构架的车型在主要部位均采用热成型钢,具备高刚性车身,其安全性在国内外严格的安全测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中保研的安全测试中,采用TNGA构架的凯美瑞、雷凌均取得了全优的成绩。

比如雷凌车型,590MPa的高强钢占比高达42%以上,其中1500MPa热成型钢则主要用于底盘、A柱、B柱等关键部位,确保乘客舱的安全。

从这一点来看,并不能说日系车安全性都不好,还是要看具体车型,车身结构、用料等因素。

影响因素三、安全配置

汽车安全性除了车身结构、用料方面的因素,主动安全配置、安全气囊等方面的因素也同样重要,以安全气囊来说,气囊越多,位置越合理,其安全性越高。

出于成本因素,并不是所有车型都会配齐各个位置的安全气囊,比如说绝大部分车型只有主副驾驶正方向气囊、后排正方向气囊,事实上,膝部气囊、头部气囊、侧气囊、侧气帘等气囊都同样重要。

在安全功能配置方面,比如ESP、ABS、主动刹车、360度全景影像、前后倒车雷达、车侧预警等等安全功能对行车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这些方面,日系车在很多车主印象中都很差,安全气囊少、安全功能少,其实主要还是价位的问题,日系车一向以省油、耐用、省钱、实用为主。

在价格一定的基础上,日系车可能把重心放在整车稳定性上面,毕竟对绝大部分车主来说,安全气囊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就好比说飞机不配备降落伞,这两者有些许类似。

总之,德系车给大家的安全印象略好,主要是德系车讲究均衡,比如说大众系列,在动力性能、舒适性、外观、内饰、空间、安全功能配置等方面都不会有较大倾向,各个方面都比较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国人喜好,自然在安全性也并非大家认为的那样好,如果相信碰撞测试的车友可以看看,碰撞成绩榜首几乎都是日系车而并非是德系车。

日系车与德系车在车辆安全性方面,主要差距还在于车辆定位、价格方面,另外日系车倾向软性安全,更多看溃缩吸能,而德系或许更倾向全车刚性安全。并不能一棒子打死,或许前些年日系车中像本田飞度、日产阳光、丰田威驰等这类车型确实因为定价位因素,整体维修经济性、安全性确实一般。

反观雷克萨斯ES、英菲尼迪、讴歌、凯美瑞等等车型,无论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还是国内较为严格的中保研、中汽研的多项碰撞测试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了,碰撞测试也只能从侧面体现一辆车的安全性能,并不能说碰撞测试代表整车安全。

汽车安全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如果说以12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这种情况下发生追尾、碰撞,那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款车敢说安全,很可能直接报废。如果以60千米/小时的车速来说,这时候车辆车身结构、车身材料、安全配置等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还是那句话,安不安全,一看人,二看车,三看运气。




日系车和德系车的安全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德系车钢板厚实更耐撞,有人认为日系车更能够保证乘员安全。究竟哪种结论才正确的呢?首先高速路上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应该说的是追尾。如果是两辆车对向相撞,那么对不起,全军覆没。如果是是日系车追尾德系车对比德系车追尾日系车,除了丰田新TNGA架构的车型,其他都是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路货。

德系车钢板更厚?谣言!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德系车钢板厚实更耐撞。很多人买车时候都是三部曲,敲钢板按机盖听关门声,这真的能够判断一辆车的安全性吗?很多辛辛苦苦做汽车安全性测试的工程师要哭晕在厕所了。下面是欧系车和日系车的钢板厚度调查表,足以证明德系车并非钢板更厚,日系车钢板更薄不过是竞争对手的宣传手段而已。

日系车偷工减料,质量更轻?谣言!

还有一种传言是日系车相比德系车偷工减料重量更轻,我们看看真实数据。

飞度的整备质量:1.5L低配1058kg、1.5L高配1110kg

POLO的整备质量:1.5L低配1070kg、1.5L高配1110kg

迈腾的整备质量:1.4T低配1440kg,2.0T低配1540kg,2.0T高配1550kg

帕萨特整备质量:1.4T低配1455kg,2.0T低配1575kg,2.0T高配1595kg

雅阁整备质量:1.5T低配1437kg,1.5T高配1519kg

凯美瑞整备质量:2.0L低配1530kg,2.0L高配1550kg,2.5L低配1585kg,2.5高配1610kg

还需要对比吗?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日系车并不是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重量更轻。除此之外,凯美瑞要比同级别的车型重量更重,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日系车安全性更低?谣言!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高速上的追尾事故,德系车和日系车谁更占优。其实低速碰撞德系车占优,高速碰撞半斤八两,丰田全新TNGA平台鹤立鸡群。

参考下图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最后一栏是碰撞维修经济性跟消费者没多大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丰田全新TNGA平台下的凯美瑞、奕泽表现都不错名列前茅,领克01本田雅阁表现也不错。而一般被认为皮实耐撞的迈腾、途观L表现都一般,甚至在碰撞测试中A柱和B柱都被撞断,驾驶舱被严重侵入。

这是因为高速碰撞的时候,仅仅1mm厚的钢板,就跟你家用的不锈钢勺子差不多厚,在事故发生时候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什么才真正能够保住你一条命?一是高强度的车身框架,保证乘员舱不受到太多侵入;二是吸能设计吸收冲击的力量,让传递到乘员舱的碰撞冲击尽可能的小。而丰田TNGA平台下的新车更高强度的车身框架使得这些车型的安全性更高。

最后,有人说中保研测试只是特定部位的测试,不能模拟真实事故。那么我想问,开卷考试都考不好的人,还指望他闭卷考试得高分吗?告诉你我们要测试这个部位,他都没有加强安全性,你还指望他在其他地方偷偷给你更安全的材料,车企都是活雷锋?再说了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不就是我们日常所面临最多的事故类型吗?如果质疑中保研权威性的请百度中保研背景,再问下自己如果你是保险公司你会跟你家的保费过不去吗?如果是,那你真败家。

以上。




日本车PK德国车,就像小孩子PK成年人,有的人认为日本车实惠省油,更加结实也耐撞。也有的人认为,以严谨著称的德国车更加结实耐用。假设日系车和德系车相撞,到底哪个更加安全可靠呢?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来了解下这两种品牌自身的车身构造,通过相关的资料我们得知,日系车采用了“吸能”设计理念,吸能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把车里除乘客舱以外的部分作为溃缩吸能区间,能够缓冲驾驶碰撞时受到的碰撞和压力,以此减少乘客受伤的机率。由于有了这个吸能的设计,使得车身重量大为减轻,以中级车为例,1.8的日系车一般车重在1100KG左右,而德系在1300KG左右,车重差别200KG,相当于3个成年男子的重量,比率接近20%,那么油耗也会跟着降低,德系车在车身的构造上来说的话,德国车采用前后高强度加强型吸能保险杠,这点与日系车恰恰相反

假设这两辆车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在一堵重达数百吨的墙上, 两车相撞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非弹性碰撞的结果,车身轻、车身刚度低的日系车明显要分担大部分能量,多出的那部分,可能就是车主宝贵的生命。其实很好理解,通俗的说就是一辆轻且软的车与一辆重且刚度大的车相撞,后果会如何呢?假设一辆日系车和一辆德系车相撞,日系车吸能量会比较大,变形也会比较大。

但是日系车此时的吸能并非只保护了日系车的乘客,同时也保护了德系车的乘客。试着驾车去撞沙堆和水泥墙吧,如果你开的是日系车,与别的同级车相撞,你撞上的就是一堵水泥墙,而对方撞上的却是一堆沙。对于日系的吸能设计来说的话,非要说个好与坏来说,我相信不敢妄下定论,但是非要选择的话,至于谁安全,我相信各位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的初衷。




都说日系车陷大皮薄一撞就碎,但是也有本田小型车飞度,把宝马中大型轿车5系撞成两厢车的案例。路面上也会经常看到德系车与日系车相撞之后,日系车受损较大的情况。难道就说日系车比德系车安全或者是日系车的安全性就一定逊色于德系车吗?其实主流的德系车和日系车安全性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目前各大车企都在努力的减轻汽车重量,这是汽车工程师的共识,汽车的轻量化也是一个趋势。汽车车身自重过大,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优点,反而是有很多的弊端,影响汽车的起步加速,影响汽车的刹车距离,影响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影响汽车的操控性等等。市面上的日系车其实也并不轻,与德系车美系车相比重量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日系车多为铝合金发动机和cvt变速箱,这可以大大减轻汽车的重量。关于车子轻重的问题不再赘述,这个可以自己查数据对比一下,不可人云亦云。

市面上主流日系车和德系车安全性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或许在造车车理念上会有一定的区别。日系车将吸能原理运用的非常不错,吸能原理就是汽车在碰撞的时候,通过车身的溃缩来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轻作用在车内乘员身上的力达到保护车内乘员的目的。吸能车身的一个弊端就是车子在撞击后受损会比较大一些,造成用车成本上升。汽车在发生碰撞之后先保车还是先保人,估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吧。

如果高速公路上日系车与德系车相撞,那么可以说是两败俱伤。高速撞击之下,任何汽车的安全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对车内乘员的生命会有非常大的威胁。因此说没有绝对安全的汽车,只有学会安全驾驶的人。与汽车的安全性相比,个人的驾驶技能与安全意识也是同等重要的。

市面上主流的日系车和德系车都是可以选择的,日系车在质量稳定可靠性以及燃油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德系车在底盘扎实程度以及操控性等方面也有优势,这与两个德日两国的国情和造车理念不同导致的。目前市面上的汽车也都在向一个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追求舒适性的凯美瑞,采用了全新的tnga构架之后,操控性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即便是有油老虎之称的别克汽车也在汽车燃油经济上下了一番功夫,还有就是追求运动和操控性的宝马也在向舒适性妥协,即便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也追在了汽车强国的身后。

如果这时候还说德系车的安全性一定要优于日系车,或者是说日系车的燃油经济性一定要好于德系车,或者是合资车一定要比别的品牌汽车好,或者是说沃尔沃就一定安全,实在不妥!




首先,速度够快那个车都不能保证生命,我这里就相对而论,话题引到主题,为什么汽车要有刚性指标和碰撞测试,当然你会说,吸能就是在碰撞的时候把外部的力量降低,从而保证车内生命的安全,既然能把发动机撞掉,我想你的车在那里都不知道,都不可预测,你想吸能救你,如同天方夜谭,同样刚性好的,在撞击后,至少车的损伤程度相对会稍微低一点,即使撞出十米,至少能降低车损,而里面的人,都是一样的撞击,或许刚性好的多撞飞两米,吸能的少两米,刚性好的昏迷了,吸能的卡在里面腿断了,所以吸能就是鬼话,骗国人多少年,不就是为了省一点原材料吗,个人觉得,质量好的,刚性强的,在普通撞击后,有保护自己生命绝对有优势,而撞击严重,都是一命呜呼,去见阎王,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在受撞击的一刹那,速度都会降低到最低,所以,刚性好的碰掉保险杠,吸能的碰到发动机,只不过吸能的车身轻,可能在马路下边躺着,刚性强在马路中间横着,至于谁安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是这么认为的,因为钢刀总比铁刀好,不可能说我的刀能吸能,你砍不死我~娱乐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丰田   乘员   刚性   气囊   钢板   车身   发动机   安全性   车型   路上   因素   发生   结构   质量   测试   财经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