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就是这样的例子。



清嘉庆十三年,大清朝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案件,一名被嘉庆皇帝亲笔任命的钦差大臣,居然被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

这就是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该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除了让主犯全部伏法受诛之外,更导致当时的两江官场迎来的一场地震。

要知道,身为朝廷命官,那个县令不可能不知道暗害钦差大臣会有什么后果,但他又是因为什么,会对朝廷的钦差大臣下此狠手呢?

下面,我们就简单聊一聊这个曾经震动大清朝野的案子。

这个案子之所以会发生,与一场水灾有关。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淮安府境内遭遇了一场水灾,这场水灾导致数十万人受灾,其中,以山阳县受灾最为严重。

地方上受灾,作为朝廷出面赈灾就责无旁贷,加上当时嘉庆一心励精图治,因此对于淮安的受灾情况极为关切,大笔一挥,就批下谕旨,着令各部筹银赈灾。

史料记载,当时在嘉庆皇帝的亲自监督下,所定下白银二十万两的赈灾款项,很快便筹集到位,并且,也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山阳县令王伸汉的手中。

不过,虽说赈灾银子已经安排到位,但嘉庆皇帝却是一百个不放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十分担心手底下的官员会截留、贪墨赈灾的银两。



事实上,嘉庆皇帝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清朝在进入乾隆中后期时,官员贪墨的行为比比皆是,从京城到地方,大小官员借助赈灾、水利等各种名目,来中饱私囊的案例是数不胜数。

别的不说,就说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和珅,其在嘉庆亲政之后被抄家,抄出来的家产居然达到了惊人的上亿两白银,比清朝数年全国的财政收入还要多。

由此可见,当时清朝的大小官员,贪墨腐化到了什么程度。

而嘉庆在登基亲政之后,就一心想整顿吏治和打击贪腐,并且在这个方面他也颇有建树,比如在嘉庆五年,漕运总督富纲因为向下级官员索贿遭到弹劾,嘉庆经过查证后,当即处死了富纲。

另外,在嘉庆十一年,直隶司书王丽南等人侵吞帑银共计31万两,案发后,嘉庆皇帝直接下令,凡是侵吞数额在万两以上者均斩首,万两以下的则发配流放。

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安排了二十万两赈灾银子,嘉庆不可能不管不问银子的去向,因此,他为了防止下面的官员打这笔赈灾银子的主意,就决定派人前去山阳县查赈。

而当时被嘉庆安排负责查赈的主官,是时任两江总督的铁保。

不过,铁保作为主官,自然不可能像普通官员一样亲自去对账,因此,当时和他随行的还有一位官员。

这个官员名字叫做李毓昌,而他正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史料记载,他自幼不仅聪明过人,同时又勤奋好学,并以品学兼优而闻名于乡里。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李毓昌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科举考试,成功考中恩科举人,这一年,李毓昌二十三岁。

之后,李毓昌继续埋头攻读,到了嘉庆十三年,他又成功考中进士。

而高中进士之后,按照惯例,他应该被委任官职,但在当年,一时半会没有实缺,因此,李毓昌就被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分发至江苏抚署候缺。

这意思就是,李毓昌当时的是江苏的一名官员,但却是个候补知县,因此就并未去上任。

而江苏当时正好归担任两江总督的铁保管辖,所以,作为江苏的候补知县,李毓昌也是铁保的下级之一。

正是因为如此,嘉庆皇帝在安排铁保前去山阳县查赈时,看到李毓昌这个候补知县恰好没有实缺,因此就亲笔把李毓昌的名字加了上去,将其任命为查赈官员,让他随同铁保一起前往山阳县查赈。

对此,李毓昌本人也十分高兴,毕竟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就是能走马上任当官,如今有了实职,他自然极为兴奋,同时也暗中告诫自己,一定要不负圣恩,好好的为大清国效力。

而嘉庆皇帝当时也十分欣慰,在他看来,自己派下去的查赈官员,一定能对山阳县有所威慑,也会让各级官员看到他打击贪墨的决心。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李毓昌这一去,不仅本人再也没有返回京城,并且,一桩足以震惊朝野的大案也由此浮出了水面。



当年九月,李毓昌赶到山阳县,并开始着手查赈,但在两个多月后,原本身体壮硕,且对朝廷忠心负责的他,却被人发现,自缢死在了寓所之中。

一个堂堂的钦差,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寓所,并且还是毫无征兆的自缢而死,这自然就让不少人感到疑惑,但当时的山阳县得知县王伸汉,以及山阳县的直属上级淮安知府,对李毓昌的死,所下的定论则是“自缢无疑”。

也就是说,李毓昌的死,是自己寻了短见,并没有什么隐情。

不仅如此,当时两江总督铁保,对于山阳县和淮安府所下的“自缢”定论,同样也表示没有异议,也做出了李毓昌是自缢而亡的结论。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按程序来讲,这已经是一个铁案了。

之后,按照程度,官府通知李毓昌的家属将李毓昌的尸身领回,也正是从李毓昌的尸身上,他的家人发现了诸多不对劲的地方。

史料记载,李毓昌的家人前去领取李毓昌尸身时,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本就对侄子莫名而死心存疑惑,因此找了个机会在李毓昌的寓所多番查看,最终发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证据。

第一个证据,是在李毓昌的遗物中的一本书里,夹了半页残纸,上面写到“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

另一个证据,是找到了李毓昌曾经穿过的衣物,在衣物的袖口处,有斑斑血迹。

这两样证据,让李泰清对侄子的死更加充满了怀疑,首先如果真的是自缢,那么衣服上的血迹从何而来,并且血迹还是在袖口之上,这分明就不合常理。

其次,残稿上面的寥寥数语,表明了李毓昌在山阳县的查赈工作,曾遭遇了不少阻力。

总之,各种证据都表明,李毓昌的死,绝对不是自缢这么简单,背后必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因此,李家人就决定,为李毓昌进行验尸。

而验尸的结果初步显示,除了在李毓昌脖子上有伤痕之外,腹中尚有毒素。

这就说明,李毓昌在生前曾经中毒,因此,李家人就更加怀疑李毓昌的死,肯定背后有冤情,于是,在李泰清的多方奔走下,李家人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李毓昌伸冤。

不过,说是想伸冤不假,但当时李毓昌的死,已经在两江总督铁保那里定了案,属于是自缢而亡,所以,如果李家人想伸冤,去县里以及府里肯定是不行的,即便是去总督那里,也毫无用处。

因此,李泰清干脆带着诉状,直奔京城,找到当时的督查院进行伸冤。

而在李泰清的诉状递上去之后,很快就引起了重视,这得益于当时嘉庆皇帝整顿吏治的决心,同时也得益于李毓昌的身份。

毕竟不管怎么说,李毓昌是朝廷派往地方的钦差大臣,相当于朝廷的脸面,因此,关于李毓昌的卷宗,很快就递到了嘉庆皇帝那里。



而嘉庆皇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极为震怒,当即下旨,要彻查此案。

“朕详加批阅,其中疑窦颇多,必有怨抑,亟须昭雪,以慰孤魂”---嘉庆皇帝

之后,嘉庆安排山东巡抚吉纶以及山东按察使朱锡爵二人一起,共同负责处理查证李毓昌一案,并亲自要求他们“详加检验具奏”。

有了皇帝的旨意,吉纶和朱锡爵自然不敢怠慢,他们派人火速将李毓昌的尸身运来,再一次进行开棺验尸,而这次验尸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为什么呢?根据当时仵作验尸的结果显示,李毓昌确实中毒了不假,但是在中毒后并未立即死亡,而是在毒性发作的同时,被人活活地勒死了。

“惟胸前骨如故,余尽黑,盖受毒未至死,乃以缢死也。”---吉纶和朱锡爵验尸后上报嘉庆的结果

这个验尸结果,让本就扑朔迷离的案件,变得更为复杂,而嘉庆皇帝在得知后,再次下旨,要求吉纶和朱锡爵务必彻查到底,而经过二人的一番努力,最终,查明了李毓昌之死的来龙去脉。

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李毓昌抵达山阳县时说起。

嘉庆十三年九月,满怀信心,并且一心想报效朝廷的李毓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山阳县,到了之后,李毓昌稍作休息,便投入了查赈工作之中。

史料记载,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朝廷赈灾款项的使用情况,李毓昌亲自带人深入乡间村落,每来到一个村,必然会亲自前去每一家民户,去落实该民户家中人口,同时落实是否领取到了赈灾款。

这样做虽说很累,但好处就在于,可以详实地知道有没有民户没有领到赈灾款,同时也能知道赈灾款有没有被冒领。

总之,李毓昌就这样不辞辛苦地挨家挨户调研赈灾情况,史料记载,当时他的公正和廉洁,让当地老百姓均称呼他为“李青天”。

不过,随着他的调研,他也从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那就是山阳县的官员,借赈灾之机,克扣和冒领赈灾款的问题十分严重,甚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并且,李毓昌从九月开始调研,到十月中旬调研结束,仅仅调研了两个乡,就有诸多此类问题,这就说明,山阳县令王伸汉贪墨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因此,在十月中旬的第一阶段调研结束后,李毓昌把调研的结果汇编成册,并写好奏疏,准备打包一起上奏嘉庆皇帝。



但他这样做,无疑是要了王伸汉的命,如果李毓昌的奏疏真的递了上去,那王伸汉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而王伸汉怎么能坐以待毙呢?所以,他就开始想办法,如何不让李毓昌上奏此事。

最开始,王伸汉想到的办法是把李毓昌拉下水,因此,他派人以核对账目为由,把李毓昌“诓骗”至自家府中,并提前准备了丰盛的酒菜。

而李毓昌不疑有他,坦然自若赴宴,而在去了之后,随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王伸汉的真实目的便露了出来。

他对李毓昌说,像李毓昌这样不辞辛苦地查访赈灾款项,完全是不懂“做官的诀窍”,不仅辛苦,同时还是“慕虚名而失实惠”,不是为官之道。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希望李毓昌“三思”,说白了就是想拉李毓昌下水,与他一起同流合污。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李毓昌不再锲而不舍地追查赈灾款项被挪用克扣一事,而最终保住他王伸汉的乌纱帽与性命。

而对于王伸汉的暗示,李毓昌当然明白他想干什么,不过,李毓昌不仅没有同意,并且当场勃然大怒。

“为官之道贵在清廉,攫取饥民之口食非民之父母之所为。对克扣赈银之事任公自为之,在下实不敢自污以欺天也,然我必呈之上台,以救生民于水火,以正朝廷之律令!”---李毓昌

说完这些,李毓昌愤然拂袖而去,而他的离去,让王伸汉知道,拉李毓昌下水与自己同流合污的计划,算是行不通了。

而事已至此,又不能不去处理,不然李毓昌的折子一旦递交上去,那可真的会要了王伸汉的老命,因此,他不得不抓紧时间想办法,来阻止李毓昌上奏。

怎么办呢?最终,王伸汉干脆一跺脚,决定对李毓昌下毒手,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不过,李毓昌毕竟是朝廷派来的钦差,这样的人如果随随便便杀了,到时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因此,必须找到一个相对隐蔽的办法。

而王伸汉想到的这个隐蔽办法,就是利用李毓昌的身边人进行投毒,将其毒死。

之后,王伸汉花重金买通了伺候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指示他们,在适当的时机,往李毓昌的茶水里下毒,这样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灭了李毓昌。

不过,在这三个仆人投毒的时候,不知道是投放的毒药剂量太少,还是李毓昌这个山东大汉体质太好,总之,李毓昌虽说喝下了带有毒药的茶水,但却并没有当场毙命。



但没有毙命不假,毒药也发挥了毒性,导致李毓昌腹痛如刀绞,最终连连吐血,弄的衣服上到处都是。

而这就是李毓昌的衣服上,为什么会有斑斑血迹的原因。

事情弄到了这种程度,让那三个下毒手的仆人也不知所措,最终,为了达成目的,在王伸汉的指示下,这三个仆人又找来一根丝带,系在李毓昌的脖子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奄奄一息的李毓昌活活给勒死了。

正是因为李毓昌是在毒性发作的同时,被人强行勒死,因此才会在之后仵作验尸的时候,出现“胸前骨如故,余尽黑”的情况。

就这样,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朝廷办事的正直官员,在走马上任仅数月之后,极为冤屈地死在了山阳县。

而在之后,王伸汉为了逃避责任,又安排人给李毓昌换了衣服,同时又把李毓昌吊在房梁上,把现场伪造成是李毓昌自缢而亡,试图以此蒙混过关。

当然,仅凭伪造现场,自然被暴露的可能性极大,所以,王伸汉为了做万无一失,就又找上了他的上司,也就是淮安知府王毂,两人密谋之后,最终形成攻守同盟,硬是将李毓昌之死,定为了“自缢而亡”的铁案。

从王伸汉能和淮安知府王毂形成攻守联盟这件事就能看出,侵吞和克扣赈灾款,必然也有淮安知府参与,不然他不可能会冒这么大风险来帮助王伸汉遮掩此事。



而在两人商议决定之后,按程序必须要禀报上级两江总督铁保,那么这个铁保为何也会认定李毓昌是自缢而亡的呢?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没有记载,不过,按照历史上铁保的行事风格以及他在这件事后受到的处分来看,他应该是没有参与到侵吞克扣赈灾款之中。

之所以他会认定李毓昌属于自缢,除了受到山阳县县令与淮安知府的蒙蔽,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铁保这个人,相当的昏聩糊涂。

早在数年之前,铁保曾经受一件命案,当时该命案已经查实无误,但被告却聘请讼师上诉,因此嘉庆皇帝便命铁保对该案件再次复审。

但接到旨意后,铁保却尸位素餐,自己不去亲自落实案件,反而派出两个手下查证,结果这两个手下收了被告人的贿赂,回来后就告诉铁保,此案确有冤屈,应当翻案。

最终,原本证据确凿的案件来了一个大反转,本应是凶手的被告,成了“含冤之人”,而清白的原告,则被打入大牢等待秋后问斩。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铁保这个人是相当的昏庸,只听下面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幸亏在不久之后,原告再次托人上诉,而嘉庆皇帝这次没敢再交给铁保,而是换了另一个官员查案。

这个官员经过查证,推翻了被告的翻案,认定之前的判决并没有问题,这个结果令嘉庆皇帝对铁保大为失望,不仅严厉批评的铁保“荒谬至极”,同时又将他革职留用。

而在李毓昌一案中,铁保不仅没有因为之前犯的错误警醒,反而我行我素,在王伸汉和淮安知府上报之后,他不加复审,就听信了一面之词,最终在稀里糊涂之下,对李毓昌之死做出了与王伸汉等人一样的定论。

就这样,一个被残忍杀害的朝廷钦差,就这样通过一番运作之后,其死因就变成了自缢。



这就是李毓昌之死的来龙去脉,原本此案已经是铁案,但幸得李毓昌的家人发现了蛛丝马迹,并敢于上京伸冤,同时也恰好赶上了嘉庆皇帝一心整顿吏治、打击官员贪墨的好时机,所以,在嘉庆皇帝的监督下,此案很快就水落石出。

而在此案真相大白之后,嘉庆皇帝极为震怒,他亲自批示,将主谋山阳县县令王伸汉以及同谋并隐瞒案情的淮安知府王毂判处斩立决。

此外,参与杀害李毓昌的三个仆人,以及王伸汉派去的仆人共四人,全部判凌迟处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杀害李毓昌的三个仆人中,为首的一个叫做李祥,此人跟随李毓昌多年,深受李毓昌之恩,如今却为了银子暗害主人,其行为极其恶劣。

因此,嘉庆皇帝单独对他做出批示,在处死李祥之前,让官差带他到李毓昌的慕前谢罪,另外在处死他之后,再摘心祭奠李毓昌。

除了这几个人之后,江苏巡抚汪日章,以及两江总督铁保,均被嘉庆皇帝处以免职后流放新疆,另外,嘉庆还处置了多名涉案的官员,一时间,整个两江的官场发生了一场大震动。

而在处置涉案人犯和官员的同时,嘉庆皇帝也没有忘记抚恤李毓昌。

先是追封李毓昌为知府衔,按四品官级别给予抚恤,同时加封李泰清为武举人,另外,又对李毓昌的遗孀多有抚恤,不仅如此,嘉庆皇帝还亲赐《悯忠诗》,刻于李毓昌墓前,以示对李毓昌清正廉明人格的首肯和赞扬。



这便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淮安奇案”,该案件中的李毓昌,虽说不是一品大员,但当时他身为钦差,也算是颇有影响力,而他被投毒害死之后,幸得嘉庆皇帝重视,才最终得以沉冤昭雪,而涉案的一干人等也受到了应有的下场。




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是非常罕见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末的“刺马案”以及唐代的“武元衡遇刺案”

古代官员出行一般都是携带随扈的,一品大员出巡更是有大量武士傍身,并且布衣百姓碰见官员出行的队伍是必须回避的,普通人很难接近官员所乘坐的车马或轿子的。

而且高级官员在外的吃住也一般是在衙门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古代刺杀一名高级官员是很困难的,除非有更加强大的势力在幕后指使,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刺杀案件就是清末的“刺马案”。

(古代官员出巡前呼后拥,刺客根本无从下手)

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随后湘军蜂拥入城,城内的太平军将士全部力战而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犹如当年的李自成,以至于咸丰皇帝哀叹:明末之鉴,犹在眼前。此时的清廷甚至已经做好了放弃北京,退守东北的打算了。

为了剿灭太平天国,清廷下令允许汉人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并且咸丰帝还许下承诺,谁能剿灭太平军,就封其为王。

但是就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并没有等来朝廷封王的恩旨,反而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斥责,追问其天国圣库中巨额财富的去向,到最后曾国藩也只是被封了个一等侯爵。

清代爵位非常繁杂,也非常多,一等侯爵距离王爵还差着起码四个等级呢!而一等候也不是侯爵中的最高级,清代在一等候前面还有一个“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旷世神功,按理说应该被封王,跟曾国藩一起平乱的蒙古将领僧格林沁都被封王了,而曾国藩却仅仅是个侯爵。这显然是清廷对汉人的一种歧视,也表现出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不过虽然爵位不高,但在拿下南京之后,江南各地督抚要职却都落入了湘军手中。而曾国藩也就地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在江淮一代可谓是只手遮天。面对手握重兵实权的湘军,清廷是寝食难安。于是在1868年,清政府下旨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

直隶总督是清代封疆大吏之首,地位比两江总督稍微高一点。不过这个调任对曾国藩而言其实是明升暗降,这明摆着是一则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就是让曾国藩离开自己在江苏的根据地,防止其佣兵作乱。并且调走了曾国藩也可让湘军群龙无首,便于朝廷对他们进行控制和裁撤。

面对朝廷的旨意,曾国藩也不敢公然抗旨,若是抗旨则如同造反,曾国藩四年前都没敢造反,如今就更不敢了。于是他接受了调令,起身北上。曾国藩离任之后,清廷立即命令闽浙总督新贻一担任两江总督。

马新贻,回族,山东菏泽,是清代官职最高的回族人。当接到朝廷的旨意时,马新贻非常恐惧,因为他知道南京的“水”很深,这个活不好干啊。但是身负朝廷重托,马新贻也不敢迟疑。

在到任两江总督之后,马新贻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打击湘军势力,试图重新恢复中央对两江地区的控制。不过正当马新贻欲大展宏图之际, 他本人却在上任仅仅两年后遇刺身亡了!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箭场参加完阅射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官署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人,口呼冤枉。而正在众人迟疑之际,这人迅速拔出匕首,直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随后马新贻被侍从迅速抬回总督府,但是很快就因失血过多毙命了。

两江总督可是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这可是大清开天辟地头一回。而且刺客张汶祥仅以一人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冲到了马新贻的身边,试问马新贻身边的数十位侍从在干嘛呢?

在此要说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马新贻同意接见喊冤的张汶祥,张汶祥也必须跪在距离马新贻七八米远的地方,不允许靠近马新贻。而他的诉状只能由差役接下,再转交给马新贻,张汶祥跟马新贻是不能发生身体接触的,也不可能近距离接近马新贻。

相隔这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张汶祥想拔刀行刺,周围的武士也有充足反应时间将他擒获,决不可能让他直抵马新贻面前。

但在马新贻遇刺那天,张汶祥偏偏就被直接带到了马新贻面前,并且一刀直插其要害。如其情形,确实让人大为生疑。

(《投名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庞青云,其人物原型就是马新贻)

清政府得知马新贻遇刺的消息后大怒,急派满洲人富察魁玉代理两江总督一职,并命令富察魁玉会同江苏布政使梅启照和漕运总督张之万一起审理这件惊天大案。但是这仨人磨叽了许久也没有给朝廷审出一个结果,最后只是以“私仇报复”结案。

对于这个审问结果朝廷根本不相信,但此时清廷也意识到了事情的本质,于是慈禧太后下旨调曾国藩火速回任两江总督,并加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令二人再度赶赴江宁复审此案。

郑敦谨是出了名的干吏,做事雷厉风行,在来到南京后就开始提审张汶祥。但是与郑敦谨一同审案的曾国藩却总是一言不发,这让郑敦谨非常疑惑。在连续审问多日之后,郑敦谨终于按耐不住,询问曾国藩对此案的看法。而曾则表示:看来只能以之前的供词结案了。

郑敦谨听闻之后,心中已然是水落石出,立即以“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为理由定案并向朝廷结案。而郑敦谨也自知案件涉及重大,在结案后没有回京述职,走到半路就辞职了不干了。

很明显,“刺马案”就是湘军一首策划的,而前来调查的各路官员也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一个个皆装聋作哑。而慈禧也担心继续查下去会逼反湘军,于是被迫放弃了对湘淮势力的打压,自此南方诸省彻底被汉人所控制。

1871年10月,清廷将张汶祥凌迟处死,并将其被剖腹挖心,祭奠马新贻。

除了“刺马案”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官遇刺案件还是唐代“武元衡遇刺案”。公元815年唐宪宗时期的丞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遭遇刺客暗杀身亡,而这件惊天大案的幕后指使者则是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由“刺马案”和“武元衡遇刺案”可见,在和平时期刺杀朝廷大员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是乱世中的朝野政治斗争,否则一般的老百姓连靠近官员的机会都没有。

(古代官员出巡所使用的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那就相当于钦差大臣,他们代表皇帝外出办事。如果被杀或者意外死亡,那就相当于打皇帝老子的脸,按照法律而言后果会非常的严重。尤其是权力空前集中的清代。



法律规定

一般来说钦差出行的当地会有地方官员实行戒严,负责保护钦差大臣的人身安全。一旦有匪徒刺杀钦差大臣,首先第一步就是将地方官员扣押审讯,然后擒拿真凶,其次惩治钦差身边的护卫人员。

案件审理结束之后,真凶归案必死无疑,而护卫人员因为护卫不利全部处死。经过查实之后,地方官员如果参与其中,处以死刑,如果没有参与全部革职,治失职之罪。



清朝钦差大臣被杀

1808年嘉庆得知淮安地区发生水灾,五万余名百姓食不果腹,已经有了民变的迹象发生。因此嘉庆迅速下拨了20万两白银作为救灾之用,不料受灾的百姓每人只领到了一二钱的银子。也就是说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银子最多也就一万两,这件事让嘉庆十分恼火,于是迅速派了新科的进士李毓昌查办此事。

当地知县王申汉等人得知嘉庆钦差到此,所以准备巨款贿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困苦,而且其为人品学端正,所以拒不接受贿赂。



经过李毓昌的私下查证,搜集了所有当地官员贪污受贿的证据。正当李毓昌准备返回京城时,王申汉等人买通了李毓昌的家奴护卫三人,这三人在李毓昌的饭食中投下了剧毒将其杀害。之后伪造了李毓昌自缢身亡的现场。

当李毓昌的夫人看到丈夫的遗体时,从其遗物中看到了王申汉等人的贪污证据,所以推测丈夫死因不简单。经过仵作查证,李毓昌死因真相大白,嘉庆因此盛怒,下令追查此事。



案件水落石出之后,嘉庆亲自批示处死当地所有贪官污吏,将其抛心挖肺祭奠李毓昌在天之灵,之后也将这些刁奴全部凌迟处死。

这件事发生之后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因为失职革职流放新疆。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朝廷对于钦差大臣的重视,一旦有人暗杀钦差大臣,那造成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当然如果暗杀钦差大臣背后的势力庞大,能够公然抗衡皇权的话,只需要替罪羊即可。比如张文祥刺马案,这件事发生之后,由于其背后势力的阻挡,所以仅有一个张文祥落案,最终结果只有张文祥被抛心挖肺祭奠马新怡。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小姐姐来给您解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一品大员”。隋唐时期,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国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而清朝时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等都是一品。纵然有很多职位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但这些一品官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皇帝身边地位极高的人,例如曾国藩。

(穷秀才成为一品大员的曾国藩)

既然如此,如果他们出差遭遇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呢?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大员被杀的事例。嘉庆年间,淮安发生水灾,嘉庆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赶忙拨了20万白银赈灾。但实际上到百姓手里却是极少的一些。于是,嘉庆帝委派李毓昌彻查此事,当地的知县知晓以后就想贿赂李毓昌。但李毓昌为人很是端正,并没有接受知县的贿赂。

(李毓昌出差图)

后来李毓昌查清了真相,准备回京禀告。但当地知县买通其家奴和护卫,将李毓昌给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后来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证据,便让仵作仔细验尸,才发觉他是死于中毒。

嘉庆帝知道后特别愤怒,下令严查。最后当地的所有贪官都被处死,并把他们的心脏给挖出来,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护卫同样全部被处死,当地总督以及江苏巡抚也因为办事不利,最后被免官发配到了新疆。从此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被杀害后的后果。

(嘉庆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员不会随便出差,如果出差那么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么此时,如果一品大员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一定会引起皇帝的重视。这种暗杀行为无疑是和皇帝作对,会被皇帝认为是一种“谋反行为”,皇帝肯定会全力调查清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官员的死亡,在这背后可能隐藏了一场政治危机。所以那些护送他的护卫们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运,先是会被酷刑审问,即使查不出什么,他们也必死无疑。作为一品大员的贴身护卫,他们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说与他们无关,谁又会相信呢?

2. 一品大员出差却被杀害,在皇帝看来这无疑是在挑战皇室的权威。若其幕后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斩首示众的,以示皇帝的龙威。这都算轻的了,还很有可能面对的是满门抄斩、灭九族这样处置。除了这些凶手外,当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难逃厄运,也会受到处分,亦或因此丢了职位。

(地方官受处分)

3. 一品大员因出差而死,皇帝不会坐视不理。为了安抚其家人,肯定会在其死后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职位,给他安排好葬礼等一切后事。其次就是这一品大员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空着,皇帝定会安排其他合适的人选。

其实,在这些官员被杀害的背后,都是有一定的利益关系的,当一方的利益受损,那他们被杀害也是必然的。这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




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中和珅说过这样一句话,纪晓岚可千万不能出事,如果纪晓岚真的出事了,那么和珅也别想活。

原话我忘了是什么了,但当时和珅整个状态是蒙圈的,从和珅惊恐的眼神当中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

如果朝中一品大员纪晓岚死掉了,那么和纪晓岚一块出发的和珅绝对逃不了干系。

轻则也得落一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想当然地理解,古代如果按照皇权等级划分,且从明朝开始就没有丞相制度的话。

那么原则上来说,皇帝以下的官员就是一品大员,实际情况比现实数据可能更残酷一些。

比如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一品大员在极端情况下只有一位,甚至出现了一品大员只是名义上的一品大员。

按照一个最大数据概率分析,一品大员的数量也不会超过10人,也就是说朝廷当中整个帝国的10位核心权力掌控者之一,莫名其妙的被别人投毒自杀了,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会有怎样的极端情况出现呢?

第1点,嘉庆年间大员被刺杀案例。

在清朝嘉庆年间,虽然皇帝非常上进,但是好多事情想干不敢干,束手束缚,导致嘉庆皇帝并没有留下特别好的美名。

但无论如何,嘉庆皇帝作为皇帝本身还算凑合。

当时某一个地方发生了水灾,发生水灾之后,朝廷紧急调拨赈灾,款项达到了20万两白银。

当地的百姓反馈也好,其他的渠道获得的密探也好,得出一个结论,当地百姓并没有拿到多少钱,好大一笔钱都被人从中贪污了。

这可把嘉庆皇帝气得不轻,简直就是太岁头上动土无法无天了,什么钱都能赚,死人钱你能赚吗?

不把这笔钱给百姓,百姓们就得饿死,所以嘉庆皇帝二话没说直接派了一位大员前往当地进行调查,而派的那名大员的名字就是李毓昌。

当地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想着从中找补一下,他们决定贿赂这位官员。

可是这位官员性子比较直,一心一意希望能够把这件事情查清楚,无论当地官员怎么说好话,死活就是不接受贿赂。

而这个时候地方的县官就惊慌失措了,如果不接受贿赂迟早要曝光我们,到时候我们就必死无疑,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主动出击。

当地官员想明白这件事情之后,就开始了一场集体谋杀活动。

因为这位官员是在地方遇害,而且地方官员又相互之间暗中勾结,导致这名官员去世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直到这位官员的夫人觉得有些异常,没有道理啊?不可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人就没了。

所以主动对自己的丈夫验尸,并且收集了很重要的证据。

这中间的过程极其繁琐就不给大家讲了,最终得出来的唯一结论是这位官员死于中毒,也就是中毒身亡。

当把这个结果告诉嘉庆皇帝的时候,嘉庆皇帝一蹦三尺多高。

明确表示这件事情一定要严查,查来查去全部都查出来了,最终的结论是所有人全部处死。

当地的贪官以及和这件事情有关联的官员,还要把他们的心脏都挖出来,用来祭拜这位官员。

甚至这件事情越扯越大,就连当地的总督以及江苏巡抚都因为这件事情处理不当被发配到了边疆地区,而这中间牵扯到的其他人那更是数不胜数。

第2点,清朝末期一品大员被刺杀的案例。

大家如果经常听戏曲的话,就能够明白,清朝末年是有一个刺杀一品官员案例的这个案例就是刺马案。

其实这件事情的主要起因是太平天国运动,而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当中成就了湘军。

湘军在做大做强之后,已经和清政府能够平分秋色了,也就是清政府的王权不得以分出一部分给湘军。

在这过程当中慈禧突然觉得不太对劲,她还是希望能够掌控天下大局。

所以就安排了自己身边的一个人,跑到湘军的实际控制地盘那边去当官,而这个官员最终被刺杀,被刺杀时就是朝廷一品官员。

但是这一次刺杀非常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南方的汉人和北方的满清政府之间已经相互比拼了一次。

所以这件事情的直接策划者并没有受到严重惩罚,而是间接策划者受到了千刀万剐的结局。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为数不多的雄起的一回。

第3点,为什么刺杀朝廷一品大员如此严重?

想要理解这一套逻辑,我们就要明白这些朝中的一品大员,是如何能够成为一品大员的?

难不成他们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死命令,这一辈子要当一品大员?

并不是,他们是在整个帝国的体制当中一步一步走到一品大员的。

不管你是什么背景,也不管你有什么能力,更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来了你就得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不及格,不好意思,你连见到皇帝的资格都没有。

拼了老命连续参加了10年甚至20年的考试,总算有了成绩了,成为了朝廷当中的官员了,这个时候你是受到朝廷体系保护的。

你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并不是,在未来的20年时间或者30年时间里面,你非常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对上巴结皇帝,对下踏踏实实办事,皇帝觉得你靠谱,百姓觉得你口碑不错,再加上一些捞偏门的方式和手段,你的官职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了朝廷的一品官员。

可不要觉得一品官员谁都能当的,各个都180个心眼,还得跟皇帝处的跟铁哥们一样,就类似于乾隆皇帝和和珅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你和皇帝的关系越来越近了,皇帝也越来越信任你倚仗你了,然后皇帝给你安排了一个任务。

这个任务完不完成的另说,出个门的功夫就被别人给刺杀了,这是在刺杀你吗?

这不就是在打皇帝的脸吗?这不就意味着皇帝压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身边的臣子吗?这件事情往小了说,是天下局势动荡,往大了说,那就是直接不给皇帝面子。

那这个情况之下皇帝就有两种行为:

第1种,行为是压根不管这事。

第2种行为就是管,而且管到底。

大家觉得皇帝会采用哪种行为?当然是管到底啊。

为什么一个一品大员去世了,皇帝不管不顾,两个一品大员去世了,皇帝也不管不顾。

那第3个一品大员呢,第4个一品大员呢,等这些一品大员全都去世了,皇帝不就成孤家寡人了吗?

哪怕就是做做样子,皇帝还得给全天下的人说,你们这些一品大员是给朝廷干活的,是为朝廷卖命的,天底下如果有人敢为难你们,那就是为难整个皇权,那就是为难我。

皇帝的威严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是绝对不允许亵渎的,这就意味着皇帝会监视整个朝廷当中的一举一动。

如果哪一位一品大员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意外,皇帝要比任何一个人都着急。

而且这样的一种体系,就保证地方官员不会狗急跳墙。

为什么一品大仙跑到某一个地方查看当地是否有没有问题的时候,这些官员宁肯就地服法也不站起来反抗呢?

因为官员们明白,如果这个时候反抗朝中一品大员,并且把一品大员给摁在地上的话,那么自己可就是诛九族的罪过。

但如果自己老老实实认罪,充其量就是个杀头的罪过,杀一个人还是杀一群人,这些官员心里面都有点谱。

而且古代的一品大员又不太可能随随便便地跑到外地去,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封疆大吏,他就必须在某一个地方站岗。

比如华夏文明的边界地区,有一些非常强大的敌人,就必须派这个人守在那个地方。

还有一些情况是为了皇帝办事,比如调查某件事情,再或者协查某个秘密。

这个一品大员领着皇帝的任务出的门,结果前脚一出门后脚就没了,那么杀了这个一品大员,真的只是杀掉一品大员吗?

并不是,而是在灭皇帝的威风,最起码站在皇帝的角度出发,这条逻辑是完全成立的。

换句话来说,一品大员就算是条狗也无所谓了,因为一品大员外出的主要责任是帮助皇帝办事,无论是谁只要能帮助皇帝办事就行。

地方官员如果敢为难这位官员的话,那么地方官员该死的死,该杀的杀,没有任何可犹豫的。

皇帝如果无法维系自己的权威,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意味着皇帝的话可以不听,皇帝的份量一点都不重,那既然如此,有这个皇帝和没这个皇帝有什么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等级是非常森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古代一品大员出差的时候,遇到点危险,后果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小伙伴们,你们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大员   山阳县   太平天国   嘉庆   淮安   钦差大臣   湘军   清廷   总督   江苏   朝廷   清朝   官员   皇帝   后果   古代   意外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