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案件冤枉不冤枉?

冤枉不冤枉?在袁淳焕此案中绝对不冤!

什么叫做冤枉?没有做过被人诬陷叫做冤枉!而做过被人抓获就不能叫做冤枉!

袁淳焕被下狱有十二项罪名,从袁下狱到被凌迟,袁淳焕始终未发一言,未为自己辩解!是不能辩解吗?是无言以对!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

为什么说袁崇焕死的不冤,这里可以谈谈:

大话欺君,发誓五年平辽立下军令状。然后立刻和满人私下议和。同时断东江镇粮饷饿死无数人。然后卖军粮给后金盟友喀喇沁部资敌,援助后金进关的军粮。再擅杀毛文龙拆分东江镇自毁长城。后金被放入关内后,居然在蓟州把来援的援兵遣散回家,未得圣旨居然自己又绕圈子跑回京城,居然要求开城门放关宁军入城。

最后一万五关宁军加上其他军队共两万,打了著名的广渠门之战,对手是一千后金加两千蒙古人的牵制分队,同时皇太极率主力两万打德胜门的满桂,关宁军射伤满桂,避战逃跑。

战后整体南逃到左安门。袁崇焕又找了崇祯,要求关宁军入城,再次被崇祯拒绝。崇祯接到满桂的投诉,讯问袁崇焕为什么攻击满桂,讯问关宁军为什么一触即溃,讯问袁崇焕为什么将满洲军队放入北京,袁崇焕均不能答,崇祯才关押袁崇焕。

祖大寿知道袁崇焕被下狱后,率兵逃回山海关。不是一伙的你跑什么?心虚什么?袁崇焕为脱罪,写信劝祖大寿回来继续勤王,祖大寿才又回到了京畿。

皇太极见北京城难以攻下,勤王军队集结渐多,且已经掳掠足够,于是撤兵退出长城(据说袁崇焕下狱后,皇太极见没了内应就退兵了)。

从崇祯帝的角度而言,杀袁不存在冤枉。入狱到执刑,历时九月。完整地经过了司法流程,列出了十二项确定的罪行,判决剐刑,执刑时,被建奴所害的百姓愤而食之。

如果他冤,那未经朝廷司法程序,被他直入军营,伪造崇祯命令杀的毛文龙,算是什么?对于明朝而言,崇祯杀袁偏偏不是冤枉的。

至于清朝编出的用反间计来离间崇祯和袁崇焕说法,只能笑笑了。谁说袁崇焕不是清朝的内奸,我第一个不信!




私开边贸,资敌养寇,擅戮大臣,欺君妄上,带兵入京,结交近臣等等。这些正史都有记载,你说袁将军还冤吗?第一,明史是张廷玉主修,抑明崇清是主旋律,借袁案贬崇祯实属政治站位问题。第二,不要以现代观点看历史,封建王朝是家天下,冤与不冤只为皇帝一己之私。岳飞就是例子。而且崇祯不是昏君。第三最重要的,袁将军自己说“三年平辽东”,结果被满清打到京城家门口。其他都不算,就这一条无能,就该杀。国家举国之力,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杀了毛文龙,皇上没有一点怪罪。重点扶持蓟辽,可以说是国家战略,没见袁将军上马杀敌平定辽东,反而清兵日壮。不杀袁崇焕,难平民意啊!




不冤!


如果不是断章取义的看那一段历史,就会觉得袁崇焕死的不冤。


为什么说袁崇焕死的不冤,这里可以列举一系列事实


1 崇祯上台,袁崇焕自称5年平辽,获得督师大权,随即对友人说只是糊弄皇帝


2 当年,崇祯将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70%拨给袁崇焕,袁崇焕依然叫嚷着军饷不足


3 袁崇焕违反国家法律,擅自杀了有大功的毛文龙。而毛文龙即对明帝国有大功,又起着至关重要的牵制作用。


4 袁崇焕开边市,声称要与蒙古人通商以弥补不足军饷。兵部探子发现有满洲人在该边市大量买粮,告知袁崇焕后,袁崇焕未处理。同时,袁崇焕要求与建奴议和,被崇祯拒绝。


5 毛文龙即死,满清后顾无忧,策划绕道蒙古突破长城攻击北京。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没有整顿蓟镇防御。


6 满清绕道古北口攻击北京,袁崇焕率兵回救北京,途中要求总统所有勤王军队,被崇祯同意,得到京畿战场所有明军指挥权。


7 蓟镇总兵利用地形,堵住了满清大军的南下之路,满清的南下可能失败。这时袁崇焕命令蓟镇总兵带领军队去另外一个地方,由他的关宁铁骑接管该地防御。关宁军接管该地防御后,满清大军“潜越”该防线(潜越这个词从此有了新的定义,几万人带着全部辎重从几千人面前偷偷过去,叫做潜越)


8 满洲军队打到北京附近,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也追到北京。袁崇焕要求带领关宁军进城休息,但是明朝的法律规定,勤王军不得进入北京城而只能在城下依城而战。崇祯于是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


9 满洲军队与满桂的宣大兵、袁崇焕的关宁军、部分京营军队在北京城下激战。袁崇焕自称(还有后来编明史的乾隆也声称),关宁军在广渠门外打败了满洲军。但是城墙上观战的北京军民则声称,关宁军一触即溃,还不如后面的京营兵能打。而且有关宁军跑到城下,游泳过了护城河,请求入城被城上军民扔石头赶走。最后,广渠门外的满洲兵是被京营努力击退的。


PS:这段历史有出入,乾隆编的明史声称,重创满洲军队(采信了袁崇焕的说法)。但是清史中在谈论到这一战的时候,则说首先迎战的明军一触即溃,后面的明军抵抗比较坚决。清军为避免被城墙上的明军炮轰而撤退。而明人编纂的史料都声称该战役关宁军一战即溃。


满桂的宣大军(应该只有不到五千人)抵挡不住上万满洲军队的猛攻,向广渠门靠拢时,满桂被关宁军乱箭射伤。


10 之后,袁崇焕又找了崇祯,要求关宁军入城,再次被崇祯拒绝。崇祯接到满桂的投诉,讯问袁崇焕为什么攻击满桂,讯问关宁军为什么一触即溃,讯问袁崇焕为什么将满洲军队放入北京,袁崇焕不能答,崇祯关押袁崇焕。


11 祖大寿知道袁崇焕被下狱后,率兵逃回山海关。袁崇焕为脱罪,写信劝祖大寿回来继续勤王。祖大寿回到了京畿。


12 皇太极见北京城难以攻下,勤王军队集结渐多,且已经掳掠足够,于是撤兵退出长城(有说法了,袁崇焕下狱后,皇太极见没了内应就退兵了)。

虽然金庸先生把他的死写的很冤




要说袁崇焕死的冤,也确实有点冤,但总体并不冤。后世评价这位抗清名将,说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关于袁崇焕遭到冤杀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春明梦余录》记述:“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如果仅以抵御后金的统兵能力以及忠心而言,袁崇焕死的是有点冤。而如果将袁崇焕案件的前后经过进行详细梳理,又会发现,似乎死的并不完全冤枉。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至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至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的“宁锦大捷”,应该是袁崇焕人生最辉煌的两场战役。然而,“宁锦大捷”后朝廷赏赐有功之臣时,袁崇焕却遭到了魏忠贤党羽的弹劾,理由是没有前去救援锦州,仅给予官阶晋升一级的封赏。为此,袁崇焕于七月愤而辞官回乡。之后,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镇守宁远。

如果大家看看历朝历代的忠臣,除非朝廷罢黜,可有因封赏不如意愤而“撂挑子不干”的。因此,袁崇焕此举不得不遭人诟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同年末诛除魏忠贤及其主要党羽。

崇祯元年(1628年)初,朱由检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对袁崇焕尤以厚遇,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当年七月,袁崇焕回京述职,于大殿之上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朱由检听后大加赞赏。然而,在散朝的时候,光禄卿许誉卿对袁崇焕不满道:“皇上英明,如此重用于你,你怎么能信口开河,五年复辽,如果实现不了,又该如何面对?”闻听此言,袁崇焕心知失言,但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为此,他特地面见朱由检,提出“五年复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朱由检二话不说,当即命令户部、工部、吏部、兵部等职能部门5年内积极配合,要钱粮给钱粮,要装备给装备,要人给人,要兵将调兵将。

可以说,朱由检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已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但是,袁崇焕为将多年,岂能不知“军中无戏言”的道理,而他就这样对皇上“戏言”了。正所谓:“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识全豹。”由此可见,袁崇焕的统军之能,怕没有流传的那么厉害。

同时,为了增加袁崇焕的权重,朱由检特赐其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谁知,他却用这把“尚方宝剑”私自将朝廷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斩杀。原因是毛文龙和自己的兵改意见相左,又不听自己相劝致仕还乡。

然而,毛文龙同样也是明末一位难得的将才。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与袁崇焕达成请和,于是率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而袁崇焕却利用这个机会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防御。不久,朝鲜和毛文龙先后向朝廷上书告急,朝廷诏命袁崇焕前往救援。为此,袁崇焕派出水军增援毛文龙,另派赵率教、左辅、朱梅等将率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用以牵制后金军。不曾想,这时的朝鲜又突然倒向后金,并协助后金反攻毛文龙,结果朝鲜和后金军皆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可惜这样一员大将,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同僚袁崇焕之手。对此,朱由检并没有怪罪袁崇焕,依旧对其信任有加。但是,袁崇焕又是如何回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金打造的锦州、中左、大凌防线,先后占领遵化、三屯营等明朝重镇,总兵朱国彦和巡抚王元雅与战不力自尽而死、大将赵率教战场阵亡。很快,皇太极的10万大军又越过蓟州向西,直逼国都北京城。这时,袁崇焕也正好率领大军赶回北京。此事件,史称“己巳之变”。

到了此事,袁崇焕可能感到有负圣恩,心下生愧,所以不顾行军疲惫,婉拒了朱由检的赏赐慰劳诏见,立即于城外进行布防,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于西北列阵,袁崇焕于西面列阵。最终后金军进攻无果撤退,而刘应国、罗景荣等明将又率兵乘胜追杀,再次斩杀后金军上千人,由于整个战局明军仓促应战,反而死伤更多。后来,袁崇焕又派任守忠率领500火炮军,向后金军营寨发起轰炸,后金军见难以坚守,遂果断返回锦州,北京之围化解。

事后,朱由检又岂能不进行反思,我如此重用信任袁崇焕,但他却将我当成傻子来耍,还“五年复辽”,自己都差点成了金军的俘虏。

因此,当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袁弘勋等人趁机煽风点火,诬陷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私放后金军入关时,朱由检便信了几分,随于十二月将其收监。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擅杀毛文龙的罪名一并被翻出,结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产被抄没,家人被三千里流放。此后,朱由检对于所有领军大将的猜忌之心开始逐步加剧,17年内换了17任兵部尚书,54个内阁首辅,数位大将遭到冤杀,近百官员丧命,进而将大明江山推向了深渊。其实,这一切的始作蛹者,和袁崇焕的有负圣恩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要说袁崇焕不冤,是由于他放的大卫星“五年复辽”计划所引起;要说他冤,是当他得知后金军逼近京都时,能够千里迢迢迅速回援,最终逼退后金军,事后朝廷也应该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但是,如果将岳飞换成袁崇焕,显然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而且极有可能成就一段“千古君臣楷模”的佳话。

图片来源网络




袁崇焕冤不冤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袁崇焕错没错却是个清晰明了的问题。

咱们不妨从“错没错”这个角度朝下聊。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天启六年出任辽东巡抚,镇守宁远,文人带兵戍边,报效朝廷,这一点让袁崇焕在当时以及后世赢得了不少赞誉。

宁远一战,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拒绝努尔哈赤诱降,题写血书,拼死抵抗,并用红夷大炮一举击中努尔哈赤的黄龙幕帐。

此前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因此忿忿而归,不久就病死在了沈阳。

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也是扭转辽东战局的关键一战,不管真实的战果如何,可圈可点是肯定的。

这一战之后,袁崇焕又在锦州、宁远再次挫败皇太极。听闻捷报,天启皇帝朱由校欣喜若狂,他在谕旨中说:“十年积弱,一旦挫其狂锋。”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扭转十年积弱之势,力挫敌人狂锋的大将,不久竟遭到专擅朝政的魏忠贤的忌恨,在其党羽的诬陷下,袁崇焕被迫辞官而去。

崇祯即位后,为了扭转辽东局势,主持兵部事务的左侍郎吕纯如请求皇帝重新启用袁崇焕。吕纯如给出的理由是:袁崇焕“不怕死,不爱财,曾经打过。”

这几点的确是袁崇焕身上的闪光点,但吕纯如的评价不够全面,袁崇焕身上其实是有致命弱点——功名心太重,权力欲太强,而且还有文人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这些致命的弱点从他获得崇祯重用的第一刻起,就鲜明地显露了出来。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朱由检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辽东事宜,希望袁崇焕能够提出振奋人心的方略。

袁崇焕为迎合崇祯,竟信口开河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方略,并且要求崇祯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崇祯很高兴,在场的许多大臣纷纷盛赞袁崇焕肝胆相照,是当朝奇男子。

但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却显得相当的冷静,趁着崇祯退入便殿休息的机会,许誉卿当面向袁崇焕请教“五年复辽”如何实现?

袁崇焕只轻描淡写地吐出了四个字:“聊慰上意!”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在功名权利面前,袁崇焕实为狂徒。

徐誉卿听了大吃一惊,悄声提醒袁崇焕,当今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随口承诺,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

按道理,此时的袁崇焕应该冷静惊醒下来,但他没有,而是拿出了文人的各种心机。为了给自己的豪言壮志打圆场,随后他对“五年复辽”附加了诸多条件,例如钱粮、武器必须悉心筹措,用人必须得心应手,朝中不能有掣肘等等。

崇祯不是雄才大略,深沉持局的帝王,经袁崇焕这么一说,他随即将尚方宝剑赏赐给袁崇焕,并作出了全力支持的姿态。

此时的袁崇焕,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瞬间得到如此大的权利、声誉让他很受用,另一方面“五年复辽”又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他的头顶。

明知道五年复辽不现实,到期怎样才能向崇祯交差呢?

不是说袁崇焕就此失去了忠于朝廷的一腔热血,但跟前期比,他心中生出了杂念,那是一定的。

他想给自己解套,只有一个办法,一边守战,一边和后金达成和谈,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和谈,结果就变成了别别扭扭,错上加错,以至于到后来给人背道而驰之感。

如果说为了功名权利信口开河,是袁崇焕犯下的第一个大错,那接下来擅杀毛文龙就是袁崇焕犯下的另一个不可挽回的大错。

关于袁崇焕为何要犯大忌,擅杀毛文龙,说法很多,争议也很大。

但站在根本处看,有两点绕不过。第一点,如果只是因为军饷、拥兵自重的问题,这中间是可以调和的,袁崇焕犯不着把自己逼入绝路,走这个极端;第二点,毛文龙在辽东战局中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袁崇焕再没有战略眼光,这一点也应该看清楚,如此为后金解除后顾之忧的蠢事,他为什么执意要去做?

咱个人更倾向于毛文龙的存在影响了他的和谈,又或者说,除掉毛文龙,是后金为了忽悠袁崇焕开出的和谈条件。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袁崇焕就是叛徒,他不过是想盘活局面,在守住功名权利的前提下,让“五年复辽”的大话落地。

照这个看法再朝下看,崇祯二年十月下旬,皇太极率领满洲与蒙古骑兵十万之众,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就不难理解了。

他为什么只在京城外围防御,不积极阻击?敌军越过蓟州向京城进发时,他为什么只在后面跟随,而不包抄拦截?

如此纵敌深入,任由后金敌军烧杀劫掠,他无非是想借后金压迫朝廷,让朝廷改变策略,坐下来和后金和谈。

如果和谈成了,那他五年复辽的困局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皇太极要的不是和局,而是胜局,所以他借机布了一个能置袁崇焕于死地的离间之计。

而崇祯也不可能接受城下之盟。

在这种危险且叵测的局面下,崇祯还能怎么做?

当然要防范于未然。

事不过三,信口开河的大错在先,擅杀毛文龙的大错在中,北京城下纵敌深入的大错在后,崇祯别无选择,只能杀了袁崇焕。

在当时的时局下,对杀掉袁崇焕,即便明智之士也是没有异议的,唯一的异议只是觉得崇祯杀的太急迫,稳健一点的话,应该先让袁崇焕戴罪立功,之后再秋后算账。

然而,朝堂终究是肮脏的,杀袁崇焕这样级别的将领,在罪名上一定要上纲上线,否则不利于帝王的权威、时局的稳定。

综合这些来说,袁崇焕之死,一点都不冤,他应该为自己因私心犯下的大错买单。

但加到他身上的大罪名确实是冤枉的,至少咱不相信,他真的想背叛朝廷。

他不过是想给自己解套。

结果玩砸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努尔哈赤   京畿   宁远   崇祯   辽东   满洲   北京城   锦州   太极   天启   城下   大寿   朝廷   北京   案件   军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