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难道就没有看出来朝廷让他打方腊是驱虎吞狼吗?

七十年代批宋江说的很清楚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悲剧根源就在此。




征讨方腊,是宋江自己主动请缨。起初不是朝廷的意思。这在水浒原著中说的很清楚。

梁山剿灭王庆(百回版是征辽国),回到京城后,本该受重用。却因蔡京等人作梗,不仅没有封赏,甚至连城都不让梁山众人进。

众好汉闻之,颇为愤慨。李俊、三阮等水军头领找到吴用,说我们立了大功,朝廷却无半点封赏。如今奸臣当道,想必高俅、童贯之流将来会对我们下手。既然如此,不如现在反了拉倒。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

且说水军头领特地来请军师吴用商议事务。吴用去到船中,见了李俊、张横、张顺、阮家三昆仲,俱对军师说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俺哥哥破了大辽,止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如今倒出榜文来,禁约我等不许入城。我想那伙奸臣,渐渐的待要拆散我们弟兄,各调开去。今请军师自做个主张;和哥哥商量,断然不肯。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劳师远征,没得到应有的封赏,宋江本来就很懊恼。此时众人又嚷嚷要造反,宋江眼瞅镇不住局面,只得放狠话:你们要是觉得委屈,想回梁山,就先把我杀了吧,然后你们爱干嘛干嘛。如不然,你们反了,我也没脸活了。我必然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

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而散。

就在宋江以死相逼,勉强镇住众好汉时,在外活动的燕青和李逵回来了,告诉了宋江一则情报:江南草寇方腊反了,占八州二十五县,从睦州起,直至润州,自号为一国,朝廷已差下张招讨,刘都督去围剿。

宋江闻之大喜,心想如果不尽快给梁山将士找点事做,迟早要生变。

于是,他就去找宿太尉,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率梁山众将征讨方腊。

宋江禀道:“近因省院出榜,但凡出征官军,非奉呼唤,不敢擅自入城。今日小将私步至此,上告恩相。听的江南方腊造反,占据州郡,擅改年号,侵至润州,早晚渡江,来打扬州。宋江等人马久闲,在此屯扎不宜。某等情愿部领兵马,前去征。尽忠报国,望恩相于天子前提奏则个!”


听说宋江愿意征方腊,宿太尉当然是大喜过望了。故而,他便马上禀报了宋徽宗。

宋徽宗听了也很高兴。立即允诺。

于是,宋江就被任命为平南都总管兼征讨方腊正先锋。率领梁山众将南下了。

所以,“宋江难道就没有看出来朝廷让他打方腊是驱虎吞狼吗?”的提问,压根就不成立。

在宋江眼里,征方腊是“美差”, 从来就不是什么“驱虎吞狼”。

至于说宋江为什么如此“脑残”。水浒原著中通过对宋江的描写,也是早有暗示的。

想当初徐宁上山时,宋江就说: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徐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后来呼延灼上山,宋江又说: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卢俊义上山时,宋江同样表态:员外有如此才德,正当为山寨之主。他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们尽生光彩。

从宋江劝说呼延灼、卢俊义等人上山时说的这些话,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两点。

一方面,宋江对诏安是真有执念,对自己名声很看重。在他看来,宁可自己不活了,对不起兄弟,也不愿意自己的名声毁了。(从宋江毒死李逵就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梁山上很多头领,之所以愿意留在梁山,就是因为宋江当初承诺过,一定会带他们归顺朝廷,恢复他们良民身份。

征王庆(大辽)后,草根出身的几个头领扬言要造反,重回梁山。这个举动,不仅宋江不能接受,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一心想重回体制内的大佬,也不能接受。

如果这个问题处理的不好,梁山随时会因此而散摊子。甚至是,火拼内斗!

而散了摊子的梁山,哪有战斗力可言?

想当初,梁山打曾头市、祝家庄,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打青州、东平府,更是要靠对方主将投降赚开城门才打下来。

一旦梁山散摊子,且部分人又造反了。可想而知,梁山众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造反者,大概率会被朝廷剿灭。毕竟梁山诏安后,虚实已经被朝廷摸了个七七八八。重上梁山,只能是死路一条。

未参与造反的人,肯定也不会受重用。毕竟都是有黑历史的人。估计这些人,不仅不会受重用。而且还有可能被贴上“前草寇”的标签。永世不能翻身。

而既然如此,那在宋江看来,倒不如主动请缨征方腊算了。

一方面,征方腊可以让大家有事做。暂时缓解梁山内部的矛盾。

另一方面,方腊势力强大,若平了方腊,名声在外,说不定在舆论压力下,朝廷就有了赏赐呢?宋江作为老大,他也可以给兄弟们一个交代了。

再一方面。估摸着,宋江也有借征方腊削弱梁山的意图。毕竟他在毛遂自荐前,已经隐约有控制不住局面的苗头了。前面说了,宋江是个很在意名声的人,是个为了名声连自己的命都可以舍弃的人,更何况是兄弟们的命呢?(这也是李俊后来决心离开梁山集团的原因之一)

可能在别看看来,宋江简直匪夷所思。但像宋江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

比如历史上的张士诚,在很多方面就颇似宋江。(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

其实,《水浒传》之所以能被列为明朝四大奇书(四大名著是建国后的说法),不是因为它宣扬替天行道,描绘打家劫舍,忠君报国的内容。

而是大家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人,能看到世间百态,能看到这本书对中国历史预言般的意义。

作者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曾在张士诚帐下当过幕僚的人物。他太清楚宋江这号人,以及农民起义的结局了。

无非就是四种:

要么转换阶级,杀入京城,夺了鸟位,改朝换代。比如刘邦、朱元璋。

要么玩不下去了,投靠其他更大的势力,比如隋末投靠李唐的瓦岗军。

要么缺乏进取心,投靠朝廷。比如汉末,接受曹操诏安的青州黄巾军。

要么是被朝廷剿灭。比如陈胜吴广。

不管是哪种结局,曾经占山为王者,都不可能当一辈子山贼。

像李俊、张横、三阮所想,洗劫东京,再回梁山当一辈子草寇,绝无可能。

因为就算大家伙愿意,也得认命。小喽啰们二十岁,三十岁,可以跟着老大当山贼。但五十岁,六十岁,还能还当山贼吗?能一辈子打光棍,不娶老婆,不生孩子吗?或是生孩子,然后祖祖辈辈继续当山贼吗?

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

在任何时代,山贼只能是一个过渡职业。不可能干一辈子。作为山贼们的老大,就必须为自己和兄弟们考虑一个前程。小弟们静下心来,也懂这个理。

所以,这也是宋江以死相逼后,大家会“俱各垂泪,设誓而散”的原因。

要说宋江有什么不对的。就是他大大低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过于软弱,在斗争中一味退让妥协,任由蔡京等人摆布。又太在乎自己名誉,把自己和兄弟们的命运,都交付在奸臣手里,任别人摆布。

施耐庵曾经的主公张士诚就是这号人。

做小人物时,张士诚仗义疏财,对手下乡亲有求必应,经常搞得自己揭不开锅了,还要接济别人。也因为如此,他的名声很大,江湖人称“救急雨”。

但当了大王,做大事时的张士诚,却经常犯糊涂。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时,他不掺和。为了让元朝封自己为王,他在这个关头居然派大将吕珍进攻当时已经坐困安丰,岌岌可危的韩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

结果,陈友谅兵败,朱元璋一统两湖,势力碾压张士诚。而张士诚拿下安丰,打败刘福通,却没能得到元朝的封赏。堪称是既丢了西瓜也没捡到芝麻。


最终,一代枭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就被朱元璋打趴了。




朝廷让梁山人马南征方腊是驱虎吞狼,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报效国家,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是宋江一贯的主张。

上梁山前,宋江在孔家庄和武松分手时就申明过这个主张。

当时,武松经菜园子张青书信介绍,要去二龙山鲁智深杨志那里落草。而宋江则要去清风寨花荣处暂避。两人在三岔路口分别时,宋江叮嘱武松:

兄弟,你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让武松少喝酒,少惹事非。一旦朝廷招安,便欣然接受,去边疆沙场上施展才华,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不枉来世上一回。

武松有什么才华,当然是武功超群,所以要一刀一枪去展现,才能博得功名利禄 。

由此可见,宋江在没上梁山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思想准备,把它称为政治构想也未尝不可。

宋江上梁山接替晁盖大寨主之后,立刻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把这个政治纲领体现得更加充分具体了。

当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山寨的形势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庆功宴上,宋江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让铁叫子乐和当场唱出来: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可见宋江接受招安的政治构想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总结:

综上所述,既然接受招安就是要报效国家青史留名。那么,怎么才能报效国家博取功名呢,作为武将,当然是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如果既不想沙场拼博,还想要博取功名,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因此,宋江南征方腊是他巴不得做的事。不存在驱虎吞狼的情况。




能在厚黑学氛围极浓、派系山头林立的梁山“好汉”们当中,杀出重围,最终坐上头把交椅,宋江的智商咱们首先可以肯定——绝对没问题。

那么为何对于朝廷让其带队征方腊,这么明显的驱虎吞狼计谋,宋江会老老实实执行,一点没有别的想法呢?

当年易中天老师曾经在点评这一段情节的时候,说宋江傻,不会变通、养寇自重,其实,对于宋江来说他确实也没办法。

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令宋江面对朝廷递过来的这个“烫手山芋”,不敢不接,也不得不接。

第一、 投名状,道上的规矩,朝廷里也一样

喜欢《水浒传》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上梁山的一个特殊流程印象深刻,那就是你想要上山,就得拿投名状!

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

当初林冲上山之时,不就是被逼着去山脚下蹲了好几天。

这条规矩后来看似没了,其实也不过是变通了下。对于知根知底的像武松、鲁智深这些同行,那自然不用投名状;对于梁山方面急需缺口、技术输入性人才神医安道全等人,审批流程也是从宽;对于被梁山亲手打造、坑得无路可走的悲催伙计徐宁、卢俊义,那更是免检通过。

但对于那种主动归附、平日不熟、不知根底的人,其实梁山还是比较抗拒的比如鼓上蚤时迁、病关索杨雄之流。

梁山只是一个小社会,而朝廷则是一个大江湖。从梁山里走出来的这帮人,在朝廷眼中,属于一群不安定的因素,这帮人到底可靠不?谁也不知道,怎么验证他们的忠心呢,组织上总得考验一番吧。

于是朝廷让他们去打辽军、征方腊,看似不怀好意,也是一个非常光明正大的计谋,不藏着、不掖着,你说你效忠我,口说无凭,拿出表现来。

这就和梁山当年的规矩一样,投名状,大家都是明白人,守规矩,因此,即便宋江这伙人看出这是计谋,但也只能接下这桩无奈的差事。

第二、离开水泊梁山大本营,身不由己

宋江所征方腊,去的地方是杭州。

梁山好汉先前依仗的不就是八百里水泊梁山,宋江等人在梁山,能够抵抗得了朝廷大军围剿,依仗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毕竟强龙还难压地头蛇。

然而,被朝廷招安之后,梁山好汉们被调离大本营进入军寨,这个时候,想要反水不干,可就由不得自己了。

身处朝廷钳制管辖之地,每日吃着朝廷的粮食,朝廷派下的活儿,要是不干,领导分分钟给你断炊、围剿,梁山团队闪崩的可能性很大。

所谓身不由己,便是如此。

不过前两条其实可以看作是表因,最重要的还是宋江本身对于这个差事,很认同。因为他“忠”,他这辈子,被这个忠字坑惨了,也算是最终死在这个忠上面了。

第三、忠君思想,不愿意造反

打个比方,一个黑老大,虽然日子过得风光无限,但一直苦于没个正经工作,怎么也看不到任何前途,面对早晚翻船的结局,整日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便想洗白上岸。

好容易托门路找到个在编的正儿八经岗位,待遇虽然一般,但毕竟人前站得直身板。进入体制之内,领导让你996、让你吃点儿苦、即便有时候给你穿小鞋,你会一怒之下辞职不干,继续像以前混吃等死吗?

不可能的,对不对。

在宋江看来,既然已经在编了,那自己就是朝廷的人,端朝廷的碗,吃朝廷的饭,那就要忧朝廷之所忧,急朝廷之所急,朝廷让自己干啥,自己就干啥。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宋江的职业操守不错、团队融入感极强的结果,而最深层次的原因是:

封建社会当中,那个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观念,它像一个牢固的枷锁,将宋江钳得不敢放肆。

当年宋江杀阎婆惜,犯下命案,也没想着上梁山落草,为的就是想保住“清白之身”,后来被黄文炳这厮给逼得走投无路,硬生生给污蔑成了反贼,宋江气得亲自下手剥衣服准备杀人,在《水浒传》里,确实罕见。

从这里面就知道,当宋江的“忠”被摧毁之后,他有多么绝望、崩溃。

宋江把黄文炳剥了衣服,绑在柳树上,请众头领团团坐定。宋江叫取一酒来与众人把盏。

而对于招安,宋江口口声声说为兄弟们的前途着想,其实恐怕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拼,真正为的是:

安抚自己那颗,始终想要回归体制,回到忠君思想桎楛下的心。

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宋江为何明知道朝廷坑他,他也不愿意反抗或者放水。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忠贞臣子,应当做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老大坑我,但我安心。




在120回本《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后,真是物尽其用,为朝廷征讨辽国,又平定了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最后还发挥了剩余价值去征方腊。

宋江选择招安这条路,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除非靠梁山这群人能建立新王朝,否则总不能真去当一辈子叛匪吧,那样迟早还是会被朝廷镇压的。而接受了招安,至少可以混个一官半职,子孙后代也不会被牵连,而宋江等人也不是一定会被朝廷清算的。

然而宋江在招安后的作为,可以说是在自断生路,朝廷愿意招安宋江等人,除了意识到武装镇压具有一定难度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宋江等人存在利用价值,所以只要宋江一伙人在接受朝廷招安后,能始终保持一定的实力,北宋朝廷还有内忧外患,宋江等人就是安全的。

即便梁山这群人早就和高俅,童贯等人结怨了,但高俅这些人要给宋江等人小鞋穿,也会有所顾虑,毕竟无赖也是怕死的。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北宋还有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作乱,对外要面对辽国的威胁,朝廷必然会集中力量解决剩下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梁山众人是安全。

而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并不全是为了长远考虑,他也想要通过招安实现功名,不过这条路可没有那么好走,而他的这群弟兄们也成了他的牺牲品。如果说为梁山军征讨辽国,这算是顾全民族大义,那么后来宋江奏请征讨河北田虎,奏请征讨方腊,就有点自掘坟墓的意思了。

梁山一伙人为朝廷平叛,除了征讨淮西王庆是朝廷下旨外,征讨田虎和方腊都是宋江主动请缨的。这也不难理解,宋江等人虽然接受朝廷招安,但因为高俅,童贯等人阻碍,朝廷一直没有封赏官职,所以宋江在招安后才急于表现自己,除了想要建功立业外,也有展现实力的意思,但他很快就发现,朝廷并不信任梁山众人。

所以梁山这群人征辽国,和后来四处平叛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了建功封赏,体现价值,后者是为了取得统治者的信任。宋江等人为朝廷平叛是驱虎吞狼,宋江,吴用不可能看不出来,但不管是讨伐辽国,还是平定田虎,王庆都异常顺利,梁山没有任何损失,让宋江以为讨伐方腊也会非常顺利。

如果按照这种预想,天下平定后,梁山众人怎么也应该赢得朝廷的信任了,论功行赏也是应该的,结果征讨完方腊后,梁山就只剩下27人了,宋江也没有自保的资本了,这个时候发生兔死狗烹的事情在正常不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西王   诏安   朝廷   李逵   水浒传   封妻荫子   梁山   青史留名   草寇   封赏   建功立业   奸臣   头领   好汉   名声   财经   宋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