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军队下辖164个师团,总计约700万人,为何日本动员能力如此之强?

日本鬼子里有我国台湾省人,有朝鲜人,有我国东北四省的人。当然,最后青少年也上战场了。




《长沙保卫战》里那个小鬼子和部一郎,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他爹被抗日军队干掉了他妈做了WAF,他抗着比他还高的三八大盖来侵略中国,最后自毙。这事也不全是杜撰,根据第十军的老兵们回忆,衡阳保卫战期间,赤膊冲锋的鬼子里面有许多高中学生兵,这已经不是啥军事动员能力,而是举国疯狂了。



数据不对,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其陆军总计编有168个师团约540万人的规模,并且这已经是它垂死时期的峰值。与人口基数相仿的纳粹德国相比远远不及,德国人总共动员了1420万人参军,兵力峰值为780万,步兵师的番号超过了300,怎么能说日本人“动员能力很强”?

所谓700万人的概念是以讹传讹,因为日本陆海军加一起也最多667万人,其中海军的军舰虽然没有几艘了,但仍然有各类人员130多万,所以陆军的实有兵力就500来万。就这500来万当中,精壮士兵的比例已然不高,因为日本兵已经挂掉了200多万,按照战争时期的比例,至少还有同等数字的因伤致残,也就是说,有近500万人损失掉了。



一般而言,18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才是正常的征兵范围,只占人口总数的6—7%,别忘记还有半数人口是女性呢。当时日本的人口(不算殖民地)只有8000万人,因此现役、预备役加上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有400多万是比较正常的,而经过连年战争,这部分人能活着一半就不错了,先死的当中肯定也是先入伍的居多。

也就是说,到战争末期日本陆军合格的士兵最多还有200万人,那么其它300多万怎么来的呢?当然就是扩大征兵范围,到1944年已经是从14岁到6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了。一个60岁的老头和一个14岁的孩子能有多强的战斗力?滥竽充数罢了,所以兵员数量虽多,顶用的已经很少了。



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日苏双方伤亡总数相差不是很多,关东军老兵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悍的。而到了1945年苏军进攻东北时,对80万关东军完全是碾压,原因就在于关东军已经是空架子 ,不仅大多数重武器转运回国,其兵员构成也是老弱病残外加“开拓团农民”,当然顶不住苏联从欧洲战场调回来的百战之师。

不光比不上德国,更别提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甚至不如英国。而制约其动员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军工生产能力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士兵是完全脱产的高消耗群体,装备、食物、衣帽鞋袜等一切用度,都必须由国家财政支出,到战争末期日本政府已经基本破产,通货膨胀率高达400%。



日军的三八大盖从1907年开始玩命生产,投降前造出来300多万支,德国的基本步枪98K从1935年到1945年九生产了1450万支。日军的歪把子(28000挺)、拐把子(41000挺)和九九式(53000挺)加一起生产总量不超过12万挺,而德军仅MG42通用机枪就生产了100万支,这就是差距。

日本的所谓“工业化”那是对比亚洲农业国而称谓的,跟欧美的生产能力比较仍然很是悬殊,没有足够的武器何谈装备部队?关东军在1945年连三八大盖都略感不足。



所以日本的扩军也是一点点来的,因为它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比较有限:1937年开战时是17个常备师团,年底算上特设师团有24个;1938年扩编到34个,1939年达到43个,1940年扩充到49个,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11月也才有51个师团,可以看出,增长比较缓慢。

1942年58个师团、1943年总数为70个、1944年为99个,而1945年上半年却突然膨胀到168个师团,随便想想,也知道这半年扩充起来的69个师团是什么货色:



独立混成旅团升格、独立步兵旅团升格、独立守备队升格,期间塞进大批老弱士兵,徒有其表而已。这些师团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参加战斗,就在本土缴械投降了,你连战斗力都评估不出来。

1945年初的湘西会战,第四方面军破天荒抓了400多日军俘虏,王耀武兴冲冲去视察,却发现是一大群嘴上没毛的日本小屁孩儿,久经沙场的王耀武大失所望,但同时也感叹:“日本人快完蛋了”。




日本二战有8000万左右的人口,高峰时动员了700多万军队,对比同时期的中国,中国约有4亿人口,但中国军队最高峰时基本维持了500万左右的军队,当然500万军队排除了民兵,不容否认,二战期间日本动员能力是极强的!

为什么日本在二战期间可以动员这么多数量的军队呢?

我认为第一点是二战前,日本初步完成了工业化,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业人口从耕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闲置人口!

第二点是日本的战争形势决定不得不最大化动员兵力,哪怕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也在所不惜。二战末期,日本既要在太平洋面对美国的节节进攻,防备美军登录日本本土,又要随时在中国东北防御苏联的进攻,还想守住在中国关内的占领地,防备中国军队。在东南亚地区,还要直面美英的进攻。面对中美英苏四大国多个战略方向的压力,兵力不足很正常,甚至700万军队都杯水车薪,军事上的压力逼迫日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动员最大的兵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纵观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是伴随着对外侵略完成的。日本通过对外侵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日本军队一系列的对外战争胜利,整个国家国民对军队极度尊崇,军国主义逐步盛行,整个国家都形成了一种通过对外侵略谋求国家富强的氛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国家有需要,一个青年人不参军是政治不正确,会被身边的每个人看不起,参军甚至成了普通国民获得上升机会的必经途径。青年人不去参军是政治不正确,那么谁敢不去?好比今天的美国,公众场合抨击黑人的不是就是政治不正确,否则就会给你扣一顶种族歧视的大帽子。整个国家和社会氛围的政治正确决定日本青年必须参军!




你错了,日本的动员能力一点也不强。要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在亚洲四小龙之前,就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哪怕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是到六七十年代才真正完成,对亚洲来说,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日本,确实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对付周边传统纯农业国家,已经相当轻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日本只能算初步完成工业化,刚刚好跟周边国家拉开代差,跟真正工业强国比,二战的日本工业化社会软硬件都还有各种短板。

这里说的动员能力则是属于日本社会的软件能力,日本跟德国不同,众所周知,从明治维新的田中奏折起,日本就对中国有明确而强烈的领土意图,并且全国迅速工业化的同时,也同步的军国化,就是说与德国二战纳粹政权相比,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准备,早了半个世纪不止!其中对国民狂热的战争鼓吹,贯穿了几代人的教育,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强度比德国纳粹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到1937年跟中国全面开战时,日本仅只出动六十万兵力,到年底发生南京大屠杀,后世各种解读里,都很偏重日本高龄兵在里面起到的坏作用,什么是高龄兵?并不是说这些兵年龄真的很高,而是是说兵龄很高,很多已过服役期,都已经复员回归社会,又被重新征召回部队,所以纪律上问题很多。

日本就是借助这些多年训练的老兵,在中国战场打打那些,当时大多是直接从农村拉夫出来的,很少谈得上什么训练的兵,在战场上始终维持着超过一比五的交换比,等战争末期,连中国方面的农民兵都开始俘获日本娃子兵了,明眼人就知道,日本要完了!这里面的道道就在于日本几十年的战争准备,其实就是初期那拨老鬼子,就是三七年扩军前的十七个常设师团!其余三七年开始逐年扩招出来的,到四二年有五十八个师团,国际争锋,日本的极限就是这五十八个师团了,从训练到装备,就是日本有军事意义的极限。
后面到四四年,扩大到九十九个师团,多出来的仅能维持中国战场,到四五年扩大到一百六十八个师团,新招的就连中国战场都维持不住了,毕竟在中国战场,中国的农民军队,在长期战斗中,也成长起一批可以勉强抗衡日本老兵的部队,而日本后期投入的部队,却开始与中国农民兵一样缺乏训练!这说明日本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周期过长,比当时的中国和亚洲国家要好,跟老牌强国比,差距还很大。日本有名的三八大盖,从世纪初定型生产,到战争结束,差不多四十年,产量是三百万出出头,而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从一战废墟上开始的军备生产,到战争结束时,光元首电锯就生产了超过一百万,怎么比?这才是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真相,光把人头凑够送上战场,这个不需要动员能力,只需要有权利,跟我们委员长拉夫拉丁上战场是一回事。




动员能力比拼的不仅仅是人口那么简单,但人口确实最基本的前提,日本拥有和德国差不多的人口基数,本土也就是8000万上下,这就为扩军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保障。在加上日本在二战期间占据广阔的殖民地,总面积在850万平方公里上下,而且东南亚能保证充足的粮食、远东有充足的战略资源和人口资源,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日本的战争潜力。

有人会觉得,日本8000万人口养活着700兵力很疯狂,基本接近10个人供应一个士兵的极限标准,殊不知仅仅是我国被日本占据的35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拥有人口不下3亿人,即便这些人激烈反抗日本占领军,但当地生产的物资还是会被日军利用,也就是说日本的700万兵力是靠着被占领区养起来的。

有了来自殖民地的粮食、矿产和其它生产原料,日本社会的生产力只要专注武器制造即可,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日本的生人力资源,大大扩充了部队可征兵范围。如此看来,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动员能力,与其广阔的殖民地、众多的被统治人口有着直接关系。

同样征服了大片地区的德国亦是如此,德国占据了当时世界上科学文明程度最高的西欧地区,二战前工业实力排名前十的国家除了英美苏,在1940年之前都成了第三帝国的一部分,比如拥有最大兵工企业斯柯达的捷克,尤其是在1942年年末之后,苏联绝大部分的工业区、产粮区都被德国占领,这部分土地提供的工业产能是日本全国都比不了的,这就导致德国拥有更加惊人的动员能力,在整个二战期间动员兵力在1500万人以上,而且这部分人的装备水准、训练水平甚至服装质量都在日军之上。

(日本的工业水平和规模都很有限)

正如某些军事专家所说,日军的大正11式、96式华人99式轻机枪总产量不过12万支,38式步枪在38年的生产周期内也仅仅量产了300多万支,都不够700万武装人手一支的!如果再算上战斗中的损耗、丢失和被缴获,日军连基本的轻武器都不能和保证充足装备,这就反映出它所谓的动员潜力并没有那么可怕。

产能不够就只能牺牲质量了,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了提高装备产量想进来办法,除了让大量少年学生、妇女儿童进入兵工厂工作外,各占领区的劳动力和工厂设施也都被充分利用,甚至连我国的奉天兵工厂都被日军利用上了。日本的99式步枪也是主力装备,但从1939年到1945年总产量也就260万支,与98K在10年间1450万支的产量不可同日而语。顺便说一下,中正式步枪的产量也达到了70万支的水平,由此可见日本的工业生产力严重限制了军事动员能力。

为了在有限的生产力基础上打造更多的军队,日本人精心简化了装备结构,比如争议最多的冲锋枪在日军当中很少出现,日军并不是不喜欢这种自动武器,而是生产力不允许部队大量装备它们。

(南部94式非常糟糕)

日军使用的手枪质量也不咋地,南部式手枪就是出了名的糟糕至极,美军评价它连自杀都不够用,不是因为日本设计不出来像鲁格P08、M1911那样的精致手枪,而是工业规模、资源潜力不允许,手枪在战斗中的应用远没有步枪重要,因此日本不愿意在它身上浪费太多精力。

(在钢铁不足的情况下,日本也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发展坦克)

由此可见,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军事动员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取舍,做到了可观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师团   关东军   日本   动员   能力   德国   战时   兵力   日军   中国   战场   军队   人口   战争   装备   日本军队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