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驳壳枪为什么被淘汰了?

当时,除了中国,都不太识货。

一直到60年代,欧美主流步枪还在追求射程和威力,冲锋枪还是二战末才逐渐崛起,那时候的理念,弄得AK47刚出品时,威力只是“弱鸡”。

驳壳枪,是典型的个人防卫武器PDA,就是结构布局略显尴尬了,比较一下,和现在炙手可热的MP7,理念和功能上,是不是有点像?!




驳壳枪不是被淘汰,是一开始就没得到军队的青睐,成了军购失败品。

严格的说,这把枪相当成功,它只是随着漫长的时间消失了,毕竟没人会在新时代再去使用一把19世纪的武器。

所谓“驳壳枪”只是毛瑟Construktion 96战斗手枪的一种名称,简称C96,即1896年造的意思。

它在中国还有许多名字,比如盒子炮、匣子枪,某些全自动型号还有快慢机(毛瑟M1932冲锋手枪,C96上加了快慢机)、自来得(西班牙Astra生产的改进型全自动C96)叫法。

实际上,毛瑟M1932也不过是C96的变种,历史上并无M1932的军方编号,只是收藏家们这样称呼1932年以后毛瑟官方升级的全自动毛瑟手枪,毛瑟官方的称呼是Schnellfeuer(即速射版)。

中国人喜欢称呼的“盒子炮”其实在毛瑟C96的英文外号中也有对应单词,人称“"Box Cannon”,即“盒子加农”,也有说法认为这个名称其实是从中国外传出去的,显然大家都很接受。

C96在战场上还有个外号,官兵们称其“Broomhandle”,即扫帚的柄部的意思。

这是因为毛瑟C96拥有一个圆形的握把,这被人戏称为扫帚的柄部。

也因为毛瑟C96被当年的德军拿来当做突击战壕的近距离兵器,它在清扫战壕的行动中还算好用,所以人称“战地扫把棍”,与后来美军的温彻斯特霰弹枪(战壕清扫器),和德军伯格曼冲锋枪(战壕扫把)居然混成了一坨。

不过,德军并不是很待见毛瑟C96,哪怕毛瑟兄弟找到德皇,用神枪手在其面前表演300米打靶都没用,德军看上的是另一款经典武器——采用了9mm帕拉贝伦弹的卢格P08手枪。

德军非常喜爱卢格P08,大量采购,让DWM公司赚了不少钱,而且卢格P08也开发出带枪托和长苗管子的“炮兵型卢格”,被德军当成卡宾枪使用,一点也不比毛瑟C96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几乎到处都是德国兵和卢格枪的身影。

德军在二战还在使用卢格P08,还开发了与其很相像的沃尔特P38,但就是不大待见毛瑟C96,哪怕毛瑟推出9mm帕拉贝伦弹的“红9”型号也不行,一副对盒子炮爱搭不理,有就用没有就不用的表情。

实际上德军的对C96的冷淡并不是没有道理,C96的设计源自一场病急乱投医的商业竞争。当年毛瑟工厂的费德勒三兄贵(Fidel、Freidrich 和 Josef Feederle)无聊时尝试着捣鼓一些自动手枪技术,结果设计出了C96的原型。

一开始老板保罗·毛瑟对此还很反感,他斥责了三兄贵的设计。但很快他就意识到竞争对手们已经掀起自动手枪的潮流,便迅速转为对新型手枪的大力支持,而后还将专利注册到了自己身上。

1895年3月,毛瑟在德国奥伯恩多夫的工厂开始测试毛瑟 C96,获得了成功,次年得以量产,于是便有了C96的名称。

不过毛瑟最想做的事是将C96推广给各国军队,他们在营销策略中称其为“毛瑟军用手枪”,依靠这种方式将C96卖到了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国家,还推广给了包括德军在内的一些军队。可悲剧的是,尽管商业上还算成功,但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国家的军队大规模采用毛瑟C96。

为什么军队不喜欢毛瑟呢?其实他们不是不喜欢毛瑟C96的性能,而是对其可靠性和价格存在质疑。

盒子炮的供弹不同于任何一款手枪,它采用了弹仓容弹和桥夹式供弹,人们需要像步枪装弹一样将子弹从顶部塞入(也有改造弹匣款)。

这让毛瑟手枪变得比较巨大和沉重,而且德军测试现场的军官们都表达了对毛瑟手枪耐用性的质疑,很多人都认为C96的机件运行太复杂了,枪械的受控能力也较差。大量需要手工打磨和装配的零部件也必然使得枪械过于昂贵。

因此毛瑟最终没能做成德军的大单,德军选择了更柔软中庸的卢格P08。

不过,毛瑟C96也并未因此歇菜,虽然C96没能成为德军制式手枪,但它却受到了许多德国贵族军官和富裕精英的欢迎,他们成了C96在德国本土的一大客户群体。

很快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卢格P08产能不足,德军不得不大量购进C96以填补需求,他们为此下了15万支的订单,但要求它们改为9mm帕拉贝伦弹,这即是“红9”盒子炮的由来(这种盒子炮握把上有个大红的数字9,因为战败,红9实际供应了10万把)。

战后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毛瑟C96被迫截短了枪管,将5.5英寸枪管缩到4英寸,又取消了可调式照门,这种盒子炮被称为Bolo毛瑟。

Bolo毛瑟的名称来自“Bolshevik”,即“布尔什维克”。当年这些短管的C96正好遇到俄国十月革命,因此红色政权大量入手了这种“条约版”毛瑟枪,它们被用到各种革命运动、地下工作、领导卫队的活动中,连捷尔任斯基的“契卡”(KGB前身)特工们都满裤带地插着Bolo C96,极为信赖这种武器。

C96本身是一款性能还不错的战斗手枪,因此毛瑟一直在大力生产这种武器,一直生产了几十年,直到纳粹党33年上台以后,才因为接受了标准化的国防订单而停产。

在此期间毛瑟将大量的C96出售了出去,但因为美国军官二战后焚烧了毛瑟厂的资料,人们无法猜测究竟有多少C96被生产,又卖到了哪些地方,只能推测有100多万把毛瑟原产的C96被生产和发售出去,世界各国仿造的就更多了,几乎无法统计。

不巧的是,毛瑟枪在远隔重洋的中国也香了起来,严重缺乏自动化兵器和火力的中国,将盒子炮看做高端武器,不仅大量进口,还在金陵等兵工厂进行了仿制。军阀混战时它是明星,抗战时更是成为一款被运用得相当犀利的近战武器。

德国毛瑟对中国销售的C96约10万支,还有经各种不同途径流入的中国的已无法统计,德国一直将对中国的销售维持到了1936年。

中国人用得多了,也就总结出不少盒子炮的科学用法,比如将枪身倾斜过来打,这样便轻易解决了盒子炮的连发受控问题,将很难稳定握持的毛病,变成了横着打扇面的优点。

《团长》中龙文章的盒子炮

不过,总的来说盒子炮的光环还是太大了,这款武器的7.63 mm Mauser弹与托卡列夫TT33(54仿)的7.62x25mm弹没啥区别,但54的握持性能比盒子炮强不少。

盒子炮当年最受中国人青睐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弹道表现和拓展性,7.63x25mm毛瑟弹在当年威力还算是不错,弹道也很平直,因此非常适合有枪感的神枪手们近距离使用,有些人可以做到指哪打哪甚至跟着感觉打灭香头。

不可否认,毛瑟C96绝对是杆极为成功的手枪,它甚至将7.63x25mm毛瑟弹扩散了出去,苏联二战时PPSh-41、PPS-43冲锋枪使用的7.62x25mm弹全是这玩意儿的山寨,我们国家一直用到今天。

为什么盒子炮突然不香了呢?

主要原因还是它太老了,哪怕它再出色,它也是把19世纪设计的手枪,后世的手枪工艺和战术需求一改变,就没有C96的生存空间了。

新出现的手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更简洁、科学、可靠的机械设计,人们没道理继续使用傻大笨粗的C96。

而且正如开头所说的,20世纪初竞标的时候,毛瑟C96就已经输给了一个个对手。它在德军竞标中,以可靠性、性价比、操作性等因素输给了卢格P08,然后又在美军1906年竞标中输给了柯尔特的勃朗宁手枪,理由是打不死牛,弹药不够劲。

20世纪20年代以后,毛瑟C96的订单被柯尔特、FN等厂商大量抢夺,相比之下M1911、M1910等勃朗宁系手枪更加精致和经典,更贴合用户需求。反正大部分客户拿手枪都是防身,不会像当年国穷家困的中国军队那样集中起来打仗。

站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毛瑟C96其实并不是个被突然淘汰的武器,与其说它被淘汰,不如说它是寿终正寝,当自动化武器时代到来以后,没人再需要这种战斗手枪了。

也许这还与毛瑟工厂的下场有关,毛瑟工厂二战后被毁灭性拆分,它们唯一的传承只有后来德国H&K公司的新三兄贵(曾在毛瑟厂领过福报),所以C96压根就没像柯尔特1911那样继续生产下去。玩枪的也不在乎,对他们而言盒子炮越少越好,这样才能在收藏市场上更有价值。




德国制造的驳壳枪,是世界手枪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枪支。驳壳枪也叫毛瑟军用手枪,这把枪从研发出来一直到最后被淘汰,从来没有成为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驳壳枪的研发者本来是想要制造一种方便携带,威力处在普通手枪和步枪之间,射程比普通手枪更远,弹容量更大的实用性手枪。这个设计想法是比较好的,但是却忽略了手枪的实际定位。驳壳枪在研发出来之后,就一直不受德国军方的待见,一直到一战之前,德国军方为了照顾毛瑟军工厂的面子才勉强订购了一小部分驳壳枪。

德国军方订购的这一部分驳壳枪,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驳壳枪的射程威力要高于普通手枪,但是在实战中,驳壳枪能够发挥空间却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打阵地战,普通步枪的射程在400米以上,穿透性和精准度十分高,而驳壳枪的射程只有150米,精准度比步枪差得远。假如士兵看到100米的距离内的敌人,用步枪去射击敌人,要比用驳壳枪去射击敌人效率更高。在进行刺刀战的过程中,小巧轻便的手枪,又要比驳壳枪更加的灵活。

在欧洲战场上,拼刺刀的情况非常少见。大部分装备手枪的军官,都是把手枪当做了一个装饰品,而不是防身武器。挂着笨重的驳壳枪,不仅不够美观,还影响到身体的协调。因此大部分军官都不喜欢驳壳枪,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受到了军事条约的限制,不可能继续订购驳壳枪。驳壳枪失去了国内市场,只能去寻找海外市场。驳壳枪的价格高,性价比低,在战场表现不佳,西方国家都不愿意购买驳壳枪,毛瑟公司的驳壳枪一度陷入停产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市场的需求,拯救了在停产边缘的驳壳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当时的国内兵工厂生产水平有限,无法大量的生产枪支。军阀们的资产非常的丰厚,为了改善装备,军阀们都大量的从国外进口武器。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华武器限售的影响,军阀们无法进口到射程较远的单发步枪,只能选择威力和射程略次于步枪的驳壳枪来充当步枪使用,

由于国内兵工厂制造的单发步枪故障率高、精准度差,在战场上表现反而不如驳壳枪,因此驳壳枪在进入我国后,迅速成为军队里面的热门武器。当时国内的一些军阀甚至组建了手枪团、手枪营等专门装备驳壳枪的建制单位,德国毛瑟公司也专门针对国内军阀的需要,制造出了具备连发功能,能够装填20发子弹的“大驳壳枪”。

后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兵工厂也开始仿制驳壳枪,国内装备的驳壳枪数量大约有四五十万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仿制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兵工厂拥有了生产仿制毛瑟步枪的能力,驳壳枪逐渐的退居二线。在我国停止驳壳枪的进口后,毛瑟兵工厂也停产了驳壳枪。在解放战争时期,驳壳枪就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装备,后来随着各种新式枪支的不断装备,驳壳枪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驳壳枪,是民间对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的称谓,就是那种10发弹仓供弹,只能单发射击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

至于二十响、盒子炮、大肚匣子等,是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改进型号,大概诞生在1932年,属于20发弹匣供弹,既可单发,也能连续射击。

两把枪械随枪都配有一只木制的枪盒,可以将枪柄和木盒相连接,实施抵肩射击,此时,两把枪械的有效射程,就提高到了150米,特别是20发弹匣供弹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就是一把微型冲锋枪,对缺乏冲锋枪的中国军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弥补了步兵火力不足的弊端。

事实上,网上包括冠名军事创作者的作者,也常将驳壳枪和盒子炮等混为一团,都傻傻地搞不清楚其种类,更何况是对兵器一知半解的读者了,所以本文作者已非常清楚地解释了驳壳枪和盒子炮的区别,也算是军事科普吧。

历来手枪都以小巧玲珑,易于携行,而受到军方欢迎,但毛瑟C-96军用手枪却以体积大、笨重而出名,所以在发明国德国,并不受军方待见,因此装备数量极少。

反倒是中国,当年军阀混战时,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武器禁运,枪械包括火炮都属于禁运范围,手枪是例外,因此10发弹仓供弹,火力较猛,射程较远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就受到了国内大小军阀的欢迎。

包括抗战前国府引进了大量的20发弹匣供弹的盒子炮,加上国内无数兵工厂的仿制品,这两把枪械在国内的拥有量不亚于100万把,成了抗战时期军民抵御日军侵略非常给力的武器,日军最怕抗日军民的两把枪械,一把是捷克ZB-26轻机枪,另外一把就是驳壳枪和盒子炮。

至于驳壳枪和盒子炮为什么被淘汰,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此枪笨重,不易携带,作为手枪确实分量太沉了,此其一。

其二,战后冲锋枪逐渐在中国普及,包括汤姆逊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特别是56式冲锋枪等制式装备的大量装备,火力和威力自然都远在毛瑟手枪之上,军队中就淘汰了驳壳枪和盒子炮。

其三,驳壳枪和盒子炮,当手枪使用,毕竟体积大,重量沉,已经不适应我军基层指挥官配用,在有了54式手枪以后,这两把毛瑟军用手枪,就完成了在军中的使命彻底退出现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战斗手枪用于军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驳壳枪之所以在中国很牛逼,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

中国在一战后的10年时间,因为军阀混战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受到了武器禁运。

军阀可以通过走私获得武器,但数量不多。而国内可以自产步枪、轻机枪以及少量重机枪,却无法大规模自产冲锋枪。说起来,冲锋枪毕竟是新奇的东西,一战期间刚刚开始使用。



中国主要有德国的MP08/18冲锋枪,也就是花机关,也有部分美国的汤普森冲锋枪,数量都很少。

军阀的部队中,近战武器也就是冲锋枪奇缺。


通过合法手段无法进口,自产的话又造不了多少,只能设法解决。

驳壳枪如果装上枪托,勉强可以当作卡宾枪使用。

传统手枪射程不超过50米,一般25米外就打不准了。驳壳枪有效射程可以扩大到50米,装枪托可以在100米内半自动射击,装弹高达10发。

可以这么说,驳壳枪就是一种简化版粗劣版的卡宾枪,大大提高近战火力。

国军各部都很重视近战火力,而驳壳枪确实很厉害。



东史郎回忆,国军一个拿着驳壳枪军官,曾经在近战中打倒了五六名日军。

在中央军精锐部队中,步兵班班长一般配备驳壳枪,在近战中提高火力,排长也是如此。

只有营长以上,才会放弃战斗手枪驳壳枪,使用勃朗宁等小型自卫手枪。

不过,驳壳枪之所以流行,前提是中国严重缺乏冲锋枪和卡宾枪。


任何一种粗劣的卡宾枪、冲锋枪,性能肯定大大超越价格昂贵的驳壳枪。卡宾枪使用短步枪弹,而驳壳枪使用手枪弹,双方不是一回事。

卡宾枪射程有150米左右,而驳壳枪枪管毕竟很短,主要是在50米内使用,差距明显。

驳壳枪一般都是10发装弹,而二战美军著名的M2卡宾枪用30发弹匣,也可以使用15发弹匣,火力旺盛的多。


同时,驳壳枪是手枪,瞄准基线很短,射手需要严格训练才能打出好成绩。

卡宾枪则要强得多,射击精度度相当高,是一种非常准确又容易掌握的枪械。

如果说卡宾枪尚且如此,那么可以疯狂扫射的冲锋枪,性能比驳壳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随着二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国军得到了大量的冲锋枪、卡宾枪,驳壳枪也就很快被淘汰。


至于驳壳枪的故乡德国,根本就没有将它列为制式武器,实际上欧美基本没有国家大面积装备驳壳枪。

二战爆发以后,苏联、德国、美国、英国等各列强都装备了数量惊人的冲锋枪。仅仅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就制造了600万支,哪里还有驳壳枪的舞台。


最粗劣的冲锋枪或者卡宾枪,也大大强于驳壳枪。

驳壳枪只是在民国的中国那种特殊环境下,才莫名其妙的火力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驳壳枪   德国   盒子炮   卡宾枪   弹匣   兵工厂   冲锋枪   枪械   射程   军阀   步枪   德军   手枪   中国   武器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