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何选择向清朝投降?

当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打进北京的时侯,明朝驻在山海关一带防御清军的是吴三桂。吴三桂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在北京有一份相当大的财产,妻妾和歌伎成群。

当李自成进京的消息传到山海关,在起义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他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和地位,原本打算回北京归顺李自成。但没过多久,他听说农民军要杀贪官,斗土豪,而且他自已在北京的家产已被查封;同时,他还听说,各地的地主土豪们正在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向农民军反扑。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又公开宣称要与农民军作战到底。

吴三桂心里很清楚,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堪一击的。当农民军乘胜向山海关推进时,他便投入关外清军的怀抱,联合清军,共同对付农民军。结果就是二十万农民军大败。

李自成下令收兵,向北京退却。就这样,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清军打进了山海关。

李自成退回北京,匆忙即位于武英殿,第二天便弃京西走,紧接着清军进京了。




螨蜻背信弃义,吴三桂被多尔滚这个老贼骗了,本来他们约定的是同盟关系,共同击败李自成,恢复大明江山。结果实际情况是,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决战吴三桂三至五万精兵,此时,多尔衮这个老贼没按盟约与吴三桂出兵共同抗击李自成,而是选择秀手旁观,直至李、吴双方杀得精疲力尽,多尔衮这个老贼突然杀出,轻而易举的收获了全部胜利果实。在多尔滚的协迫之下,吴三桂做了城下之盟,被逼投降螨蜻,以保住吴三桂军性命。狗蜻,畜生也。




吴三桂这人不讨喜,降李降清又反清,所以无论汉人或是满人,免不了都编排他一下。

我只想客观地说说他降清的事。



孤军守宁远

松山决战后,明朝的关外八城丢掉四城,它们分别是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同时,明朝也失去了一位对辽西最有影响的将领,他叫祖大寿。这人很传奇,别人当汉奸挨骂,他却是一位惹人怜爱的汉奸。

在松山决战中,王朴、三桂、白广恩,他们三人的表现都很糟糕,当了可耻的逃兵。王朴被议斩首,三桂却被委以重任。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三桂是军阀,而王朴不是。

崇祯谥号明烈帝,是实至名归。即使松山决战中明清军力高下立判,但他仍然坚持守土有责,把吴三桂视为守住辽西安危的保障。崇祯十五年,虽然国库空虚,他仍发帑金十二万、户部折色银三十万两,再调天津漕米支援宁远前线。钱粮已足,三桂再请示盔甲、弓箭、枪炮等军需,一一得到迅速筹办。



此时,关外仅存四城:宁远、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宁远相距锦州仅两百里,骑兵瞬间可至,特别是失去了锦州、松山等城的屏障,宁远其实是暴露在强大的清军面前。于是,清廷内有人向皇太极谏言说:“大军当乘机临于宁远。”皇太极摆摆手,否决了他的提议。他表示要传檄而定、招降吴三桂。

皇太极有这种想法,是基于“锦州既下,宁远惊骇,三桂难脱松、锦失责,岂有不畏死而求生之理”。

其后,皇太极动员了三桂的挚友张存仁、其兄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等人,纷纷“遵旨各遗三桂书一函”。并且,皇太极亲自动手写了一封劝降信,呼吁三桂认清形势、乘时归顺。三桂没怎么搭理他们。

当祖大寿写来劝降信,并附上他随身携带的小刀作为信物,吴三桂不得不给他面子了。祖大寿不仅是三桂的舅舅,还是吴家的贵人。想当年,三桂他爷爷是个边关贩马的,他父亲吴襄靠上祖家,才成就了吴家辽西的军阀地位。皇太极看了三桂的回信,概括三桂的态度是“犹豫不决”。

对于三桂的回信,已找不到原始凭据,应该是吹捧了一下清廷,然后婉拒了。因为皇太极事后给他又回了一封信,里面有“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

招降失败后,皇太极不久就病死了,接着是多尔衮上台,多尔衮做出了征宁远的决策。据《清实录》记录,崇德八年九月二十四日开始,前后经过八天,清军迅速攻下了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偏偏对于真正的战略目标宁远,清军却止步不前。

在这里,我大胆地猜测一下清军的战役目的:此次清军名为征宁远却实则不征宁远,是否有不好意思记录的史实呢?如果有,应该是清军听到风声,以为三桂的家眷在中后所,本意是搬取他的家眷,再胁迫他投降。结果未能如愿,只得草草收兵。

那么,清军搞了这么大一个阵仗,为何偏偏不攻打宁远呢?

答案有点诛心:当年,努尔哈赤携攻下七十城的余威,最后折戟宁远城下。后来,皇太极再攻宁远城,落得大败而回。

心理阴影,好像只能用这个解释了。

宁远!终于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孤城!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同情此时的三桂了。环视之下全是敌军的身影,而故国却在二百里外的身后。

你曾经为别人拼过命吗?此时,三桂应该可以自豪地说:“我拼过!”

先降李闯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八,李闯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分两路进军北京。

值此危局,崇祯想调三桂进关征剿农民军。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调三桂进关,实质是放弃了关外的宁远,对于爱面子的崇祯,是开不了这个口的。崇祯打开廷议模式,准备甩锅朝臣。因为前面有陈新甲执行密旨与清廷议和被杀的先例,大家都对他报有很强的戒心。特别是当时的首辅陈潢,他义正辞严地表示:“一寸山河一寸金,寸土不可丢,宁远兵决不可撤!”

球又踢回崇祯的脚边,无奈之下,他只得开口“收守关之效,成荡寇之功,虽属下策,诚亦不得已之思”。

我记得崇祯死前说过“大臣皆可杀”。这话没错。

崇祯作了决定,陈潢的骚操作出来了,他问:“兹体事大,可否请行督、抚、镇,再议弃宁远?”

崇祯只得同意。于是,为了搜集天下督抚的意见,朝廷又等了一个月。

直到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六日,吴三桂才接到崇祯手谕“弃宁远、赐封平西伯”。

三桂回京勤王,的确用了半月的时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三桂所部精兵四万,眷属七、八万,队伍很庞大。特别是众多关外的明朝百姓,参与了抗清的行动,害怕清军的报复,他们也要求三桂带上他们。这样,三桂撒宁远,军民高达五十万众。

第二,三桂也有让其它各镇兵先行北京与农民军一战、后坐收渔人之利的阴暗心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闯进京,崇祯自缢,明朝亡。此时的三桂,军马已过山海关,正向北京行进。

三月二十日,在丰润地区,三桂碰上了老战友白广恩和唐通,然而双方已是敌国。三桂兵锋一指,轻松将他们击败,收降八千人。前路已断,三桂回师山海关。

此时,三桂年仅三十三岁,家人三十多口在京城为质,国已亡、家难顾,他又将何去何从呢?

从李闯这头来看,他最怕三桂和清廷合流。打三桂胜负难料,万一打疼了三桂,他怕三桂摞挑子直接投奔清廷。何况,他手中还有筹码,就是三桂在京的家人三十余口。

由牛金星执笔、吴襄背书,一封劝降信送到了三桂处,内容大意是“事机已失、天命难回、君父已矣、尔父须臾、知时事者可知变机”。

谈完感情,李闯谈实惠,赐三桂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币千端、封三桂为侯。

负责劝降三桂的人叫张若麒,松山决战中他坑洪承畴最狠,此时刚被李闯从天牢里放出。三桂称张若麒为老师,后来老师介绍学生成功投降到李闯门下;再后来,学生成功地介绍老师投降到清朝。师生俩互相帮扶,留下千古佳话。

闯王进京城,实行追赃派饷的政策,后来打击面扩大化,从明朝官吏扩大到士绅乡民。倒霉的吴襄被抓了起来,还挨了打。同时,饱暖思淫欲,刘宗敏掠走陈园园。

三月二十八日,三桂全军缟素,为殉难的崇祯帝后治丧。然后,他把山海关交给唐通,率部进京谒见李闯。

四月四日,三桂军抵达永平西沙河驿,遇到了从北京逃出的家人,知晓了家中的变故。三桂当时是羞愤难当,他一字一顿地说:“我不忠不孝,尚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说完,他拔刀自刎,后被部下制止。

此后,他再返山海关,又把唐通揍了一遍,唐通只剩下八骑返回京城。

读史要有代入感,咱不能拿今人看古人,更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往下猛喷。

各位,如果您面临三桂当时的处境,又应该如何自处呢?

三桂占据山海关,写了一封与父亲的绝诀信,信中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另外,他对李闯派来的使者一斩一割耳,留下割耳的那位只为带话李闯——“令李贼自送头来”。

乞师清廷



李闯对三桂釆取了补救措施,他一方面责备刘宗敏,另一方面放出吴襄还宴请了他。然并卵,炸了的三桂募兵讨贼,他只得兴兵征讨。

三桂权衡了对兵李闯的形势,决定向清廷借兵,并附信一封。



在信中,三桂谈到了三点:第一,自己是以亡国孤臣的名义借兵(不是降清);第二,事成后割土酬谢;第三,建议清军进兵线路是中协或西协,对李闯实行前后夹击。

分析三桂当时的想法,他打的算盘是:请来清兵,打败李闯,迎回太子,裂土黄河以北以谢清廷,再徐图发展。

阴差阳错,多尔衮没走中协或西协,而是直走东协,这替清军赢得了时间,直接参战一片石大战。再有,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将出兵目的由掠夺财帛转变成谋取河北数省、以至入主中原。

李闯见劝降无效,阵前灭门了吴家。三桂和大顺军激战山海关,清军坐山观虎斗。直至三桂突围亲至清军军营,剃发易服,纳上投名状,多尔衮方才在最后一刻出兵,击垮大顺军。

赢得了一片石大战,三桂就彻底被动了。清军进发北京城,他的辽西军打先锋,到达京郊后,多尔衮令他驻军京郊、不得入城。以至后来清军入城,京内百姓还以为是三桂兵马。

总之一句话,他被多尔衮防得死死的,根本动弹不得。



后来,吴三桂反清,他的檄文中有“不意狡虏遂尔,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报薪救火之误”。

其中的“逆天背盟”,大抵是说多尔衮违背了契约精神,而康熙对此根本驳斥不动,只得绕开话题。

小编结语

三桂降清,出自于夹缝中的选择,并非出自其本心。他可能忠于崇祯,但并不忠于明朝,更加不忠于清朝。

历史车轮滚滚,清朝也算拓土开疆、一统有功。

当国势衰微时,即使慎重的选择也可能最终沦为错误。

以史为鉴吧!人人动手,努力强国。




吴三桂在得知明朝崇祯皇帝死难之后,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清朝。这是因为吴三桂当时驻守的地方注定要成为清朝和李自成争夺的焦点,而吴三桂又没有办法直接逃往南方。考虑到自己手下这么多人,吴三桂必须作出一个选择。

本来吴三桂是要投降李自成的,但是在准备投降后往北京进发的路上,听到了不少对李自成不利的消息,包括李自成起义军到处搜刮、起义军乱象这些,当然也知道北京这个时候可怕的鼠疫,这使他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打算。

这个时候,其实吴三桂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了,只有投降清朝。

虽然吴三桂现在被人诟病还是蛮多的,但是其在那个时候,知道崇祯死了之后,他必须要投降一方,否则他自己也过不了手下那批人。实际上,吴三桂本来投降李自成后来又投降清朝,已经导致部分手下思想混乱发生逃亡的现象,那就更不必说其他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明末清初大诗人吴伟业所作《圆圆曲》中的两句,写的正是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为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掳一事,愤而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的事情。从此,吴三桂结结实实的带上了一顶“大汉奸”的帽子。

那么吴三桂投降满清,真的是因为一个女人引起的么?还真是。《明史》和《清史稿》中都有明确的记录,让吴三桂决定降清的最直接诱因就是陈圆圆。

《明史·李自成传》中有详细的过程记载。李自成攻至北京之前,崇祯皇帝下诏令吴三桂入关救援。吴三桂奉诏入援,走到山海关时,听闻京师已经陷落,犹豫不前。李自成抓到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并且写信给吴三桂招降。吴三桂准备投降李自成,就率军赶往北京。

但是,“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大清。”因为《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所以,才称“我大清”。

由此看来,不管吴三桂写给清廷的所谓“求援书”如何的冠冕堂皇,都掩盖不了投降的事实,双方都很清楚是怎么回事。

有人替吴三桂洗白,竟然借口说清人写的《明史》中没有记载陈圆圆的事情,所以,清朝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也就没发生过这件事,进而推断出吴三桂当时根本就没有投降清朝的结论。对于这种洗白,只能说是“掩耳盗铃”。

再来看《清史稿》中的记载。《清史稿·吴三桂传》中的记录同《明史》的记录大致相同,同样是北京城危亡之际,崇祯皇帝(庄烈帝)征吴三桂入卫京师。只是增加了一件事情的记录,吴三桂在滦州,同李自成的部下唐通、白广恩打了一仗,然后才退守的山海关。

“自成胁襄以书招之,令通以银四万犒师,遣别将率二万人代三桂守关。三桂引兵西,至滦州,闻其妾陈为自成将刘宗敏掠去,怒,还击破自成所遣守关将;遣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上书睿亲王乞师。王方西征,次翁后,三桂使至,明日,进次西拉塔拉,报三桂书,许之。”

从《清史稿》中的记载来看,吴三桂其实已经是投降李自成了,他接受了犒赏银四万,并放弃了山海关,亲自带兵赶往北京了。只是途中听说爱妾陈圆圆竟然被刘宗敏抢去了,才“冲冠一怒为红颜”,杀回了山海关。

吴三桂发出所谓“求援信”的时候,满清军队已经出发,准备趁火打劫,只是这时候满清朝廷并没有统一中国的野心。吴三桂的投降,和之后吴三桂配合清军绞杀李自成的过程过于顺利,才让满清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

吴三桂如果真不想投降满清,那么他可以在皇太极进北京之前,占领北京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李自成已经退走,吴三桂依托北京城和明朝旧部,还有关宁铁骑,跟满清军队抗衡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更何况明朝还有很多军队在增援北京,他吴三桂就是一面旗帜。这时候满清军队会多面受敌,加上兵力不足,很可能抢劫一番就撤退了。

再不济,完全可以坚守山海关,实在守不住了,再投降满清。投降之后不作为就是了,即可以保一条命,还可以保住一生的名誉。已经尽力了,为了保命投降,但不作恶,还有什么好指责的。但吴三桂没有,所以这个“大汉奸”的帽子是摘不下来了。

有人为吴三桂洗白说,吴三桂在进北京城被封平西王时,都没真心想投降满清。而是南明政权朱由崧杀了逃往南京的崇祯太子朱慈烺之后,才真心投降的。其实,朱由崧和朱慈烺都是在南京被清军攻破后,被俘虏押送到北京之后,才被杀的,是满清杀的。

而吴三桂最后挑起的“三藩之乱”,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对抗满清的削藩之举,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不能说吴三桂保护个人利益是错误的,但是为了个人利益,却出卖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无论如何都跟“高尚”、“忠义”无关。吴三桂绝对是一个铁板上钉钉的“三姓家奴”,大明、大顺、大清,然后又造反。所以,何必替吴三桂洗白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宁远   崇祯   清朝   山海关   松山   北京城   锦州   明朝   太极   清廷   明史   关外   满清   北京   农民   财经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