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何要拼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么重要吗?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找抽,我中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哪一寸不重要?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最早纳入我国版图的非汉区域。早在前138年,汉武帝就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而其后汉朝对西域的经营逐渐增强。

以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西域正式纳入我国版图,随后经历了近2000年时间的得失易手,最终成为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从地理位置上,西域深入中亚、距离中原千里之遥,在管理成本上注定入不敷出。但现实情况是小农经济支撑的中原王朝即便劳心费力也对此矢志不移。

那么问题来了,西域有怎样的战略价值?为何历朝历代都要争夺这里?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制草原势力的需要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月氏,目的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70多年的卧薪尝胆,汉武帝虽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但驰骋草原的匈奴居无定所,采用“打不过就跑”的策略,令汉武帝十分头疼,所以汉武帝想到了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断其右臂”的宏伟战略。

不过被匈奴打怕的大月氏对汉朝的“邀请”不感兴趣,汉朝只得继续自南向北反击匈奴。

不过随着反击匈奴战争的展开,汉朝在收复河西走廊后,加入到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对于汉朝而言,抢夺西域,可最大限度削弱匈奴势力。同时因为西域地处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中央地带,是匈奴西遁的必经之路,所以占据西域的汉朝也等于封死了匈奴西逃的退路。

事实证明,正是夺占西域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使得汉朝最终彻底击败了为患北方数百年的强大匈奴。从此但凡中原王朝能够控制西域,必然能够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形成强大压制。

2、沟通西方世界的需要

西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王朝想要走向世界,比如将其作为跳板和中转站。

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我国除先人的自立更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原王朝的地形相对封闭。

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虽然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肥沃的鱼米之乡,但也使得东西交流的通道必须向北移动。

而因为蒙古高原的存在,东西交流的通道又必须向南移动,最终使得河西走廊成为东西交流的必经之地。而从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后的首站就是西域。

在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想要穿过长达千里的河西走廊然后跨越万里横穿亚欧大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论上说中转站极有必要,楼兰、高昌等国家就是这样崛起的。

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如果不将这些邦国握在手中,迟早会被东部的蒙古高原和西部的中亚势力所侵占,所以中原王朝必须确保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事实证明,只有中原王朝控制西域,丝绸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3、保护中原地区的需要

作为两次收复新疆的王朝,清朝对于新疆战略价值的理解更为深刻。

清朝前期,准噶尔汗国就勾结沙俄在西北兴风作浪,除不断侵扰喀尔喀蒙古,威胁中原腹地,还南下侵占青藏高原,威胁云贵川等地区,所以即便西域远在千里之外,清朝仍然用70年时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将西域纳入版图。

而随着沙俄侵占中亚,英国自南亚北上,新疆再度成为列强虎视眈眈的区域,在浩罕国侵占新疆数十年的情况下,清末重臣左宗棠指出,新疆的得失,关乎蒙古、陕甘以及京师的安危,于是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帝国主义企图以新疆入侵我国的野心。

事实也证明左宗棠设想的无比正确,因为新疆失而复得,临近新疆的蒙古和青藏高原等蒙古区域得到了充分巩固,为今日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奠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动荡后,新疆终于获得了解放,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2000多年来,先人对新疆的执着经营最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报,今日的新疆不仅仅是我国的资源宝库,也是我国参与中亚事务、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向张骞、班超、苏定方、兆惠、左宗棠、王震将军等为经营和巩固新疆的先烈们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的国家版图,曾长时期都是哑铃形状的。传统汉地十八省在东,西域诸国在西,东西之间则有青藏高原与祁连山脉隔出来的2000里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北面,是蒙古高原上的戈壁滩;在河西走廊南面,是青藏高原的冰川。

中原王朝对传统汉地完成初步开发,释放了想当一部分地缘实力的同时,匈奴人在漠北也完成了资源整合,对汉地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压力。这促成了汉朝为了寻找战略同盟而进行的“凿空”的外交动作,从而打破了匈奴对汉地的封锁。

王朝统治者他们所追求的是长治久安,发现了西域这个地方对中原王朝的震撼是巨大的。这是一片相对松散的地区,一个强权很容易就可以整合这些零散的资源,形成强权的战略腹地,对中原王朝进行战略挤压。如果中原王朝掌握了西域呢?同样,就会在东西两个方向对漠北强权形成威慑。两汉与匈奴的三百年战争最终取胜,奠基于夺取河西走廊,而实际决胜却在于西域。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以后的中原王朝,但凡是能力所及,又面临着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压力的,无一不在积极恢复对西域的统治。明朝在建国初期进行了恢复西域的尝试,设置了关西八卫。可是同时期的北元势力很强,明朝在应付北元的攻击已经力有不逮,无力在西域进行更多尝试。后来蒙古势力逐渐恢复,明朝不得不在北方设置军事重镇,屯驻大量士兵,耗费了很多的国力。

清王朝借鉴了明朝的经验教训得失,在准噶尔部意图颠覆清王朝统治未果后,康雍乾祖孙三代人连续80多年对准噶尔部进行了打击,以避免再次1688年噶尔丹带领大军扣关北京的军政危机,最终把准噶尔变成了地理名词。

(清朝平定准噶尔之乱)

此后,西域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渐渐趋于稳定。直到清朝末年,西域争端又起。太平天国扰乱了清王朝的全国军政部署,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匪帮窜入南疆,建立起了殖民政权,并且获得了意图在新疆建立傀儡政权的英、俄的承认。为了获得伊斯兰世界的支持,阿古柏甚至还派出使者到了已经日落西山的奥斯曼帝国,寻求册封。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沿海和新疆都处于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之中,朝廷却有两派意见。李鸿章主张“海防”,对沿海进行防控。慈禧认为新疆是荒芜之地,不要也罢。在这时,左宗棠提出了“塞防”观点,主张力保新疆,并说出了理由,这个可以看作中原王朝对新疆的战略地位的认识。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左宗棠指出,新疆不固,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则陕西、甘肃不安,陕甘不安,则京师不安。同时,左宗棠还说了俄国人的扩张已经在北方三面对清王朝形成了包围,仅有蒙古能够略做缓冲。新疆若失,蒙古就将失去西北的侧翼支持,也将不保。

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强硬的作风,60多岁的左宗棠亲自挂帅,带领部队一次次击溃入侵者。没有风,没有月,也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怀着必胜的信念,以及儒者的家国情怀,赢得生前身后名,进行的是正义的收复战争。




中原王朝曾经失去西域一千年,所以“拼命”是谈不上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失去了西域,直到清朝中叶摧毁了准噶尔汗国,才再次把西域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这期间经历了唐代中后期、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整整一千年。特别是号称最能打的元朝,也没有把西域拿下,当时的西域虽然是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可是却不是在元朝的统治之下。


所以,这一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拼命去拿下西域,宋朝大家看不起,他就算拼命,恐怕也拿不下西域,元朝和明朝的实力,如果真拼命,拿下西域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他们却舍不得到西域去拼命的。


为什么宋、元、明没有去西域拼命呢?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西域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近代以前,农业时代,西域的经济收益低,成本高,汉唐为了控制西域,在西域的绿洲里种点田,是根本不敢中原驻军在西域的开销的。要控制西域,只能是从中原运送补给过去,西域与中原的距离又远,交通和补给的成本高得吓人,可以说汉唐经营西域,是损耗了大量的国力的,是以中原农业经济的收益去西域的搞消耗战,中原经济最后会被拖垮的。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唐朝长期在西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致于中原农业结构下的府兵制无法维持,不得不走上募兵制的不归路。


既便是清朝,在前期,对西域基本上也没什么兴趣,只要准噶尔不闹事,清朝也懒得管他,拿下西域,对清朝来说是迫不得已,因为准噶尔汗国内乱,他自己的统治崩溃了,准噶尔的贵族跑来要乾隆出兵,乾隆这才出兵拿下西域,注意,拿下西域,清朝根本没有拼命,面对内乱而分崩离析的准噶尔,清军打得真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的!


西域最后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因为他重要,而是因为他在古代中国的历史结构中不可分割。


一个地方如果因为重要,你就要拿下,那是什么道理!!!这是强盗逻辑!是帝国主义的霸权政治和强权逻辑!中国古代的历史结构,是中原为核心,农业为基础,古代中国不是商业社会,而是农业社会,没有太多的外向型发展倾向,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而且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很挖掘的潜力,根本没有必要去外面搞事情。


可是中国不是只有中原,中国还有青藏高原、还有蒙古高原,这些地方的游牧经济非常不稳定,流动性高,而且不能自给自足,决定了他一定要向外发展,获得中原农业区的补助,否则你他们自己搞,是搞不下去的,这样中原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结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人群,一定会往中原发展,大家不可能不相往来,恰恰相反,是一定要往来,打仗也好,做生意也好,甚至是吵架也好,就是分不开,这是一个基本的大势,也是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结构。


西域其实不重要,西域的经济结构、人口规模都不行,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古代也没有什么用,古代的需求和技术,挖矿还挖不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但西域恰恰处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联接点上,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势力强大之后,一定要先控制西域,所以匈奴强大了,要拿下西域,吐蕃强大了也要拿下西域,汉朝和唐朝经营西域,不是对西域本身有兴趣,而是为了跟匈奴、跟吐蕃硬扛,但中原的势力要去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长期搞事情是做不到的,怎么办?这时只能去西域搞事情,因为中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三者的交汇处就是西域。所以大家都跑到西域搞事情,西域也就在古代中国的历史结构中和中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结合在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这片地方,在秦汉以前是一片空白,没人想去了解,甚至侵略,因为这地方人太野蛮了,中原王朝只能抵抗,抵抗,再抵抗,后来西域被匈奴所奴役,讲简单点,匈奴也不治理这片地方,每年来收缴赋税、掠夺农产品,那时候西域没有文字,生产力落后,社会结构比较原始,汉朝建国之初和西域各国一样,对匈奴无招架之力,只能靠送姑娘,来换取不靠谱的和平,积攒了半个世纪的家当,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雄起了一把,几破匈奴,解开了西域神秘的面纱。

西汉同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图。

汉通西域是历史上的里程碑,汉人终于摸清了西域的大致情况,一味的击破并不能斩草除根,民族复杂也不能永久解决问题,所以“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成为防范西北少数民族根本,结交西域各国,开通贸易,输入中原文化,瓦解西域各国联盟,使其倒向中原王朝,有能力就治理这片地方,在中原王朝控制下安宁,没能力就瓦解这片地方,以乱治乱削弱西域实力,最终解决西北边关隐患。

北庭都护府为唐朝六大都护之一,对新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存在约80年,后为各政权的行宫,明初被毁,图为北庭都护府遗址。

于是从西汉开始,各朝代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两汉通西域,西汉三十六国,东汉五十余国,设立西域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小国政治格局依然延续,设立西域长史;隋唐时期的突厥,设置六大都护府;宋辽金时期的喀喇汗王朝与回鹘王国,辽设立高昌国大王府;蒙元时期的畏兀儿,设立别十八里总管府;明朝时期的东察台与叶尔羌汗国,双方茶马互市;清朝的准噶尔汗国,统一西域,设置伊犁将军。

图为清朝晚期,由西域过来的骆驼商队。

一千多年过去了,各王朝对西域煞费苦心,像汉、唐、蒙都曾统一过西域,但事实上,统一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直到清朝剿灭噶尔丹,大批的驻军、内地移民在天山一带发展军事和经济建设,行政管辖也取得卓著成效,内地的汉族文化带入西域,屯戍落户,乾隆以后汉族文化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主体,这才比较彻底解决了西域问题。




西域地区大抵是从玉门关走河西走廊到新疆南部的区域,广义上也延伸至中亚地区。

该地区主要位于荒漠化和半荒漠化地区,气候条件非常差,人口也比较稀少,但中国古代的帝王却非常重视该地区,一般的强盛王朝都派兵控制该地区。

西域有何重要性呢?


古代中原王朝第一次和西域建立联系是西汉时期,主要是当时西汉在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时,有巨大的压力,需要帮手,而西域地区的大月氏也深受其害。于是汉朝决定派使者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

但是因为匈奴对该地区的控制,使者历经很久才到达大月氏的国土,大月氏此时已经迁移,不想和匈奴为敌,联合对抗匈奴的计划落空,但促成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期结束了汉对匈奴战争的守势状态,匈奴被汉打败后,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汉朝在当地的影响力大为增加,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户府,管辖西域地区,协调西域各国关系。

从以上情况看,重视西域地区的首要原因是王朝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定都长安的王朝都重视经营西域。

比如唐王朝,西域地区是王朝西部边界的门户,西域如果丢了,沿着河西走廊就会威胁长安,控制住西域,王朝的威胁会小很多。

古代王朝重视西域地区的第二个原因是西域出产名马。

古代战争战马很重要,但中原地区大部分属于农耕区,不产战马,而北方游牧民族大都觊觎中原,与他们的战马交易明显要少于西域。

西域战马闻名,现在的中亚国家也出产名马。保住了西域,就保住了自己的马场。

重视西域的第三个原因是丝绸之路。

虽然古代并不重视商业,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展,中原地区引进大量动物和农作物,还有商品,丰富自己的生活。

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中原王朝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它的关键是西域地区,而且当时是唯一通道,如果没有控制住西域,远自欧洲和阿拉伯地区的商品就很难进入长安,统治阶级为了需要必须保住西域地区。

最后一个原因,佛教的发展和交流需要西域。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遍地开花,风头压过本地的道教。后代的统治者大部分信仰佛教,尊佛成为风气。

而佛教的发源地在古印度地区,而著名的玄奘大师西行印度就是走的西域。试想如果西域地区不被中原王朝控制,去往印度的路,只能通过海上,而航海业比较发达至少要到宋朝,古代的船只也很难经得起大风大浪,因此还是陆路安全。

西域地区作为中原王朝西部的门户,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为了王朝自身安全必须加以重视,同时,丝绸之路的兴起,对战马的需要以及佛教传播等因素促使统治者更加重视西域地区,在当地军队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仍加强军事部署,可见其对王朝的重要性。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我认为,中国古代拿下西域地区,是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地理环境决定古代每一个大一统王朝都试图要拿下西域地区

从我国所处的地形来看,北边是广袤的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寒冷地区;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在古代航海技术水平下是不可能能过穿越过去的;南边为云贵高原和亚热带雨林地区;西南是青藏高原。

对于北方的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来说,尤其是蒙古高原地区,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大本营,历代都与其发生过战争。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南下往往是遇到了草原上闹了饥荒,为了生存而南下抢劫。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北伐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多半是为了自身安全而展开的反击战,即便占领了那些地区,也没有什么经济利益,还要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所以占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往往也就是击败了游牧民族之后,让其俯首称臣不再南下即可。

对于南边来说,长时间以来都是属于蛮荒地区,尤其是亚热带的雨林,丛林茂密,大军开过去容易得各种疾病,不适合大军团作战,所以南边的扩展基本到了越南一带就停止了。

青藏高原长时期以来一直都是羌族的地盘,而且地势海拔高,去过的人都知道,有高原反应,中原地区的军队开过去也很难长期驻军,往往没有打仗,自己这边倒是病倒了不少人。

而西北的西域地区,则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扩张的方向。

对于每一个强大起来了的中原王朝来说,西域地区千年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也就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在那里盘踞,很多时间里都是小国林立的地区,相对来说好征服一些。

其次,西北地区产马,汉武帝时期就是为了得到西域地区的马而发动了战争。要知道,中原地区基本是不产马的,骑兵在古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兵种,尤其是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骑兵是根本无法对抗的,所以为了得到马这种古代重要战略资源,基本历代王朝都会往西域发展。

再次,打通了西域地区也打通了一条商路 ,可以发展对外贸易,给国家带来财富收入,这也是一个原因。同时占据了西域,可以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进行两面进攻,即从东面的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两个方向,这样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其核心统治区域中原地区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进攻的时候也更为有利。

西域,也就是新疆地区复杂问题的由来

其实历史上,在唐朝之前,西域地区主要是靠军事武力征服为主,基本上武力拿下来以后就没什么问题,也就是长期的军队在那里驻扎就可以实现中原王朝的统治了。

但是在唐朝时期,世界上出现了伊斯兰宗教,这个情况到了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时候发生的一个变化。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伊斯兰教这样的宗教为什么能够如此广泛地传播开来,是由于伊斯兰教为一神教。

一神教我认为向来其凝聚力和不可渗透性是最强的一种宗教形势。世界上的一神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如果熟悉犹太人历史的应该都知道,犹太人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散落在全世界各地,按道理来说这个民族应该早就不存在并且被其散落的地区所同化了,但是千年以来他们不但没有被同化,反而这种凝聚力越来越强。

一神教也是犹太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一神教就是犹太教。对于一神教来说,世界只有一个神,基督教是耶稣,伊斯兰教是安拉,犹太教是雅赫维。除了这个唯一的真神之外,其他人都不能称之为神,哪怕是基督教的耶稣,也只是上帝的孩子,也不是神。一神教的神是万能的,无所不在的,也是唯一要信奉的。因为这种信奉很纯粹,很单一,所以也就很凝聚,使得这种宗教同化其他文化的能力非常强,而其他文化很难同化这种一神教。

在唐朝时期,正是伊斯兰教兴起的时候,在唐朝唐玄宗时期,唐朝和当时刚兴起的阿拉伯帝国打了一场达罗斯之战,唐朝战败,退出了中亚地区,之后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在西域和中亚地区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也就使得伊斯兰教逐步地扩张到了西域以及我国的西北地区。

如果今天大家到阿富汗地区,会看到哪里有很多大佛,这也说明在唐朝时期,中原文化曾经渗透到过中亚地区,如果那个时候唐朝能够在中亚地区站稳脚跟,那么我们中原文化就可以渗透到哪里,伊斯兰教也就不能继续往东扩张,也更不可能会达到新疆地区。

所以整个新疆地区,尤其是在清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反复的情况,就是清朝在拿下新疆地区之后,新疆地区不断地发生叛乱,从清朝前期的康熙(准格尔问题)到乾隆时期(大小和卓)以及一直到晚清时代的光绪皇帝(左宗棠平定新疆)时期,新疆不停地有战乱的情况,也多是由于宗教原因而发生的。

对于清朝以藏传佛教为国家,所以在国家意识形态上来说,伊斯兰教就不是主流的宗教,在这点上来说就和新疆地区的宗教发生了矛盾。当然,清朝选择藏传佛教为国教,这样做也是为了纳入西藏地区的统治,同时汉族也就是清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基本都是信仰佛教的,考虑到我国的大多数的情况,才选择了佛教为国教,这也等于在宗教上多少都排斥了伊斯兰教,从而导致了新疆地区的战乱不断。

当然,西域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是连接中原和西方在大陆上的必经之路,也是控制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尤其是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的关键性战略区域,这点是历朝历代都看在眼里,并且不断经营这里的原因。

如今对于我国来说,西域也就是新疆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这样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从这里,我们可以连接中东,实现“西气东输”,并且避开海上的阻断,实现陆路的交通,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狭义”上的西域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这也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地理范围,比今天的新疆要大得多。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西域,是衡量一个朝代是否强大的硬性指标。中原王朝第一次对西域实行统治是在汉武帝时期,再此之前,中国还处于兼并与统一的战争的进程中,秦朝虽然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在治理一个大一统国家方面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很快就淘汰出局。汉朝建立后的前70年,在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战争中,基本上是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连河西走廊都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更不用奢谈西域了。

汉武帝继位后,经过文景之治的修生养息,国家国力强大,府库丰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决心要解决匈奴问题。他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命卫青、霍去病主动出击,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命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友。张骞出使西域,一路上九死一生,终于在第十三个年头回到大汉,并带回了有关系西域的消息。此举被司马迁称为“凿空”,意为凿穿时空,华夏民族终于和河西走廊以外的世界取得了联系。此后,汉朝军队进入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中原王朝第一次对西域实行了统治,断绝了匈奴企图联合西域夹击汉朝的企图,而此时汉朝在与匈奴这场扩日持久的战争中也开始慢慢占据上风,最后终于将匈奴打趴。

西域对中原王朝来说有多重要?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

以下是西汉时期的疆域图,可以看到,西域和传统的华夏势力区,就像是一副哑铃,连接两头的,就是中间那一条狭窄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北方,是游牧民族的天下,而在河西走廊的南边,也就是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是羌人的势力范围。如果不能打通河西走廊,那么汉人政权就会被锁死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成为不了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而且,与游牧民族的战火很容易就蔓延到关中地区,直接威胁汉人政权核心地区的安全。而拿下西域后,情况则大为不同,从西域出兵,可直接威胁北方游牧国家的侧翼,而且,还可以联合西域以西的国家对敌人进行打击。比如唐玄宗时期,就联合大食(阿拉伯国家)对北方的突骑施实施东西夹击,最终导致了突骑施的覆灭。而西域如果被游牧民族控制,那么中原王朝就面临西北夹击的命运。所以,如何经营好西域,维护中原王朝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

出了国家安全和军事防御,贸易是另一个主要原因。西域在历史上的价值主要是依托“丝绸之路”体现的。“丝绸之路”作为连接古代中国和西方的主要贸易通道,经过的主要地区便是西域。因此,西域成为了古代欧亚大陆上东西文明的交汇点,在世界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而古代的西域,如今的新疆,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从西汉打通西域并纳入统治后,西域一直被中原王朝所重视,三国时期,魏国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府,即使在十六国时期,十六国之一的后凉吕光在统一西域后,也仿效汉代,在西域设置大都护,行使主权。唐代初年,消灭回纥、突厥势力后,西域各国均臣服唐朝政府。西域又一次纳入汉人王朝的统治。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将西域划归陇右道,自此新疆地区成为唐朝的一部分。

唐朝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汉人王朝的一个分水岭,此后,汉人失去了进取心,对遥远而广阔的西域再也没有征服欲望。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转眼已过千年,清朝乾隆朝时,随着大小和卓叛乱相继被平定,中原王朝再一次将古老的西域纳入统治范围,有感于此,清朝将这块地方重新命名为新疆,意思为新辟疆土。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在西方势力的支持下,中亚浩罕王国的阿古伯入侵新疆,新疆一度全陷于浩罕王国的。在清朝内部,左宗棠力排众议,率湘军收复新疆,之后清政府在此设新疆省,虽然丢失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50万平方公里领土,但是保住了新疆的绝大部分领土。

民国时期,新疆经历了杨增新、盛世才等几任“新疆王”的治理,与中央政府出于貌合神离的状态。不得不说的是,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与策划,在新疆出现了一套“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东突”,当时新疆出于军阀混战时期,“东突”势力得以发展。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不到三个月就被盛世才给灭了,但是,这是新疆第一次分裂,也是日后新疆问题的源头,直到今天。

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的节节败退,解放新疆事宜也提上日程。1949年8月26日,新疆的国民革命军军政长官陶峙岳、包尔汉等宣布脱离广州的临时国民政府起义,9月25日,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攻占乌鲁木齐,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沿袭了子汉唐以来的屯垦戍边政策,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考虑到建设兵团的官兵大多数未婚,可能会再一次出现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悲剧,因此,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而来,报名参军,扎根新疆,支援建设。当初,在国家危亡之际,是左宗棠里力排众议,率湘军收复新疆,现在又有“八千湘女上天山”,新疆和湖南这两个相隔万里的省份,可能真的是有某种缘分存在吧!




套用一句俗语:西域本身并不重要,确保西域在我们手里却很重要!

其实这个观点,早在汉朝时代就有人提出来了:

《汉书》曰:扬雄上书曰:"往者图西域,岂为康居、乌孙,逾白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

扬雄这句话讲得很明白,我们要拿下西域,不是为了西域那些穷了吧唧的小国和部落,西域除了能提供一点战马,在经济上没有特别大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要拿下西域,是因为它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价值。

在两汉魏晋,是防御匈奴,到了隋唐时期,是防御突厥和吐蕃,到了宋明时期,是防御蒙古各部落,到了清朝,是防御沙俄和中亚。

还记得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吗?其目的虽然说是打通丝绸之路,其实真实作用是联合西域各国一起抵抗匈奴。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同样冒着生命危险,也一定要去,就是为了联合西域小国,一起对付匈奴。

我国北方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生活着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游牧民族,他们一旦强大起来,就会南侵。历史证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是挡不住这些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的,因此,在我国北方东西长达几千里的边界,如果要防御游牧民族,这得多少军队,这得消耗多少国库的税银啊。

就以明朝来说,不谈军费,只谈军队数量,大家知道明成祖朱棣当年为了防范北元,在北京周围布置了多少军队吗?八十多万。这还不包括边关的自西到东的九个大镇,加起来也有几十万大军。

即便如此,也没有挡住蒙古各部落两次打到北京城,一次是明英宗土木之变以后,也先带领大军分三路打到北京城,如果不是于谦力主在北京抵抗,恐怕明朝也得偏安东南。还有一次是明朝嘉靖帝时期,俺答大军也打到了北京城,嘉靖帝的宠臣严嵩都准备议和了,而嘉靖帝本人摇摆不定,后来问了次辅徐阶的意见,徐阶说俺答抢完就会退兵的,嘉靖帝才打消了议和的念头。

为什么蒙古各部落能两次打到北京城呢?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定下的对周边的政策,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要西域,然后明成祖又把靠近西域的边镇收缩进长城周围,导致在西域没有掣肘蒙古后路的军事力量。

我们看历史上,凡是拿下西域的王朝,一般都能控制住北方的游牧民族。

比如东汉要西域,派班超多次出使西域,使西域和东汉结成联盟,因此之故,东汉不用像汉武帝一样穷兵窦武,就可以抵御匈奴,偶尔派窦宪出兵,就可以打垮匈奴。

比如唐朝要西域,因此一旦国力上来了,就可以牢牢地防御住突厥,而且顺便还能防御住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吐蕃且进不了长城呢。

清朝要西域,因此蒙古各部就很臣服,因为西域稳定,就可以威胁蒙古的后方,如果蒙古对长城以内有异动,则从西域就可以捅蒙古各部的后方。而且,清朝为了拿下西域,在乾隆朝发动过大小金川战役,在光绪朝左宗棠也平过回乱收复新疆,只要西域在我们手里,近可以防蒙古,远可以防沙俄和中亚。

反观那些没有拿下西域的王朝,就被动的多了,除了要和亲,还要向他们纳贡输币,还要在边关布置大量军队。

拿下西域,就能在节省军力的情况下防住北方游牧民族,这件事也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看明朝,为了防御蒙古各部,在北京周围布置了八十万大军,在边关设了九个边镇,也有几十万大军,这得消耗多少国帑?而且效果还不好。

我们再看清朝,康熙帝两次亲征,一定要拿下准格尔的葛尔丹,雍正帝继位初期,皇位还不稳定,也要派年羹尧带领大军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乾隆朝,发动两次金川战役,也要稳固西域。他们不仅仅是好大喜功而已,就是因为这三个帝王的用兵,保证了其后近两百年北方边境的安稳。

就说北方的用兵吧,在清朝,除了蒙古八旗之外,清朝在西北边境仅仅设置了几个驻防将军,包括西安将军,宁夏将军,绥远将军,伊犁将军,加起来总兵力也就是几万八旗兵和绿营兵,这比明朝边镇的几十万大军少得多,也节省了大量军费。

所以明朝花费大量钱财重修万里长城,而清朝就不干这种傻事,只要控制了西域,就控制了蒙古,就稳固了北方边疆,而且还节省了大量军费。




中国古代王朝拼命地开拓经营西域,要拿下和控制西域,是因为西域的战略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


△西汉时期西域地形图

中国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经营西域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受匈奴的威胁实在是太久了。经营西域,起初就是为了与西域国家共同对付匈奴,以减缓匈奴对汉民族的威胁。但汉武帝经营西域的重要性却在于开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乃至西亚到欧洲的通商之路,即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画像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秦始皇修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秦朝将领蒙恬一度击败匈奴,迫使其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并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广大地区。汉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

汉朝初期,由于实力不济,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因此,汉朝一直蒙受着很大的耻辱。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终于走向强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汉武帝即位后,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的对匈战争。

汉武帝对匈作战,首先是从外交方面作准备的,这就是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初年,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了一些西域(今新疆及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决定跟月氏国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切断匈奴的退路,或者东西夹击匈奴。于是,汉武帝便下诏征求出使月氏的人。有个年轻的郎中(官名)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在他的带头下,共有100名勇气应征。其中有一个在长安居住的匈奴人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因此,古代中国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从公元前138年到前118年,历经20余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和他的副手们到过的西域国家达36个。


△张骞塑像

打这之后,汉武帝每年都派遣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自汉以下列朝到代,都重视开拓经营西域!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及其以西一些地区。新疆之于中国的战略地位,今天的中国人是很清楚的;中国的先人们也是很清楚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说西域的重要意义之前,我来给大家说一说西域的定义,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个定义都是有些模糊的,古代的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的西域,就是河西走廊以西的广大土地,狭义上的西域,指的是河西走廊以西,天山以南,青藏高原以北,葱岭以东的那块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土地,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南疆。可以看出,今天这个问题问的是狭义上的西域。

那么西域究竟对我国古代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以至于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要拼命把西域握在手中呢?其实主要是其战略作用,我们接下来从它的历史变迁中就能大致看出一二。

对于古代的中国来说,最强大的外敌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即漠北,比如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一贯的作风,一般是通过联系青藏高原的部落,以获得对中原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扼制。所以,西域将他们分开,还有利于减弱中原大地受到游牧民族的侵略程度。

最先打开这一战略计划的是汉武帝,在控制了西域之后,经过之后汉朝历代皇帝的开拓,西域已经完全落到了中华民族的手中,而汉朝时期的匈奴在失去了西域之后,开始步步走向衰弱。虽然到了三国时期,天下很乱,但是中原王朝依旧是轻松继承了西域的统治权。


南北朝时期,西域落入少数民族手中,汉人王朝一直都是占据被动。而到了隋朝,虽然隋朝已经开始逐渐控制西域,但由于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太多,还没来得及对实施对西域的征服计划,就灭亡了。

接下来就到了唐王朝时期,而唐朝也是继汉朝之后,完美再对西域实施战略计划的朝代。在当初隋朝灭亡之际,西域一度落到了突厥人的手中,接下来,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联系了起来,对唐朝产生了巨大的遏制力。

在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唐太宗时期,开始对西域实施完全性质的征服,成功将这里纳入大唐领土,而李世民也被他们成为“天可汗”,在西域甚至是少数民族政权中享有最高地位。

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河西走廊最终不复所有,虽然唐朝一直没有放弃过对西域的收复,但还是在唐宣宗时期西域彻底失去了。

在大唐丢失了西域之后,西域先后被各个民族占领过,契丹人、蒙古人、回鹘人,随着不同民族的人增多,这里开始出现了宗教文化,比如伊斯兰文化,而这些种种都让宋无法收复这里,而西域的无法收复,导致宋一直占据被动。

后来的元朝,本来就是游牧民族蒙古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对这里的统治自然是非常便利,这个不说。

我们接着说明朝,虽说明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强盛的王朝,但西域却始终落在少数民族蒙古人的手中,这让它把问题留给了清。

清朝建立之后,虽然征服了西域,由于长时间失去了的对这里的控制,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及后来张卓尔等人的叛乱,甚至是阿古柏的入侵,都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巨大危机。

其实纵观西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汉与唐是对西域处理最好的,而与此同时也是对待游牧民族制约最为成功的。

所以西域的重要性主要是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历史上的西域可以完美的将青藏高原和北方漠北大地分割开来,这让他们这些少数民族之间无法密切联系,或者是让其无法从西与北两方面对中原王朝进行包夹。

汉与唐正是因为完美的掌握西域的缘故可以有效的将这些少数民族部落逐个击破,从而巩固自身统治,而其他朝代就相当难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西域   准噶尔   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蒙古   王朝   河西走廊   中原   游牧民族   汉武帝   汉朝   新疆   匈奴   清朝   中国   古代   美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