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公元前202年,项羽从垓下一路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江,但被项羽拒绝。他把自己心爱的战马送给亭长。然后他徒步与追兵战在一起。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他一个人杀汉军几百人,身受十几处伤。

项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命令所有士兵下马作战,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反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但也为千载年来的人们留下一个问号:“为什么项羽在明明可以逃走的情况下,反而在死战后自杀?”

其实,项羽在用最后的一战来祭奠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项羽的亚父范增。自从范增加入项氏,项氏几乎是顺水顺风,而项羽赶走范增后,不到两年,就在垓下被围。此时项羽心灰意冷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心中最大的依靠,那个关键时刻给他提供建议,让他扭转乾坤的范增已经去世。

因此,项羽已经感到自己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了。因此自杀身亡。那么历史上的范增究竟有多厉害,当他离开后,不可一世的项王仅仅不到两年就被逼自杀。今天我们就借助史料分析一下,看看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和张良分庭抗礼的人到底有多厉害!

1)范增,反秦最黑暗时代的一盏明灯。

公元前209年,反秦的先驱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举行起义,在极短的时间内,这股不到九百人的起义队伍,迅速影响到整个秦帝国,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起义势力遍及整个大秦帝国。

陈胜吴广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聚集了上百万人的军队。西入函谷关,直接威胁到大秦的帝都,咸阳。秦二世大惊失色。派出了一个皇家收粮官章邯,带领着几十万修陵的罪犯,来抵抗西入关中的起义队伍。



在起义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陈胜这时候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第一,陈胜开始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据说陈胜称王是因为手下的人苦劝,甚至到了如果陈胜不称王就要集体抹脖子的地步。

这个极不可信,当时陈胜称王之前就曾咨询过手下的谋士。至少有三个劝阻他不要称王。因为他的威望不够,如果他可以称王,那么他的手下都会称王。到时候队伍就分崩离析了。陈胜不听!

第二,陈胜杀了吴广!

吴广在攻荥阳的时候,遇到了阻力,久攻不下。就被手下田臧杀了。田臧给出杀吴广的理由非常奇葩:“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意思就是二把手吴广骄横,不知道用兵,于是田臧就把他杀了。为了避免打败仗。理由非常可笑,但陈胜不但没追究,还把田臧提拔到吴广的位置。结果田臧和秦兵一遇,全军覆没!

因此是陈胜杀了吴广,用垃圾代替吴广,然后全军覆没。

有了这么多昏招,因此起义军很快四分五裂,陈胜被杀,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陈胜的迅速败亡,很吓坏了一帮人。让他们认识到秦朝的强大实力。很多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候一个七十岁的老头站了出来,一番话给起义军指明了方向,这个人就是范增!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在他57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宏伟目标,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范增是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个伟大的时刻,可是一点也不高兴。因为,秦帝国已经建立,大秦再也不需要人才了。

因此像范增这样的大才,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因此我们会非常奇怪,为什么像韩信这样的兵仙会穷困潦倒,像张良这样的大才会流落江湖。因为向上的晋升通道已经没有了。

范增这样的顶级谋士,在山野中等待了大半辈子,已经七十岁了,终于等到需要他的一个时代。

2)范增,最早看穿时代的人!

陈胜吴广的死亡让起义者人心惶惶。但不起义一样是活不下去。而范增这样的人不是活不下去,而是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郁闷无聊。现在天下的秩序终于打乱了,范增建立功业的机会来了。

范增没有找别人,而是找到项梁。因为范增看了这群起义领袖,也就是项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和素质,其他的不过是乌合之众。



他找到项梁的时候,项梁也正在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这时候范增给项梁分析形势:

第一,陈胜和吴广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底蕴不厚,又率先称王。开了不好的先例。既然人人都可以称王,陈胜吴广就无法从根本上约束部下。因此部队分崩离析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第二,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楚国最无辜。而楚国中尤其是楚怀王,被秦国欺骗,客死他乡。因此楚国人是最愿意反抗秦国的。你只要找到楚王的后代,立作楚怀王,楚国人就会团结在楚怀王的大旗下。

第三,项家在楚国世代为将,特别是楚国大将项燕,最后死于抗秦。只有你拥立楚怀王是名正言顺的。并且你会受到将士们的拥戴。

范增这一番话才真正解决陈胜吴广留下的恶例,就是人人都可以称王。部队缺乏凝聚力。楚怀王一立,原楚国人找到了组织,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项梁此时表现有点骄傲。范增就劝项梁,虽然我们的力量增长比较快,但相对于大秦,还是相差的很远。秦国任然有短时间动员大部队的能力。因此还是要小心点。可惜的是,项梁有点太乐观了,没有听进去。

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率军在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然后乘胜西进,又在定陶再度击垮秦军。而同时,项羽、刘邦在雍丘与秦军交战,也取得大胜,并且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

形势如此顺利,更让项梁高兴了。他感觉范增真是太厉害了,只几句话就把复杂的局势理清,起义军马上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相对于秦军,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好打。其实项梁没有错,在顺境中容易骄傲轻敌,非常自然。

没有多久,在秦二世的支持下,章邯带领大军卷土重来。几十万人迅速包围定陶,把项梁包了饺子。项梁没想到秦军在极短的时间竟然聚集这么多军队,一时大意,就被包饺子了,最后战死。



这时候章邯也犯了一个大错误,杀了项梁后,他觉得楚军也不过如此,没有趁势穷追不舍,把楚怀王和项羽、刘邦解决掉。也可能章邯的军队是秦国的举国之兵,不能打旷日持久的战争,要迅速灭掉六国。因此,灭掉了项梁后,章邯马不停蹄的赶往赵国。

项羽、刘邦和楚怀王,逃过一劫!

3)范增,项羽的主心骨!

项梁死后,历史上并没有交代范增的选择。但我们从后面项羽称范增为“亚父”,就可以看出,项梁死后,项羽选择深信这个曾经为项梁指明方向的人。以项羽的骄横和勇猛,对范增毕恭毕敬,可见项羽在关键时刻是依仗范增的计谋走出来的。

项梁死后,由于项羽太年轻,因此楚怀王选择用年龄更大的宋义和刘邦。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这时候项羽仅仅25岁。



项羽就是再勇猛,也不是没脑子。军权在宋义手里。宋义带着军队行至安阳,就不走了,在这里安营扎寨,四十六日天没有动静,不再进军。项羽如果没有范增的支持,肯定不敢动宋义一根汗毛。

但这时候范增支持项羽。并且选择的时机非常好。在安阳待了四十六天。外面的天气是阴雨连绵,士兵又累又饿,宋义在账中饮酒作乐。章邯四十万秦军围住赵国的巨鹿,赵国岌岌可危。

这时候,作为当时的顶级战略家范增,肯定是对宋义的做法嗤之以鼻,这是典型的自取灭亡。让章邯个个击破,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因此范增肯定去找项羽了,也像当年一样,给项羽分析一下形势,因此项羽才有胆子杀宋义。

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杀了宋义之后,不但没有任何事,反而让楚国更加团结。杀了主帅这么大的事,不但没有任何副作用,反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因此,杀宋义不是项羽的个人行动,而是范增谋划好的,联合很多项梁的部下完成的。项羽这时候展现出来杰出军事家的特质,派出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盯着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打游击。然后项羽率领全部兵马突然渡河,几天之内和秦军大战九次,击败章邯。

章邯一退,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这时候项羽带兵冲锋在前,所向披靡。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各路围观的诸侯军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项羽一起进攻王离。一番血战之后,生擒战国四大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

巨鹿之战的大胜,是范增和项羽第一次亲密合作的结果。项羽的勇猛和范增的计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打赢了至关重要的一战。当项羽在和秦军主力血战的时候,刘邦才比较顺利的进入咸阳,灭亡了大秦。

范增的眼光有多狠,可以说范增深通人性。他只看了刘邦在咸阳的所作所为,就知道刘邦是项羽唯一的对手。我们看刘邦在咸阳做了什么:

第一,贪财好色的刘邦,没有在帝都咸阳找美女,索财宝。非常不正常。说明刘邦所图极大。

第二,刘邦拿走了秦朝所有的文档。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

第三,在关中“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收买人心。

因此范增极力建议项羽杀刘邦。可惜的是,项羽心中不想杀刘邦。因为项羽觉得刘邦没有做错什么。于心不忍。因此项羽不管范增如何暗示或明示,项羽就是不动。这说明项羽根本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可怕。

因此当项羽被困垓下的时候,每每想起鸿门宴这一段,后悔的肠子都青了。如果要在鸿门宴杀了刘邦,哪里还有这么多破事,也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这也是项羽后来不愿意回江东的原因。最好的机会是自己亲手放过的。而亚父范增早就知道了自己会有今天,拼命阻止,只是自己太笨了。看不出来!



即使是鸿门宴没有杀刘邦,也没有关系。从公元前206年,刘邦和诸侯每一次叛变,项羽和范增的组合一样让刘邦毫无机会。最著名的就是彭城之战。刘邦有56万,而被项羽率领三万人打的落花流水。有范增在,刘邦还是不行。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荥阳,听了陈平的建议,用了一个极其非常低劣的离间计,就让项羽上当,把范增赶回家。范增在回家的路上,又气又恼,悲愤的去世。

而没有范增的项羽从此江河日下,最后被刘邦围在垓下,一路突围到乌江边上。最后无脸再回江东,没有脸再见父老,悲壮自杀。

因为他最终明白了,如果不是他亲手赶走亚夫范增,也不会有这样的屈辱。人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综上所述:范增是一个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一流的战略家。在陈胜吴广失败后,起义首领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范增给项梁指明了方向。让起义军重新奋斗在楚国的大旗下。

在项梁不幸战死后,范增又辅佐项羽。从此项羽的勇猛和范增的智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西楚霸王才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而反秦势力也在短短两年之内灭掉强秦。

但项羽后来有了成就之后,就不怎么听范增的建议。更是在鸿门宴放走刘邦留下后患。即使这样,范增和项羽组合仍然打的刘邦找不到北。

可惜的是,项羽竟然听信拙劣的离间计,赶走了范增,自己也不到两年就被围在垓下。自杀身亡。

由此可见范增的计谋有多么厉害!





   【范增是秦末第一谋士,张良、陈平联手才能对付。】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反秦,一百多万起义军,分属于数十个不同的派别,出现了一大批谋士,张耳、陈余、孔鲋、张良、范增、郦食其、陈平、蒯通(蒯彻)、娄敬、叔孙通等等。孔鲋、叔孙通、娄敬都是儒家,儒家只能当朝廷的博士,他们的政治主张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大;张耳、陈余不是单纯的谋士,他们还是带兵打仗之人。把这五个人排除之后,著名的谋士就剩下范增、张良、陈平、郦食其、蒯通五个人。综合评定而论,范增是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只能屈居第二,陈平则排名在第三,郦食其之谋以舌辫著称排名第四,蒯通之策近乎馊主意排名第五。

范增是安徽巢湖市居巢区人,天下反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范增精通兵书战策,好为奇门遁甲,范增之策有阳谋也有阴谋,纵横家是战略,兵家是战术,范增有纵横捭阖的战略风范,也有决胜千里的兵家权谋。范增出场的时候,正是陈胜被庄贾杀害之时,各路起义军和六国诸侯派系林立,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分成几大派别,天下反秦大业处于低潮时期,范增一出场献给项梁的战略谋划,顷刻间就扭转反秦大业的颓废之势。

陈胜王死了以后,陈胜的部将秦嘉立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项梁派兵击败了秦嘉,合并了秦嘉的军队,拥兵10万,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开封东)。章邯秦军先头部队到达粟地,项梁派朱鸡石、馀樊君领兵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兵败逃到胡陵(山东鱼台县),项梁引兵入薛城(山东枣庄南),杀了朱鸡石。东阳人陈婴拥兵2万多,自己不敢称王左顾右盼;陈胜的部将吕臣父子组织了苍头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10万,吕臣杀了叛徒庄贾,苍头军在魏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刘邦在沛丰一带有兵2、3万,楚地数千人的队伍不计其数,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到薛城开会,刘邦也前往薛城参加了会议。

范增前往薛城,对项梁说:“陈胜王为什么失败呀?秦国攻灭六国,楚国的灭亡是最冤枉的。想当初,楚怀王被秦昭襄王诱骗到秦国,楚怀王受尽屈辱死在了咸阳,楚国人怜惜怀念到今天。所以,楚国的预言家“南公”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义之后,不拥立楚怀王的后裔,却自己称王了,对楚国人没有号召力怎么能长久呢?将军你江东起兵后,楚国的各路义军争相归附将军,什么原因呀?因为将军世代为楚国将军,大家都盼望着将军能够复立楚怀王的后裔为楚王,树立起一面团结人心众望所归的大旗。”

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派人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后裔,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流落民间给人放羊,项梁把他找了回来,拥立为楚怀王,顺应民心民意。楚地的各路义军,都团结到了楚怀王熊心的周围,项梁的10多万军队,吕臣父子的10万苍头军,刘邦的2、3万兵马,陈婴的2万东阳兵收为楚怀王的近卫军,诸多小股的起义军也都归顺了楚怀王,重新整合的楚国军队不下30万。楚怀王封陈婴为上柱国,和楚怀王一起建都在盱台,项梁被封为武信君。

范增出山后首次谋划,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立楚怀王熊心为王,不但团结整合了楚国的反秦力量,也在六国各路起义军中竖起了一杆大旗,基本形成了反秦的统一战线。楚怀王逐步上升为天下反秦的领袖,可以这样说,范增的这一战略谋划奠定了反秦大业成功的基础。几个月后,项梁引兵北上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救援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随后,刘邦和项羽攻破城阳,在濮阳城郊大破秦军,秦军收缩濮阳城。转攻定陶没有得手,西攻邕丘大破秦军斩李由,项梁由是沾沾自喜有点骄傲了。

项梁骄傲而导致定陶战败身亡,楚国损失了数万人马,但是吕臣、项羽、刘邦率领的近20万楚军主力犹存。吕臣10万苍头军退守彭城东,项羽5万江东军退守彭城西,刘邦3万沛丰军退守砀郡。楚怀王熊心从盱台前往彭城,收缴了吕臣、项羽的兵权亲自掌管军权,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父亲吕青为令尹(宰相),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唯独没有收缴刘邦的兵权,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章邯击破项梁楚军后,错误的认为楚地之兵不足为忧,随即北上转攻魏、赵、代、燕。

章邯秦军攻破邯郸,赵王歇、张耳数万兵退守钜鹿,王离兵团包围了钜鹿,赵王数次请求楚怀王出兵救援。楚怀王决定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率15、6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刘邦率3万偏师攻打秦关中,这个一正一偏的战略决策,是反秦同盟和秦朝的大决战。楚军15万主力救赵,会合各路诸侯兵20多万,总兵力达到40多万,和章邯秦军40万决战钜鹿;刘邦率偏师3万攻秦关中,可以牵制30万秦关中军团,避免秦关中军团驰援钜鹿战场。

项羽钜鹿战场和刘邦关中战场,是相互联系、彼此牵连、相互声援的。如果项羽不抗住章邯40万秦军团,刘邦攻击关中不会轻易得手;如果刘邦不攻击关中,秦30万关中军团极有可能北上增援。楚怀王的这个战略决策,主意到底是谁出的史书没有记载,肯定不是陈婴、吕青、吕臣出的,这三个人在秦末战争中再也没有大的贡献。这个战略谋划很可能是范增、张良,范增是楚怀王身边的谋臣,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范增更容易接近楚怀王,很可能是范增策划的,因此范增成为北上救赵楚军主力的第三把手。

项羽杀宋义夺取楚军军权,不知道是不是范增谋划的,但是,项羽率领15、6万楚军主力,和20多万诸侯联军一道战胜秦军,围歼王离兵团,一定有范增的谋划,否则,项羽是不可能把范增称为“亚父”的。刘邦率三万偏师进攻关中,拱卫咸阳外围的秦关中军团有30万,战略要地荥阳、洛阳防线,秦军超过了10万。刘邦攻打昌邑(许昌)郑州时,高阳狂徒郦食其投奔,成为刘邦身边仅次于张良的谋士,张良为刘邦谋划策略,郦食其为刘邦说城劝降。

刘邦以3万兵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张良的“避实击虚”战术建议功不可没。以3万兵强攻、硬取荥阳、洛阳、函谷关,就是把3万兵打光,也不可能突破荥阳防线。南阳宛城有秦军5万,丹江、西陵主要是蕃兵,武关有秦军5万,峣关有秦军5万,蓝田、潼关兵力空虚,绕道南阳避开秦军主力,进攻秦军相对薄弱的地区,便于各个击破,取得意想不到的战略突破,刘邦先于项羽2个月打进关中。

范增和张良的第一次正面交手,就是项羽率军想进关中,刘邦挡着不让进。项羽兵40万、刘邦军10万,双方实力众寡悬殊。刘邦手下司马曹无伤暗中投靠项羽,范增言刘邦在山东的时候好酒及色,这次进入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听从范增建议:“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私交甚厚,连忙赶往刘邦军营给张良报信,张良预先知道了项羽、范增的底牌,鸿门宴上范增、张良打成平手。

项羽40万兵、刘邦10万兵,力量对比悬殊天平向项羽倾斜,曹无伤给项羽暗通款曲,项伯给张良报信天平反正,双方的暗斗走向明争,张良为刘邦预备多种应急手段,刘邦遂前往鸿门赴宴。事先项羽、范增商议好暗杀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玦,暗示项羽对刘邦动手,项羽的犹豫不决没有摔杯为号,范增铤而走险诏项庄进帐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挺身而出化险为夷;樊哙闯宴则项羽亦有性命之忧,刘邦乘机率人逃脱,留下张良一人周旋。

鸿门宴后,范增和项羽密谋而“上下其手”,阴谋瓦解了刘邦称“关中王”,也阴谋瓦解了齐王、赵王等人的势力,建议楚怀王分封十八路诸侯,项羽自称楚霸王领九郡之地。项羽阴命衡山王、九江王截杀义帝楚怀王,不见得是范增的主意,但是义帝楚怀王被截杀,天下登时大乱。田荣并王三齐拥兵十几万;燕王臧荼合并辽东王韩广;陈余起兵拥立代王赵歇复为赵王,攻灭常山王张耳拥兵十几万;刘邦兵出栈道、陈仓,合并关中三王,拥兵20多万出关。

前206年4月,刘邦封汉中王,张良离开刘邦扶保韩王成,前205年2月,刘邦出函谷关。殷王、河南王、魏王豹遂降,击败韩王昌,立韩王信为王,张良离开刘邦一年后再次扶保刘邦,刘邦在洛阳发《讨项羽檄文》,一定是张良的谋划。刘邦彭城之败,固然是刘邦轻敌所致,但是张良、韩信也脱不了干系,韩信会兵来晚了,张良出谋划策不力比不上范增。彭城兵败之后,汉军集结荥阳,刘邦战略决定张耳、韩信开辟第二战场,刘邦固守荥阳吸引项羽30万楚军进攻,一定有张良的主意。

荥阳会战打了一年多时间,楚汉相争决战荥阳打的就是消耗战,实际上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楚军粮草兵源不断,而汉军粮草兵源不足,张良始终拿不出锦囊妙计帮助刘邦。荥阳粮尽之时,韩信迟迟不予增援,坐等荥阳城破刘邦战死。刘邦听从陈平之计,以四万斤黄金贿赂离间项羽君臣,项羽开始疑心范增等人,削夺范增等人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项羽准许了,范增未回到彭城,半路上突发心血管病而死。

范增虽然死了,荥阳会战刘邦败局已定,这就是范增所说:“天下大事定也”。范增的谋略之高,建议立楚怀王熊心,树立了统一战线的大旗,秦国最终灭亡。楚汉相争二年,为项羽谋定“彭城战役”、“荥阳会战”之胜利,张良、陈平二人联手,使用阴谋诡计方能制约范增。范增突发心血管疾病而亡,司马迁记载为背疮而死,而背疮实际上是心血管病引起的。范增死后,项羽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项羽楚军战略形势则急转直下,项羽一败成皋战役、二败广武战役,丢失成皋、洛阳、广武、荥阳,从此走上灭亡的道路。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这里是芒果论史!

楚汉之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刘邦阵营有萧何、张良、韩信,项羽阵营有范增。据《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统一天下后曾经对楚汉之争做过总结,他认为他之所以胜,在于能用“汉初三杰”,而项羽之所以败,在于有一个范增却不用。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高度评价让范增的知名度大涨,但实际上范增作为一个谋士,水平到底如何呢?总的来说,范增是一个优秀的谋略家,却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项羽不信任他并不完全是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造成的。接下来,我将从其政治军事才能和个人性格两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军事才能:眼光毒辣,能对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

范增的才干非常值得肯定,具体体现出来就在于他的眼光极其毒辣,能够对未来的形势做出精准的预判。

在刘邦西入灭秦之后,范增就敏感的预测到了天下形势的变化,在灭秦之前,天下间的诸侯是同盟、是战友、是合力灭秦的好兄弟,可是秦朝一旦灭亡,诸侯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对手,变成了竞争者。刘邦被人称之为“长者”,宽厚仁和善于收买人心,同时又是第一个入关的诸侯,可谓是占尽先机,因此范增认定刘邦会是项羽最大的阻碍。

项羽因为刘邦封堵函谷关一事而决定攻打刘邦,范增就称刘邦头上有天子气,目的就是为了坚定项羽攻打刘邦的决心。那么此时打刘邦有什么好处呢?刘邦封堵函谷关,阻拦天下诸侯,一是以寡敌众,二是失了天下大义,此时攻打刘邦可谓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师。

虽然由于项伯泄密导致这次战争没能爆发,反而转为了鸿门宴,但范增老辣的目光依然得到了体现,其识人之准可见一斑。

另一件体现范增政治军事才能的事件发生在刘邦彭城之败后,项羽一路追击刘邦,刘邦一直退到荥阳才稳住阵脚。刘邦采纳郦食其的提议,据荥阳之险,取敖仓之粮,终于勉强守城,但项羽多次断刘邦甬道(运粮之道),刘邦实在无力坚守,准备以荥阳以西为汉,与项羽共治天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後必悔之。”

项羽已经同意了刘邦的求和请求,但范增却坚决反对,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记录了范增所言。大意就是说,此时正是汉军虚弱的时候,如果此时不将其彻底击溃,那么以后必定会后悔。项羽于是拒绝刘邦的求和,继续楚汉之争,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事实证明,范增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预判,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此时的楚军面对汉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一切继续这么发展的话,汉军可能真的就被楚军彻底消灭了,但关键时刻,范增负气离去了,这就和他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有关。

性格特点:妄自尊大,不懂为臣之道,故为君主所疑

陈平用离间计使得范增不被项羽所信任,这个离间计是怎么样的呢?项羽使者到时,陈平准备好酒好肉,待到使者说出自己是项王手下时,陈平就佯装大怒的说,“我还以为是范将军的使者呢”,随后就把好酒好肉撤了,然后端上来一些很差的食物。使者受了羞辱自然就将这些事情向项羽倾诉,于是项羽就不再信任范增了。

那么陈平的这个离间计到底如何呢?就《史记》上的描述来说,这实在是一场拙劣的表演,项羽但凡认真思考一番也不至于被离间,这说明范增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已经有了裂痕。

时间回到鸿门宴上,刘邦从小路逃跑之后,张良将礼物献给项羽、范增,并转达刘邦已经回军营的消息。范增此时的表现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有较为细致的记载,范增把张良献的玉斗放在地上拔剑斩破,然后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里的“竖子”说的是项庄,但实际上范增却是在指桑骂槐,联系到他在鸿门宴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而项羽不为所动的情况来看,他是在埋怨项羽。可值得注意的是,刘邦虽然已经走了,但张良还在,范增如此破口大骂,第一是不给项羽面子,第二是把君臣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外人眼中。

也就是说,范增是一个很容易意气用事的人,他在情绪控制方面非常欠缺,没有给到项羽足够的尊重。身为项羽的手下,却不把项羽放在眼中,他的这种表现能让项羽安心吗?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时,有嘲讽项羽之意,但若范增这样一个不懂“人臣之道”的家伙在他手中,他敢放心大胆的启用吗?恐怕也不见得!

意气用事的行为在范增身上非常常见,当陈平用离间计离间范增、项羽之后,项羽开始怀疑范增,而《史记 项羽本纪》用了一个字来表达范增对此事的反应,这个字是“怒”!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

“乃怒曰”,身为项羽的手下(臣子),竟然敢对君主发怒,范增的性格弱点在这个时候非常明显的暴露了出来。项羽不用范增而失天下,但范增这样目无君主的臣子,又有几个君主敢毫不顾忌的重用他呢?

所以说,范增的才干是足够的,但是个人的弱点也是明显的,项羽刚愎自用不假,但在不重用范增这件事上,范增自己也得承担一定的责任。

范增: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

范增的水平如何呢?在谋略方面,那是相当不错的,他总是可以一眼看透敌人的战略意图,并且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所以在范增离去之前,刘邦有萧何、张良(此时韩信虽为大将军,但实际还未被重用),却始终在楚汉之争中落于下风。

但在做臣子的方面,范增的水平就很低了,他根本不懂为臣之道,表面上称呼项羽为君王,但内心其实还是把项羽当做一个“毛头小子”,一会指桑骂槐的喊“竖子”,一会儿又对着君主“发怒”。如此没有分寸的臣子,项羽又怎么敢重用他呢?

优秀的谋士,拙劣的臣子大概就是说的范增吧!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范增秦末楚地人,陈胜、吴广起义时,年届七十,投奔项梁。七十岁之前,他在做什么呢?要知道秦始皇死时四十九岁,也就是说他比秦始皇还要早出生二十年。那么他出生于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后期、楚国楚怀王时期。

可以说他的七十年,完完整整地经历了秦并六国和秦统一天下后的十二年,如果他那时享有盛名并有真才实学,他为什么没有参与秦并天下或者保家卫国—帮助楚国令楚不亡国呢?

秦国在兼并天下时,尤其重视人才,丞相李斯就是楚国人。那么范增躲在哪里呢?为什么不出山呢?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秦国一定会亡国?

范增不出山帮助秦并六国,还好理解,可以用不愿与暴秦为伍来解释。那么身为楚人,怎么也不参与保家卫国而坐视楚国灭亡呢?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为什么范增不投奔春申君呢?除了春申君之外,还有其他战国三大公子可效力,为什么他也没有去投奔呢?魏国信陵君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偶像,难道说战国四大公子,范增统统看不上眼?

战国末年,四大公子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数千人,范增都不屑与之为伍吗?难道范增活着就是为了等待项梁叔侄吗?难道说范增活着就是为了等待反秦义军揭竿而起吗?

是范增在历史大变革时期隐身了,还是说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谋略!

好吧,就算他在战火纷飞、人才辈出的秦并六国时期选择做忍者神龟,专等项梁叔侄反秦,那我们看看范增在项梁叔侄帐下的表现,真的能被称之为谋略过人吗?还是他徒有虚名,被后世神话了呢?

‬择主不明,是智者所为吗?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吴广等900人于大泽乡举义旗反秦,天下骚动,各地响应。

楚国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发动吴中之兵起事,范增以七十岁高龄前去投奔。

这是一个智者明智的选择吗?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范增等了七十年才出山,不正说明他尚未看破名利,他渴望建功立业吗?范增等了七十年才出山,难道不应该选择能够成就霸业的人辅佐吗?

那么项梁是明主吗?项梁世代为楚国贵族,项梁之父项燕是楚国末年名将,在秦灭楚的战争中被杀。

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将门,在楚国享有盛名。享有盛誉就一定可以领兵杀敌,叱咤疆场吗?贵族可以世袭,将军这一职称难道也可以世袭吗?

项家几乎垄断了楚国将军之位,那么其他军事奇才就无法冒头,这难道不是楚国衰落的原因吗?

早期项梁因杀人,与侄子项羽避仇至吴中。项梁因何杀人?史书无载。身为贵族,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后逃走,难道不是一个人不成熟、不冷静的表现吗?一个不成熟、不冷静的人,开创霸业的机会有多大呢?

让我们看看项梁起兵的经过。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都反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的时候啊!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恒‬楚‬统领军队。如何?”

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别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只有项羽知道。”

此时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项梁出去对项羽耳语了几句,然后又进来坐下说道:“请让我把项羽叫进来,让他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来了。

过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说:“行动!”项羽毫不迟疑地拔剑砍下了殷通的头。项梁手上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殷通的部下一片混乱,项羽趁势连杀了一百余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傻了,没有一个人敢起来反抗。项梁召集熟悉的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发吴中之兵起事了。

郡守殷通曾对项梁有恩,项梁杀人避祸于会稽,是殷通收留了他。项梁杀殷通,可谓忘恩负义。殷通打算起兵,找项梁谋划,项梁却把殷通砍了,可谓背信弃义、阴险狡诈、冷酷无情。

范增以七十岁的高龄去投奔这样的人,是智者所为吗?

项梁起兵之后,连战连捷,大败秦军。随后贵族特有的骄狂之气渐生,开始轻视秦军。这时秦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项梁起事不久即战死,是命不好吗?是运气不好吗?还是指挥作战的能力不够?还是骄傲自满害了他?

显然,项梁非明主,范增以七十高龄去投奔这样的人,也非智者。

‬立楚王,范增之功。而后又杀楚王,仅是项羽之责吗?

范增投奔项梁后,最大的贡献就是定策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草创了楚国政权。

范增与项梁相见于薛地,此时,陈胜已死,反秦大业陷于低潮。

范增对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的仇恨最深,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应该顺从民意,扶立楚王的后裔。”

项梁听后深以为然,派人找到正在给别人放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王。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率秦军攻打赵国,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

不久,项羽斩杀宋义,彻底掌握了楚军大权。于是范增正式归附于项羽。

项羽很看重范增,尊范增为“亚父”。

不得不说,范增在立楚王熊心一事上,是富有远见卓识的。项羽打败秦将章邯之后,楚王熊心被迫封项羽为上将军。

楚王熊心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派人汇报给楚王熊心。楚王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于是假尊熊心为义帝,迁徙于长沙,而后暗中令英布等人将其残忍杀害。

在这个过程中,范增难道没有责任吗?仅仅是项羽度量狭小吗?

既然立了楚王,就要最大化楚王的价值,哪怕是演戏,也要有始有终。大业未成,就匆匆结果了楚王,虎头蛇尾,如何能安天下人心?

项羽杀害楚王熊心,范增不知道吗?知道而不劝阻,“第一谋士”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亚父”的职责又体现在哪里呢?

反观刘邦,楚王熊心被害后,就打出了替楚王复仇的旗号,讨伐项羽。天下诸侯群起响应,由此揭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

刘邦为什么能最大化地利用楚王熊心,即使在他死后,也要打出替他复仇的旗号,就是因为楚王本身具备足够强的号召力。

刘邦和项羽皆为楚人,楚人当然要拥立根红苗正的人为楚王。

项羽杀害楚王熊心,在道义上就输给了刘邦。

项羽可能以为,谁的大腿粗,谁的拳头硬,谁就可以称霸天下。岂非可笑!

那么作为“第一谋士”的范增如果也这样以为,不加劝阻或者劝阻不力,那么“第一谋士”之称岂非浪得虚名!

‬妇孺皆知的“鸿门宴”,对于范增而言就是一顿失败的饭局

我们耳熟能详的“鸿门宴”,其实对于项羽集团,就是一顿彻头彻尾,失败的饭局。

刘邦先入关中,项羽紧随其后而至。范增看出了刘邦有王者风范,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于是建议项羽设宴斩杀刘邦。

项羽对于杀刘邦是犹豫不决的。项羽崇拜力量,如果说刘邦敢强硬,小命也就没了,可刘邦恰恰有高人张良指点,在项羽面前示弱,才保住了性命。

那么“高人”范增呢?难道是仅仅提出建议,杀不杀刘邦难道是项羽一人之事?难道这样一顿事关霸业、甚至说事关生死的饭局,不应精心策划而为之吗?

虽然范增在饭局期间也曾让“项庄舞剑”,但刘邦阵营迅速做出了反应—樊哙出场共舞。不恰恰说明范增对饭局并没有做详细的计划吗?也没有应急预案吗?

也就是说饭局之前,范增是没有精心准备的,有的仅仅是举杯示意。

事前范增也没有真正说服项羽,项羽在思想上不通,自然不能在饭局上痛下杀手。“第一谋士"不能说服自己的主子,谈何谋略?

太史公司马迁在记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有意夸大了范增的作用,给人的感觉就是,范增的计谋是好的,是项羽的执行力不够,项羽过于优柔寡断,是这样吗?

范增作为谋士,第一要做的就是说服项羽,上下一心、君臣同力,饭局都开始了,项羽还在犹犹豫豫到底杀不杀刘邦,范增作为谋士不应感到脸红吗?

范增作为谋士,一顿饭局都不能精心组织,不做预案,不做推演,完全靠现场发挥,想杀刘邦,太想当然了吧!

饭局最后,刘邦借口上厕所,竟然就带着樊哙逃走了。范增设计的饭局,连起码的防卫措施都没能做好,上个厕所,人就逃之夭夭了,是不是太可笑了!

项羽杀殷‬通‬、杀宋义,手起刀落,眼都不眨,为何换成刘邦,就变得优柔寡断。范增不需要检讨一下自己进策之道吗?空有“亚父”之名,而无“亚父”应得的信任,这能够完全让项羽背锅吗?

总而言之,范增是被神话的谋士,徒有虚名罢了。之所以神话范增,无非是说文人士大夫们都有拳拳忠心,只是某些自以为是的老板不能言听计从罢了




如果范增不是因病早死——刘邦想要一统天下很难

以西汉三杰的谋略家张良为例,张良在战略上根本不能和范增抗衡,只在战术上有较好的表现。这就是张良为什么无法复立韩国只能投靠刘邦的原因。在战略大局上,刘邦比张良还好。

范增的谋略

有明确记录的谋略:

1、劝项梁立楚之后。在陈胜被击败时,项梁尚未决定是否自立时,范增以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子为楚怀王,收拢天下人心。

可以说,楚国之所以在秦末势力最大,就在于范增立楚之后策略,收拢天下人的同情之心: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给出了反秦的最大理由和人心向背。

2、拒绝刘邦求和。在彭城之战后,面对刘邦以荥阳为界的投降要求,范增要求项羽拒绝并围攻荥阳必杀刘邦。理由是:汉就要被攻破了,今天不攻下,改天必然后悔。

3、关于鸿门宴范增力杀刘邦的说法,更多是西汉建立后赞颂西汉的故事。实际上,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一起入关,如果要杀刘邦,也是项羽和各路诸侯一起商议的结果——毕竟刘邦派兵在函谷关阻挡的并不是项羽一个人,而是十几个未来诸侯。

鸿门宴突出了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实际上是刘邦VS项羽等十几个诸侯。

没有明确记录但很有可能是范增计谋:

巨鹿之战;分封刘邦为汉王;击败田荣;彭城之战;荥阳之战等。

张良的计谋

1、劝刘邦不要接受秦守将投降,而是绕路峣关从背后袭击秦军,攻入咸阳。这是军事战术上的谋略。

2、要求刘邦不要动秦朝府库的,是樊哙,张良只是帮忙劝说。

3、鸿门宴时,除了依靠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外,张良并无特别计策;如果没有樊哙的冲撞,刘邦难以走脱。

4、劝刘邦烧栈道,未必是真帮刘邦——深层是为韩王成的韩国提供一份安全保障。张良西劝刘邦烧栈道,东劝项羽东向,表面是为了刘邦,实则是让项羽东向、给韩国更多的生存空间——只是张良没有想到项羽根本就不放韩王成回韩国,

5、彭城之战战败后,册封东方策略是刘邦主动提出的,张良只是提供英布、朋友、田荣、韩信四人作为人选。至此,韩信才真正从刘邦手下成为大将。

6、劝刘邦不要为了削弱项羽实力而立六国后,理由是:若六国后复力,刘邦将会失去很多有用的人才——这些人都去辅佐他们家乡的六国国王了;刘邦没有能力去赐予粮食给贫困、册封古代名人之后,无法建立德望。

7、张良劝刘邦接受韩信册封假王的要求。

8、张良劝刘邦割地给韩信、彭越以便让二人领兵来参战。

就张良的计谋而言,基本上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从没有从整体上看待天下局势的。唯一具有整体局势的计谋——劝刘邦封存咸阳府库,还是樊哙最先提出的


综述

范增的立楚之后策略,立时收获天下人心,让刚刚破亡的楚国立即成为东方六国中的领袖。就算是鸿门宴,范增一眼就能看出刘邦是最大的威胁着而张良却看不出,还傻傻的帮刘邦,最终导致韩国无法复国。

《史记》记录的张良谋略,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都是战术性的策略,从无战略性策略。

两个具有战略性问题,都不是张良主动提出:封存咸阳府库是樊哙第一个提出,张良只是附和;捐山东天下是刘邦自己提出的,张良只是给出人选。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范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谋士。在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范增投奔了楚军,成为项梁的部属和谋士,后来项梁战死沙场。

范增就跟随项羽与秦军作战,在楚汉相争的初期,被项羽称之为“亚父”,那么范增作为一个谋士,其谋略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历史事件,来看范增的战略水平到底如何。

一、规划楚军战略方向,重建楚国,推举楚怀王的后裔来号召天下。

在秦末农民起义之后,楚国的义军各自为政,很多起义队伍被秦军各个击破,楚国的起义活动陷入低潮。

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相会于薛地,他们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这个时候,范增给项梁出了一个主意,他认为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为王。

因此,他主张立楚怀王的后人为王,以便于号召更多的老百姓加入楚军队伍。

二、范增是鸿门宴的真正策划者

清代学者顾嗣立曾评价范增:

七十衰翁两鬓霜,西来一笑火咸阳。平生奇计无他事,只劝鸿门杀汉王。

顾嗣立对范增的谋略水平表示怀疑,他认为范增就是一个70多岁的老者,年老体衰,除了火烧阿房宫以报仇雪耻之外,就会搞些歪门邪道,只会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暗杀盟友刘邦而已。

其实,这个计谋确实有点缺德,但是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取天下似乎很容易。

三、范增的战略战术比较高明和实在

楚汉相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在荥阳出现了一个彻底消灭刘邦的机会,项羽却犹豫不决,欲战欲和,举棋不定。

范增劝项羽不要和谈,一举歼灭刘邦算了,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穷途末路,最后居然使出反间计,挑拨离间范增与项羽的关系。

项羽竟然怀疑范增会与刘邦里应外合,来谋害他,然后就不再重用范增,范增不得已,对项羽说: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就是撂挑子的意思:争夺天下的事已经基本完成,你项羽好自为之,我年老体衰,还是请让我安享晚年,回归民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范增确实是难得的谋士,刘邦自己对范增的评价更加直截了当,他说: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经高度评价范增:

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意思是说,范增是刘邦比较畏惧的谋士,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西楚霸王不会灭亡,范增应该也是杰出的谋士。

总而言之,西楚霸王的谋士范增,确实是深通谋略的高水平人才,古人已经有很多的评价,我个人也觉得范增是项羽集团最厉害的角色。




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不得而知,至少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看出,眼光与谋略应该不错!

首先说范增的成绩,范增出生于公元前277年,原来隐居家乡,直到陈胜被杀,公元前208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第二年,才出山辅助项羽的叔叔项梁。

出山后的第一计策,出师有名,就是建议项梁拥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并打着楚怀王复楚的旗号,吸引楚国江东弟子踊跃参加义军,这一计谋为项梁奠定了基础,后项梁、项羽吸纳各路义军,队伍扩大到八、九万人,秦二世胡亥派章邯当项梁,项梁战死,项羽接替叔父管理楚军,自号“西楚霸王”,尊称范增为“亚父”。

出山第二计策,兵分两路,为项羽出谋与刘邦兵分两路,一路由项羽北上救赵国,一路由刘邦西进攻秦国,并与楚怀王协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此计谋史书并未记载谁为楚怀王出,但当时就两人能想出此计,一个是张良,一个就是范增,但张良辅佐刘邦,绝不可能提出不利于刘邦的计策,因为当时刘邦势力比项羽要弱的多,再加上函谷关易守难攻,让刘邦去攻关,绝对对刘邦不利,所以,此计只能是范增为项羽提出。

这一计策,通过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章邯军队,以及王离从北面带来防匈奴的30万军,秦二世主力全灭,而刘邦在张良策划下,并未直接进攻函谷关,而是绕道豫西南,在商洛地区通过武关进入关中,接受了子婴的投降!

出山第三计,鸿门宴,由于刘邦先入关,虽然并不是函谷关,但确实是入关了,面临关中王要落在刘邦手中,于是,范增给项羽出谋设立鸿门宴,意欲杀刘邦,于是就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由于张良计谋樊哙捣乱,范增计谋未成,刘邦得以逃脱。

第四计,急流勇退,刘邦有“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而项羽有名的只有范增一人,后张良设计挑拨项羽与范增关系,受项羽猜疑后,范增便有了归意,以“大势已成”为由,请求归乡。

以上行为足以说明范增确实厉害,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才,比之张良犹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人才是什么来头呢?

其实,范家本来人才辈出,像祖上范蠡曾在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利用西施“美人计”,打败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祖上范睢入秦为相,帮助秦昭襄王说,从宣太后和四贵手中夺回权力,,并且帮助秦国大败赵国,并诛杀白起,等到范增,又帮助项羽几近成就霸业,他们的家族基因在智慧方面十分强大!

至于,这么优秀的人才,是谁培养出来的,这个史书上并没记载,只是说出山去隐居家乡,但我就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谋士几乎都出于鬼谷子门下,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等,就连范增的祖上范蠡、范睢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那么为什么没有范增呢?

应该是有范增的,因为范增生活时代与鬼谷子是有交集的,鬼谷子的学生下山时间,基本集中在公元前280年至230年五十年的间隔内,而范增出生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8年才出山辅助项梁,在时间段上,范增求学于鬼谷子完全有可能!而且以范增的水平也只能是鬼谷子教的出来,只是所有文献都没有把范增说成鬼谷子的学生,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谜!这就以待考证!




范增只知谋事,不懂谋身,注定结局凄凉。

在秦末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文臣武将英雄辈出。其中智谋之臣,最出色的当属张良、陈平、范增、郦食其和蒯通等人。他们的水平高低,该如何排名?世人众说纷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在笔者看来,称得上大谋略的,当属张良、范增和蒯通。陈平的计谋虽天下无双,但称不上大韬略,郦食其只能算是舌辩之士。

张良、范增和蒯通,是这段历史时期最出色的三大谋略家,但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只有张良功成名就,悠然终老。原因就在于张良不但善于谋国,也善于谋身,而范增和蒯通只知谋国,不懂谋身,最终结局,只能是功败垂成,凄凉收场。所以,综合谋国谋身的水平,项羽手下第一谋臣范增,其水平远在张良之下,与蒯通在同一水平。

范增作为楚军的第一谋士,楚国主要的战略家,最出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陈胜失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力陈楚军的主要领导项梁,拥立原来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怀王,赢得了江东的人心和民望,使楚军快速发展壮大。二是项羽取得楚军的军事领导权之后,范增以犀利毒辣的眼光,从众多的诸侯中将刘邦锁定为楚国最主要的敌人,坚决建议项羽借故杀了刘邦。鸿门宴上杀刘邦不成,又建议项羽将刘邦分封到偏远闭塞的蜀地为汉王。就凭这两大战略谋划,如果项羽能够采纳,就足以改写历史,范增也足以功成名就。但项羽没有接受范增的谋略,从表面上来看,是项羽的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但同时也有范增不懂谋身,没有获取项羽绝对信任的原因。所以,范增的计谋虽好,但终究没有付诸实施,等于是空言,这也是范增的水平远比不上张良的原因所在。

范增没有识人之明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秦末汉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路诸侯层出不穷。张良、陈平、韩信等人,虽几经波折,但仍然不改初衷,最终选择了刘邦作为辅佐的对象,与明主一起建功立业,打下了大汉江山,也成就了自己各自的辉煌人生。但范增却没有识人之明,固执地选择了狭隘自负、刚愎自用、残暴无道的项羽作为事奉的君主,且不知悔改,不懂迷途知返,不但毁了自己的前途和一世英明,还白白送了自己的一条老命,结局凄凉,令人扼腕叹息。

范增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项梁去世时,将项羽交付给范增,让范增鼎力辅佐,并让项羽以“亚父”尊称范增。项梁也许是出自真心,范增却绝对不可以当真。但他范增却不善于处理这种人际关系,不懂为臣之道,真心将自己当成项羽的“亚父”,以长辈自居,将君主项羽当小孩对待,高兴时呼项羽为“羽儿”,不高兴时呼项羽为 “竖子”。一个国家的君王,是万民之主,特别是战争时期更需要绝对的权威。而不知天高地厚的范增,动不动就想凌驾于君王之上,表面上看是对项羽的不尊重,其实是损害了项羽作为君王的绝对权威,像项羽这样盖世无双的英雄,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所以,当汉军中的陈平,实施并不高明的离间计,就彻底撕裂了范增与项羽之间的信任。与其说是陈平计谋的作用,倒不如说是范增与项羽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存在裂缝,彼此间的信任本来就存在危机。而这种裂缝和危机,主要责任是在作为人臣的范增。

范增不懂进退之策

陈平离间项羽与范增成功,项羽开始不信任和反感范增。作为一个顶级的谋士,这个时候却不知进退,不懂蛰伏隐忍,而是选择盛怒之下负气出走,“天下大事定也,大王好自为之,请赐骸骨归田养老。”正在气头上的项羽,也就顺势同意了。可怜七十多岁的范增,孤苦伶仃地经受颠簸之苦,还在回老家彭城的半道上,就因背疮发作而死。

范增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完成不同的选择。既然项羽不信任,也不同项羽斗气,选择暂时放权,什么事也不管,在军中做个闲散之人,像徐庶进曹营一样,一言不发,不出一计一谋。等一段时间,吃尽苦头的项羽,一定会识破陈平并不高明的离间之计,也一定会明白自己离不开范增的智慧。如此,范增与项羽的君臣之谊仍可挽回,楚国的大业仍还有前途,项羽也不至于落到最后自刎乌江的下场,范增不至于凄凉地死在半道了,一世功名毁于一旦。

总体来说,因为范增只善于谋事不懂谋身,所以虽然有过人的才智和韬略,但却不会有成就大业的机遇,其水平自然大打折扣,根本不可能与张良比肩,其谋身的本领甚至比蒯通都差了一筹。@晨风晓月趣历史,期待与您交流!




项羽的谋士范增的名气,大概是来源自刘邦的那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句话看似是推崇范增作为谋士很有水平,但何尝不是刘邦自诩有知人善任只能呢?其中刘邦挤兑项羽的意思,明显居多,至于范增,更像是一个不太理想地衬托。

那么真实的范增又是如何的呢?

明代评论家张燧在《千百年眼》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范增智不如儿女子。”其意思是指范增的智慧,还不如稚子与妇人。

这个评论或许有些过了,但其实范增真的就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吗?

一个好的军师,首先最基础的能力就是能够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不能揣摩领导的意思,不能扮演好自己臣下的角色,你再有本事,再智计无双,也施展不出来啊。

而纵观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却没有那么和谐。

比如著名的鸿门宴上,刘邦逃走后,范增当着刘邦未能带走的随从,气的拔出剑来,把刘邦送来的玉斗给劈成两半,接着,还不解气,痛骂了项羽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情商到了范增这个地步,大概也是没救了。你当着敌方势力,公然质疑自己的主公,还肆无忌惮地指责,这样真的好吗?

须知项羽是一个多么骄傲的人,他家门高大,楚国顶尖贵族出身,少年成名,巨鹿一战成就天下威名,想来没有当场格杀了范增,脾气已经很好了。

更何况在鸿门宴上范增用项庄舞剑刺杀刘邦,搞这种不跟领导通气的小动作,本来就已经很过分了。笔者真的不知道,范增到底优秀在哪里?

杀一个刘邦,项羽就真的能夺天下了么?

这种见解真的太肤浅了,项羽集团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其太排外了,没有一匡天下的政治理念,也没有能够给诸如萧何、韩信、曹参这类草根施展才华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张良,都能看出其中极大的问题。说到底,项羽自视甚高,有点看不起人,英雄的傲气,导致其失去了刘邦的狡黠和御下之道。

而一个范增,在内政上不能指出项羽的困局,即项羽集团只以楚国贵族们为核心,玩的还是春秋战国那套,根本不适应天下的形势。而在军事上,更加是毫无建树。

而更重要的是,范增的性格也是个大问题,总是一副为主公尽心尽力,操碎了心的样子,好似项羽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时刻需要自己的提点,你这么干置项羽的权威于何地?

如此范增,真的太难与刘邦集团的谋士相比较了,就是一个以游说出名的郦食其大概也是比不上的,至于陈平、曹参、萧何、张良,那更不可相提并论了。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作为项羽第一谋臣的范增,谋略水平在当时应该属于顶级水平,楚汉之争与其说是项羽与刘邦的争斗,倒不如说是项羽智囊团同刘邦智囊团的争斗,项羽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范增,刘邦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张良,这两个人的智谋都非常高,不过单从谋略来比,范增应该比谋圣张良更高一筹,这点从张良的表态也可以反应出来。张良说:‘’范增谋略三倍于我‘’。虽说这种话有张良谦虚的成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此说来范增当属‘’谋仙‘’。



范增是个高人,对天下局势看得很准,可惜他的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直到70岁时,楚国贵族项梁起兵反秦,他才得以出山,投靠项梁,正式开启他辉煌的老年人生。当时项梁带领会稽子弟兵度江而西,在薛地(今山东滕县)与刘邦等反秦义军汇合,范增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范增在反秦联盟会议上,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并指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己为王,没有利用楚人反秦的力量,范增建议项梁立楚怀王后人为王,凝聚楚人反秦的力量。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于是项梁派人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他为楚怀王,建立楚国政权。此举得到了楚人的积极响应,项梁的势力迅速增大,范增一出手,就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随后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作为宋义的副手,范增为末将,不久项羽杀了宋义,实际掌握了楚军,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由此范增开始尽心辅佐项羽。



公元前206年,刘邦破武关,率先进入关中地区,秦三世子婴投降,秦朝随之灭亡。按照协议刘邦应该被封为王,可被楚将英布武力破关,刘邦退出咸阳,驻扎在霸上。刘邦本来想着好好的表现一下,发布安民告示,以得关中民心,没想到势力强大的项羽硬是插上一杠,没有办法,势力不如人家项羽,只好忍气吞声。



刘邦的反常行为,引起了老谋深算的范增注意,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场鸿门宴,想要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没想到在鸿门宴上,刘邦的表现让项羽非常受用,根本没想要杀刘邦,范增气得半死,当场发飙,说项羽不可救药,并说灭项羽的一定是刘邦。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做捶死挣扎,刘邦向项羽请和,范增极力阻拦。可在此时刘邦的智囊团成员陈平献上一计,离间项羽和范增,虽说刘邦并不看好此计,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陈平之计一点都不高明,却成功了。范增一声叹息,无奈离去,病死途中。



范增的一生辉煌在最后的四年,可惜他并没有实现他的抱负,他本想好好辅佐项羽争得天下,做个开国功臣,可后来的项羽根本不按他的套路出牌,以至于心愿未了身先死。从范增的一系列策略来看,他是个谋略大家,但我觉得他又是个另类,他作为项羽的谋士,完全没有顾及项羽的面子和感受,经常把项羽当小孩一样责备,让项羽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我觉得范增虽为谋略大家,有才能,但确实没有平衡的智慧,对于项羽的残暴没有做过阻止,这些足够说明他还是一个自控能力很差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偏才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项羽   谋士   陈胜吴广   鬼谷子   秦国   荥阳   楚国   关中   鸿门宴   楚王   刘邦   谋略   公元前   诸侯   水平   美食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