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鲁肃第一次见周瑜,送给周瑜90万斤粮食!

三国看似战乱纷争,群雄逐鹿,乱的一塌糊涂。但其实仔细分析之后,才发现总操盘手只有两个人而已,正是这两个人才形成了三国时代最后的格局。这个格局让曹操无奈,让刘备不甘,让孙权兴奋。

要说三国时代,最不能接受三国鼎立的肯定是曹操。公元189年,35岁的曹操陈留起兵,靠着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逼降张绣,勒死吕布,在官渡之战击败四世三公人望最高的袁绍。18年间纵横北方,于公元207年,完成了半壁江山的统一。这时候的曹操就是无敌的存在,谁要给他平分天下,他就给谁急,更别说想要三分天下。

在曹操志得意满的时候,远在隆中的农民诸葛亮,这时候对刘备抛出了决定天下命运的《隆中对》,给当时居无定所的刘备在黑夜里指明了方向。这时候,不管曹操愿不愿意,诸葛亮已经决定三分天下了。而天下趋势也像诸葛亮预想的一样,走在三分天下的途中。

不单单是诸葛亮,临淮郡东城县的鲁肃,这时候也开始把天下版图三分。并且给孙权画出三分天下的路线图。有这两个牛人的出世,曹操这么厉害的强人,都不得不无奈的接受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说,鲁肃和诸葛亮才是三分天下的幕后推手。这就是战略家的厉害之处,站在上帝的视角看问题。


那么能主导三分天下的鲁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让强悍的曹操都无奈接受天下三分不清结果,我们来分析一下!

1)鲁肃的大方无人能力!

《三国演义》中一直称鲁肃有长者之风,所以我们一直以为鲁肃当时年龄似乎很大。其实鲁肃在赤壁之战中也就是36岁,比诸葛亮大九岁而已。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面对的是年富力强的新生势力,只是当时53岁的曹操不觉得而已。

鲁肃出身大家士族,家中豪富。别看鲁肃也是幼年丧父,和孟子一样。但家境不同,鲁肃是由祖母养大。从鲁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家大族是怎么样培养下一代的的。鲁肃在幼年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写字,不但如此,还练习骑马射箭这些武术项目。所以当鲁肃长到二十岁的时候,不但学问有一定的知名度,骑射更是远超一般人。

公元184年,东汉王朝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起义。到最后演变成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基本上活不下去。这时候的鲁肃在干嘛,鲁肃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变卖土地,用这些钱周济穷人,结交贤者,然后召集乡里的少年一块练武。

因此鲁肃名声在外。这时候鲁肃干了一件大事,让他的名声彻底传开了。当时周瑜在巨巢任巨巢长。战乱纷争,周瑜就非常缺粮食。他听说鲁肃的贤名,就慕名去拜见鲁肃,想借点粮食用一下。

鲁肃听明白周瑜的来意之后,就带着周瑜到粮仓。鲁肃家有两个圆柱形的大粮仓,每个粮仓装了三千斛粮食。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一斛是十斗,一斗是30斤。也就是说,鲁肃每个粮仓储存粮食九十万斤。在灾荒年间粮食非常珍贵,鲁肃家藏了180万斤粮食。这可是无价之宝啊!


鲁肃带着周瑜到达粮仓后,指着其中一个粮仓对周瑜说:“这个赠与足下!”周瑜当时惊呆了。要知道周瑜是来借粮的,不是要粮的。鲁肃却拿出来90万斤粮食相赠。这是多大的气魄。

周瑜也是一个爽快人,一看鲁肃这样相赠,就明白鲁肃是看上周瑜这个人了。周瑜就和鲁肃八拜结交,成了过命的朋友。只能说见过豪爽的,没有见过比鲁肃更豪爽。周瑜那样雅量高致的人,也被鲁肃的这种大气折服。

鲁肃的家是临淮郡东城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由于当时中原是主战场,鲁肃的家开始被战火波及到。因此鲁肃就把家迁到东城,东城当时还在袁术的势力范围。袁术听说鲁肃要来,就让鲁肃当东城的地方长官,东城长。

鲁肃是一个战略高手,到袁术这里一看,当即发现了袁术的两个致命问题:

第一,袁术治理下淮南缺乏法度。很多人都经常吹牛要“仁治”,要对老百姓好。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要对老百姓真好就是要法度严明。因为老百姓没有权势,没有特权。只有在法治下才能得到公平的机会。仁治,是对有权势的有利。

第二,袁术喜欢名士,不重才能。东汉后期的名士水分非常大。豪门贵族掌握流量,想造个名士太简单的。所以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出名。就比如现在演员明星很出名,但能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吗?未必!但袁术就喜欢这个。

鲁肃一看袁术难成事,迟早被人灭的。因此鲁肃就带着家人继续南迁,他决定去投奔周瑜。

袁术听说后大为不满,派人来追鲁肃。鲁肃让老弱妇孺先走,自己带着一百多丁壮断后。等到袁术的士兵一到,鲁肃张弓搭箭说:“诸位壮士,你们应该明白大势。方今天下纷纷离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为何要逼迫我呢?”

说完,一箭射穿士兵布置好的盾牌。袁术的追兵大惊失色。于是就退却了。

所以说鲁肃文武都是非常厉害的!

2)三分天下,鲁肃的战略规划!

公元200年,对于江东是一个关键的年份。这一年江东的孙策去世。鲁肃起先不看好孙策,所以他的本意是听从好友刘晔的建议,去巢湖投奔郑宝。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孙策少年英勇,一统江东。刘晔对孙策的评价是:“孙策勇猛而善于用兵。”但刘晔却不建议鲁肃去投奔孙策,这是一个非常说不通的现象。

鲁肃听了刘晔的建议,准备去投奔郑宝。但周瑜此时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江东。这就是朋友。鲁肃去见了周瑜,告诉周瑜他的想法。

周瑜没有劝说鲁肃投奔孙权,而是对鲁肃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周瑜的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现在是乱世,不但君择臣,并且臣亦择君。告诉鲁肃你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先肯定鲁肃。

第二,孙权是一个明主,不管什么的人才,孙权都能收为己用。也就是说,是人才你就来,不管什么人才,孙权一律任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为什么会成功。人才才是根本。

第三,从天命的角度。当时天下有一种传说,代刘氏天命者,必起于东南。因此看孙权的样子,基本上可以相信,孙权能成就帝王之业。

这里不得不佩服周瑜,劝人真是高手。这三点一下子就把鲁肃说服了。鲁肃难得听到周瑜对一个人评价那么高,因此非常想见一下孙权。

周瑜很郑重的把鲁肃推荐给孙权,让孙权有足够重视。孙权就留了心眼。当鲁肃和其他人一块见完孙权,其他人都离开的时候,孙权偷偷的把鲁肃叫回来,晚上一起喝酒谈论天下大事。

这时候孙权说了一番表示他志向的话:“当今天下大乱,希望我能成就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对当时天下时局的看法。孙权把三国时代看成春秋时代,会有诸侯纷争。而孙权的目标就是像齐桓公这些人一样,打着尊王室的口号可以雄霸天下。孙权过高的估计了汉朝的影响力。


这时候鲁肃就给孙权上了一课,告诉孙权当时的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鲁肃认为,自从汉灵帝以来,宠信宦官,卖官鬻爵,破坏法度。大汉早就没有公信力了。说白了就是没有人相信大汉能带来好日子。大汉说的话已经狗屁不如了。当大汉失去公信力的时候,这一面旗帜只是幌子一样。

鲁肃认为现在的汉献帝跟刘邦项羽时代的义帝比较像。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所以鲁肃认为,大汉不可复兴。

盘踞在北方的曹操,在十几年时间内先后靠军事才华统一了北方。曹操实行“唯才是举”,北方的老百姓过的很好,所以根本打不下来。因此曹操不可能被灭掉。

所以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孙权才能正确的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现阶段江东的目标应该是,先剿灭江夏的黄祖,攻击刘表,想办法占领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才是正道。然后和北方成鼎足之势。待天下有变北向以观天下。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眼睛一亮,这时天下在他心中已经有谱了。但孙权还是谦虚的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但实际情况却是,东吴重臣张昭批评鲁肃狂妄自大,孙权却把张昭说一顿,非常信任鲁肃。

3)连刘抗曹,鲁肃的杰出大局观!

公元208年,在鲁肃向孙权规划出蓝图八年后,孙权手下大都督周瑜终于斩首黄祖,拿下江夏,进逼荆州。曹操得知情况后,大吃一惊。如果孙权拿下荆州后,北边可以控制襄阳和樊城。也就是说,秦岭淮河形成的天然防线就被打开一个缺口。孙权西可以入川,北可以进入洛阳。到那时候,孙权就翅膀真的硬了。

因此曹操顾不上北方战事为了,就率军南下,直奔荆州。要抢在孙权之前率先拿下荆州。其实这才是曹操先期的战略目标。

让曹操没想到是,荆州的刘表听说曹操要来,本来就有病,结果病重死了。而刘表的二儿子刘琮胆子本来就小,看曹操气势汹汹来了,他立马投降。曹操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顺的仗,这么容易就把荆州拿下。


这样以来曹操的野心顿时大了起来。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既然拿下,曹操的战略目标就是孙权了。刘备这时候已经不在眼中了。

但此时曹操有两个没有预料到:

第一,诸葛亮的《隆中对》新鲜出炉,刘备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

第二,鲁肃的天下形势分析,早就被孙权实施。孙权也正执行自己的战略方针。

反观曹操,本来的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拿下之后,已经遏制住孙权的北上通路,并且截断了孙权西取四川的路径。孙权的战略计划已经处于半夭折状态。这时候曹操应该按贾诩的意见,安抚荆州,把荆州治理好,这样孙权无论如何翻不了天。但曹操没有听,因为荆州很容易的拿下,让曹操得意忘形了。

孙权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荆州投降,让孙权无险可守,和曹操共用长江。因此江东的士族都建议孙权投降。孙权也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正是鲁肃坚定的孙权的想法。鲁肃是怎么劝住孙权的呢?很简单,站在孙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曹操要的是地盘。因此这块土地上的行政人员他不怎么会动。他动的是这个地方的领导,也就是孙权。东吴的官员,在孙权手下是干,在曹操手下也是干,没有什么特别。但孙权不一样,曹操占领了东吴,孙权就没有位置了。

因此鲁肃问孙权:“投降曹操后,我鲁肃还能当一个太守,将军你能做什么?”

这样灵魂发问一下子把孙权弄晕了,是啊,我没地方去啊。人只要触及自己的利益,肯定不会那么容易退出。因此孙权决定不再退让。

孙权想抗曹的想法是好的。但光有决心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因此鲁肃深知,想打赢曹操,光靠孙权是不够的,还得要有联盟。这个盟友就是刘备。

鲁肃认为刘备虽然人少,但他具有别人不具有的巨大优势:

第一,刘备对曹操特别了解。

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想打赢这一仗,对曹操要很了解。曹操那么强大,东吴对曹操还一无所知,这不是盲人骑瞎马过深渊吗!因此,从刘备这里了解曹操的弱点,关乎全局胜利。

第二,刘备屡败屡战。

居无定所到处投靠的刘备居然不投降曹操,这充分说明刘备的韧性。只要刘备一直坚持下去,总能找到曹操的弱点。

第三,刘备的人望!

刘备在长坂坡之所以被曹操追上,就是因为刘备是带着百姓一起走的。这种人深得民心,有人愿意跟着他走,他就永远有机会。

这是鲁肃挑选刘备做盟友的原因。有了刘备这个盟友,东吴基本上对曹操了如指掌,但曹操却对东吴一无所知。


曹操能灭袁绍,是因为许攸的到来,带来袁绍粮草防备不严的消息。收服张绣是因为贾诩的明智。击败吕布,是因为吕布手下把吕布捆了过来。也就是说总有内部人士帮忙。但这次东吴,曹操却一无所知。

因此有鲁肃和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在,曹操赤壁之战输的并不憋屈。

而相反的是,关羽的短视,不知道连吴抗曹,白白浪费“水淹七军”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鲁肃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在第一次见孙权的时候,就已经洞察整个天下大势,给孙权勾画出一张完美的战略蓝图。而孙权也正是按照鲁肃的既定方针在往统一天下上努力。

鲁肃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更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第一次见周瑜,就赠予周瑜90万斤粮食,古往今来仗义疏财的人,鲁肃绝对是第一人。他也收获了周瑜的绝对友谊。周瑜的一生,对鲁肃是肝胆相照。

鲁肃最强的一个特点,是他有识人之明。他把周瑜做朋友,周瑜一生是他的朋友。他把孙权看成明主,孙权对他言听计从。对他非常尊重。

所以鲁肃不但选择朋友眼光一流,选择老板更是眼光一流。很值得我们学习。





鲁肃是三国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三国时期,你找不到一个和鲁肃类似的人物。

吴国的张昭对应魏国的荀彧,与蜀汉的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是处理内政、治国的一流人才;吴国的吕蒙对应魏国的张辽,与蜀汉的魏延,因为他们都是作战勇猛、有勇有谋的武将,但鲁肃呢,我看遍魏、蜀两国,也找不到类似的人物。



如果说鲁肃是战略型谋士,并且他还为孙权制定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但他的官职一直是武将;如果说鲁肃是武将,并且还成为周瑜之后领兵大将,但他基本上很少领兵打过仗;

如果说鲁肃在三国时期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你却又找不到鲁肃在东吴作出任何具体的贡献,如果说鲁肃在东吴是默默无闻胆小怕事之人,你又会发现对抗强大的曹操却是鲁肃首先倡议。



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绝对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出身世家大族,家中有钱又有粮食,但鲁肃为人非常慷慨大方,不仅平时救济百姓,而且当周瑜请求粮食援助时,鲁肃慷慨将家中一半的存粮送给周瑜,出手不凡,慷慨大方,让周瑜视之为平生好友。

鲁肃是三国时期第一个预测汉室不可复兴,与三足鼎立的战略家了,当诸葛亮还在隆中躬耕时,29岁的鲁肃就已经为19岁的孙权制定天下战略了,鲁肃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天下将会三分,当然了,鲁肃的三分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



200年还是建安五年 ,离黄巾起义过去16年,离汉灵帝去世过去11年,离汉献帝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过去仅仅4年而已,两汉四百余年江山,仍在士人百姓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可鲁肃却认为汉室不可复兴,就连刘备、诸葛亮这样的英雄都以为兴复汉室为已任,哪怕是表面的口号,至少汉室还是重要的,鲁肃的眼光不仅超前,而且毒辣,简直一针见血。

赤壁之战,鲁肃是一个劝说孙权对抗曹操的人,当时的曹操不可一世,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兵百万,不可与之争锋。战争是会生灵涂炭、满目苍痍、白骨累累的,鲁肃不明白吗?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能够说出来的话吗?鲁肃显然不是胆小怕事之人。



鲁肃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为孙权讲话的,对抗曹操才是实现天下三分的根本,投降什么也不会有,这正如日后孙权登上皇位自立为帝时,想起鲁肃来说了一句话:我能有今天,全拜鲁子敬的功劳啊!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去世过去12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权称帝,有鲁肃的政治遗产功劳。

鲁肃还是东吴政权中,对于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支持孙权与刘备联盟对搞曹操,而且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的行为符合当时东吴的政治的利益,是一种从长远出发的政治手段,而这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为了维护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而这正是鲁肃的政治理想与战略规划。



孙刘必须联盟才能对抗曹魏,这个很好理解,弱弱联合对搞强者,两弱才能生存下去。但对于鲁肃一力倡导的借南郡给刘备很多人理解不了,认为鲁肃眼光短浅,胆小怕事,实际并非如此。

赤壁之战后,东吴占了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的大部地区,而刘备占据了南郡的长江以南地区和荆南四郡,这个时候东吴在荆州的势力夹在了曹魏和刘备的势力中间,刘备不与曹魏接壤,所有对抗曹魏的压力全部在东吴身上,无论是西线的合肥及淮南,中线的江夏及武昌,还是东线的荆州,都是东吴在顶着,而刘备还在东吴的背后时不时弄点小动作,东吴随时面临腹背受敌。



在这种态势下,鲁肃的孙刘联盟及借南郡的行动,就不难理解了,在当时来说,鲁肃的做法没有问题,至于借出去的南郡收不收得回来,在当时的孙权来看,不存在收不回来的可能,所以孙权同意借了。

在讨要南郡的时候,鲁肃曾亲自领兵与蜀汉的万人敌关羽对峙,并且理直气壮、毫无畏惧,怎么看鲁肃都不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相反,鲁肃是一个低调而睿智,乐善好施而智勇双全,为人慷慨而眼光长远的人。




谢谢邀请!鲁肃是东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能文能武,为孙权成就帝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鲁肃善于识人,第一次见到周瑜的时候,就一眼看出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从此二人就成为生死患难的朋友。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第一次和孙权相见,就看出孙权是明主,跟随孙权不会有错,于是就向孙权绘出了成就霸业的蓝图,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大致相似。他说,东汉必灭,主公应当考虑自己的霸业。曹操强大,可以长江为界,天险据守、西拒刘表,司机而图、南平江南,巩固后方,江东霸业就可以成了。一席话说得孙权眼前一亮,深感鲁肃是奇才。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南下,刘表病死,刘琮吓得投降。曹操轻而易举就夺取了荆州,扬言直取东吴,孙权当然很害怕,一些投降派劝孙权赶紧投降,主战派劝孙权抗曹的,只有鲁肃和周瑜二人。鲁肃告诉孙权说,他们这些人,曹操来了,照样做官,而主公你就不同了,不仅被杀,祖上的基业也没有了。当务之急是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也许能够取胜,祖上的基业就保住了。若不能取胜,又是一个说法,和投降等死不一样。而赤壁之战的结果,和鲁肃的预想是一样的。

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其他人都不同意,还是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因为曹操力量的强大,借荆州有利于孙刘联盟的巩固。若孙刘联盟破裂,对曹操有利,东吴有些事情就不好办了。

鲁肃任大都督期间,东吴相对平安。地盘得以巩固,实力增强。

鲁肃一般不善言语,为人忠厚老实,看上去没有才华,实际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东吴的开国功臣。







三国鲁肃堪称东吴第一战略家

先回答问题,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鲁肃,是个懦弱的文人,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鲁肃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不仅如此,鲁肃堪称东吴第一战略家。

一、最早提出荆州战略。

我们看看鲁肃版的《隆中对》:鲁肃见孙权,向孙权建议:“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他又提出,曹操在北方正是多事之秋,趁着北方多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是和高帝刘邦一样的功业。

孙权回答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今天我们尽力一方,不过是希望对汉室有所辅佐,你说的话不是我能够达到的。

鲁肃向孙权说的这番话,是鲁肃初见孙权的时候说的,时间大概是在孙权刚刚登基不久,也就是在公元200年左右。

诸葛亮的“隆中对”,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前一年即公元207年,鲁肃提出东吴版“隆中对”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诸葛亮提出的时间。

二、孙刘联盟的构想始自鲁肃。

刘表死的时候,鲁肃进说孙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孙权即派遣鲁肃行。到夏口的时候,听到闻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鲁肃乃晨夜兼道。等他赶到南郡的时候,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也惶遽奔走,想南渡长江。鲁肃径直迎上他,到当阳长阪,与刘备见了面,把孙权的意思告诉了刘备,说江东强固,劝刘备与孙权并力抗拒曹操。刘备非常高兴。当时诸葛亮也在场,鲁肃对诸葛亮说,我是你哥哥子瑜的朋友,并当即和刘备定下协议。

刘备于是到夏口,派遣诸葛亮出使孙权,鲁肃也回去复命。

最早提出孙刘联盟的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说的:“事急也!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他说的意思是求救的意思,而不是联盟的意思,况且,诸葛亮提出的时间要晚于鲁肃。

赤壁之战后,鲁肃从前线回来,孙权对鲁肃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孙权领着众将欢迎鲁肃,也从侧面说明了鲁肃的功劳最大。

三、抗曹之意始自鲁肃。

208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战船、步兵有数十万,东吴的将士听到后都非常害怕。孙权得到曹操准备来东吴的消息,与诸将商议,和《三国演义》上文臣主和、武将主战不同,这里的诸将是都劝孙权迎曹操,只有鲁肃在会上不发言。孙权起身更衣的时候,鲁肃追到廊宇下,孙权知到他的意思,拉住鲁肃的手说:“卿欲何言?”鲁肃说:刚才看众人的议论,都是专门误导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天鲁肃我可以迎曹操,将军不可以迎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鲁肃迎接曹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叹息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四、借荆州给刘备符合当时的环境。

刘备到南京见孙权,向孙权借荆州,大家都不同意,只有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曹操听说孙权把土地借给了刘备,史书上称:“方作书,落笔於地”。曹操的表现,恰恰说明了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在战略上是正确的。

那么,孙权当初考虑将荆州借于刘备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首先,借荆州是出于战略上的选择。赤壁之战,孙权虽然联合刘备打败了曹操,但在孙权的心里,曹操依然是强大的,因而,对于孙刘两家来说,联合抗曹依然是上上之策。

其次,当时的孙权对刘备存在畏惧心里。赤壁之战前,刘备靠刘表的施舍给了他一个新野小县,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崛起,占有了荆州大部分的地区。孙权从中看到了刘备的力量,对刘备心存恐惧。他在赤壁之战后把妹妹嫁给刘备,史书称“进妹固好”,对孙权的这种恐惧心理有比较明确的描写。

其三,南郡和曹操占据的襄阳搭界,又在长江北岸,曹操势必来争。而长江以南又成了刘备的地盘,孙权担心一旦曹操和他争夺南郡,从江东对南郡支援需要逆水而上,非常不易,如果刘备不对他施以援手,东吴就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其四,把南郡借给刘备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上述难题抛给刘备,让刘备作为他和曹操对抗的一个缓冲地带,这样他就可以免去很多的麻烦。

而刘备得到南郡,情况和孙权不同,得到南郡后,刘备的地盘基本就全有荆州,连成了一片。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相机向襄阳、樊城发展,扩大地盘,威胁曹操的许都。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

可以说,把荆州借给刘备,符合孙刘双方的利益,是双赢的局面。




鲁肃也没见他有多厉害。他主要是憨厚,以德服人,是正统的儒教人物。在当时属于有德长者,受人尊敬。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述成一个才能平庸的老好人形象,诸葛亮替刘备谋取荆州,直至有借无还,都离不开鲁肃的助攻,除了力排众议支持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以及说服孙权借出荆州以外,就没什么贡献了。鲁肃可谓是隆中对提到的“东和孙权”的关键人物,他对刘备集团的贡献似乎大于对孙权集团的贡献,演义中,鲁肃甚至有通敌的嫌疑,就知道帮着诸葛亮说话,不考虑东吴利益,然而历史上,鲁肃的表现真的如此差劲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鲁肃的评价是这样的:

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三国志

鲁肃的战略观

鲁肃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当初周瑜缺粮,鲁肃把家里一半的粮食赠送给了他,周瑜与鲁肃因此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周瑜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和鲁肃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这一年是建安5年(公元200年),这时候诸葛亮还在隆中种田,距离隆中对问世还有8年,鲁肃初见孙权,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孙权听鲁肃这样一说,自然很是高兴,鲁肃的塌上策对于江东孙氏的意义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多共同点:

其一:鲁肃和诸葛亮都认为曹操不可卒除。特别说明一点,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四年六月到建安五年十月,所以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和袁绍尚未分出胜负。即使官渡之战结束,袁绍只是兵力损失大,却依旧雄踞北方四州,实力依然在曹操之上。鲁肃在这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江东以后的敌人只能是曹操。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成为远远强于其他诸侯的势力,以刘备那点兵力地盘,不可与曹操争锋,已经是很明显的事情了。所以从这点看,鲁肃提出榻上策的难度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高。

其二:鲁肃和诸葛亮都想夺取荆州。荆州人才济济,资源丰富,刘表带甲十万,表面看起来,荆州刘表的实力很强,并不是随便就能吞并的弱小势力,然而诸葛亮和孙权都认为“其主不能守”,不把刘表放在眼里。鲁肃和诸葛亮看人的水平还是很高的,刘表虽然带甲十王万,确是守成之主,毫无进取之心,而且还宠幸妾室,害的长子刘琦不能继承荆州。虽然荆州人才济济,却不能重用,成为了鲁肃和诸葛亮第一个目标。

鲁肃的大局观

鲁肃的“竟长江所极”和诸葛亮的“跨有荆、益”其实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无论是“竟长江所极”还是“跨有荆、益”,都必须得到荆州,当面临共同的敌人曹操的·威胁之时,鲁肃主动调整战略方针,说服孙权借出南郡给刘备共同抵抗曹操。为了“连刘抗曹”的大局,鲁肃主动放弃“竟长江所极”这是难得可贵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肃究竟厉不厉害,究竟有多厉害?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吴书》的作者陈寿究竟是如何评价鲁肃的:“鲁肃,建独断之坍,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对此,历史学家也是这样评价鲁肃的: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长的名将,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由此可见,鲁肃其实绝非《三国演义》里表现的有些呆头呆脑的老实忠厚的样子,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那么,真实的鲁肃在三国时期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又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呢?

鲁肃,临淮郡东城县人,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建安五年,受周瑜的推荐,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鲁肃向孙权详细分析了三分天下的形势,并再三强调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行孙刘联盟的战略决策,知轻重,晓厉害,而且必须将之视为东吴生死存亡的命脉。要知道鲁肃这极具战略前膽性的分析比之诸葛亮的《隆中对》足足早了7年。一次敞开心扉言简意赅的深谈,不得不让孙权对鲁肃佩服的五体投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鲁肃其人,其实较之诸葛亮的智慧是丝毫不差。

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在《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这是孙刘联盟与曹操的生死存亡之战。如果按照周瑜想法,因诸葛亮“有神鬼莫测之术”,如不尽早除之必然是东吴的心头之患,就在赤壁之战的前夜,就在这关系到东吴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就是多亏鲁肃时时想到的是以孙刘联盟的大局为重,不怕个人荣辱与委屈,总是来回奔走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巧妙调停,从而挽救了孙刘联盟的战略决策没有半途而废,确保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才终于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这就是鲁肃把大智若愚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鲁肃的超凡智慧和顾全大局的伟大胸怀,会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吗?所以鲁肃不愧是人中豪杰,绝代英雄。正因为如此,鲁肃也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可见孙权也是慧眼识珠,深知鲁肃的人才难得。为此,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了赞军校尉一职。之后不久周瑜去世,鲁肃堪当大任,尽心尽力的为巩固和发展孙权的东吴政权立下了不朽功勋!

鲁肃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他身上无不体现出了善于把握大局、谋大势、从战略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持之以恒贯彻落实,这一点是周瑜等东吴众多文武百官所远远不如的。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鲁肃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所倡导的“孙刘联盟”确实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维持的基础。历史上假如东吴孙权如果没有鲁肃这个人的话,毫无疑问,三国鼎立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所谓鲁肃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确称之为盖世英雄毫不为过。







鲁肃,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平庸的老好人形象,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不亚于诸葛司马的人。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战略家,出身江南士族家庭,东汉末年,他看到朝廷与社会的动荡,召集乡里青年练兵习武,保卫家园,在周瑜担任居巢长的时候,因为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二话不说,将家中的三千斛粮食赠于周瑜,至此,周鲁二人成为了至交好友,周瑜也看到了鲁子敬的才学不在自己之下。

也许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在刘备三国茅庐时的“为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战略规格,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建安二年,鲁肃在初投孙权时,就为其指出立足江东的战略规划。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东吴内外皆以主降派居多,而周瑜、鲁肃二人力排众议,支持孙权坚决主战,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从此天下鼎足之势形成。

赤壁之战成就了鲁肃,在周瑜逝世后,鲁肃代领周瑜职务,先后任汉昌太守,授偏将军,横江将军等职,战功卓著,是周瑜以后东吴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然而,才华横溢的鲁子敬,却在46岁时便因病去世,当真是天妒英才!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说鲁肃,就要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起。

后人谈及三国鼎立,多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为旁证,认为诸葛孔明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总设计师。其实不然,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对当时群雄中的两个重量级人物的成功原因与实力进行了分析,给刘备找到了钻空子的机会。

但是,隆中对有两个逻辑前提,第一,曹操南下必须败,第二,孙刘联盟能够成功,孙权不嫌弃当时还很弱小的刘备,没打算一口气吞掉他,能够做到“卧榻之侧可容他人酣睡”的地步。

而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刘备诸葛亮集团的实力是不够的,第一他们不具备对抗曹操的实力,第二,孙刘联盟能不能成,选择权在孙吴,而不在刘备。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达成孙刘联盟,真正促成三国鼎立的,是鲁肃,鲁肃才是三国鼎立的总设计师。

鲁肃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对其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老实人,以及对诸葛亮的过分神话所导致的。在赤壁战前,实际上他跟诸葛亮一样,已经预见了天下时势的发展,同时也为孙吴做了清晰的定位,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

他认为当今天下必然大乱,曹操力量太过于强大而不可除,谋求天下三分无疑是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的最佳战略决策。而只有战略决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战略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即真正能全局性地对具体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并系统运营,而其中关键就在于促成孙刘联盟共拒曹操,完成这个任务的,从来都不是诸葛亮,而是鲁肃,以当时的实力而言,孙吴占据联盟的主导。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当时荆州之主刘表心胸狭小,且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互不买账,这样就给了他人可乘之机。刘表一亡,鲁肃认为取荆州并联合刘备的时机已经到来,随即立马行动,由此可见鲁肃过人的政治敏感性和组织化推进能力。

《三国志》中关于鲁肃向孙权进言这一段,十分之精彩: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果不出鲁肃所料,曹操已经抢在他的前头,待他赶到夏口时,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往南逃窜,鲁肃当机立断,决定主动出击,向刘备称述厉害,劝他不要南下去投吴巨那样的无能之辈,应该委派心腹之人与他一起前往动物,与孙权地接军事联盟共拒曹操以共谋大业,于是,刘备才派诸葛亮前往东吴的。关于这个事情,《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鲁肃)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


由此看来,对于孙刘联盟,鲁肃不仅是策划者、建言者,更是最主要的践行者和推进者,而诸葛亮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促成上,充其量只是一个重要的配角。所以鲁肃才可堪称三国鼎立的总设计师。

同时,鲁肃还是整个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团结的关键人物。

由于历史原因,孙刘两家不得不共同面临一个独自无法面对的强敌而缔结城为暂时的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但维系这种联盟的纽带是相当脆弱的,一开始就存在相互猜忌和彼此怀疑。

在《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之江表传中,刘备对联盟及联军总司令周瑜不信任,周瑜对刘备爱理不理都有生动、详尽的记录。

刘备依从鲁肃的建议,派诸葛亮一起前往动物面见孙权期间,刘备听说曹操要举兵你那下啊,心生恐惧,急切盼望东吴的救兵早日到来,当刘备确认东吴盟军已近在咫尺,还不忘记自己中山靖王之后的派头,派人前往慰劳,但主将周瑜认为非刘备前往不足以表诚心。

刘备虽然心存戒心,但也被逼无奈,只得亲自前往。刘备见了周瑜,看到吴军只来了区区三万人,认为太少。但周瑜却很自信,认为足够了。刘备信不过周瑜,想找鲁肃问问具体情况,但周瑜不软不硬地让刘备吃了闭门羹。

一番谈话,刘备虽然心里感觉很对比起周瑜,但他对周瑜能否战胜曹军依然没有任何信心,最后决定还是亚奥留一手保命。“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彼此之间缺乏基本信任的联盟,合作是偶人的,分离是必然道德,要是没有鲁肃的胸怀全局、以退为进,求同存异、团结第一的倾力斡旋,孙刘两家要么不能联合共抗北军,要么赤壁之战后立即互相为敌,那鼎立之势瞬间便瓦解,三国历史必然要重新改写。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盟的得胜而告终,三国鼎立之势雏形初现,鲁肃自然是立了头功,孙权亲自下马迎接,以彰显他对鲁肃的重视和肯定。并问鲁肃他这样做的份量如何。

“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而鲁肃的回答让在场所有的人吃惊不已,“肃趋近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但他随后的解释,又让在场的所有人坐了一次“过山车”,“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

你看看,鲁肃情商多么高,多么会说话,哪个老板不喜欢这样说话又好听,办事又给力的员工?

鲁肃精识人性,变通圆润的政治智慧,由此再见一斑。

许多年以后,孙权与陆逊谈到鲁肃的功劳时,孙权着重讲了这么两条,一条是,周瑜推荐鲁肃到了东吴,鲁肃首次跟孙权密谈时,就谈到了建立帝王之业的事情,这让孙权感到十分痛快。另外一条就是,曹操南下时,众人都言投降,只有鲁肃反驳这种言论,建议与刘备结盟,并急召周瑜,付之以兵权与曹军决战,这是第二个让他痛快的事情。要知道,那个时候,孙权不过20岁,所占地盘也不大,根本看不出有成就帝王之业的可能,而鲁肃这么说,可谓是以臣识君,也让年轻得孙权坚定了纵横天下,争夺霸业之心。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多对东吴观感不是特别好,大家都认为东吴缺乏大局观,做出偷袭荆州的举动,使得东吴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事实上,东吴曾经存在过具有超前战略眼光的大才,只不过他早早离世,而他去世后,东吴就在统一天下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个大才就是鲁肃!可以说,他是整个东吴最厉害的人才!

有勇有谋

真实历史上的鲁肃,和演义中大不一样。演义中的鲁肃,是一个儒士,不善于上阵作战。然而真实的鲁肃却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才!鲁肃从小为人豪爽,擅长骑射,当时天下大乱,鲁肃投靠了袁术,不过由于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鲁肃决定离开袁术,转投周瑜。而鲁肃本身颇有名气才华,袁术自然是不愿意他离开的,于是派人追击。这个时候鲁肃就展现了他超凡的骑射才能,成功吓住了追兵。

《三国志》原文: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鲁肃一箭洞穿盾牌,足见他的箭术是有多么的高超。临敌不惧,勇猛敢战,鲁肃的表现完全和演义中不一样。

鲁肃除了在武力上不弱,在谋略上,也是非常厉害的!

鲁肃投奔周瑜后,被引荐给了孙权,而初见孙权,鲁肃就给他带来了称帝的谋划。世人都称赞诸葛亮的隆中对,却不知道鲁肃的榻上策。在孙权的榻上,鲁肃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形势,认为汉室朝廷已不可再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所以孙权最好的策略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然后趁机攻打刘表,进占荆州,以达到全据长江的目的,最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

鲁肃的这一番话直接使得年轻的孙权热血沸腾,当时的孙权也是内忧外患,根本没敢想称帝的事情,鲁肃的谋划使得孙权眼前豁然一亮,对未来更加自信。

曹操击败袁绍后,实力暴涨,意图挥军南下,占领荆州,扫灭江东,一举攻占南方之地。而此时,恰好荆州刘表去世,刘表的儿子刘琮继位,直接将荆州献给了曹操,这使得东吴众人更加惧怕,不敢心生反抗之心。当时大部分东吴之臣都想要投降曹操,只有鲁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并劝告孙权。

《三国志》原文: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鲁肃这一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群臣都可以投降,唯独孙权不可以。而孙权听闻这段话后,也是更加的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超凡的战略能力

曹操南下,单凭东吴肯定是无力抵抗的,而鲁肃在劝服孙权抵抗曹操以后,又为孙权出谋划策,拉拢刘备,寻找盟友,一起抵抗曹操。最终在鲁肃的努力下,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

击败曹操后刘备想要借荆州以作立足之地,当时其实东吴很多人反对,最后还是在鲁肃的劝说之下,孙权才同意借荆州给刘备。鲁肃认为虽然曹操赤壁战败,但其实力仍然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必须坚持联合刘备的策略,否则将会被曹操逐个击破。也正是鲁肃的这个计策,使得东吴面对曹操的压力减少了许多,有更多的精力安定东吴境内。

鲁肃在世期间,一直坚持的策略都是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即便刘备占据益州以后,不愿意归还荆州,鲁肃也尽力在维护孙刘两家的关系,他不愿意破坏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因为只有两家联合,才能真正抗衡曹操。事实上,也正是在他的这种策略之下,曹操的处境越来越差,面对蜀汉、东吴两大强敌,曹操后期已经有了溃败的趋势。

从鲁肃的策略上来看,他是当初东吴唯一具有大格局、大战略的人,只有他看清了局势,知道单凭东吴一家,是很难抗衡曹操的。要想击败曹操,争夺天下,必须联合刘备,一旦孙刘联盟遭到破坏,东吴将只能偏安一隅,最终被曹魏灭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鲁肃后面一直在小心翼翼维护孙刘两家的关系,即便刘备毁约不愿归还荆州,他也不想破坏两家关系,因为他知道,除非曹操实力弱于东吴了,否则绝对不能和刘备闹翻!

不过遗憾的是,鲁肃去世后,东吴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有战略眼光之人,都只是盯着眼前利益,偷袭荆州,击杀关羽,破坏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自此以后,实际上曹魏已经是处于不败之地了,不论孙刘两家如何折腾,都已经回不到了之前的关系,无法做到通力合作,最终被曹魏逐一击破。

结语

鲁肃有勇有谋,颇有战略眼光,他在世时,其实曹操虽然强大,但还是比较危险的,孙刘两家逐渐蚕食曹魏势力,有击败曹魏的可能。然而鲁肃去世后,东吴战略眼光下降,贸然夺下荆州,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最终其实东吴和蜀汉处境差不了太多,都是偏安一隅,无法和曹魏抗衡,直至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蜀汉   东吴   建安   东城   荆州   汉室   战略家   长江   演义   将军   粮食   厉害   赤壁之战   战略   三国时期   社会   联盟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