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四大怪”是指什么?

第一怪:吃肉用手拽

又到草原旅游季,

看看这一望无际的绿草地,

蓝蓝的天空上飘白云,

洁白的羊群珍珠撒,

蒙古族姑娘翩翩起舞,

美景、美人怎可无美食相伴?

手扒肉

是草原人民最喜爱的餐食,

更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到了草原,进蒙古包作客。

客人喝茶的功夫,羊肉已经进锅了。

内蒙草原羊肉,

不腻不膻,

味美肉鲜,极富营养。

现在,手扒肉已不单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饮食了, 在外界人眼里,手扒肉还是蒙古人豪爽的象征,当你置身蒙古包内,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向你唱起敬酒歌,用蒙古刀割一块鲜嫩味美的手扒肉放进嘴里, 鲜肉加美酒,轻舞伴歌声,使人不由自主和歌者一起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酒手扒肉哦,今天一次喝个够……”

第二怪:奶茶当饭菜传统蒙古族酷爱喝茶,其他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餐”不可少,草原蒙古族却是“三餐无饭,不可无茶”。

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一边羊肉干,一边奶豆腐。

天呐!这不是电视上看到的吗? 是!天天都这样。通常一家人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是不能少的。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但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

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来草原看美景,顺便带个蒙古族姑娘回家吧!

第三怪:石堆当神拜蒙古语,意即' 堆子' ,一般大家都称之为“脑包”、“鄂博”。

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原来是在草原上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 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
现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实质上就是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习俗的传承。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周,同时心中许愿,以求心愿得偿。

四怪:肚兜母羊戴

母羊怀孕穿肚兜,听着感觉很是奇怪,羊羊为什么要穿肚兜呢?

是因为羊羊怀孕时肚子像气球一样越来越大,肚子里的羊宝宝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四个.....额....不能再多了。一般出现双胎或多胎时,羊妈妈的肚子负重会增大。所以母羊的肚皮将不断处于向下拉伸的状态,可能久而久之会被撑破。

为了保证羊宝宝的顺利降生,拥有天才般能力的蒙羊养殖能人发明了一件神器——牲畜专用肚兜为什么是牲畜而不是母羊?就是因为我们发明的这一专利,适用于所有哺乳牲畜,不仅仅局限于母羊。




  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草原人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1吃肉用手拽:

到了草原,进蒙古包作客。客人喝茶的功夫,羊肉已经进锅了。煮手扒肉通常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羊一只,不用什么利刃,一把普通的折刀就行。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谓之“陶心法”。这种杀羊法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红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净无损。然后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羊各关节,将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加盐而不放其他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一般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

在牧民家做客,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和地位,为客人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老年人一般吃羊大腿,肉嫩好嚼;青年人吃羊肋巴骨和脖子肉;小孩啃羊小腿;女宾更受照顾,一般吃肥嫩的羊脯。席间大家围坐一起,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

这是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的一种食法,这种方法煮出的羊肉,因为现杀现煮,所以不腻不膻,味美肉鲜,富有营养。现在,手扒肉已不单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饮食了,在外界人眼里,手扒肉还是蒙古人豪爽的象征,当你置身蒙古包内,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向你唱起敬酒歌,然后用蒙古刀割一块鲜嫩味美的手扒肉放进嘴里,鲜肉加美酒,轻舞伴歌声,使人不由自主和歌者一起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酒手扒肉哦,今天一次喝个够……

用刀割肉时,刀刃向下、朝向自己;不能向外、朝上。蒙古族信奉长生天,刀刃朝上是对长生天民族信仰的不敬。

2粑粑上桌不敢下筷:

有一种像一大陀粑粑的玩艺儿是內蒙古的羊血肠,是羊杂之中的上佳美食,其样子像“粑粑”,十分吓人,而且是吃的时候要自己拿刀,吃多长就割多长。其样子怪,吃法也怪,味道更怪。  

3奶茶当饭菜:

传统蒙古族酷爱喝茶。其他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餐”不可少,草原蒙古族却是“三餐无饭,不可无茶”。每日清晨,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牛羊肉,那么,睡觉前全家还会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千克左右,多在15千克以上。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的次序的先后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喝茶时不要用汤勺等上扬奶茶来散热气,蒙古族认为这样会烫伤祖先及子孙后代的灵魂。

4石堆当神拜

敖包蒙古语,意即" 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苏鲁德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德上,以表达子孙献给祖先的敬仰 。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因为这象征各业兴旺。除祭祀礼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礼俗。现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实质上就是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习俗的传承。

牧人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在敖包上放几块石头;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周,同时心中许愿,并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得偿。 一般都扔3、6、9块石头,带表六六大顺或吉祥等。

草原山丘上可见大大小小的石堆,即为敖包。遇到敖包可按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圈、添加石块祈福。禁忌踏、坐等。




谢邀请!“内蒙四大怪”是指什么?请看下文吧。

第一怪:居住方式。因为是草原牧民,牧民为了便于放牧,常住在帐篷里,跟着牛羊走。

第二怪:生活习俗:吃肉用手扒,用手拽;奶茶当饭菜,戏称“三餐无饭,不可无菜”;粑粑上桌不敢下筷(一大陀粑粑的玩艺儿是内蒙古的羊血肠,是羊杂中的上佳美食);待人接客有规定:主人敬酒后,客人应立马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须浅尝,不可推辞,谢绝主人的敬酒。还有把石堆当神拜:蒙古语敖包指的是“堆子”,一般称之为“脑包”“鄂博”,这一开始指道路和境界,后逐渐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禁忌:踏,坐等。

第三怪:自然环境:内蒙由草原、沙漠、湖泊、森林构成的。如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之一,有“牧草王国”之称。

第四怪:地广人稀:内蒙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全中国第一,稀土金属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若有不妥之处请您指正!




我们内蒙根本就没有你们论道的几大怪什么的,其实就是你们来的太少,少见多怪。欢迎常来内蒙古!




第一怪,吃肉用手拽!手扒肉是蒙古族草原人民最喜爱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蒙古人认为,用手扒肉放进嘴里吃,是性格豪爽的象征。炒米奶酒手扒肉,是蒙古美食必不可少的三大样。

第二怪,天天喝奶茶,奶茶当饭菜。蒙古族是非常喜欢喝热茶,可谓是三餐无饭,不可无茶。所以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

第三怪,敖包当神拜。在蒙古族,敖包是他们重要的祭祀载体,就是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代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的象征!客人到敖包前,一般也会按蒙古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周,以求幸福平安!

第四怪,肚兜母羊戴。当母羊出现双胎或多胎时,羊妈妈的肚子负重会加大,为了保护母羊的肚皮不被撑破,保证羊宝宝的降生安全,就给母羊戴上专门的肚兜!




内蒙第一怪~对象,是将爱人或者恋人称之为对象。

内蒙第二怪~对调,两幅扑克牌合在一起,四人一起玩,两人一组,其中的讲究很多,有勾到底、圈半截、凯翻天、扣底、涨包等,只有内蒙人懂得

内蒙第三怪~对光,相亲称为打对光

内蒙第四怪~对夹,是一种特色传统美食,酥油烧饼中间裹着熏猪肉,到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




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草原人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1吃肉用手拽:

到了草原,进蒙古包作客。客人喝茶的功夫,羊肉已经进锅了。煮手扒肉通常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羊一只,不用什么利刃,一把普通的折刀就行。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谓之“陶心法”。这种杀羊法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红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净无损。然后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羊各关节,将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一般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

在牧民家做客,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和地位,为客人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老年人一般吃羊大腿,肉嫩好嚼;青年人吃羊肋巴骨和脖子肉;小孩啃羊小腿;女宾更受照顾,一般吃肥嫩的羊脯。席间大家围坐一起,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

这是从古到今一直沿用的一种食法,这种方法煮出的羊肉,因为现杀现煮,所以不腻不膻,味美肉鲜,富有营养。现在,手扒肉已不单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饮食了,在外界人眼里,手扒肉还是蒙古人豪爽的象征,当你置身蒙古包内,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向你唱起敬酒歌,然后用蒙古刀割一块鲜嫩味美的手扒肉放进嘴里,鲜肉加美酒,轻舞伴歌声,使人不由自主和歌者一起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酒手扒肉哦,今天一次喝个够……

用刀割肉时,刀刃向下、朝向自己;不能向外、朝上。蒙古族信奉长生天,刀刃朝上是对长生天民族信仰的不敬。

2粑粑上桌不敢下筷:

有一种像一大陀粑粑的玩艺儿是內蒙古的羊血肠,是羊杂之中的上佳美食,其样子像“粑粑”,十分吓人,而且是吃的时候要自己拿刀,吃多长就割多长。其样子怪,吃法也怪,味道更怪。

3奶茶当饭菜:

传统蒙古族酷爱喝茶。其他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餐”不可少,草原蒙古族却是“三餐无饭,不可无茶”。每日清晨,主妇们先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喝。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后才正式用一餐,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是不能少的。如果晚餐吃的牛羊肉,那么,睡觉前全家还会喝一次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千克左右,多在15千克以上。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的次序的先后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喝茶时不要用汤勺等上扬奶茶来散热气,蒙古族认为这样会烫伤祖先及子孙后代的灵魂。

4石堆当神拜

敖包蒙古语,意即" 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苏鲁德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德上,以表达子孙献给祖先的敬仰 。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二是洒祭,就是“洒注礼”,即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还增加了白酒、点心等祭物。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树枝或干牛马羊粪点燃,祭祀者排队绕火三圈,边转圈边念着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火烧得越旺越好,因为这象征各业兴旺。除祭祀礼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礼俗。现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实质上就是传统祭祀神灵赐福消灾习俗的传承。

牧人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在敖包上放几块石头;客人每到敖包前,一般都要按蒙古族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周,同时心中许愿,并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得偿。 一般都扔3、6、9块石头,带表六六大顺或吉祥等。

草原山丘上可见大大小小的石堆,即为敖包。遇到敖包可按习俗顺时针绕包三圈、添加石块祈福。禁忌踏、坐等。




内蒙四大怪:

第一怪,吃肉用手拽:在外界人眼里,手扒肉是蒙古人豪爽的象征,当你置身蒙古包内,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姑娘向你唱起敬酒歌,用蒙古刀割一块鲜嫩味美的手扒肉放进嘴里, 鲜肉加美酒,轻舞伴歌声,使人不由自主和歌者一起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酒手扒肉哦,今天一次喝个够……”

第二怪,奶茶当饭菜传统蒙古族酷爱喝茶,其他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餐”不可少,草原蒙古族却是“三餐无饭,不可无茶”。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一边羊肉干,一边奶豆腐。

第三怪,石堆当神拜蒙古语,意即' 堆子' ,一般大家都称之为“脑包”、“鄂博”。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原来是在草原上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 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

第四怪,肚兜母羊戴:是因为羊羊怀孕时肚子像气球一样越来越大,肚子里的羊宝宝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四个.....额....不能再多了。一般出现双胎或多胎时,羊妈妈的肚子负重会增大。所以母羊的肚皮将不断处于向下拉伸的状态,可能久而久之会被撑破。为了保证羊宝宝的顺利降生,拥有天才般能力的蒙羊养殖能人发明了一件神器——牲畜专用肚兜。




一,蒙古人是非常豪爽的,正所谓吃肉喝酒,舞蹈陪伴,肉指的是手扒肉,酒是奶酒,第一怪就是吃肉用手拽!

二,蒙古族是非常热爱喝茶,可谓是一日三餐少一顿都不行的,所以这奶茶当饭菜就是他的第二怪了!

三,在蒙古族敖包乃是他们最重要的祭祀载体,敖包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人工形成石头堆,土堆等等,这个祭祀习俗已经传承已久了,祭祀神灵,祈福消灾!第三怪就是石堆当神拜了!

四,当母羊出现多胎时,为了羊宝宝降生安全,就会给母羊戴上专门的肚兜,以保证羊宝宝!所以这第四怪就是肚兜母羊戴了!




第一怪:吃肉用手拽

第二怪:奶茶当饭菜传统蒙古族酷爱喝茶,其它地区的人都说"一日三餐不能少"草原蒙古族却是"三餐无饭,不可无茶"。

第三怪:石堆当神拜蒙古语,意即"堆子",一般大家都称之为"脑包","鄂博"。

第四怪:肚兜母羊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内蒙   石堆   蒙古语   蒙古族   母羊   炒米   蒙古   敖包   肚兜   祭祀   奶茶   羊肉   草原   客人   传统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