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小圈》、《马小跳》一类书籍适合孩子看吗?

谢邀。

我是维尼妈妈沐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米小圈、马小跳都是孩子们熟知的童书IP,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且大多为注音版,对于孩子在阅读同时练习拼音阅读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

但是这两套书在内容上并不能算是经典上乘之作,因此在家长给孩子选书的时候,我们会听到两种声音:

第一种,这种书是文化快餐,并不能给孩子提升文学素养,读这样的书就是在浪费时间;书中内容三观不正,对孩子有负向引导;

第二种,孩子别的书不爱看,通过“米小圈”培养起了阅读兴趣,和同学之间也有谈资,还提升识字量,挺好的!孩子没什么不能看的!



因此,从单一角度说米小圈、马小跳是否适合孩子,都不算全面。

若您来问我,我会告诉你,作为给孩子看的童书,它们没什么不能读。

但是怎么读,读多久,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阅读基础、阅读侧重点来分析,这种书究竟是否适合你家孩子


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在《喜阅读出好孩子》一书中,将阅读分成必经的三个阶段:

1、低级阶段

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

这一阶段的阅读特点,强调娱乐性,趣味性。

挑选图书时,投其所好。对方喜欢什么,就尽量给对方提供什么,让对方觉得读书是有趣的,激发起内在的动力。


2、中级阶段

重在提高数量,让人养成习惯。

挑选图书时,要注意从图多渐渐变成字多,注意图书内容的轻松、流畅、易懂,让对方觉得读书是轻松的,可以囫囵吞枣。

不要强求阅读中字词句如何规范,要重视养成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习惯找书解决的习惯。


3、高级阶段

重在加强质量,让人训练思维。

挑选图书时,务必注意经典性,注意离开阅读舒适区,提高阅读能力。从具体方法上,就要注意图书的分主题阅读、深度探讨。


很多赞同孩子读“米小圈”、“马小跳”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孩子的学龄前时期阅读几乎空白、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到了小学之后阅读能力追不上,撒不下心来读书,又急于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当孩子遇上米小圈时,他们着迷了,也因此而激发起阅读兴趣。家长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孩子坐得住,读得下去。

这也正是孩子进入了阅读的低级阶段。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

有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龄前就饱读经典绘本及桥梁书。

那么,“米小圈”仅仅是阅读口味的调剂,可读可不读,读多了,真的就是浪费时间了!


一般来说,孩子在小学二年级完成阅读低级阶段。

那么阅读基础好的孩子,在二年级即可进入中级甚至高级阶段(我在实践中碰到了二年级可以阅读刘慈欣《超新星纪元》、五年级读《万历十五年》的孩子)。

这些孩子能达到的阅读水平也绝非吹牛,而是每个孩子的基础不同,步调有快有慢,因此,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让阅读能力强的孩子还停留在培养兴趣、只强调娱乐性、趣味性的阶段,显然从孩子自身角度出发,都觉得“吃不饱”了。


米小圈类读物属于童书中的“快餐”。如果本着培养兴趣的角度出发,孩子感兴趣去阅读,我们做家长的自然要鼓励。

但想通过阅读这样的书来提高孩子的文学水平、提升阅读能力、包括应用在作文上,效果照比经典儿童文学要差一大截。

我和孩子通读“米小圈”,发现语言都很“电视剧化”,遣词造句上以轻松、有趣为主,就是让孩子看一个哈哈乐,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语句能让孩子内化。


我对任何一类童书都本着包容的态度带孩子去阅读。

因为读书就像吃饭一样,我们不可能总吃大餐,偶尔也会吃一次快餐,改一改口味。

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也不能永远停留在低级阶段,想要向高级阶段迈进,也必将改变阅读内容,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之上,阅读更为经典的读物。

因此,“米小圈”类童书在我和孩子的阅读中,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米小圈在我家的书架上仅占很小的比例)


我的女儿今年4岁半,她已经读过《米小圈上学记》一年级。

因为她现在还没有涉及到拼音的学习,偶尔阅读这套书,重点在读图+读字。

当她读“米小圈”的时候,我问她故事好玩吗?有什么有趣的事呢?

她会点头说好玩,总是会说:米小圈好倒霉啊!说完会哈哈大笑一阵。

但是,大部分时间,她依旧是在阅读经典绘本、桥梁书。“米小圈”占我们家藏书总体的1%,阅读时间仅占总体阅读时长的5%。


更多的时间,孩子除了阅读经典绘本以外,还会阅读:

宫泽贤治的《小森林童话》(彭懿翻译)、

安房直子的桥梁书《绿蹦蹦》、《白釉砂锅的故事》、

矢玉四郎的《晴天有时下猪》系列(彭懿翻译)

艾诺·洛贝尔的《青蛙和蟾蜍》系列。


由“米小圈”培养起阅读兴趣的孩子,也不妨在此基础之上阅读我刚刚提到的这几套书。

尤其是《晴天有时下猪下猪》系列,被评为“日本幻想儿童文学”荒诞小说的经典。

我和孩子在通读的时候,不仅被故事的趣味性深深吸引,更深深折服于作者的想象力。


若是孩子到了二年级,在米小圈的基础上可以阅读:

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花袜子小乌鸦系列里的《小海伦的秘密》、《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大盗贼》系列、

《猫哈拉商店》等……


当然,给孩子选择读物也不仅仅限于儿童文学类读物。

日本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读书的第一个绝对关键点”:他认为“杂食”,不分领域地杂读至关重要。

一个人沉浸于各种领域,才能发现自己究竟会为怎样的事物心动,真正相信的是什么。——茂木健一郎


孩子可以借此阅读兴趣来涉猎历史、地理、艺术、数学、建筑等不同领域的童书。

例如阅读《写给孩子的山海经》、《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绘本)、DK科普系列的图书……

说不定,孩子在泛泛地涉猎各个领域之后,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研究。


世界上从没有单一的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

把一个从1岁就开始带领孩子阅读的家长使用的方法、阅读书单,照搬到一个从6岁才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孩子和家长身上,同样行不通。


孩子的阅读从来离不开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米小圈里的“负向引导”,其实都可以成为亲子沟通间的谈资和行为引导。

父母不能把书扔给孩子就什么都不管了,而是和孩子在阅读是时候谈论“你认为米小圈这么做对吗?”、也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米小圈的这个行为不好哦!”

“米小圈”能不能读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家长如何带领孩子进阶阅读的第二、第三阶段,而不是让孩子一味地沉浸在最原始的满足乐趣的阶段。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我家孩子目前二年级,说一说我的经历和看法!因为幼儿时期的纵容,因此孩子上一年级时基本处于文盲的状态。老师的要求是从绘本开始读起,因此把幼儿园时候买了但没翻过的绘本都读了个遍。逐渐的孩子识字开始多了起来,这时就需要读一些文字相对多一些的图书。买过很多所谓的推荐图书,但孩子似乎读起来兴趣不大,后来孩子回来说同学们都有米小圈,所以也给她买了一套米小圈一年级,孩子第一次一边读一边笑出了声,并且每天放学抓紧一切时间读书,读完之后还会和我们分享书中的故事以及书里面人物做事情的对错。识字量也迅速上升。从此以后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半以来已经读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本书,每天几乎只要有时间就读书,上到人文历史,下到笑话轶事,什么都读。现在有些知识比我都丰富。所以看到有人评论说,这些书没营养,我简直觉得这是个笑话。对于一个刚接触文字和阅读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书才是有营养的?名著有营养,孩子读的懂吗?能体会到名著的意义吗?别说一二年级的孩子,成年人看名著多数就是看的故事情节吧?吸收什么营养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得让孩子对阅读有兴趣,循序渐进,才能让她读一些更有含义的书,她才不会反感。曾经看过一个外国作家写的文章,他爸爸小的时候就让他读一位名人的书,对他来说晦涩难懂,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读那位名人的书了。他的爸爸初衷是好的,但是却恰恰起到了反作用。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我认为,阅读还是首先从兴趣出发,尤其是小孩子,只要是孩子愿意读的书,没有什么三观不正的内容,什么书都可以读,至于那些所谓的好书有营养的书,世界上好书有营养的书多的数不胜数,大可以等孩子有了兴趣之后自己就会主动去读了!




一点都不适合,不要把人带偏了。我是一位低年级妈妈,读书这件事我真的深有体会!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我给她买的都是各种著名的绘本以及浅显的科普知识。由于没有上过识字班,之前主要是亲子读书为主!在初上一年级学习拼音时,为了培养她的识字量及拼音水平,我开始放手让她自主阅读!虽然我一度也抵触米小圈的内容,但不得不承认,他里面涉及的生字在低年级里接受度还在很高的,对孩子提高自主阅读增大了很多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拼音水平真的是明显的增长。孩子阅读我觉得家长还是要以引导为主,但也要让她接触多元化的文学!引领她自主汲取文学中的养分!

儿童阅读教师路过,当看到孩子的父母还在为孩子选择米小圈马小跳的时候感觉很难受,给公立学校孩子上课的时候,20个四五年级的孩子居然几乎都说喜欢看米小圈马小跳阿衰豌豆这种垃圾书,一但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戒掉了,让这些孩子去读名著,根本人物故事内容思想情感什么都记不住,自己体会不到,所以感到很心痛。 而我们自己的学生二年级就可以读经典名著,体会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特点等等等等,四五年级的孩子更是读到了外国名著,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作品,这些孩子的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更能帮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学习友情,亲情,团结,知道什么是幸福,懂得感恩,懂得坚持不懈等等等等,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悲的孩子还在被无知父母选择米小圈马小跳,难道真的对现在的语文教改一无所知吗?

我身边的女孩子切入点都是米小圈,马小跳,但是其他经典她们基本看不进去。我儿子因为我家《鲁滨逊漂流记》这一类经典比较多,所以他一二年级就已经读了三四十本经典了,三年级时因为我朋友让她孩子跟我儿子换书看,她是女儿,她就拿米小圈跟我儿子换,我儿子说:“算了,我的书,你带走吧,记得还。米小圈就别留下了,我看不进去”。然后我又给他买了很多历史书和四大名著的学生版,看的津津有味,不过我发现红楼梦他也看不进去。现在五年级开始看哲学书了。

阅读本来就要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很难的,孩子读不懂,相反会产生厌恶情绪。首先孩子得爱上阅读才是重要的。至于故事的内容,家长要引导,如果不引导,就算是名著,孩子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好的思维导向。而且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讨论米小圈啊之类的,孩子没读过,很难融入小同学的圈子,难道跟别的小朋友讨论四大名著吗?如果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有兴趣,不反对读一些知识更丰富,文字更有内涵的书,但就像是吃饭一样,不能天天都吃营养餐吧,偶尔出去吃一次小吃还是挺好吃的吧!

三年级以上不适合,看了读了停了以后越来越调皮,还特别懒!我直接不让看不让听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本书就是交人学痞,学好的方面很少。不胜背背古诗,看看中央台的诗词大会。那个武姊妹吗?名字可能不太对说的多好。要你是家长,一个武姊妹,一个米小圈,你选哪个做孩子的榜样?

我从不给孩子买这种没营养的书,孩子本身自己也不喜欢看这种幼稚无聊的书,就是文里提到的因为学龄前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独立阅读史了,4岁自己就独立看书了,最先接触到的都是有趣的科普书籍,很适合小孩子好奇的心理,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天为什么会下雨,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从来不买带拼音注音的书,因为这种内容都相对简单幼稚,我女儿一年级都看海底两万里这种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沈石溪的动物系列也喜欢看,从来都不建议家长买国内所谓儿童文学给孩子看,孩子还没养成看书习惯还不如一开始从有趣的科普类下手,因为看米小圈马小跳那种书容易养成阅读不仔细不动脑的坏习惯,而且习惯了这种简单的文字看别的有点深度的书就会抵触,觉得文字枯燥没意思,阅读也是个学习动脑的过程,一开始就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有一点建议是,这类书只适合一年级不习惯或者没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在短期内看。如果通过其他渠道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类书坚决不能看,理由是:孩子小,认知和判断非常容易被影响,形成思维惯性,从而习惯接受这类没有营养的兴趣,对今后的阅读培养是很难改变方向的。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用米小圈让他养成读书的习惯还是不错的选择!带拼音让孩子自己读起来没有障碍,轻松带诙谐的内容更能抓住孩子的心。但在孩子看书的起步阶段,仅仅靠他自己阅读是不够的,父母可以给他读一些更深一层的书籍,让他拓宽眼界也是很重要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远离电子产品!沾上电子游戏会大大破坏孩子培养读书的兴趣。




个人觉得“米小圈”“马小跳”之类的书,可以让孩子看。

一是这类书故事性强,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二是这类书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融入;三是这类书写的是现代生活,学生容易理解。

古人说,开卷有益,只要不是封建糟粕、不是色情暴力、不是反动敌对,浏览一下,未尝不可。

一味地让孩子读四大名著、读四书五经、读革命历史,孩子会乏味、厌倦、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读书的兴趣。

雅书、俗书,都让孩子读读,有了阅读兴趣、培养好阅读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




孩子最先看的书,通常会影响、甚至会决定——这个孩子的阅读品味

对阅读品味的影响

常言道:先入为主最先看的书,孩子一旦喜欢上了,那就很容易成为孩子的阅读品味。

其它的书,只要不是这个类型的、或者这个风格的,孩子通常会不爱看、不愿看,哪怕是——

课本中的课文

老师指定的课外阅读

试卷上的阅读理解文章……

对语文成绩的影响

长此下去,孩子的语文成绩,大多会渐渐下降

小学阶段,还不太明显。初中阶段,会比较明显。高中阶段,会非常明显

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严肃文学应用文本学术著作的阅读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仅仅阅读流行文学(比如,过分通俗的故事书),对孩子的长远发展,真的是不利(虽然读这类书也能识字,也能扩充语汇,甚至还能有助于写作文)。

举例来说,高考的阅读理解题,可能出自于《老舍短篇小说集》,如《断魂枪》。




或者,可能出自于《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如《忙碌证券经纪人的浪漫史》。





显然,高考的阅读理解题更多的取材于经典文学而不是流行文学——虽然有的流行文学,将来也有可能成为经典。不过,那得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验(比如说,或许可能需要50年)。

因此,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尽量阅读经典,尽量阅读名家名篇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

经典儿童文学名著是最佳选择

其实,小学生课外阅读,完全可以从经典的儿童文学名著入手。

这样的书,简直太多了!无法一一枚举,这里仅列出几种。









总之,我觉得:阅读经典不会错!




合适的阅读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是刘老师,我来回答你的问题。米小圈,马小跳是非常好的小学课外读物,适合孩子们阅读。为什么呢?

内容复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都是身边的小故事,能在书中找到生活中的同伴。内容好理解。

文字大,方便学生阅读。文章配有插图,图文并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读物时,往往选择名著,论语,有些内容孩子理解起来较难,孩子阅读兴趣慢慢没有了,所以小孩子最好选择贴近生活的服务,好理解,能读通的,不要贪大,贪多。等孩子阅读兴趣,识字范围广了,再为孩子们提供字多的书。

如果孩子一直不是太喜欢阅读,一定从图多字少的读物开始,注重亲子阅读,注意阅读兴趣的养成。

阅读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有的孩子数学不好,是问题读不通,读不明白。有的孩子五六年级了,读课文还丢字,断句有问题,而家长还让孩子读名著,不能正视孩子的问题,方法不对,让孩子距离阅读越来越远。





我是不反对这一类孩子爱看的书!闺女现在三年级,一年级为了让她爱上读书,给买了一套米小圈,没想到,就因为这套书,孩子强烈爱上了阅读,米小圈,马小跳之类的书已经全部看完了,我没有全买,平时周六就去图书馆看,因为有兴趣,所以只要去就会百分百认真的看,现在三年级,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小王子,小公主,好多好多名著都爱看,现在正在看巴黎圣母院,其实我比较感谢米小圈之类的作者,至少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如果没有兴趣,再好的书不爱看也没有意义!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两张图片

这是今年4月份出来的中国作家的榜单。从版税上来说,童书的版税完全超过作家榜的前三名。而排在两人名的分别正是米小圈和马小跳的作者。

不得不承认这两本书在孩子们中受欢迎的程度。原因是这两位作者对孩子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描写的符合孩子的心理。切近他们的生活。从这些主人翁的身上还是能看见很多孩子的影子。总体来说,两种读物故事情节轻松有趣。加上现在配图漂亮。很多孩子就更爱不释手了。

大部分担心的家长主要是认为两个主人翁太过于调皮捣蛋,尤其是米小圈,整日调皮捣蛋,和老师作对,不写作业,不爱学习。特别害怕自己的孩子看了会和这样的孩子学习。

其实回想起刚阅读时,我们不也带孩子看大卫不可以,淘气包亨利。

但是仅仅是阅读这类书是不够的。

从内容来说,故事有趣但深度不够。这种类型的书,其实也相当于我们大人世界中的快餐书籍,偏向于有趣,简单,但是不会对孩子有太多的启发性思考。所以,这类书籍读的玩可以,但是不适合当作经典反复阅读。

此外,阅读此类书籍,需要对于孩子做正确的引导。教孩子正确看待书中的现象。




很多家长认为,先看这类书,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殊不知,如果孩子看多了这类书,根本看不下其他的诸如童话少儿科普等书籍。

就像大人看惯了网络小说,很难再去看名著一样!!

好的书籍,并不是简单的喜欢看,而是要引起疑问,引发思考!!做出正确的世界观导向!而不是一味的娱乐!!




我儿子的书,有米小圈也有马小跳,现实就是他追着要买,买回来后翻了一遍就不看了,然后几本笑猫日记压根不看,口袋里的爸爸当时很喜欢,自从看了哈利波特才发现那些好弱智,他自己说的,目前在看《基督山伯爵》,完整版的,我说太厚了,等长大些再看,他还不乐意,理想是当宇航员,所以有很多科幻类书,每个卧室客厅床头都有书,随时可以翻看,喜欢的书会十几遍的看,我买书就是特别挑剔,当时选择米小圈也是作为从绘本到文字的一个桥梁,但我会不断给他渗透更好的书,因为我个人喜欢看书,提起他的兴趣后才会买回来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孩子   儿童文学   读物   名著   拼音   有趣   家长   兴趣   习惯   阶段   适合   年级   书籍   喜欢   系列   经典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