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什么很高的才能,也不得不找些小事情过活。自然,文学家美术家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尤其是相对于企业家财富而言,大都寒酸尴尬。显然,大家都知道“孩子倘无才能寻点小事情过活”是一句大实话,只是不愿意听。社会上的家长总是喜欢己难为,难以为,无能为的事情寄托在或强迫下一代圆自己的美梦,从沒想过自己没本事的事下一代一定有吗的道理,所以鲁迅认为旧的教育思想要“吃人”的。




这是鲁迅遗嘱中的一句话,全文是这样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全文只有七句话,全都是交代自己去世后应该怎么做,家人、朋友应该怎么做的实在话,毫无半句废话。其中,第五条“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是对儿子周海婴的期待,希望孩子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鲁迅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想孩子的人生能顺利一些,二是他务实,不愿意孩子做无用之人;三是想要孩子能够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

文艺道路艰辛 鲁迅不愿儿子再受其苦

文学和艺术学成固然风光无限,且能青史留名,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何其艰辛。一个人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天赋、机遇,等等。否则一生碌碌无为不说,很有可能一辈子都贫困潦倒,连生活都成问题。

鲁迅是文学界的泰斗,生前经常扶持资助年轻的后辈。在这过程中,他常常能碰到各种怀才不遇的青年作家,像萧军、萧红等都是如此,虽然才华横溢,但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当中。他非常清楚他们的处境,也明白他们想要摆脱困窘的生活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走上这样的道路。

鲁迅务实 不希望孩子成为无用之人

鲁迅先生骨子里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当年去日本学医是为了救治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被耽误的病人的痛苦。但是当他看清楚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后,毅然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改变大家的精神。

所以,无论是他学医,还是从文,都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实实在在的用处,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状态。但是当他投身到文艺界后,却发现有许多人都在夸夸其谈,只会空谈,只想着自己闲适惬意的生活,或者变得文艺小清新起来,而不愿面对真实的生活;或者变成只会读书的呆子,做不了有用的实事。就像《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除了“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外,有用的事情一点儿也不会做。这些都是鲁迅抨击的对象,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样。

所以,他才会在遗嘱中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鲁迅一生悲壮 希望孩子能得到平淡的幸福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先是少年时代家道中落,然后又遭遇不幸的封建包办婚姻,直到遇到许广平才得到短暂的幸福;后又与兄弟决裂,个人生活一生不顺遂。与此同时,他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一生都在为这个落后的国家在有心,在呐喊,也在战斗,很少想到自己。

而在这句话中,鲁迅没有像别的父亲那样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干一番大事业。因为这些他自己已经干得够多了,所以他希望孩子能有事情可干,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就行,至于别的什么大事业,有没有都可以。

由此可见,这句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里面却蕴藏着鲁迅对孩子深沉的父爱。而周海婴也没有辜负父亲所望,后来成为无线电专家,自甘于平淡的生活。虽然生活中也遇到过困难,但都克服过来,而且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儿女双全,子孙满堂。鲁迅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鲁迅没有正式立遗嘱,《关于死…》某些章条都成了《遗嘱》,对孩子有条特别交代就是上问。这是对名人二代的立世金箴。也是现今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警策,我爸是李刚之类应深以为训的。名人二代,坐享其成,罗点回忆文章,讲些家庭琐事,一辈子都吃不完的。

周海婴并非无才,终身守戒,令人敬佩。

鲁迅是战士,死在冲锋的路上,有娇妻幼子,怜子丈夫却视死如归。大病不起,金石无用,面对左联徐懋庸辈泼脏水,闹分裂无法动笔,口述:《答徐懋庸关于统一战线信》义正辞严,以正视听。《关于死…》何尝不是一篇战斗檄文,"放冷箭",投枪,匕首,打狗石子样样俱全。“一个都不宽恕",最后一梭子,打完子弹,倒在冲锋的路上,比之林觉民巜绝命书》儿女情长,更加儿女情长。

鲁迅诗言:

无情末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首时看小乌兔。

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引陶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人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想象鲁迅强撑病㤒,写下(死):人生只有一回,无论如何,总是可以忍受的吧。文坛天柱将折,悲歌慷慨,不㦗为之一恸。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分析鲁迅大师的这句话,最重要的两个字我想是“才能”。简单来说,作艺术家与文学家是极需要天赋的,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思想高度可能达不到一个天才二十岁的高度,艺术更是如此,更需要创造性,没有才能的人搞文字或者搞艺术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所以不如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

其次,鲁迅大师所在的年代是极其黑暗的,在这种年代下,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怎么会坚持本心的搞文学和艺术呢,倒不如去学手艺。

以上是我的观点,望采纳。




鲁迅先生这句话很好,他是从生存的角度考虑,人得先养活自己,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再说,不然凭什么谈理想?

历史上不乏为了艺术不向五斗米折腰的人,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是据考证他的生活全靠朋友接济。

并且很多文学家、美术家也并非不食五谷杂粮,什么活都不做,他们也大多是从小事做起,一边工作一边做学问。

所以说先有生活后有创作,贴进生活才能打好艺术基础,才能有一天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为什么说是空头文学家、美术家?就是说它们只是装点门面,摆谱用的,最实际的先填饱肚子再说。




我觉得周先生这句话有两层涵义:

首先,这句话应该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感叹,也是对过往存有的遗憾,作为一名文学家,可以说周先生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然而,文学家也是人,即便他什么都看透了,也彷徨了,也呐喊了,最后却发现依旧无法改变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才是最令他痛苦和遗憾的,也许他思考过这一生,如果一直做个医生,也许会少些遗憾,但如果没有试过文学救国又怎能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毕竟脚下的路再多也只能择一条而行之~

其次是告诫,用自己一生提醒孩子,文学的道路难行,即便是有了他的成就又能如何,不如做些务实的小事,过平静的生活,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奈吧~

最后可能还有一点点期望吧,也许文学艺术并非无用,只是需要用实践来支撑,要真正的融入生活,尝尽人间悲欢喜乐,从中汲取营养,做农民中的文学艺术家,做文学艺术家中的农民,或许一切还能挽救~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最先想到的是余华的《活着》,富贵这一生,从家财万贯到孤独终老,什么悲欢喜乐都随风而去,只剩下活着,这或许才是人生最实在的归宿~




凡真正的大文学家、美术家都特别有思想,

特别敢说话、敢表达,

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本能的热衷于对抗世俗与人性的弱点。

所以,

他们活在世俗中,

就特别容易挨骂、遭恨、被排挤,

经常被故意误读、甚至被干掉……

如果心理不够强大,命不够硬,

很容易得肺病、胃病、肝病、心脏病,

还容易得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

自杀率还特别高,

比如:

鲁迅、莫扎特、梵高、徐青藤、曹雪芹等。

只要能扛过一座座火焰山的文学家、美术家,

基本都能活个百十来岁,

而且,创作力一直旺盛,

比如:齐白石先生、杨绛先生等

真的都那么不易活,

那本无才能的空头的文学家和美术家呢?

可能比真的好活一些。

虽然,

他们可能靠与文学艺术无关的才能,

在活着的时候,

获得名利双收、位高权重,

也大有可能比真文学家、美术家,

看起来更像真的文学家、美术家,

不过,

真的文学家和美术家的灵魂是美的,

对人类的灵魂是有贡献的,

一个“家”字名至实归。

空头的呢?

一个“家”字放在他们头上,

毁尽天下千万家。

鲁迅先生说的不是教育,而是良心。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大家聊天,今天要聊一聊有关鲁迅先生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化战士。在小说、散文、杂文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他的《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等小说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按理说,这样的一位大作家也可以鼓励和引导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从事写作,当一名作家、记者或者编辑什么的。可是,鲁迅先生在自己临终之前,却对自己与妻子许广平唯一的儿子周海婴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

这就奇怪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这跟鲁迅先生务实的人生态度有关。鲁迅先生自从弃医从文以来,就立志改变中国民众愚昧无知的思想,提振中华民族萎靡不振的士气。因此,他用自己的一支笔,不遗余力的揭露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以及人吃人的本质。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被小镇上的老婆婆、打杂的短工、狠心的堂伯等人折磨致死。其实这些人也只是社会底层的人 ,也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可他们不敢反抗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偏偏要去欺负更弱的妇女祥林嫂。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对祥林嫂表达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欺负祥林嫂的人表达了强烈的愤怒。

鲁迅这样一个踏踏实实为民请命 ,造福人民,甚至可以不顾自己身家性命的人。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顶着一个文学家或美术家的名号,尸位素餐,混吃混喝的。所以在临终前说了那样一番话。

也许鲁迅先生的这番话发挥了作用,他的孩子周海婴长大后果然没有当作家或画家,而是成了一名著名的电机专家,同时还是一名资深的摄影师。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寻一点小事情过活,不要去做空头的文学家或美术家”这句话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有写作或绘画的才能,如果不是真的能以绘画或写作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那么还不如去做理发师、司机、厨师、泥瓦匠这样的普通工作,起码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能为社会带来一些好处。




非常,特别有道理!

空头文学家不仅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这类“文学家”写不好南北西东,描不出风花雪月,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故作高深,摆出了我要写文章的架子,却拿出了自己看了都迷糊的作品,除了耗费生命,别无他能,这样的文学家不做也罢!

某些所谓的美术家,哪怕画作还停留在临摹阶段,就自封大家,总想着作品会一鸣惊人,画作却总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所谓的“臭美”一词,就是这么诞生的!

假的就是假的,无论披上怎样华丽的外衣,终究缺少干货。远不如寻点小事情做来得实惠,付出了劳动,就不愁让小孩子出去打酱油!




鲁迅太了解国民性格了,虽然生前论敌太多,但也知道,名人的家人后人,在自己的盛名之下,会被吹着捧着,摆上神坛来配饷。之前不共戴天的死敌,也会突然摇身一变,变成维护名人,荫蔽关怀其后人的君子,朋友,善人,伟人精神的继承者,追随者,信徒。无论是自己,还是后人,都会被当成工具傀儡,人生命运被这些人和舆论左右。如果不没有惊世之才,看得穿这些把戏,出得了作品,立得稳脚跟,那就是个笑话和悲剧。还不如干脆不吃这碗饭,做自己能做的事,踏踏实实生活,远离这些文坛是非,不做别人的傀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鲁迅   空头   美术家   文学家   孩子   遗嘱   文学艺术   后人   道路   名人   作家   事情   思想   幸福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