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鲁迅每月有300块大洋左右的工资,换成人民币大概值多少钱?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鲁迅先生好穷啊,都吃不上顿好的。

还有看见许多鲁迅先生的画像,大都是身着朴素,头发乱蓬蓬,很长也不剃。我又是觉得,鲁迅先生肯定不富裕,连身新衣服都舍不得置办。

再还有读到《故乡》里面,那个刺猹的少年闰土,有着这样的“少年发小”,想来鲁迅先生的家境也很是一般……

总之,鲁迅很穷!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鲁迅先生很有钱。他吃的不是草,而是东来顺的涮羊肉火锅;鲁迅先生很富裕,在北京住的是三进四合院,在上海住的是三层大楼房;闰土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发小,更是他们家的短工……

鲁迅先生富裕的生活条件,来自于他丰厚的收入。在那个生存环境堪称残酷的旧社会,鲁迅先生手中的那支笔,不光渡人,也在渡己。

鲁迅先生很少缺钱,且不说在那些大学任教的讲课津贴,还有自己平时翻译写作的版税和稿酬,仅仅是在教育部坐办公室的那点固定收入,就足以让鲁迅先生无需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1912年,鲁迅应政府征召,来到教育部当部员,一待就是14年。不得不说,民国时期虽然百姓生活不咋样,但这公职人员的收入可不低。鲁迅先生初到教育部时,工资不算高,每月津贴不过60银圆,但那更多的是因为新人试用。

等到半年后转正,鲁迅先生的工资就涨到了220银圆。后来随着工龄职位的升迁,鲁迅先生的工资也随之上涨。比如1914年8月,鲁迅先生工资涨到了每月280银圆;1916年3月,又增加了20块,为300每月银圆。而到了1924年1月后,鲁迅先生的工资更是涨到了360银圆每月。

当然了,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财政有问题,包括教育部和各大学府在内的诸多教育机构,都经常会有拖欠薪金的情况出现。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还有很多副业。比如给杂志写作供稿、当翻译,那可是一大笔的版税和稿酬。再比如去北大、女子师范学校等学府兼课讲学,一年下来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雷锋把好事写进日记里,鲁迅把账本写进日记里。《鲁迅日记》中有记录,1923年,鲁迅先生的讲课费收入是129块大洋;1924年的讲课费收入是8085大洋;1925年讲课费收入则是7283大洋。

著名文化学者陈明远先生曾做过统计,鲁迅先生从1912年春,上北平教育部任职,至1926年夏离开北平,去厦门大学任教。大约14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本职加兼职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大约是4万大洋,平均每月的收入在250块左右。

在那个每月十块银圆便能养活一家人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个收入无疑算得上是很高了。相比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来到曹家渡工人聚居区,做过有关社会人群生活情况的调查。其调查报告写到,在当时的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10块大洋。

“常见男工谋10 元,女子做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已经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工人收入水平亦算得上最高。其收入却和鲁迅先生相差十几倍。怪不得当初胡适在刚入职北大的时候,看到手中那沉甸甸的280块大洋,直呼太多了。

“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收入,即便是放到当下,那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要知道,那可是几百块银圆,正儿八经的大洋,而不是几百块人民币那么简单。在当下,几百块人民币也就能吃顿火锅。而那时候还鲁迅先生带着家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才花一块大洋。

曾有学者考证,在北洋时期,平时一块银圆就能买到40斤左右的大米。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块人民币。按照鲁迅先生一个月250块大洋的平均收入来看,那就是2.5万的月收入。

当然了,这样算其实并不靠谱。毕竟那时候还没有袁隆平,生产力水平远不如当下。水稻的产量体不上去,大米的成本自然也就高了。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很可能买米就能占据这个月一半的生活开支。所以,那时候的大米远比现在来得贵,参考的价值不大。

相比之下,如果是参照一个家庭整体的生活开支情况,参考价值无疑要大一些。之前所提到的圣约翰大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报告中有提到: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

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说在当时的上海,15块大洋,就可以满足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需求。如果咱们以此来作为对比,试想一下,在当前的上海,一个五口之家的正常生活开支是多少?少说也得八九千块吧。

如此算下来的话,鲁迅先生平均一个月的收入,就能在上海养活16个五口之家。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就是15万左右。时下能够有着15万月收入的人,想来应该不会太多。

事实上,即便是不按购买力换算,直接把那些大洋折成等量的黄金白银,用硬通货的形势保存到今天,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按照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所颁布的《国币条例》,我们可以得知,铸造一枚大洋,需花费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国币条例》

如此换算下来,铸造一块大洋大约需要24克纯银。按照当前5元每克的银价来计算,一块大洋能值12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每个月能拿到价值3万元的银子。

如果换算成黄金的话,这个收入还得往上涨。近代以来,白银的流通量越来越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也就不值钱了。当时的金银兑换比例最高不过是一比四十,这还是在因为战乱的缘故。

在光景比较好的那几年,金银兑换比例不过才一比十五。而当下可就厉害了,黄金价格已经攀升至400块,相比于5元一克的白银,价值相差得有80倍。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至少还能再翻上一番。

当然了,换成黄金也好,白银也罢,其实都比不上大洋本身有价值。毕竟那些东西如果能放到今天,那可都是古董了。要知道,在当前的市场上,一枚民国三年的正版袁大头,通常都能卖个两三千块。要是运气好,遇到个年份好一些的,一枚大洋就能拍出天价了。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在当时是属于高收入人群,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无需为生活而发愁。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保证,鲁迅先生才能专注于文学创作。不然如果饭都吃不饱,哪儿还有力气握笔?




清朝结束后没多久,鲁迅就被蔡元培请去教育部任职,而这一做就是十四年。

名义上,从1912年五月开始,他每个月津贴有六十块银元,两个月后变成一百二十五块银元之多,到十月份的时候,已经到了二百二十块银元。

1916年的时候,鲁迅每个月的工资已经达到了每个月三百块银元,而1924年按照当时的相关记载,鲁迅因为“年功加俸”,月工资已经达到了三百六十块银元。



看起来这都是非常惊人的,只不过还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那时候鲁迅经常被拖欠工资,他每个月到手的收入最多只有三分之二,大概就是两百多块银元。

五四运动之后,鲁迅不仅在教育部担任职务,而且还在当时北京八所学校上课,这样的状况前后持续了六年的时间,直到1926年的时候才算是结束。

鲁迅在北大国文系讲课的时候,每周一个小时,收入六十块大洋,他去西安上课的时候,一个暑假两个月的时间,给他的报酬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块大洋。

离开北京之后,鲁迅被林语堂推荐去了厦门大学担任教授,每个月的收入是四百元国币,之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五百元国币,比起之前有明显增加。



千万不要小看了鲁迅当时的收入水平,不仅高,而且高得离谱,因为那时候上海的普通人家庭的话,每个月生活费也就三四块银元,就能过得相当不错了。

除了在教育部上班,还有在学校里上课之外,鲁迅当时还做大学院的特约撰述员,月薪达到了每个月三百元大洋,前前后后鲁迅赚了一万四千七百块大洋。

而且作为文豪,鲁迅还写作、翻译,担任报社的编辑等等,版税与稿酬也是鲁迅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金额是非常高的。

鲁迅先生1912年到1926年在北京期间,收入达到啊4.1万银元以上,平均每个月达到了二百四十五元,而广州与厦门,平均每个月收入超过四百国币。



后来鲁迅先生前往上海,从1927年到1936年这几年之间,鲁迅各方面的收入按照他的日记内容记载,达到了七万法币以上,平均每个月有六百七十四元。

1912年的时候,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四十块钱,鲁迅在北京的时候,十四年的收入超过了一百六十万,平均每个月超过九万元。

以当时北京的实际情况来说,鲁迅先生半年的工资,就能在主城区购买一套相当宽敞而且设施非常好的四合院,那时候拉车的车夫一个月也才能挣两个大洋而已。

鲁迅先生离开北京之前,北京一桌十人的鱼翅宴是十个银元,去全聚德大吃一顿还包接送的话也才一个银元,鲁迅先生每个月三百多块银元是什么概念,可想而知。



近代时期,一块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呢?学者李开周考证,1914年在上海的话,一块大洋就可以购买二十多公斤的大米,当时在北京,六个人在东来顺吃到撑,也才一块大洋。

当时,一位正教授的月薪都在三四百大洋,而普通教授的月薪在一百八到二百八十块大洋,胡适刚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是二百八十块大洋。

在1918年的时候,如果在当时的北京租一件大宅,每个月不会超过二十块大洋,西直门大街一整套四合院,也只有五千多块大洋,一般教授一年多的工资就够了。

整体来说,鲁迅先生的收入在当时也是高收入,只不过那时教授等人工资高得离谱,大多数寻常人的收入非常的低,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购买力折算后相当于现在至少肆万元。





1个大洋10个银毫,一个银毫40个铜板,一个烧饼2个铜板,我外公说的,自己根据你家楼下烧饼铺价格换算,西安一个烧饼1元




民国时期,鲁迅先生每月350块大洋,至少相要当于现在35万左右。

毛泽东民在国时期,经杨昌济先生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馆员,每月工资才8块大洋。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里,顺子当警察,每月才3块大洋,还要养活全家4口人。旧社会,学手艺三年学徒期滿后,留在店铺继续干,包吃住,工钱每月也就一兩个大洋。说明,在民国时期,人们收入很低,一般社会低层人,每月也就三五块大洋收入。当时的钱,也很值钱,生活物价水平低,两三块钱都要养活一家人,那时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1000元以上。

鲁迅先生,到北大任教不久,便在花费500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一栋四合院。如果换算成今天,这栋四合院至少值亿元以上。那么,当时鲁迅先生月收入350块大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至少折合人民币7500万左右。




400000人民币左右。现一块大洋约1200元。




首先谈一谈鲁迅的收入情况。

鲁迅离开北京之前,一直在教育部做事,业余时间在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大学兼课,并且还在报刊发表文章,所以他的收入包括薪水、兼课费和稿费。1912年5—7月,每月薪水60银元;8—9月,每月半俸125银元;10月后薪水220银元。1913年2月后薪水240银元,12月后薪水九折216元。1914年8月 后薪水为280银元。1916年3月后增为300银元。1924年薪水360银元,但当时经常拖欠工资,实际发放三分之二大约200元左右。鲁迅兼职讲课的费用是北大和高等师范各18元,以后他又陆续在世界语学校(月薪15元)、女子师范(月薪13元5角)、中国大学(月薪10元)、黎明高中(月薪6元)等学校兼课,这样兼课费大约在80元左右。稿费情况不明,暂且不计。

晚年鲁迅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月薪400大洋;1927年2月,鲁迅被中山大学聘为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500银元。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鲁迅在民国时期的收入是非常高的,远远超出了今天的大学教授和高级公务员。那么,鲁迅收入的购买力究竟如何呢?

鲁迅(右2)与留日同学合影

1919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套宅子,全家搬了进去。八道湾宅院是一所三进的大四合院,共有二十几间房子,非常宽敞,鲁迅个母亲鲁瑞、妻子朱安、二弟周作人一家、三弟周建人一家住在这所院子里,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

鲁迅一家(木版画)

周氏兄弟购买这所房子花了3500块大洋,加上中介费173银元,税款180银元,自来水税管费115银元,这所新居共计花费4000元左右。如今这样一所房子在北京可能价值不菲,但我们不能单纯以房价计算。据《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一书说,当时的4000块大洋相当于2010年的34万元,那么按照物价增长计算,这4000银元折合今天人民币大约2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当时一块大洋大约折合人民币500元左右,题目中所说的鲁迅月薪300大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5万元。




那个年代四个大洋就可以买一头牛,而目前的牛一头就得一万多,这样算下来一个大洋就是两千五百多,这三百五十多个大洋基本上就是华为董事长的收入了,





民国时期,比较注重文化教育,所以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教师、编辑、医生们的月工资一般可以达到100-200元的水平,比月工资10-20元的工人、店员明显高出数倍。比如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是月收入是300元,鲁迅是350元,所以也造就了一批国学大师。

鲁迅的350元大洋应该是他的工资加上稿酬。民国时期的报馆也是非常活跃的产业,也属于知识传播范畴,所以稿酬也比较高,如1918年胡适对商务印书馆所投《东方》一稿就被允以千字6元,而“梁启超在《东方杂志》发表的文章,稿酬竟达千字20元”

鲁迅在民国时是知名的文化人及学者,所以月收入350元大洋的工资,也正好符合鲁迅作为文人的身份。



那么,鲁迅月收入350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呢?

这么说吧。在民国时期,在上海生活的一个5口人的工人之家,每月开支在35元左右,这些开支包括5个人的伙食、服装、房租、燃料、外出费用及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那么对比一下现在上海一家5口每月的支出,这个比率就基本出来了,而且差距不会太大。

目前在上海生活的一家五口人,夫妻、父母还有一个孩子,有人做过测算,也晒过支出,中等偏上的家庭月开支都在35000元左右,含教育、伙食、服装,车辆使用,外出、租金和一些杂费。还算起来就等于民国时的一千倍。那么就等于说,鲁迅当时每月的350大洋就相当于现在的35万元人民币,也就是一年的收入在400万左右,这个收入,即便是现在,也基本符合鲁迅的身份。这只是他的工资收入,如果加上他的稿酬和演讲费用,按现在的标准,鲁迅一年的总收入也要在800万元左右,所以他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得起四合院,雇得起佣人,属于富人阶层。





鲁迅先生亲自记录的这份家用菜谱,可以帮我们推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小时候,总觉得鲁迅先生须发直立、横眉怒目、严肃、呆板、无趣……觉得他是革命家,自然是缺吃少喝,日子过得紧巴。

后来才知道,当年先生生活也曾多姿多彩,浸透人间烟火味儿。

他有幽默感,有时尚观念,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还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呢。

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最爱给人起绰号。见班上有个女生爱哭,眼泪两条,鼻涕两条,跟麻将牌四条差不多,就送她外号“四条”。

他去日本留学时,把长辫子剪了,自己设计发型和须型:铁刷一般整齐的平头,隶书“一”字的胡子,后来成为他的招牌形象。

先生还是艺术设计高手,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至今北大校徽还在沿用当年的图案。

先生在北京生活14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他吃遍京城65家有名餐馆,将自己生生培养成一个大厨。

他将每天的菜谱认真记录下来。菜谱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食材还挺丰富。

在当年一般底层人都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先生的生活水准真心不低。那段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似乎真不差钱。

那么问题来了,先生的收入从何而来?

先生其实是个“兼职”高手,他的收入有四个来源。

一是在当时教育部做公务员。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做“教育部佥事”,有研究者称“佥事”是司长助手,相当于副司长或司长助理。

那“佥事”职位月薪是多少呢?

他在1912年8月30日记载:“下午收本月俸百二十五元,半俸也。”半俸为125元,即月薪250元。

随后他的工资缓慢增长,1916年3月涨到300元,1925年8月,先生月薪达360元。

有人曾根据先生记录统计过,先生所领薪资累计约有3.3万元。

二是在北大等学校兼职。

先生在1920年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用担任中文系讲师,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任教时光。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每个月总收入有400多块大洋。

除北大之外,他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共8所学校讲课,自然都有收入。

三是写作有稿酬。

有文章称先生在报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5~15元,此项收入每月至少500元。

传说有家小气的出版社为了减他的稿费,竟然想出了标点符号不算字数的“损招”,但先生略施小计就让他们哭笑不得,改变想法——他给那个出版社写了篇不带标点的文章。

马未都曾聊到先生的稿酬,他认为是非常高的,有时一个月的稿酬足够普通人奋斗一辈子。

四是被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

在北京的其中四年多,先生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圆,共计14700圆,这在当时也算一笔巨款。

有人曾计算过,鲁迅先生在23年中大约收入119873元。

换句话说,先生靠兼职教书和写作,挣了一生收入的大半。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兼职”高手!

很多人很好奇,先生当年的收入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我在鲁迅日记中的菜谱中发现一小行文字,“十一月十四——二十三,共十天,6.2元”。

那么先生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约为19元。

先生家庭的生活水准,至少可以算做中产家庭。现今北京中产家庭在吃这一项开支至少不低于6000元。

就按6000元来换算,当时的1元相当于2021年的约316元。

那么先生每月300大洋约合现在的94736元,月薪近10万元。

如此折算,他一生总收入约为3800万元。

算法都只是数字游戏而已,但足以让我们了解,先生在北京那段岁月,在给世人以精神享受同时,自身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错。

我突然有一种想法,鲁迅先生如果跟当代最著名的作家比收入,比得过吗?

在网络小说作家收入2020排行榜上,唐家三少以版税1.1亿位居榜首。

在某一网络平台,有45位作者2020年收入超过1千万!

来自某官方网站的文章称,中国一位最著名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收入或达两亿,将成中国作家首富。

由此看来,按文学成就和历史影响比,鲁迅先生当年的收入其实并不算高啊。




非常值钱。

以购买力计算,1910~1930年代北京城里一个五口的中等人家,住四合院,出入马车,两个仆人,全家七口,每月消费开支是15两白银或18~20银元。

折算成今天,等于在北京二环内拥有最少三套房(不计算房价及按揭),请两位保姆,最少两台汽车,两个孩子读书。这样的消费水平大约是每月2万元开支。

所以,一银元对应今天北京(当然不是对应成都西安)最少1000元。所以350银元月薪等于今天35万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鲁迅   大洋   银圆   工资   人民币   银元   教育部   稿酬   开支   上海   北京   月薪   四合院   北大   民国时期   收入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