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真的普及了,你敢一个人在睡觉交给自动驾驶吗?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如果汽车性能比较好,而且安全保障能力较高的话,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就比如,瑞典著名的汽车企业Volvo,越来越注重用户出行体验,专门推出了全新概念车“360c”,这个汽车就能够无人驾驶,完全像一个卧室一样,让你旅行途中不再疲惫。

它最大的创新是充分考虑了未来出行可能发生的情景,在旅行途中,给用户提供四种完全不同的出行模式,分别是睡眠模式、办公模式、娱乐模式和客厅模式,让人们在路上的时间可以用来工作、娱乐或睡觉,不禁让人直呼“这不就是把床搬上了轿车吗,太爽了”。

Volvo认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普及后,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出行模式。

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吗?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在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希望乘客在乘车或者开车时,可以减轻负担,得到更好的乘坐体验,旅途可以更加安心。

所以,相信等到无人驾驶真的普及的那一天,汽车的安全性也能得到普及,无人驾驶会变得更没有后顾之忧。

大家说是不是呢?

科技公元,带你了解最创新的技术,最创意的产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科技公元!




谢邀请。

讨论这个话题现在为时过早。

人们驾驶无人汽车,一觉睡到目的地的愿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己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但目前肯定是不行,这种无方向盘、没有发动机、没有驾驶员座位、车内可供乘坐人可躺可坐、对面双排坐椅的这种概念车对复杂的交通环境以及对周围车辆的沟通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是做不到的。

就算现在己经实现了完全无人驾驶智能化的汽车上路,就凭我们现在的交通道路状况,公路上行驶着燃气车、电动车、摩托车等各种各样的非自动化车辆,给你一台无人驾驶汽车开,你有胆子睡觉吗?

反正我是不敢,就连坐我都得考虑考虑,不改善现有的交通状况,道路上还行驶着其它非无人驾驶的汽车,说白了,就是无人驾驶汽车完全没达到普及的情况下,现在还只是饭后茶余闲聊的话题而己。

(图片来源自网络)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就能发现,风头最盛的当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最新的科技在汽车上投入研发并更早的让人们体验实属平常。对于无人驾驶这件事,外界有无数质疑的声音,但是因为质疑的声音铿锵有力就把这事全盘否定未免有些因噎废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无人驾驶的五个阶段


说到无人驾驶,很多人都会提起五个发展阶段。虽然这不是今天我想要聊的重点,但是还是有必要花点篇幅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阶段是完全无智能化,驾驶员需要完全的控制汽车。第二阶段其实很多车辆上已经开始使用的特殊功能智能化,系统会给予一些警示,比如疲劳驾驶预警等等。但是驾驶人员依旧需要完成最终的决策和执行。第三个阶段就是汽车拥有多项原始控制功能的智能化,在这个阶段汽车和驾驶员的权利基本对等平分,算是实现半自动驾驶。而第四个阶段就是当前技术仍在努力完善的特殊环境下的无人驾驶。在符合条件的交通环境下,汽车可以享有比驾驶员更高层级的控制权,实现无人驾驶。而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题目中说到的全工况无人驾驶,我们可以在汽车里打游戏吃饭看电影睡觉,一切都交给这个大家伙去自己完成。

听起来会有技术的瓶颈又违背常理,全工况的无人驾驶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质疑声源于思维的局限性


我其实并没有研究过太多无人驾驶技术层面的东西,了解到的讯息大多来源于新闻资讯。但是从几年内第一次听说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质疑它的可行性。事实上这些年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迅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事迹和成就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一搜相关的新闻。

其实这里想说说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举个例子,我们回头看看上个世纪的科幻片,会发现那些又能飞又能穿越的汽车,长得大多还是上世纪汽车的样子。人们在当前的技术下很难真正跳出来去考虑更高层级的东西。听过一种质疑的声音是说,当前很多配备无人驾驶功能的汽车是基于视觉的识别,给出的测试场景都是在晴朗的白天。一旦雨雪天气甚至雾霾深夜,视线不能保证就会遇到危险。这个话没毛病,但是坚信永远都不会突破人只能说是鼠目寸光吧。


任何技术的变革都怀抱着失败的勇气


念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力,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此前大概很少有人会遇见之后的事情。

任何技术的变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新生事物会一步步做的更好,回应所有的质疑。题主的问题是无人驾驶汽车真的普及的那天,我想我这么懒得人肯定会愿意在上面睡觉。虽然我个人对驾驶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但是偷懒也很快乐不是吗?人长时间驾驶会疲劳,酒后不能开车,相比之下靠谱的智能机器或许更为持久。

如今无人驾驶的汽车在多个国家允许上路,并且获得了各个巨头企业的大力扶持和投资,第四阶段的完善近在眼前,第五阶段想必也指日可待。


综上所述,就我个人而言是相信所有让人们生活更便捷的新事物,大多会按照所期待的那样实现。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下质疑不可怕,但是全工况的无人驾驶真的来到的那一天,放下成见去享受伟大的成果才是要紧事吧。


只讲真话的硬核系说车,关注“马头人车库”




无人驾驶真的很难普及,这并不单纯是科技层面对其的束缚,更会被道德、伦理所限制,即便科技的发展可以令无人驾驶技术突破法律的限制,但道德伦理层面就难以实现了;而从科技的角度来看,如何令系统具备决策能力,相当困难,只要计算机无法彻底取代人脑,那么无人驾驶技术就没法突破L3、到达L4,这可不是能单独跑完一段路那么简单,车载系统必须具备替代驾驶者决策的能力,要不然就只能在L3级别上混,永远算不得无人驾驶。。。

其实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必须要达到L4,就是系统可以完全掌控车辆的行驶,而无需人工介入,这就是难点!而实际上具备L3自动驾驶级别的车子已经量产,比如奥迪A8;但缺点在于只能在特定路况上由系统负责驾驶,却无法实现全路况、全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当系统遇到了无法进行决策的问题时,还是会提前预警驾驶者接管驾驶权,所以这不叫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能证明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车载系统的决策能力还不够!L4级别的无人驾驶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也就是说系统不可以主动放弃驾驶权,不能要求驾驶者进行干预,所以难点在这;至于L4与最高级的L5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更高级的L5具备广域的能力,而L4则是在一定区域内实现系统完全驾驶,未来最理想的是实现L4(已经算正宗的无人驾驶技术),至于广域的L5想都不要想,它需要全球去搭建系统,换句话说就是全球范围内实现无人驾驶,就比如从咱们国内可以完全任由车子自动行驶,顺利、安全的把乘客送到俄罗斯,并处理好沿途所遇的一切问题,这里面牵扯的并不只是金钱、科技等问题,更牵扯到世界各国的人文、政治环境,所以难度可想而知,不是不能实现,但是极为艰难,一个欧盟都难以稳定存在,更何况是打造全球一体化系统了,所以我们未来可能达到的只有L4,而L5是伟大的理想(如下图所示,目前只有奥迪达到L3)。。。

实现自动驾驶的三要素,侦测、决策、执行三个方面。。。

实际上人工驾驶的三要素也同样是侦测、决策及执行,只不过人工驾驶的核心优势就是独一无二的决策能力,这一点就是阻止无人驾驶最后的一道关卡!虽然现如今的侦测系统(如各种雷达、探头、传感器之类)也同样没有达到实现无人驾驶的水平,可是范围很短,比如保持100千米匀速巡航时,依靠肉眼我们开始看到几百米外的场景,而在目前这些雷达严重过百米外的车辆仅仅是点点而已,至于什么限速牌、路牌一样都看不清;但这方面我们可以完全相信科技的实力,即便现在解决不了,但未来可以轻松解决。。。

最难以实现的就是决策,让车载系统具备和人脑一样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才是最难的,最先实现这种能力的应该在数码产品上、而不是汽车,如何让各种系统、软体具备人脑的思维能力就是完全人工智能化层面的课题了,所以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而不是无人驾驶,单独拿出无人驾驶技术大炒、特炒只不过是玩概念换融资罢了;完成这份工作的应该是那些软件巨头公司,而不是传统车企、互联网车企,只要完全人工智能化成型,世间的一系列操作皆可无人化。。所以还指望这些车企能在无人驾驶层面上有所突破?车企无法完成的就是一颗类似人脑的电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堵车时总会有好心的司机下车指挥,动作极为不规范、但人脑可以迅速理解、并对车子执行操作,当无人驾驶车辆聚集发生堵车时,随便下来的人指挥,系统能看懂么?一千个人指挥、就有一千种动作、造型,总不能把所有人的非标准动作都录入到系统之中吧?人工智能、算法,都是靠人来喂养的,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对系统填充新知识,从而让系统模拟出类似人的决策能力,但它永远不具备情感,比如我们可以疯狂的驾车送一个濒临死亡的路人、亲人、朋友上医院,不惜违反交通规则,我们愿突破禁忌去拯救生命;电脑做不到,它无法理解什么叫生命、什么是紧急,它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录入的程式去执行工作,而当它发展到有感情的时候就不再是机器了,而是社会中新的个体,此时伦理问题就接踵而来。。。

无人驾驶很难突破伦理层面上的限制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真正实现无人驾驶的车辆(L4及以上)肇事了,谁该来承担责任?是车主、人工智能提供者、还是由车辆制造者来承担?正如题目所说的那样,正在车里睡大觉呢,突然间就摊上事了。。。再比如当路上出现A、B二人时,必须会撞到一个,人工驾驶会怎么选?无人驾驶又会怎么选?而当车辆具备自主思维模式后,它们将演变成一个新的个体,而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所以社会该如何定义它们?所以无人操作并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率先突破也绝对不会出现在汽车领域中,机器人保姆、管家都会在无人驾驶之前出现;机器人三原则并不能照搬到无人驾驶汽车之上。。。


所以关于无人驾驶技术真的普及这类的假设本身就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至于敢不敢在车内睡觉就更难说了,用不确定去验证不确定是无意的、也是没有结果的;换句话说当无人驾驶技术真的达到L4时,必然会存在一次还需不要人工介入的争论,而且是死循环的争论,而不会有结果;因为实现L4就代表系统具备了人脑的一切决策能力,就完全不必提供人工介入驾驶的权限,而此时您没有能力去控制驾驶,在车内睡不睡觉都一样,您无法干预车子的行驶状态;而如果提供人工驾驶权限,那么证明人工介入驾驶仍有必然性,既然人工驾驶存在必然性,那么就不能说系统完全驾驶,所以这就算不上L4了,所以这就是个死循环,争论不出结果;而真实现了L4,您身处一辆不能人工干预的车子内,您睡不睡觉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其实下图很残酷,车载系统会保护乘客还是行人呢?)。。。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越发普及,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一定会炉火纯青,而“自动驾驶”也会成为未来汽车的一种可选模式,但是现在的驾驶模式不会被取消。毕竟自汽车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一个多世纪一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有人驾驶的汽车。相信有一天无人驾驶会成为汽车的唯一模式,但是我想会在3018年左右了。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有什么不敢的呢?既然汽车厂商设置了这种模式,一定是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安全测试。并且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所以,安心的在爱车上安睡,待目的地到达后,AI机器人会温柔的唤醒你,这其中无论是跨越千里之境,还是百余里的赴约赴会,只需在上车后设定好下车点,其它的全部交给AI系统。

其实现在许多汽车厂商,都已经开始着手研发无人汽车了,包括小米、百度、阿里巴巴和长安等企业,现在开始着眼未来,才能在未来继续领航高歌。对于无人驾驶的汽车,我相信我光是我,世界上许多人都在翘首以盼。就如同哈弗前两年拍摄的概念车广告一般。未来是属于AI智能的时代,在那样的情况下,车当然是交给AI系统驾驶了,瞌睡了睡一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大家说呢?




瑞典著名的汽车企业 Volvo,越来越注重用户出行体验,推出了全新概念车 [ 360c ] ,让你旅行途中不再疲惫。[ 360c ] 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四大潜在用途:卧室、移动办公室、起居室和娱乐空间,这些都将重塑人类的出行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与其他所有道路使用者之间应建立全球统一的通信标准(车间通信技术)。Volvo 认为,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普及后,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出行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公司在致力于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希望乘客在乘车或者开车时,可以减轻负担,得到更好的乘坐体验,旅途可以更加安心。但是也有 人发出疑问:无人驾驶真的普及了,你敢一个人在睡觉交给自动驾驶吗 ?就目前来看,人们驾驶无人汽车,一觉睡到目的地的愿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己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但目前肯定是不行,这种无方向盘、没有发动机、没有驾驶员座位、车内可供乘坐人可躺可坐、对面双排坐椅的这种概念车对复杂的交通环境以及对周围车辆的沟通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是做不到的。总体来说,还是要确保在汽车性能好,而且安全保障能力较高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在无人驾驶汽车里面安心地睡觉。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更多交流欢迎留言评论 !




如果无人驾驶真的能达到“普及”的程度,那么当然是可以的。无人驾驶现在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对周围环境的不可控性。

特别是当V2X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情况下,车与外界的联系很薄弱,只能靠自己来解决突发情况。


有研究表明,无人驾驶汽车和传统汽车在一同行驶的情况下,它的安全性其实要低一些,这是因为现阶段的监测和处理技术还远远不及人类的反应速度,在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时,无人驾驶汽车会显得更迟钝一些。


但如果把无人驾驶汽车移到环境相对简单的道路上行驶,它的表现是让人满意的,反而因为不会产生疲劳,安全性还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的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路上表现还不错的原因。


我们知道“普及”指的是大面积使用,所以当无人驾驶汽车真能到“普及”的程度,同类更多,驾驶思维更相似,它对周围环境的可控性会大大改善。

除此外,我们知道自动驾驶能达到普及阶段的前提是V2X技术的成熟,当那时候会实现“车连万物”,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汽车不会再是独立的个体,车与车之间、车与行人之间、车与基站之间是能实现信息互通的,V2X作为第三只眼睛和驾驶信息传递员,能把危险提前消灭。


不过还是要破壶冷水,无人驾驶想要达到普及的程度,至少要到2040年以后了,甚至2050年都是乐观的估计。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驾驶只能在特定道路(比如高速路、城市快速路等)下发挥功效是必然的状态。至于在这类道路下能不能睡觉,我觉得不久的未来想要实现并非不可能。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根据统计,自动驾驶每百公里出事故的几率还是比较少的,比人类的事故率还低。自动驾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毕竟在数据上看来这是比较安全的。

不过,自动驾驶还没有真的到来,大家也不要担心了,自动驾驶都是正在测试,很多企业都在申请测试的拍照。

可以遇见的时候,未来几年之内自动驾驶都是在测试试调的阶段,因为安全性和智能的程度还没有到可以放心商用的地步。

而且即使到了商用的地步了,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去推广。这个过程中,媒体行业和广大消费者都会盯着这一项新生的事物,有什么问题都会被放大的,迫使这些自动驾驶企业需要越做越好,不然就会舆论“骂死”。他们也担心会出什么问题,所以一定会慢慢进步。

当然,并不能说,自动驾驶就没有意外。毕竟人类驾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了,到了现在还有不少的意外,只不过是想降低意外的几率,这样才是真正的出路,毕竟没有谁能保证一定不出意外的,对吧?




有两点需要讨论,第一是科幻电影中的那种无人驾驶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理论或者实验室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实现了量产;第二是即便真正到了自动驾驶的L3以及以上水平,我国法律也不会允许驾驶座上没有人存在的场景。

咱们详细说一下。

第一点,关于无人驾驶的级别划分。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对于无人驾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行业标准,只有公认的一种分类,即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进行划分的5个档次。

最低档是完全无自动层次,也就是连ABS都没有搭载的普通面包车那种级别。

而L1、L2在量产车中都已经实现,简单来说,ABS防抱死系统算是L1级别的标识,拥有车道保持系统和ACC自适应巡航的车子就算是L2级别了。

而L3级别则是在特定环境下让驾车者完全不控制汽车,也就是说可以实现自动转向等等,目前仅有小部分品牌实现了这一级别的大部分功能,不能完全保证车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现这一功能,而且我国法律也不允许。这一级别自动驾驶比较出色的是特斯拉的i-pilot智能领航系统,不过因为多次事故,特斯拉对于这一系统的使用也逐渐持保守态度,其官方声明中将i-pilot原本称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变成了“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可见当下全球汽车市场要达到理想中的自动驾驶还很难。

至于L4级别,那完全就是我们心中的未来汽车了,只需要输入目的地,然后躺在后排睡觉看报纸那种,目前尚未实现或者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第二点,法律问题。不同国家对自动驾驶的态度是不同的,像我国法律就对自动驾驶处于略偏保守的状态,即便是各大互联企业和车企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也只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而且需要报当地交管部门备案。相信按照我国法律的态度和相关社会问题,今后即便L4级别的自动驾驶产品实现了量产,也应该不会放任驾驶员在车内“葛优瘫”。

所以,自动驾驶条件下不是敢不敢一个人在后排睡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并且现在讨论完全自动驾驶为时尚早。




无人驾驶也是有国标,根据2021年1月1日实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无人驾驶分0-5级共6级。0级为应急辅助,1级部分辅助,2级组合驾驶辅助,3级有条件驾驶辅助,4级高度自动驾驶,5级完全自动驾驶!L3级可以说是个分水岭,L3以上才可以真正算自动驾驶!

那目前到那个级别了?

2020年具备L1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销量为438万辆,新车渗透率达24.2%;具备L2级自動驾驶的汽车销售量为127万辆,新车渗透率为7%。《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研究》2021年第一季度,L2级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17.8%,新能源车中的L2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达30.9%;预计到2025年,我国L2、L3级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50%,L4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自动驾驶趋势及目前面临困难!

国家一直出台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目前不少主机厂和科技公司都声称掌握了L4级自动驾驶技术。比如,广汽、威马等车企和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都曾表示掌握L4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掌握L4级技术并不等于商业应用,在其落地前还需要长时间的测试和检验。

目前L3级自动驾驶还面临技术有待成熟及缺乏监管等困境,L4级刚开始测试,L5级就更不用说。

主要是自动驾驶对环境或者场景的依赖性依然过强。比如2021年7月16日滴滴出行接受网络安全审查就是典型例子。

自动驾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用学习驾驶,智能汽车对驾驶员提出了全新要求。比如《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安全技术要求》提出,安全员必须具有3年以上传统机动车驾驶经验和100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操作经验,并经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安全员培训考核。

总的来说,自动驾驶任重道远,如实现了,我觉得到时候就不是我们肯不肯,而是我们没得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无人驾驶   汽车   人脑   驾驶员   级别   车辆   阶段   能力   模式   未来   环境   智能   系统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