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家谱”还有意义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猛然觉得思绪幽远。

首先,家谱的作用是很大的。从文化学层面看,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血缘亲为内核的农业文明的核心载体。我们常讲国家二字,泛泛地讲,治国靠上天之子即天子,治家则靠家族维系,而家谱则最能强化家族内部的凝聚力,有序性以及家族成员的存在意识,家族事务全权处理者一一族长的不可替代性及权利威性。从历史的长河看,以家谱为代表的家族观念,固然在价值呈现上具有多元性,但在每个家方知成员基于在家族中自我存在感之上的言行自律,在家族成员共同营造较为有序而和谐的生存环境方面,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当然也有借家族势力欺负家族成员或他族成员的事发生,但从历史观的层面看,其不是主流。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中,毕竟是以引水思源,思先敬祖,萌恩血亲为旨要的。而家谱正是強化血亲观念的重要一环。故而,结合家谱在文化认知和生存环境塑造方面的价值,反观我们自己现在所面对的一切,修家谱或具有“家谱意识”,无疑是重要的。

其次,从现实层面看,面对修不修家谱这一问题,我们就不能不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之变,即二千多年的社会里主要通过以孝顺为内核的人伦教化达到社会的有序化,而现在社会,从绝大多数人的自觉实贱上看,是通过以权钱为内核的经济效能来达到社会的有序化,血亲观面对权钱观时所表现出的苍白无力,使得家族观念淡化甚至崩溃,这使得家谱的存在具有了不合时宜的尴尬。

第二方面是,社会整体出现的人们对自我存在感的迷茫。有钱的无钱的,有权的无权的,年幼的年老的,男性的女性的往往都表现出无端的孤独,无名的躁动,无奈的亢奋,有的甚至为琐碎之事吵闹,大打出手,甚至终结生命,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和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家”出问题了,而要解决家的问题,修家谱以使家有序,将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尝试。

第三方面是,现在的社会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居多,特别是在城里,这样看来修家谱有无必要似乎是个问题,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对独生子女进行”根”文化教育其实是非常必要的,甚而至于还略带几分紧迫的色彩。我曾经和一个十八岁的学生交流,他因为厌学而自闭,在交流中我问他对父母与祖父母的看法时,他的回答使我惊讶,因为,他认为父母就是落伍和无能的代名词,而祖父母就是无用的代名词。但当我问他对父母,祖父母曾经的荣耀了解多少时,特别是对他们在十八岁时的生活了解多少时,他则一脸茫然。我们说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固然能感人受到家庭成员缺乏交流的可怕,而更重要的是孩子无从知道先辈荣光,理解先辈曾经的努力与付出,这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许多家庭其实常常以学习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对先辈人生态度及人生经历的知情权,以及从先辈哪儿获取自信与尊严的权力,要改变这一切,修家谱特别是与孩子一切修家谱不失为明智之选。

人海茫茫,知我者几人,修家谱可以承前,可以启后,何乐而不为!




家谱指记录一个家族的人文发展史,是记录祖宗辈分的传承文档,应有一定的作用。

家谱一般称为一个大家族的记录,你可从那里知道祖宗数代的姓名,故事,能使人不忘祖典,对尊老爱幼促进社会和偕气分,对促进家人的团结,对社会对邻里是有好处的。

族谱和家谱略有区别,族谱往往记录着一个姓氏的二十代人或更久一些的辈分历史,族谱由姓氏长辈负责传记,人数众多,分枝繁杂,有辈分字派,后代按字分取名,便于识别长幼之分。

並记有一些典型的族人故事,以激厉后代奋发图强光宗耀祖。

说到底家谱族谱本是一回事,只不过反映的人数历史广泛一些。

在当今续一续家谱,还是有好处,

起码知道自已出生根在哪,对尊重老一代,促进孝道不忘根本,是有好处的。

传承家族文化,不忘历史,尊老爱幼吧。





说说我的家族史

我的祖籍河边江姓,是原均州城南乡有名的一个大家族。河边江家咀、江家营是两个自然环境优美,居住较为集中的大村庄,一条汉江从村前缓缓流过,江氏家族世居于汉江两岸。上世纪50年代末,丹江大坝开始兴建,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河边人全部调迁外地。全家族现有432户人口1442人,目前分居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包括台湾),共四十多个县市。

江姓来源

家谱记载,江族“始祖籍地”。据河南省文物工作者考古挖掘出土的铜钟所记载,江姓的始祖籍地是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

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公元前623年,楚国两次出兵灭掉江国(江国存世218年)。江国亡后,国人流落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均姓江,此为得姓之始。江姓历时至今已有2600多年了。

河边江姓来源,据《均州志》记载,在明朝弘治年间(约公元1488年),均州战乱频发。为灭匪患,湖广总督调来湖南省长沙府人,千户官员江清在均州任职,因灭匪有功留居均州。江清住在均州城北门外,单传几代后生有四个儿子,这兄弟四个长大成人后分家另居,长子留居原地,次子迁至河边村定居,三子投亲到六里坪江家沟,四子落籍河南鲁山。次子迁到河边定居单传二代后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江珂,次子江琳,兄弟俩生有九个儿子,也就是我们河边村江姓老九门的来历,可以说在原河边村老人中人所共知的老九门流传至今。由此说我们河边江姓先祖叫江清,因工作从原籍湖南省长沙府落籍均州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宗族字辈

同姓即为宗,同姓聚居即成为宗族。同一家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单独形成一个村落,而村落名称即为姓氏称之,如河边的江家咀、江家营、六里坪的江家沟等。据考证,于清朝乾隆年间(约公元1766年),先祖江琳的后裔给江族人铁定了二十辈派的字辈谱,从此开辟了河边江族谱系字辈名的先河,现复抄如下:怀祥必瑞献 德尚广志文 廷中兆先正 万世庆永昌。为了延续谱辈序,2005年10月江族宗谱修订时增续二十字辈序:国富利民安 贤良常家传 学勤成信伟 荣兴华泽远。

家谱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辈字”的存查。同一辈分兄弟姐妹的名字,用同一个字命名,即称该字为“辈字”,在方言中俗称“派”。因为字辈存在,我们就很简单的根据同族成员姓名,来判断他的家系和辈分。

辈字的存在充分体现了一种传统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同时为方便记忆和命名,先人把字辈顺序编成简单易记的口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带有“明世次 别亲疏”的字辈,是一家一姓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是以防字辈派混淆错位或与前人同名重名乱派,也可以看作是家族家训的历史传承。

世系名录

《尚书.尧典》上把亲族分为九种称为九族。九族是以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辈分的先后次序排例,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自己共九代,称为九族。宗谱中的核心部分,是对族内各户及每个成员,按顺序先大房后二房,先长辈后晚辈,先长孑后次子,先长女后次女,先男后女,依次记录江族先祖、家族人员、文化、从业等,涵盖了谱书的50%篇幅。

江族宗谱中,我在七门二房世系表上,第一次知道我的太爷叫江国瑞是“瑞”字辈,我爷爷江献玉是“献”字辈,父亲江月德是“德”字辈,到了我们“尚”字辈名基本还算次第分明,到了我们下代“广”字辈子女就有些不讲究,有重名错辈现象。族谱实录编续了最基本的世系状况。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工作简历,在世系名录后面,按照族谱顺序逐户排例,一目了然。

然而,从清朝乾隆年间首次编纂家谱至今,河边江族已时隔200多年未编续过家谱,大搬迁后家族人员居住分散,尤其是到了我们这下一代,起名用名都有许多随心所欲,有的未按谱字辈命名,有的只有一个单字造成重名很多,有的甚至把孙字辈跟祖宗辈误起一个名字。像这样情况,不仅不利于“别亲疏”,也很难辨别辈分,而且也不利于户籍管理。所以说,当今社会更有必要恢复传统教育,也有必要修缮家谱。

江族宗谱,2005年前,在德高望众的有“献”字辈、“德”字辈主导,及“尚”字辈三代共21人的努力下,历时三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终于完成了《宗谱》编续工程。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它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它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江姓已繁衍发展成全国11969姓氏中的第52位,在万家姓史学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们将继续发扬和传承红色传统文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小康社会建功立业,为建设美丽家园谱写新篇章。




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族有家谱,三位一体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退休后,我的主要社会活动就是搞家族文化。我是一万多口人的一个大家族会长,2017年春天,我组织30多人,奋战三个多月,续修了获嘉县冯庄冯氏家谱,获得县文物办和族人的好评。

一万多口人续修家谱是一项大了工程,生产队解体后,家庭人口统计难度很大,三十多人起大伙吃饭,日夜兼程,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为家族办了一件好事。

由于家族大,我们的家谱由族谱、挂谱(节日祭奠用)、庚谱三部分组成。庚谱是家族男丁按辈分、年龄排序编的家谱,它和挂谱一一对应,从生到死序号位置不变,非常科学,这是大家族家谱续修管理的一大创新,在中原家谱展评会上获得专家好评。

我们是山西洪洞移民家族,640多年族史,清康熙年间开始建谱,谱龄近400年。

我们的祠堂、祖坟、家谱、神龛等一些列软硬件,全部系文物,冯氏祠堂是获嘉县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

退休后干点公益事业,老有所用,其乐无穷。




虽然很早就存在族谱,但是族谱整正普及到庶民却是在明中叶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中期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可以修撰族谱。

明嘉靖以后,因为大礼议,宗法伦理庶民化,民间修撰家谱始兴,尤其是在清代民国时期,大量族谱开始出现,一些宗族每隔三十年甚至更短,重修一次族谱。为什么要撰修族谱呢?最直接的作用是明世系,在传统聚居的社会,彼此之间见面通过姓名就能知道彼此的辈分、派别。其次才是其他附加的作用,比如族谱中刊载家规、家训,用以教化族人,或者说通过不入谱等作为对不法族人的惩罚。

上图藏家谱

现代社会,上述族谱的部分作用在现在依然有效,通过族谱依然可以反映同族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族谱中的部分家规、家训在现代依然值得弘扬,比如倡导族人尊老爱幼、教育族人勤奋好学、劝导族人向善等等。再者,族谱也是一种重要的史书,在某些方面,同地方志等史料同样重要,这也值得我们倡导。所以,依然倡导修谱。




当今时代,家谱还是很有意义的,读之,可知自己从何处来,可了解家族情况,使人有一种对先人创业的敬仰感,使后人有一种继往开来的责任感,可增强家族凝聚力,可集家族之力,办一些大事。




古人云:“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知一代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英奇。”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既可追根溯源不忘列祖列宗,搞清楚你是谁?从哪里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自己从哪里迁徙而来,亦可教育子孙不忘养育之恩。

另外,通过修谱,还可搞清宗族的堂号、血缘、历史和荣誉,还可了解族人的字辈谱,即论资排辈的依据,使后人起名时有章可循。

如今,有些地方时兴斥资请人修族谱、宗祠,以传承宗族历史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我就不谈什么传统文化,什么家承家训这些众人皆知的大道理了,我只想说今早上,对,2018年3月3日早上,就是在今早上,我堂妹抱着一岁的小侄女跟我们在一起吃饭,我问小孩叫什么名字,她一说出来,吓了我一跳,竞然跟我们曾祖父的名字一模一样,连,姓,字,音都相同,(说明一下,堂妹是招赘在家,所以小孩的姓也跟我们一样),我当时就告诉她,小侄女的名字必须改,因为翻(反,返)祖了,何况小侄女的名字怎么跟曾祖父的相同,她说她跟算命先生取的,自己还查了很多书在起了这个名字,我说这也叫欺祖,跟祖人名字相同好吗?她嗫嚅地说认不得家谱,我说你不会问我,我家是有四百年的家谱,家训的。好了不说了,小小的一个例子己说明了问题。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它是中国人在国的大范围外延中,占据着牢不可分的,内集的核心之一;家国情怀,便由此而来;它在汉族族群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后来的民族融合里,逐渐使各民族开始记写族谱。可以说家谱族谱与国史,方志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又如,当今还在续写的山东曲阜孔府族谱,就已成为华夏第一大家谱了。族谱,它浓缩了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传承着教子孙,鞭后世,促团结,牢根基,扬文化,倡清廉,斥腐败的多种人生训句;集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理念,止恶扬善,可起"春秋作,乱臣贼子惧"的警世作用。于今时代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与文化并无二致,理应发扬光大之!

家谱,又称族谱,家乖,祖谱,宗谱等。最早的家谱由官府修撰,其后逐渐归于家族中德高望重者编写;随着内客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功用也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增加和充实了。家谱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它对于形成地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时代应相映成辉,作为以"家"为理念的中国人的另一本教科书。




万丈红尘杯中酒

千秋帝业一壶茶

金戈铁马天下事

千年历史任人评。

大家好,我是文史墨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伦理文化的特色——家谱

家谱,是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特有产物,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图籍。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其他两个为国史,地志)之一。

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伦理上,人都爱问自己从哪里来,家谱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据可查的线索。顺着家谱树不但可以查询到自己的那一支血脉来源,整个家族是如何开枝散叶也会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家谱中会有重要事件、重要事迹的记述,这样整个家族在地理位置上的迁徙也会有所体现,正所谓“谱牒身之本也”。

同时,在中国以伦理文化为根基的世俗背景下,家庭家族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治理、伦理、教化功能,正所谓宗法制度,族谱的修订使得这种观念在无形的血缘基础上有形化,除了祭祀仪式之外更增添了文字史料,这更加强化了这种家族观念,“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功能。

曾经遇到过几位孔子后人,有令字辈、繁字辈、祥字辈的,还有孟子后人,当他们对自己的名字侃侃而谈时,作为旁观者的我,那种文化、历史与血脉的久远感立马就会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穿越的凌虚感。

不同于寻常人家,辈字可以自己定夺,孔门辈字的确定则需要官方认证。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八个辈字。后把“希”和“言”分别加到第一个和第二个位置,清朝时为避帝讳,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时期,在此之后加续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乾隆九年再添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到了民国八年又立“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以备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起名用。

家谱在现代中国的意义

如果现在谁的家中有一本自家的家谱,那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家族意义和历史意义。那么家谱在现代还有用吗?本文认为,有。即便从前没有,现在开始张罗着建一本自己的家谱也是很好的。

因为,随着行业细分与行业分布,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已经难以维系,同时交通的便利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提速,又打破了那种空间障碍,使得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成员真如漫天繁星,散落天南海北。虽然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在被打破,但是感情的纽带却不能因此而断绝。特别是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与现代化,家庭功能呈现出新的变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单元,家庭稳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家谱并非一把万能钥匙,解决所有的家庭问题,但是在文化观念的宏观层面,至少提供了一种惯性的稳定。

铭记历史,敬畏历史,带你走进最真实的历史,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家谱   宗谱   世系   家训   社会   宗族   族谱   辈分   族人   河边   观念   意义   成员   家族   当今时代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