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家乡你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到家乡你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到家乡我过去的第一印象是山叠山、沟套沟、弯弯绕绕的山坡路难行走,梁峁峁、壑崾岘子上传来犁地的吆牛声。一场劳动下来汗滴顺着瘠背流。如果遇上罕见的旱灾,旋风卷起黄土笼罩天空,真是天干火着,山变成了光秃秃的烤焦的头,人畜饮水谁都愁。家乡昔日生态环境的脆弱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贫困,是给人最深刻的第一印象。但现在我的这个第一印象已不复存在,被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代替。

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这片饥渴的土地,就给这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对治理山头沟壑进行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山绿人富正在变成现实;层层平整的机修梯田结束了二牛抬杠的历史,粮食从种到颗粒归仓都是机耕机播机收,生产力水平跨越式发展;硬化了的乡村道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在我面前的新的面貌,充分证明现在的家乡已进入到最好的发展时期。

在今年久旱无雨的巨大考验面前,家乡勤劳勇敢的父老乡亲们,以山里人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千方百计的挖掘潜力,积极的开展生产自救,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把旱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我这两天回去了一趟,虽然地里收成减少了,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令人感动,生产生活井然有序,村容村貌新亮整洁,他们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用行动证明着自己,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对家乡的第一印象,这里当指家乡的环境吧。家乡在心中就是一个山水优美的小山村,除了让人流连忘返的九岭古道,淙淙流淌向西而去的九岭溪,更是让从村里走出来的儿时玩伴久久不能忘怀。那条岭留下了太多的足迹,那条溪融入了少儿美好的嬉戏和快乐,那是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村边溪流纵横,除了诺大的主河九岭溪,还有三条被称为“坑”的小溪汇入九岭溪,其中一条小溪上的一大一小两个瀑布气势各一,形态不同,彩虹常挂,更是一大美景。




多谢悟空邀请!

作为生在家乡,长在家乡的我来说,第一印象就是快乐!

山高路陡石头多,出门就是坡。肥田少,廋地多,小麦大米真稀奇,杂粮薯类保命活。空气新鲜太养人,山里穿越行如梭。

而今变化难细说,羊肠小道车能过;吃穿不用愁,杂粮倒成稀奇货;山里野果菌类多,住在金山银山没话说。

借乡村振兴之东风,坚信将来日子更好过。




提到家乡我的第一印象是翻天复地的变化,记得我是三岁时,也正是刚刚全国解放那一年,随父母搬迁到麦岭沙,我父亲就在钱塘江边,一个荒凉的小沙丘上,搭了几茅舍总算一家五口就这样安顿下来,在沙滩上开荒耕种养家度日。这个小村子人口不多,拢共只有二十来户人家,都是逃荒过来。说实话在这里生活都是靠天吃饭,当地老百姓的生话极度贫困,正是:

吃了上顿无下顿,

树皮草根填肚皮。

家破屋漏鼠狼入,

荒草凄凄野鹭栖。

在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重视农业实施惠农政策,兴修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机械化的投入,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力的负担,随之农业产量年年丰收,百姓生话幸福美满。现在我村己经撒村建居,由农民变成居民,家家都住进了高楼大厦,户户多有宝马轿车。过去的贫穷落后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小区也把过去的“麦岭沙”三字,更名为“水韵金沙”,小区附近高楼林立,马路畅通,人流如潮。看到现在这种繁华景象,在我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与过去反差太大了!




不管走到多远,去到多繁华的地方,只要回到家就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可能咱中国人的传统吧家乡永远是无可取代的,俗话说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每次回去都想去老地方走走看看,看有哪些变化,不由的就会勾起往昔的回忆!!!




提到家乡,我的第一印象就是— —曾经的土墙瓦屋,如今的小楼林立;曾经的泥土小道,如今的水泥、柏油马路。一切都已经变了,村庄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村庄了。如今,回到村庄,再也找寻不到儿时村庄的模样了!

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儿时的记忆依然印刻在脑海里。那时的家乡我的村庄就是一个很落后的、很破旧的庄子。最好的房子就是土墙瓦房,有些人家还是土墙草房,居住条件相当落后。通行状况更不用提,就是泥土小道。唯一宽阔一点的泥土小道就是通往镇上的道路。天晴还可以,下雨下雪时,泥土小道都变成了泥泞小道,走起路来相当费劲。必须穿胶靴或赤脚行走。那时最怕下雨下雪天了。

随着改革开放、联产承包的推进,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国家给予的农村好政策更加助推了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农村发展了,农民也富裕了。首先表现在居住条件彻底改变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楼房,土墙瓦房几乎消失了。由于实行了村村通计划,进出村庄的道路不仅变宽了,而且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再也不是泥土小道了。而且在村庄里,水泥小道都通往各家门口,再也不会有跋涉泥泞小道的经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家乡过去的印象会慢慢变得越来越模糊,对家乡今天的印象会越来越清晰。因为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漂亮了!




家乡,我没有慨念。因为父亲工作企业是建设施工的,到处流动。我们家跟随企业流动,所以我是在流动中长大。后来自己下乡,当兵,复员到了父亲企业工作,还是流动。你说我的家乡在哪?




第一印象是珠江的发源地,也是引以为傲的爨乡福地,出过许多名人。

孟获




家乡的人比较实在




提到家乡,我的第一印象是山大谷深贫穷而富有。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你这不自相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

先说说贫穷吧。

上世纪60~70年代以前,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就是饥饿和贫穷。那时每家孩子都多,大人小孩穿着破破烂烂,一件衣服,补了又补,改了再改,往往老大穿了老二穿,直到实在无法缝补改做才当做沾噶呗的材料。

我们这儿当年一日两餐 ,早饭是稀溜溜的糊汤,午饭大多数都是羊麦面或者杂面,是很稀很稀的,只能用嘴就着碗沿吹着吸着,速度快的,吃过第一碗还能舀到第二碗,吃得得慢一点的也就只能喝那么一碗稀粥了,好在我们这里除了冬天以外,都有永远也采不完的野菜,为了增加稀饭的粘稠度,人们总会给里面下很多野菜,我们叫它菜糊汤。

为了节省口粮,从来不吃晚饭的。一些年轻的后生,晚上饿得实在难受,要么到地里去爬拔几个萝卜,洗一洗生啃起来,冬天的时候就会偷偷的到楼上去摸几个玉米棒子在火炉边烤着吃。

大家住在矮小的茅草屋或土木房子里,睡着大炕。因为没通车路没通电的情况下,丰富的自然资源运不出去,外面的客商走不进来,只能自生自灭,白白浪费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都在土地上辛辛苦苦刨食,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饿着肚子。吃不饱,穿不暖 。无论到哪里,都要靠双脚步行,赶个集,往往都要必行一整天。

由于贫穷,人们大都上不起学,普遍没有文化 ,目光短浅 ,子承父业,没有出路。

说它富有,一是指精神的富有。由于大家都很贫穷,人们也就感觉不到贫穷,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掖着藏着,相互处得非常融洽,一家有难,全村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三三两两的男男女女,干活累了,往往要放开嗓子吼几声秦腔,唱几句二黄,苦中常乐。很少看到他们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活得很自在,很满足。

每年端午节前夕,我们这里有最好最大的槲叶,上下十里八村的人们都要络绎不绝地来到我们这里打槲叶;当年我们这里的河道没有污染,一类非常丰富,夏天吃过午饭,你在和你洗澡的时候,随手伸进大石头下,就会摸出一尺多长的鲈鱼,娃娃鱼也是很多的,水獭和仙鹤更是随处可见。

山上野菜丰富,除了冬天,均能采到。最丰富的属于药材了,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家乡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药材王国:从名贵的麝香,猪苓,七叶一枝花,贝母,天麻,到普通的五味子,淫羊藿,狗山药,鸡爪莲,连翘,鬼箭羽,苍术,柴胡,党参,沙参,再到白术,白芍,细辛,贝子,紫金皮,野藿香,菟丝子,马兜铃,牛蒡子,金银花……不下数百种。

更不用说分布在满山遍野,的各种野果了。春天红红的相思果和野樱桃,夏天黄黄的野杏,秋天满山遍野的果实更是竞相成熟,累累的核桃,大红的桃子,紫红的八月炸,深红的软枣猕猴桃,淡绿的猕猴桃,棕色的毛栗和橡子,黄亮亮的漆子,红红的苦李子……琳琅满目,色味俱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穿着时兴,西装革履;一日三餐,大米大肉已成家常便饭,啤酒白酒,可乐酸奶,家家都有,想喝就喝,;公路宽了,网络通了,楼房多了,私家车代替了摩托车和电瓶车,就连冰箱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家乡   土墙   满山遍野   野果   旱灾   猕猴桃   杂粮   瓦房   野菜   小道   村庄   儿时   泥土   贫穷   落后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