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门抄斩,为什么不偷偷跑掉?

可以跑掉,但跑了不等于就没事了。

在不少人的概念里,古代通讯技术低下,又没有什么人像识别和DNA检测技术,那些被处以是满门抄斩的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来一个一走了之。

只要在官兵前来抓之前,带上一家老小以及金银细软,跑路至深山老林或者隐姓埋名,甚至浪迹天涯,那绝对是能活下去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古代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很少有逃跑的,大部分都是难逃一死。

那么,为何这些古代的犯人不偷偷跑掉呢?其实很简单,不是犯人们没想过跑路,而是跑了之后,就会相当麻烦。

甚至,比直接受死还要残酷,因此,犯人们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做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顾名思义,就是在抄没家产的同时,还要将犯人全家集体斩首,这种刑罚,在古代历代王朝中,是最残酷的一种。

另外,在古代时期,满门抄斩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诛族”。

所谓诛族,是指将该犯人的族人全部诛杀,不过,在不同的朝代,对于诛族的具体定义也有所不同。

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先秦时期,诛族被称为“夷三族”,这三族包括姥、母、父三族,另外根据史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姥、母父、兄弟这三族。

而在秦朝时,被史料明确记载的“夷三族”者,一个是丞相李斯,另一个则是赵高。

李斯在帮助秦二世胡亥登基后,朝政大权落入了赵高手里,而赵高为了巩固权力,诬陷李斯“谋反”,最终怂恿胡亥将李斯腰斩,并“夷其三族”。

除掉李斯之后,赵高逼迫胡亥自尽,立子婴为帝,结果被子婴反杀,同样也被“夷三族”。

秦朝灭亡后,这个“夷三族”的刑罚却被流传下来,汉代时不少人就尝到了其中滋味,像汉初功勋盖世的大将军韩信,也是被吕后下令“夷三族”而死。

随着朝代的更迭,“夷三族”也逐渐有所发展,涉及的成员从犯人的“三族”上升至“五族”、”七族“,辐射面更广,被处死的人更多。

而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或者小说里看到的”诛九族“。

这九族的具体成员,普遍认为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按照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将一个家族一网打尽。

由此可见,古代的刑罚制度是多么残酷,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更是“发明创造”了一个“诛十族”的说法,当时,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宁死不愿归顺朱棣,惹得朱棣大怒,当庭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

“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明实录》

都知道诛九族是包括父、母、妻,那么这第十族又是什么人呢?据记载,当时朱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方孝孺的学生算作一族,拉到刑场斩首。

了解完什么叫做满门抄斩,以及古代的株连刑罚之后,我们回到问题本身,就是这些即将被诛杀的人,也就是犯人的族人,为什么不提前偷偷跑掉?

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一个大活人呢?他们之所以不跑,是因为知道跑了还不如不跑。

想偷偷跑掉也不是不可能,但这里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提前得到消息,另一个是贿赂地方官员。

提前得到消息,就是说在被抓之前,通过某种渠道,或者是有事先预感,从而做相应准备,带上家人老小逃走。

但这个前提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了。

古代传递一个信息,主要是依靠遍布全国的驿站,皇帝下达了一道指令后,就会通过驿站,传递到全国各地。

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个人被诛九族的命令被下达后,也是通过驿站传递。

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消息被传递到犯人所在的地方之前,是基本上不可能被提前知道的,既然不知道,那就没有逃生的机会。

至于说什么飞鸽传书或者八百里加急之类的方式,且不说犯人有没有使用这个的能力,即便是有,谁又会冒着违背皇帝诏令的风险,去给犯人通风报信呢?

所以,这个前提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另一种是贿赂地方官员,也就是说,在得到被满门抄斩的消息后,花大价钱买通当地官员,从而不对自己进行羁押,这样就能让自己和族人逃出升天。

这种方式可行吗?答案是不可行。

第一,风险太大,第二,一旦这个官员被人检举放走了犯人,那么等待他的将是罢免官职,甚至被处死的结果。

所以,没人会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

即使是这两个前提某一个成功,比如提前得到消息,但犯人们依然不会选择偷偷逃走,因为实在是太麻烦了。

首先,假设一个犯人有机会带着一家老小逃走,那么他至少需要一样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他就会寸步难行。

这个东西在古代叫做”路引“,就是我们所说的通行证。

古代时,若是一个人想要远行,路引是一件必须要有的物品,没有路引,可能这个人连附近都去不了。

比如在明朝时,就规定了凡是”离家百里者“,就”须持路引“。

若是没有,那按大明律法,士兵就会被以逃军论处,平民则会被以”私渡关津“论处,每一项可都是大罪。

那么,可不可以办理一个路引呢?可以,就是手续有点繁琐。

还是以明朝为例,如果一个人想办理路引的话,首先需要向所在地的里长和甲长提出申请,等到他们核查无误后,再将申请递到州县进行复核。

并且,这份申请中,需要注明申请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等信息,同时还要写明为何申请路引,要去往哪里,何时回来等内容。

除了这些基础信息之外,明万历年间,路引还需要注明申请人的父母家人等信息,以方便各地进行查验。

”若州县为远行,照得本州县某百户某人,年若干岁,身长几尺,无须有须,方面亦或瓜子脸,面白或黑或紫等色,有无麻疤“---明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吕坤设计的路引要求

这样一份信息详尽的路引,单是申请起来就十分麻烦,而那些犯人因为犯罪,也基本上失去了申请路引的可能,所以,在知道没有路引的严重后果后,他们只能选择不逃跑。

除了路引之外,即便是侥幸犯人们侥幸逃了出去,也会面临更大的问题。

第一,犯人也是人,总需要吃饭住宿吧,住宿还好解决,随便一个荒山野岭或者是破庙之类的就能栖身,但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是你带着金银珠宝,但金银珠宝不能当饭吃,你得拿它来买或者是换食物充饥,但在古代,有句话叫做”十里不同音“,一个陌生的面孔突然出现,很容易被当地人警觉。

而警觉的结果,就是报官,报官之后,就会被抓回来归案。

除非是遇到那些当地的大财主或是有势力的人,得到他们的赏识或者是庇护,这样尚且有可能换来一条生路,但这种事只能是想想,现实中很难遇到。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早就有对于包庇以及窝藏罪犯的严厉惩处。

古代实行里甲制,每十户为一甲,每百户为一里,里长和甲长相互保识,并对所在地方进行监管,这就组成了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如果在当地发现陌生流民隐瞒不报或是窝藏包庇的话,首先包庇之人就会有罪,根据明朝规定,只要是当地发生盗窃案件,无论是不是这个流民所为,那全部归责于此人,并且,对他包庇之人也会连坐。

若是发生更恶性的案件,那么官府第一个要查的,就是包庇流民的人家,届时,各种严酷刑罚就会轮番上阵。

在这种架势之下,没有人敢和官府对着干,所以也就不会包庇罪犯了。

那么,这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犯人,难道侥幸跑出去之后,就没有一点活路了吗?有倒是有,只是会活得很艰难。

比如,落草为寇,再比如出家当和尚。

但需要注意的是,落草为寇虽说听起来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山贼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不仅要胆大,并且要心狠。

最主要的是,山贼本身就是一群亡命之徒,面对一群被迫逃命的人,尤其是那些带着一家老小,且还有家眷的犯人,他们的第一想法不是收留,而是抢掠。

可能入伙还没达成,就被山贼们吃干抹净了。

而出家当和尚同样也不容易,很多电视剧中,在涉及到一个人犯了重罪后,选择遁入空门就万事大吉,这种情况在古代并不现实。

为什么呢?那些大寺庙,里面的和尚都是有身份证明的,除此之外,要想出家,还需要有度牒,没有度牒,大小寺庙都不敢收留,不然就会引来官兵的围剿。

落草为寇不成,出家当和尚也实现不了,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逃到深山老林里离群索居,当一个野人。

但问题是,在深山老林里活着可不容易,豺狼虎豹、蚊虫鼠蚁,每一样都可能会要了人的命。

所以,古代那些被处以满门抄斩的人,即使是有可能跑掉,他们也不会逃走,因为在跑了之后,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些麻烦会让他们生不如死,与其那样,还不如一刀来个痛快。




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监控摄像头,更没有DNA技术,那些被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的人,其实完全可以提前收拾行李逃跑,躲到深山老林里,带上一家老小偷偷苟活。

就像现代人的思维里,很多逃犯都会想方设法的躲避追捕,但古人很少却这么做,选择偷偷逃跑的人更是少数,难道是古人不害怕这种严格的惩罚吗?为何不选择偷偷转移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想要清晰的知道深层因素,还得从基础的知识了解开始:

01:满门抄斩、诛连九族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刑罚很多,其中最严重的的莫过于“杀头”,如果犯下了滔天大罪如造反、欺君之罪、犯上等,就有可能会被全家送上“刑场”,甚至是不管远近亲疏的亲戚都会被牵连,上下几代人都要被连坐,难以再翻身。

“满门抄斩、诛连九族”这种做法最初始于夏商时期的连坐法,在秦朝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例如丞相李斯就被诛连三族,而明代的方孝孺也被灭了十族。那么问题来了,惩罚往往是针对整个家族的,但导火索是因为家里的某个人犯了罪,为何那些没有犯罪的亲属不提前逃跑呢?

1:信息不畅通,来不及逃跑

古代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冲浪,通讯工具对比现在较为落后,只能靠“飞鸽传书”或者是人与人口口相传而传递,不像是现在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看到最新进展。

古人传递消息的渠道的比较闭塞和单一的,他们只能靠人或者动物传递。而通常来说,被宣布满门抄斩时,多数是在朝廷上,又或者是私密决定的,不会大张旗鼓的宣告,可能只有被处罚者一个人知道,亦或是全都不知情。

当知道自己被满门抄斩的时候,当然想第一时间通知家人逃跑,可是没有通风报信的途径,更没有这个时间!没等信息传出去,官府的人已经到了你家抓人了,又或者是等官兵上门了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想要提前逃跑根本不成立,家人和亲戚通常都是被动接收到的消息。

2:古人重视感情和伦理,君臣思想深入人心

其次,古人可能已经知道要被抄斩的事情了,但没有偷偷逃跑是因为有所顾虑。第一,他们重视亲人之间的感情,古人在这一点上一直做得很好,比较重视家庭伦理观念。所以当家中有人被严刑惩罚时,他们会选择陪伴而非逃匿;

再者,古代的君臣思想也深入人心,例如那句名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很多被处罚的人都服从“上级”的命令,不会做出违抗。而亲戚家属可能也出于这种想法,并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会认为官兵不会伤及妇幼、老人,最多也只是受牵连流放、充军而已,在有这种思想准备后,所以不会选择逃跑。

3:交通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局限性,让逃跑成为难题

古代车马很慢,对比现代是真的慢,他们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只有步行和骑马。不像是现在有高铁动车飞机,坐地日行千里都不是问题,流动范围可覆盖全球,以往人们的活动范围受限于交通工具,通常是生活在很小的半径里。

如果犯人要逃跑,紧急情况下可能连收拾行李和盘缠都不够时间,更别提步行走出官兵层层封锁的城里,或者是骑马闯过重兵阻拦的士兵群了。所以在交通范围的限制下,那些诛九族牵连的亲属会:我好想逃,但是逃不掉。

4:古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充分

古代社会自给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去外部出游。男的对于外界环境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很初级的方面,而妇女因为足不出户更是如此,外面的世界可能对她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基于这种情况,逃跑者想跑也跑不掉,因为不认得路,没有一个严格的“向导”,足不出户、有没有地图的人,只能在家里等待官兵的到来。因为他们知道:就算成功跑了也很难生存下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钱没势无人投靠怎么生活?与其苟活着不如留守家中服从惩罚,万一上头网开一面了呢?

5:逃跑后心理压力巨大,而且会处以加倍的惩罚

对要被惩罚但成功逃跑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其实很大。他们首先要隐姓埋名生活,同时每天要躲避官方的通缉令,每一天过得提心吊胆,害怕被人突然认出来然后举报官府。

如果是逃跑再被抓住,那可是罪加一等,要面临更加严重的处罚。与其这样,不如赌一把,因为并不是说要抄斩的,最后都是严格执行,很多人是被罚去充军和流放的,由此看来每天担惊受怕,提防着全城通缉,还不如坦然应对。

6:缺乏陌生环境生存经验,加上古代的严格户籍制度和地区排外性,逃跑很难

最后,是古人普遍缺乏野外、陌生环境生存能力。古人向来提倡落叶归根,很讲究故乡情结,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背景离乡,抗拒去陌生的环境生活。其次,古人不像现代,懂得那么多的野外生存技巧,更没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食物,能够支撑他们在流浪天涯中生活下来。

就算真的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也会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严格的户籍制度,盘查肯定少不了,其次是大多数地域的人排外性很强,去到那里很难融入其中,会显得格格不入,极难适应。再加上一些官方机构的存在,如明清时期的锦衣卫和东厂,让很多普通的人插翅难飞。

所以说不是不想跑,是根本跑不掉,跑得掉之后的难题,比不跑还多得多。

写在最后

古人也很聪明,他们一方面是真的不想跑,家里老小都在怎么跑?而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跑不掉,逃出熟悉的环境难于登天,更何况要面对层层的围追堵截,一旦被发现可能就当场处置。所以,与其去接受这些变数和未知的挑战,还不如听从命令争取获得从轻发落,这就是古人不逃跑的原因。

这种处罚现在回看十分的不人道,但也囿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不得不这么干。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案例都启示我们:不要轻易触犯红线规定,也不要挑战法律的权威,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 好习惯,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严惩。




难啊!

首先,你根本不会知道要被满门抄斩,除非有人给你通风报信,否则都是先抓到了人,才会公开罪行。

你该不会以为官府抓人之前会提前通知你吧?

好!就算你提前收到了风声,知道自己要被抓了,于是你准备逃跑。

虽然古代没有网络,没有身份证,但如果你被官府通缉,也是非常难跑掉的。

你被全城通缉之后,全城就会进行封锁,城门士兵会对每个出入百姓进行盘问,如果你运气好,侥幸逃出了这座城,那么恭喜你,你就会被全国通缉,开始真正的逃亡生涯。

1、逃往其他城市或农村

古代人口流动管理很严,城市会有城门士兵进行盘问登记,就算被你躲过了登记,侥幸进了城,也没用。

因为每个城市都会定期排查当地人口,平白无故多出一个没有登记的人,直接就会被送到官府。

躲在农村就更不可能了,语言不通先不说,就凭你是一张生面孔,很快就会被人发现,而且农村五户人家为一保,平时保长三天两头就会上门查户口。

2、逃往国外

这也不现实,因为古代不可以随便出国,如果你要离开老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需要向官府进行报备,说明理由,然后审批,有点像现在的出国办签证。

在古代已经有这样的制度了,就算你偷渡到国外,一旦在国外被查出没有官府的审批,很可能会被当成间谍,然后大牢伺候。

3、落草为寇

躲在山上当土匪,这更行不通,事实上古代的土匪都是有自己正规的身份,每年也要向当地的官府缴纳税款,每个土匪成员也是要登记在册的。

真以为在古代可以随便当土匪吗,不可能的,土匪是一个有严格管理制度的职业。

4、躲进寺庙当和尚

不行,在古代当和尚也没那么容易,必须要有官府的推荐信才行,否则一些寺庙不敢乱收弟子。

就算有些寺庙有权利私自收人,那也要核实对方身份之后才行,真以为电视剧里把头发剃了就可以当和尚了吗,那都是骗小孩的。

5、装疯卖傻做乞丐

嘿嘿,这个想法就更天真了,在古代你要是没有身份,还装成一个傻子,直接就会把你抓去当奴役了,还不如斩首来的痛快呢。

6、躲在深山老林

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古代的山上可是有很多猛兽的,你要是觉得自己本事够强,可以在深山老林存活下来那也行。

运气好的话,躲到改朝换代或者天下大乱之后可能就没事了,运气不好的话那就只能做一辈子野人了。

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但是制度还是很健全的,官府一旦通缉了某个人,那个人基本上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并不是简单的隐姓埋名就可以的。

(如果生在乱世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古人又不傻,在明知道会死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跑呢?

如伍子胥,还有东汉的名士张俭。在要被逮捕前就跑了。

只不过类似满门抄斩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很难逃得了。

因为古代的满门抄斩,不是皇帝下旨,昭告天下,搞得天下人皆知后,再去抓人。

而是先派钦差去抓人,等把人控制住,全部下了大狱后,再宣布满门抄斩的旨意。

很多人说直到被抓的前一刻,都不知道自己被牵连了。

《红楼梦》中就有这种情节。

贾府被抄家前,没人知道要抄家。

钦差到了贾府后,先让人把大小门守住,不让一个人逃跑,然后才下旨抄家。

其实现在也一样。很多问题官员落马前,事先一点苗头都没有。人还在正常上班,临时通知去“开会”,然后就被双规了。单位的同事往往是几天后才知道消息。

伍子胥、张俭之所以能跑,是因为他们事先知道消息,已经知道自己会死。

楚平王的钦差抓伍子胥之前,就先说了,如果你束手就擒,大王就放了你父亲。如果你敢跑路,你爹就死定了。伍子胥又不傻,即便自己不跑,父亲也一样要死。于是他挽弓搭箭,做出鱼死网破的架势。抓他的钦差不敢上前,伍子胥这才顺势逃跑。

张俭是朝里有人事先通风报信。抓他的钦差还没到,他就跑路了。

很显然,古代大部分人都不可能有伍子胥的运气,被抓前,钦差还会先说明来意。不可能有张俭的名望(与刘表齐名),有人敢冒着被杀的风险给他报信。

没人通风报信,结果只能是被抓了。

而且,跑掉也不等于没事了。往往跑路才是噩梦的开始。

就拿伍子胥来说,逃跑后,一路被通缉,白天躲藏,晚上赶路,生病了不敢找医生,只能拖着病躯逃亡。

等好不容易逃到吴国,又由于盘缠用尽,只能以街头卖艺、乞讨为生。

为此,还留下“吹箫乞食”典故。

可以想象,要不是有人发现伍子胥才华,将他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很可能,伍子胥就惨死在了吴国的街头。

相比于伍子胥,张俭的运气好很多。

由于他为官正直,名声很好,加上他是因为得罪宦官才被通缉。很多地方豪强和老百姓都愿意冒着风险收留他。所以他没受多少磨难,朝廷也始终没抓到他。

但还是那句话,古代大部分人显然不可能有伍子胥的运气,张俭的名望。

历史上像伍子胥那样的,被奸人所害,全家仅自己一人侥幸活命,最后强势归来,还能上演逆袭的案例,少之又少。

像张俭那样的,走到哪都有人收留的,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的结局,是无人敢收留。最终要么被通缉捉获,要么惨死于街头。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逃亡期间,难道不能隐姓埋名,找块荒地自耕自种,过一辈子?

这种情况是可以的。比如明朝灭亡后,崇祯皇帝第四子朱慈照便化名王士元,在江南隐姓埋名几十年。直到康熙四十七年,才被清廷抓捕后处死。

但隐姓埋名,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

太平盛世,一个逃犯跑到乡下,根本没法隐姓埋名。这倒不是说没土地就没法活。而是古代也有户籍管理制度,如保甲制。

乡下保长隔三差四会上门检查,陌生人根本无处遁形。一旦被保长发现,大概率会被扭送到县衙领赏钱。到最后还是个死。

就像商鞅一样,逃到边关,没有凭证,没人敢收留。走投无路,最后只能回去送死。

千万不要想着自己生存能力强,可以跑去深山老林里当野人。有时候,深山野林的恶劣自然环境,猛兽毒虫,会比官府更凶残。一个人钻深山野林,与找死无异。

乱世时期,朝廷的控制力下降,村里来了通缉犯,保长倒是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当没看到。

但乱世时期,礼崩乐坏,没了朝廷的法律法规限制。人心难测,日子会更难过。

毕竟,逃犯都是黑户。在乱世代做一名黑户的下场,大概率会被歹人奴役。男的被拐去做奴隶,女的被逼良为娼。

这种日子,比死还难受。还不如死了算了。

当然,如果舍得一身剐。落草为寇其实也是一个出路。

如果组织能力强,有领袖气质,能拉起一直队伍,这就更是一条出路了。

古代流民多,由于基本都是黑户,害怕被人欺负和奴役。往往喜欢抱团。

加入他们,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往类似悬崖村一类的地方钻,就是地头蛇了。官府见了也没辙。

但落草为寇也有风险。就像《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坐上梁山之主的位置,却因为本事不足,最后落个惨死下场。




古代满门抄斩,为何不偷偷跑掉?别说偷偷跑,就是让他跑都不敢。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官与民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哪怕是他要抓你砍头,你也得跪下来谢谢青天大老爷。只要看到黄马褂,尚方宝剑,哪怕是一把破扇子,都可以让别人下跪。只要是官府的东西,就有特定的权威。只要你动一下,莫须有的罪名就给你扣上了,藐视本官,藐视朝廷,藐视钦差大臣,甚至是藐视皇上。随便一条都可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一个令牌丢在地上脑袋瓜就得搬家。在这种大环境下,官府对其他人可以说是血脉压制。跑啥啊,见到都已经呆如木鸡了。


假如几个官兵去抓某家人回去复命,那时候信息不通。一家老小在家,看到官兵到访也不明就里。官兵还没进院子,一家老小就已经齐刷刷的跪在那里。不管自己是不是有罪,都要跪在那里等候发落,根本就没有逃跑的想法。带走的时候也是老老实实的,走的比官兵还快。哪怕是到了最后关头,也只是大喊;草民是冤枉的!


如果说这家人的其中一个不在家,这个人基本上就没事了。那时候想要躲掉官府的追捕,可以说轻轻松松。只是很多人被影视剧情节给骗了,过去要抓一个人简直是太难了。那时候地广人稀,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行了。逃荒的人那么多,谁也不知道谁。


有些人说过去也有户籍制度,但是有几个是真的。大多数都是假的,过去又没办法查证。很多人地主都不给自己的长工上报,人口越多缴税越多,傻啊!有人来检查就躲起来,鬼都不知道。


就拿六七十年代,很多人举家搬迁。根本就没有国家的统一调配,自己想去那个农村都可以。只要有人接受就行,别人也不会调查。那时候湖广填四川,很多人都是随便跑来跑去。不仅无条件接受,还有房子住。


哪怕是八十年代,很多犯人都抓不到。那时候的户籍制度已经很完善了,但是一样没办法。主要是信息不通,不知道这个人是什么人。假如一个面目和善的人突然跑到一户偏僻的老百姓家里,声称自己父母都不在了。想给在他家暂住一段时间,给他做农活不要一分工钱。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接受,得一个免费的劳动力,换谁都一样。


如果他一直老老实实的在农户家里做事,年长日久说不定就当上门女婿了。等到年纪大了,样子也变了,口音也变了。一切都顺理成章了,一辈子很快就过了。


过去为什么敌人的机动部队都追不到游击队,八路军,还是一样的消息不灵通,哪怕是有地主通风报信。等到口信传到敌人那里,我们又跑了几十里了。有时候和敌人只隔一条沟,大家藏起来就没事了。等敌人走远了,立马一个回马枪就躲开了。


如果是现在就截然不同了,别说一群人,就是一个人不管你躲在哪里?只要别人想抓你,你就插翅难逃。说白了,信息决定一切。




但凡古代王朝下了“满门抄斩”的命令,当事人基本跑不掉,除非个别特殊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

那时没有身份证的限制,也没有网络,跑到哪个大山里,过与世无争的日子,或者跑到边陲小镇,隐姓埋名,岂不是很好?

事实上,这都是读者朋友们的自我想象,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一、为什么满门抄斩的人,没有偷偷跑掉?


1、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达后,大多没有逃跑的时间

我们分析一下,犯了什么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主要有这么几项:1、谋反,2、对抗皇权,3、疑似谋反。

刑部主要干什么?审犯人。

而下“满门抄斩”的命令,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或者皇宫的主事人。

首先,我们说一下,如果是直接的造反,那这事简单,在抓造反人的同时,官府就会把其家属控制了,一起归结为造反团伙,如何跑?跑不掉,就等着砍头吧!

其次,对抗皇权和疑似谋反这事,当皇帝下达命令后,一定是小范围内的人知道,接下来,朝廷的鹰犬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去抓家属了。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和微信,少数知情者没法子快速通知家属,当然,也很少人有胆量去通知,毕竟,速度不见得比朝廷快,而且风险太大了。

于是,一个神奇的画面出现了,家属们看到家人被“请去喝茶”,或者看到家人去上班了,在家里焦急地等着,但谁能想到,等来的却是朝廷的鹰犬呢?

满门抄斩,大多数家属是提前想不到的。


所以,满门抄斩,家人不跑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情况,不知道自己要被杀。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提前知道自己要被砍头,还能不跑的,一百个里面出不了一个人。

我们看两个例子。

(1)、

东汉末年,曹操要杀孔融,派人去抓孔融。孔融看情况不对,求情差人,不要抓自己的儿子们。

结果不满十岁的儿子说话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话音未落,又一波差人来了,专门抓孔融的儿子们。

这说明,人家要满门抄斩,一定是快速行动的。

(2)、


明初,朱棣篡权后,在朝堂,对反对自己的官员大开杀戒。

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方孝孺。

起初,朱棣没有想着要诛九族,但方孝孺的表现实在太激烈了,言称“诛杀十族又如何”?

于是乎,方孝孺被诛九族,还带上了第十族“学生”。

方孝孺的家族人,谁能想到朱棣会大开杀戒呢?

至于方孝孺的学生们,更不会想到老师会影响到自己。

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满门抄斩时,被牵连的人无法幸免于难。

2、古代的追捕技术并不落后,偷偷逃跑不易

在古代,如果要满门抄斩,分两种清况。

第一种情况,满门抄斩的人,家属都在京城。

这个最好抓了,命令一下,城门一关,往哪里逃?

就算提前知道一些情况,也不容易逃掉。

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在城外,或者不在京城。

那么,朝廷的八百里快骑风驰电掣般出动,命令会快速到达地方官府那里,地方官府马上会出动人马,去抓要犯家属。

试想,那个年代,要论效率,皇家的效率一定是第一位的。



如果,守城的疏忽了,要犯家属出了城。或者,家属得到消息后,没有任何犹豫,快速出了门,官府人员扑了个空。

那么,抓捕文书,或者叫“通缉令”,马上全国张贴。

这文书一贴,在逃人员,真的是太难了,除非提前进了深山老林,否则,为了得到悬赏的人一定会排长队揭发的。

可想而知,在古代,如果判了满门抄斩,能够完全逃跑真的是太难了。

3、很多没有偷偷逃掉的,大多心存侥幸


买彩票的人,都觉得自己能中。而被雷劈,很多人认为轮不到自己头上。

这就是人的侥幸心理。其实,几率差不多大。

一些被满门抄斩的人,在朝廷人员到来之前,就算得知了一些消息,也大多都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逃过一劫,认为消息不实。

因为这样的心理存在,导致,被斩杀的概率更高。

以上,就是满门抄斩,为何人们不偷偷跑掉的三个原因。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家属没有生存的可能?

并不是,也有逃生成功的。

二、能逃生成功的,大多是这三类人

别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警方也没有十全的把握,抓住所有犯了大罪的人。

所以,就算是判了满门抄斩之罪,照样有人逃生成功。


第一类人,此种人有着超级预判性,发现情况不对,早做打算,在家人被判之前,就已经远走高飞了。

这种人非常智慧。

说到预判,我们说个例子,水浒中的王进,和林冲一样,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在看到高俅上任后,因为父亲的旧仇,开始来回找事。

于是,王进一边示弱,一边带着母亲远走高飞了。

这就是提前的预判很成功,而林冲的预判很不成功,最后,家破了,老婆也丢了,自己被迫上了梁山。

第二类人,就是事情发生时,在外地办事的。

这种人,纯粹是运气好,躲过了官府的第一时间的抓人。

后面,但凡不傻,此人一定会得知家里的消息,从而成功避难。

这种就是在无心之间,获得了生存机会。但,之后必须隐姓埋名。

第三类人,就是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能够快速放弃所有,马上出门的。

很多人被抓,是因为牵挂的太多,是因为不利落,准备时间长,想要拿的东西多。

如果能有内幕,能有提前的消息通知,能快速放弃幻想,快速出门,获得生存的几率也是有的。


总而言之,在古代判了满门抄斩后,大多会被官府成功斩杀,因为,朝廷下了命令后,速度很快,而且追捕手段很多,当事人又大多心存侥幸。

被判满门抄斩的,只有极少数才会逃跑成功,要么运气好,要么智慧实在是高。

再无其它!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夷三族”、“诛九族”、“满门抄斩”等恐怖的词语。一个人如果被“满门抄斩”、“夷三族”,家里也就几乎没有人可以生存。

中国历史上,不少历史人物都曾经被灭族。韩信、彭越等人被诛杀之后,又被诛灭三族。窦婴被诛杀之后,满门都被抄斩。汉武帝时期,不少大臣被“满门抄斩”或者“诛灭三族”,最后汉武帝又灭了自己儿子三族。

隋唐之后,不少历史名人被诛灭九族,甚至被灭十族。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诛连者达到几万人。明成祖时期,方孝孺破天荒地被诛杀十族。

古代没有“天眼”,更没有大数据监控,甚至连照片都没有。古代人出行不需要身份证和健康码,也没有办法制造二代身份证。一个人可以轻松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甚至改头换面成为另一个人。

古代想隐匿一个人并不困难,想逃到天涯海角也不困难。古代遭遇满门抄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引颈就戮。那么某个人遭遇满门抄斩的时候,他的家人为什么不偷偷地逃走,或者改变身份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古人面对“满门抄斩”的时候,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逃跑,更想为家族留下一点血脉。有些古人满门被斩杀的时候,经过各种办法也曾经留下一些血脉,最终有些漏网之鱼。

韩信被斩杀之后,又被诛灭三族。据说,韩信的后代并没有全部被杀死。萧何出于愧疚,偷偷藏起了韩信的一个后代。韩信的这个后代后来逃到了南越一带,改姓韦。有些韦姓人士认为自己是韩信的后代。

功臣铲平吕氏的时候,吕氏并没有被斩尽杀绝。吕泽的一个后代有幸逃出生天,最后这个后代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吕光。吕光后来建立了后凉。如果说韩信的后代改姓韦只是传说,吕光则是货真价实的吕氏后代。

古代科技相对落后,罪人的家属一旦逃出生天,有很大几率逃过一劫。如果是孩子,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孩长大之后,相貌发生变化,可以相对容易地洗白。古代也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长时间追捕一名囚犯。

虽然,囚犯的家属可以逃出生天,但是大多数人根本无法逃走,绝大部分家属只能等着被杀,最终落个了全家被斩杀的悲惨命运。

古代有残酷的连坐制度,家人和族人都在连坐范围之内。一旦有重大罪犯,他的家人和族人都在连坐范围之内,也有可能在诛杀范围之内。这些人都是朝廷重点“关注”的对象。

皇帝决定将某个历史人物斩尽杀绝的时候,往往会先把这个人的家属全部控制或者监视起来。一旦判决将其满门抄斩,相关人员会立即将犯人家属抓起来,来个一网打尽。这些家属一个都跑不掉,都会成为砧板上的肉。

古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太方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犯人被审判的过程往往都是机密,外人很难知道审判的具体结果。审判结果公诸于众之后,传播需要一段时间,传到罪犯家属的耳朵中也需要一段时间。

既然罪犯被判满门抄斩,官府或者朝廷必然会防止罪犯家属逃往。往往伴随着审判结果而来的不是立即公诸于众,而是捕快或者军队先到罪犯家中将其家属控制,最后一一斩杀。当这些家属知道审判结果的时候,已经很难再逃跑。

即使家属们提前知道了宣判结果,也很难逃出生天。古代时期,被满门抄斩的人往往不是一般人,要么罪大恶极,要么位高权重。这些人往往都住在城市中,逃出城池需要经过城门。

家属出逃之时,需要经过城门口。一旦有罪犯被判处满门抄斩,城门一定是重点防卫的地方。城门一旦关闭或者重点关注,罪犯的家属很难逃出城,最终也会被官兵或者捕快瓮中捉鳖。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户籍制度、天眼系统、指纹系统等,却也有严密的制度控制老百姓。城市里面有严格的保甲制度,农村也有相应的里甲制度等。古代基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设有啬夫、亭长、里正、甲首、里长等职位。

明朝时期,王守仁创立了十家牌法,要求每十家为一牌,设立牌长一名,十家轮流当牌长。牌长负责每天沿门按牌查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立即向官府报告。

基层的什伍、保甲还有相互监督的功效,也有连坐的可能。在秦朝时期,一家犯罪如果其他家庭不检举或者窝藏隐匿,按照同罪处理。一旦某一家被判满门抄斩,其他家庭可能早就已经检举或者将其控制起来。

严格的基层控制加上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人口流动非常困难。一旦没有户籍,就只能到山里打猎或者当盲流。这些人逃到其他村庄或者城市,就成了“陌生人”,可能刚刚到别的村庄,就被别人告发。

一旦被官府盘查,可能就会将海捕文书和画像翻出来对比,最后可能还是不能幸免于难。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幸逃出升天,可能还是需要想办法先把身份洗白,或者出逃一段时间,亦或者落草为寇等。

满门抄斩是非常残忍的一种处罚,也非常不符合法律精神。进入近代之后,各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也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连坐制度逐渐被各国摒弃。罪犯被满门抄斩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完全没有。




古代被判满门抄斩,在没被抓到之前肯定会想办法逃跑,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怕死,但是跑掉的概率几乎为零。

一般什么犯人会被判“满门抄斩”?

被判“满门抄斩”的人绝对是重罪中的重罪,再往上就是“株连九族”。就拿清朝来说,“凡谋反,谋大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父子及祖孙”,可以说串逆谋反绝对会被满门抄斩。因此,在古代如果你没有兵权,想谋反无疑是“飞蛾扑火”。

除了谋反外,卖国求荣、谋杀皇室宗亲、抢夺军饷、抢夺皇粮也是重罪,很可能要被“满门抄斩”。像奸淫掳掠、盗墓、放火,可能会被判杀头罪。

古代被判满门抄斩,为什么犯人很难逃跑?

1、古代消息闭塞,根本来不及逃跑

古代没有电话,信息几乎要靠人或者信鸽传递。一般被判满门抄斩都是抓到其中一个或者一部分主犯的情况下,由皇帝在朝廷宣布涉案人满门抄斩,这些犯人的家属很可能不知情,当家人被抓住时可能还不知道情况,根本来不及逃跑。

也就是说事先可能根本不知道要被诛杀,等知道的时候都是被官兵围起来的时候。如果能事先提前知道,肯定都会想办法出逃。

2、一般被满门抄斩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古代被判满门抄斩的人很少是农民,绝大多数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这些人生活在哪?当然在闹市!城市不同于农村,城门有官兵层层设防,根本出不了城。

3、古人非常重视孝道

一个人可能相对好逃,但是一家人怎么逃?古代人都是把孝道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自己跑了父母跑不了,一家人跑的话目标太大,肯定分分钟钟被抓回来。

4、很多人可能想到躲到深山老林,那我只能说除非你是“武松”

古代的山林根本不是现在的山林,古代的山林野生动物非常的多,可以说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除非你有武松打虎的本领,否则要想在深山里存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抛开各种猛兽不说,这些人原本非富即贵,野外生存能力几乎没有,单单吃穿就很难解决,在野外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

5、很多人可能想到躲到陌生的城镇或者投亲靠友

对于处于满门抄斩的罪人,如果逃跑了,附近的城镇肯定会张贴出很多告示,想要逃到周边城镇,无疑比登天还难。古代要想通缉某个人,首先会判断你大概在什么地方,然后整个城镇、包括农村都会进入防备状态,只要发现生面孔又拿不出证明,或者一听你的口音是外地人,就可能会被抓起来。

很多人可能想到投亲靠友。对于这种罪犯,包庇绝对会被受牵连,肯定没有人敢收留你。其次,这种罪犯一旦逃跑,官府肯定会重金悬赏奖励举报的人,就算别人愿意收留你,你也不会安心!

再次,在古代如果去较远的地方探亲访友或者经商,都必须到官府处开路引,有了路引才能通过层层的盘查点。在路上如果遇到官兵巡查,那无疑是自寻死路。

6、可能很多人想到去寺庙出家

在古代,寺庙是一个清净之地,一般看破红尘的人都会去寺庙出家。但是,事实上想要出家也要在官府处申请渡牒,有了这个才能免丁口税,而一般的寺庙也会核实对方身份后才会允许出家,一般对于来历不明的人寺庙是不会收留的。

7、可能很多人想到落草为寇

沦落到落草为寇的人一般都是“大奸大恶”之人,这些人都是亡命徒,他们凭什么收留你,除非你有过人的本事,否则绝对是“狼入虎口”,要面临的风险很大。

蝼蚁尚且偷生,虽然古代重罪犯人很难逃跑,但是肯定也有逃走的,这毕竟是少数,不过谁会说自己是逃犯呢?

总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朝廷(不是地方政府)想要抓人,是很难跑掉的。对于判了满门抄斩的重犯来说,根本不敢在外人面前露面,再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想要逃跑无疑比登天还难。




事实上,在古代想要真正做到满门抄斩,不留一人,是很难的。总会有人因各种原因躲过抄斩,进而隐姓埋名,流落在外。

比如家中有些人在满门抄斩命令下达时正在外地,如果他可以及时得到消息,这样便可侥幸逃脱。再比如,有些家族自知罪责难逃,恐怕今后难免满门抄斩的命运,便可提前将家中妻子休掉,然后赶回娘家,顺便可以把孩子和嫁妆都带走,这样就可隐匿一部分财产,为家族东山再起留下一线生机。另外,嫁出去的女儿也不算在内。

除此之外,想要躲过满门抄斩,其实挺难的,可能性几乎为0。


首先,皇帝下达抄斩命令一般都是蓄谋已久且极其突然。可能有的人早晨还去上朝了,或是被皇帝召见,结果当场就被关押,皇帝随即下令抄斩,有关部门马上就会带人将府上团团围住,朝廷内外又不通消息,作为家人很难做好逃生的预备,就被关押了。

如果皇帝要抓外省文武官员,也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千里送圣旨过去,一般都是找个借口把人宣到京城,然后在京城直接扣押。古代官员赴外任,家人也未必随行,极有可能就住在京城,这时也可同步进行,一并扣押。


其次,即便有漏网之鱼,只要你还在城里,就很难逃脱。皇帝既然已经决定要满门抄斩,势必早就对该家族成员进行了摸底,比如有多少家庭成员,几个儿子几个女儿几个兄弟姐妹,甚至有几个妾室几个丫鬟几个小厮,都会先登记在册,然后再按册锁拿,这就已经杜绝了有漏网之鱼的可能性。

如果真有漏网之鱼,城内的巡防部门会立即展开搜捕,画影图形,悬赏缉拿。尤其是在城门,城防的官兵会加强戒备,逐一检查进出城门者,甚至会直接宣布紧闭城门,瓮中捉鳖。而且古代的城市都有宵禁,就是晚上不允许民众出门,并且有兵丁衙役来回巡查,昼伏夜出的人多半有问题,一经发现就会严惩,所以想趁黑夜摸出城去,可能性也很小。


再次,就算有人极其幸运,逃出城去,以为就可以逃之夭夭了,但其实出了城更是寸步难行。

古代虽然没有今天那么先进和完善的控制流动人口的技术,但也有一些方法。中国古代本来人口流动性就差,有人要是想出去,官方会给开具路引,官员赴外任有公文印信,士子科举或是游学也有县学开具的证明,商人外出经商也需提供家族开具的证明,保甲和县衙要盖章确认。路引的作用很强大,到了一个新地方,打尖住店也好,留宿亲友家中也罢,就必须要出具路引。逃犯自然没有路引,所以想去有人烟的地方躲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比登天还难。

所以,想隐姓埋名到乡村生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都说乡村天高皇帝远,皇权不下县,但乡村都是宗族聚居,偶然跳出来一个外人,大家会十分怀疑你的身份,村里人都说不清你和他们有什么亲戚或是朋友关系,你又没有路引之类的证明,黑户一个。宗族的头目也就是乡绅都跟基层官吏通着消息,就直接把你扭送官府了。


还有人说出家可不可以?基本上不太可能。古代跟今天一样,对宗教场所和出家人也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真正的出家人,官方会备案并发给度牒,有度牒就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还可以享受免税等特权。所以,古代对度牒的发放很慎重,并不是谁都有资格获得度牒。没有度牒的出家人,就只能做游方僧道了。一般来说,游方僧道到哪里去,哪里的人就会很警惕。因为大家都知道,游方僧道游离在官方体制之外,极有可能来路不正,甚至会施妖法。所以,如果作为逃犯的你扮作一个游方僧道到处化缘为生,最后的结局不是被老百姓拒之门外,就是被官府抓去盘问,最后暴露身份,还是个死。

那么,逃到荒无人烟的山里去躲着可以吗?理论上讲可以。但大山深处,荒郊野岭,野兽横行,凶险异常,想靠个人的力量存活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重要的是,君主专制时代,君权神授是当时人都认同的观念,皇帝的命令不仅是国家强制力的一种体现,更带有神谕的性质。作为臣民只有接受和臣服的份儿,哪里还有怀疑和反抗的心思呢?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做臣子的面对皇帝下达的满门抄斩的命令,也只能认命,然后叩谢天恩,别无他法。




1390年,明朝第一权臣,76岁李善长连同子女70余人,一起被朱元璋斩首,而作为曾经一人之下的大臣,尽管李善长手持免死金牌,仍然没有逃过被满门抄斩的命运,整个家族连一个活口都没剩下。

那么为何权倾朝野的李善长,不想办法让自己的家眷偷偷跑掉呢?古代的满门抄斩真的无法抗拒吗?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什么是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是古代对臣子最严厉的惩罚之一,满门就是指犯人全家(包括家奴),抄就是抄家,并没收全部财产,斩就是斩首,一般只有犯下“十恶不赦”这样的大罪才会被满门抄斩。

满门抄斩的范围非常大,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不过通常是不会诛杀女眷的,而是让她们充当官奴。另外,满门抄斩的范围要小一点,相比于动辄斩首上千人的诛九族,满门抄斩牵连的人要少很多。

那么,满门抄斩真的能跑掉吗?

在古代,如果一个家族被判满门抄斩,那么这个家族是很难摆脱这个悲惨宿命的,即便古代的消息没有现代这么灵通,但是逃跑的难度也非常大,具体有以下4点。

1.在抄家之前,整个家族就被官府控制住了

在古代,很少有人会逃过满门抄斩的惩罚,因为还不等你知道消息逃跑,抄家的人就已经杀上门来了,因为在古代当官,文官一旦做大了,家属是要搬进京城生活的,而且皇帝还会根据官品大小,赏赐官员面积不一样的宅子。

这么做明面上是奖励臣子,实际上却是一种制约,为的就是防止大臣以下犯上,毕竟直系亲属都搬了过来,要满门抄斩,谁也跑不掉。尤其是武将,一旦出去打仗,其家眷必定留下当人质,为的就是防止武将谋逆。

很多人都看过《水浒传》,里面描述宋江劝降武将的情节就是这个流程,一些被梁山泊生擒的武将,宋江都会极力挽留,而这时武将们都会找个说辞,说自己的家眷在某某地方,实在无法与宋大哥某事。

但这时候宋江就会大义凛然让武将放心,说你全家老小都在都上山了,你可以放心了,其实这句活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你要不投降,你的全家就会被我“咔嚓”了。

2.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人很难逃离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人也是有身份证的,而古代那些潜逃的人,就会成为“黑户”,要知道古代对“黑户”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旦被抓就要成为奴役,尤其是在太平时节,根本没法跑。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保甲制度”,未经允许是不让普通人离开居住地的,擅自离开就会被判为“逃户”,而满门抄斩的对象更是如此。

就算一个被判满门抄斩的人侥幸逃走了,但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保长隔三差五的登门核实身份,询问这个人姓甚名谁、多大年纪、从哪里来有到哪里去,一旦稍有纰漏,就会被官府缉拿,根本逃不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有那种被权臣所害,满门抄斩后逃得一命的主人公,最后还会靠着顽强的运气,上演王者归来的桥段,但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犯人在逃跑的途中就会被捕快抓住了,这才是常规的结局。

3.满门抄斩的信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所以根本没有机会逃掉

皇帝下达的满门抄斩信息是不会让人轻易知道的,因为皇帝下达的命令都是非常快的,甚至为了效率,还会使用飞鸽传书。比如李善长,在被抄家之前完全没有任何消息流漏出来。

要知道李善长可是明朝的文官领袖,这样的势力,哪怕提前一小会知道信息,也不会全族被灭。而且办理抄家的人员,还极其讲求效率,他们会使用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兵分3路;一路负责从皇帝这里接圣旨,一路直接包围犯人的家,并宣布满门抄斩,根本不给反应的时间,剩下一路则关闭所有城门,防止犯人出逃。

可以说面对这种局面,除了身处外地之人,任何人都插翅难飞,毕竟古代是没有互联网的,信息极其闭塞。比如《水浒传》中的霹雳火秦明,在被生擒后,被宋江留在梁山泊过了一夜,结果宋江利用这个时间差,找人假扮秦明到处抢掠。等到秦明第二天走回城后发现家眷已被杀了,所以只能返回梁山投降宋江,想想看也是十分可悲的。

4.古代交通不便,而且没有路引寸步难行

古代交通极其不便,未开发的地方难以行走,而且最重要的是,古代去往别处是需要路引的,比如明朝就规定,只要离开家乡超过100里的,就要使用路引,否则不予通过。而且路引的办理流畅十分繁琐,时间也很长,还要标注姓名、来往时间等,短时间根本办不下来。

此外,路引还是一次性的东西,用过一次便作废了,也不能延期使用,而且路引的设计也十分详细,上面还包括身高相貌等各种体态特征,根本无法冒名顶替,而且没有路引根本没有人会收留,毕竟住客栈也是需要身份的。

因为贸然收留,被发现后是要承担连坐罪名的,比如秦朝的商鞅,他在被秦国贵族追捕的时候,想去百姓家借宿,结果人家不答应,就是因为怕商鞅设计的连坐制度,从此可以看出那些满门抄斩的人想要逃跑是多么的困难。

那么,在古代被满门抄斩的家族还会有幸存者吗?

凡事都有例外,被满门抄斩的家族中,还是有极个别的幸运儿能侥幸逃掉的,比如事发时家族中的某一个人正好在外地,或有人武艺高强,在官兵的围追堵截下硬闯出去,虽然概率不大,但是可能性还是有一点的,那么这些跑出去的人会怎么呢?

1.隐姓埋名

因为古代的户籍制度很完善,所以被通缉的人只能到无人烟的地方生活,只有这样才幸免于难,毕竟每个被通缉的犯人都是有赏金的。据说,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人在家族被判满门抄斩后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后代吴应麟。

当时清朝建立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成为封疆大吏,然而面对势力庞大的吴家,康熙动了撤藩的念头。于是吴三桂便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直接称帝,而这么做的结果,直接导致吴三桂在京城的长子被康熙处死。

不过吴三桂却未曾心软,而是摆出与清朝决一死战的架势,不过最终还是输了,而失败后的吴家,被康熙皇帝下令满门抄斩,不过吴三桂的长孙吴世璠为了给家族留下一条血脉,便让其子吴应麟隐姓埋名,躲了起来,据说还真的躲过了清军的追捕。

2.落草为寇

除了隐姓埋名,躲进深山外,落草为寇对古代的犯人也是一个选择,毕竟躲在廖无人烟的地方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在古代被判定满门抄斩的家族基本上都是豪门望族,让其与世隔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能逃脱满门抄斩宿命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点本事的,至少身上的武艺得过关,甚至有些人还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战斗才能,所以落草为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要知道,古代有些地区是非常闭塞的,交通也不便利,尤其是一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官兵根本不愿意去,这就给了山贼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拦路打劫可是他们的强项,而且凭此抢来金山银山,还过一段相对“奢侈”的生活。如果实在不行还能加入丐帮,这也是一条出路,毕竟能生存下去比什么都强。

3.出家为僧

其实除了隐姓埋名和落草为寇外,还有一个不错的选项那就是出家为僧,这条路是可以走的,不过古代僧人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必须要有朝廷发放的度牒才能成为僧人,要不然就是“假和尚”,而且那些没有度牒的假和尚,是没有寺庙能收留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因为古代的度牒也是可以买的,虽然价格昂贵,但只要花钱就能买得到,所以很多达官贵人为了防止意外,都会准备几个度牒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古代的和尚也是可以冒充的,比如武松就冒充过和尚,被称为行者武松,只不过类似武松这种存在,一旦碰到北宋的官兵就会被搜查,时不时就会露馅,所以风险性极大。

只不过武松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所以即便他被北宋的官兵查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其他人可就不好说了。此外,实在不行还可以出逃到塞外,毕竟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极其落后,塞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

在古代满门抄斩是一项极其严重的判罚,但求生是人类的本能,面对这种惩罚,所有人都会想办法逃走,只不过古代的户籍制度让他们无处可逃,而且满门抄斩的信息也不会让人提前知道,只有等官兵抄家的时候才会知道,所以被判满门抄斩是很难逃掉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满门   度牒   明朝   古代   都会   隐姓埋名   官府   犯人   朝廷   官兵   侥幸   家属   皇帝   消息   地方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