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以前见到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温柔的女孩,说话轻声细语,做事不急不躁。可自从有了孩子,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又看到孩子那么“不争气”,就没那么淡定了,时常火冒三丈,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问我:“妈妈为什么总是喜欢生气呢?”我无言以对。我的不淡定, 我的吼叫,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了家庭和谐,更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孩子,我在努力改变,决心做回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

1.放平心态,放下功利,对自己如此,对孩子亦如此。

在外工作时,总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做的更好,于是拼命的干,结果不一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有了情绪,而往往又把情绪带回了家,把火烧在孩子身上了。看待孩子时,总觉得自己家孩子很棒,期待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谁知,期望值越高,失望最大,对孩子越来越不满了。一旦孩子有什么不当的行为,便火山爆发,对孩子又吼又叫。

其实这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功利心太强。工作你够努力就好。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你希望他是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放平心态,放下功利,你不是天才,孩子也不是天才,积极向上,努力向前,就是最好的。

2.多出门走走,多与知心朋友交流,放松心情。

大自然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悦。没事就走出门去,走进自然,看看外面的小花野草,蓝天白云,飞瀑流泉。在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有空还可以到朋友家串串门,或者约朋友一起小聚,大家天南海北地胡聊闲扯。哦,你会明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焦虑,你家的孩子并不是最差的,你的工作表现还是很优秀的。人生就是这样,总羡慕别人的好,殊不知别人背后的辛酸。懂得这些,你的心中可能就会多些宽容和大度,你就没那么焦虑了。

3.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育儿水平。

读书使人明理,学习使人心明。我在这个暑假期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暖暖妈的《哪个女人天生会当妈?》、赵雨林的《让爱更智慧》、美国的家教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育儿书籍,还有一些我的专业书籍。读了这些书让我豁然开朗,更懂得了孩子,更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没那么苛刻了。

同时,我参加了头条妈妈写作班,写文章,做问答,与妈妈们分享、交流育儿经验,乐此不疲,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育儿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育儿水平。

4.心疼自己,适当买买买,装扮自己,装点心情。

女人应该会心疼自己。家务活总是干不完,那就让生活简单些,该扔的扔,该舍的舍。以前总为家务活跟老公吵架,现在我学会给自己放假,休息一天半天,去饭馆吃饭,去朋友家走走。你会发现,一天不干家务活,家还是那个家,丝毫不影响生活质量。

以前,我总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买衣服,显得很寒碜,心情也不好。现在,我知道对自己好点,适时给自己添置几件好衣裳,装扮一下自己,人美美的,心情也美美的。

我觉得自己在回归做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你也试试吧!




我可以说特别“幸运”,因为我的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方式就是大吼大叫,我深深的体会到做为孩子那种内心深处的反感以及不被尊重的挫败感,她对我的爱转化成各种焦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所以我从怀孕开始,就不停的学习育儿知识和理念,发誓绝对不对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情!

当然,有了孩子之后,生理的变化,生活的琐事,以及孩子的各种状况,不得不承认,做一个不吼不叫不焦虑的温柔妈妈是有一定难度的。说几点切身的体会:

焦虑和愤怒源于不理解,所以父母要多学习,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洗手池前搓肥皂泡能搓一个小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帮忙把香蕉皮剥开他反而大哭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他非要让所有人坐在原来的位置,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故意在我们打电话时在旁边大喊大叫。当我们有了足够的了解和积累,你可能会明白,之前的熊孩子其实在探索新事物,他在发展自主意识,他在秩序的敏感期,或者他在寻求过度关注。进入孩子的世界,意味着以他们的角度看世界,并承认他们的能力和局限。

以尊重的方式教给孩子尊重,只有在孩子感觉好时,他们的行为才会好。

我们经常要求孩子对自己,对长辈要尊重,却经常不自觉的站在现在很高的角度命令、说教!当我们以很无理的姿态制止孩子的活动时,如果要求孩子回报以尊重的服从?当我们每天大吼大叫时,如何要求孩子好好说话?我们要经常反问自己,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行动?在纠正错误之前,先连接情感,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爱和接纳,当孩子感到被接纳,被理解,他们自然会行程合作。

运用你的幽默感,游戏力无处不在

谁说育儿一定是道理连篇,你唠叨的那些废话没人爱听。对于不收玩具的孩子,我们可以假装成吃玩具的巨人,“太好了,有这么多没回家的玩具,我可以大吃一顿了。” 然后和孩子一起拯救他的玩具。对于总是出门就让抱着的孩子,可以玩龟兔赛跑或出租车到站的游戏。发挥你的童心和幽默感,和孩子玩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冲突自然而然的化解了。

当你不小心情绪失控了,积极暂停,调节自己。

人都是情绪的动物,妈妈也不例外,当我们一不小心又发火的时候,立刻离开现场,给自己个空间释放情绪,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爆发。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可以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如何控制情绪的办法。比如:对不起,刚才妈妈没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火了,下次如果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可以想办法提醒我吗?比如我喜欢温柔妈妈,比如做个爱心的动作说:妈妈我爱你。我们和孩子一起商量个具有仪式感的动作,每次大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双方就立刻想起要冷静下来。

我和女儿之前有个小仪式,就是比划爱心的动作,后来演变成女儿直接对我说:妈妈你可以温柔点吗?在这样互相提醒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也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她做的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今天我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跟姥姥带鑫鑫去商场玩。突然小家伙要冲向男厕所,被阻止后大发脾气,赖在地上哭。姥姥觉得很丢人,生气的骂两句“不听话”走开了。我硬是把鑫鑫从地上抱起来,很火大的打了鑫鑫两下。这时,孩子的表情从发脾气的哭闹,变成了委屈的撇嘴哭。我突然想起泽爸在《转念:从命令式吼叫到亲密陪伴》里说的:

教养孩子固然重要,但请别忘了“亲子关系比教养更重要”。……每个人都有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或许知道用运动、消遣、抱怨的方式发宣泄,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达,也不知道该如何宣泄,但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只会苦恼,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哭闹的行为视为常态,而非抱怨“怎么又在哭了”,有了这个认知和心态,不管任何情境,都可以采用正面的心态去处理孩子的哭闹与失控。

于是,我把鑫鑫搂在怀里,轻抚着他的后背,嘴里念叨:对不起,妈妈不该失控打你;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但是赖地哭不好,你在妈妈怀里哭吧(泽爸语: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只有发泄情绪的方式,会不会影响到他人而已)。慢慢的,鑫鑫的情绪平复了,一场可能的我气你哭的“大战”就这样消弭了。




看到这个问题特别惭愧,今天中午就对孩子发了一顿火。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晚上要去亲戚家吃晚饭,早与孩子说好午睡要早点睡,下午早点去亲戚家。中午早早的吃好了饭,然后给孩子读了三本绘本,一起躺下来睡。到一点半时,我睡醒了发现孩子自己还在倒腾,我就有点不开心。压下火气努力让孩子睡,不是躲在被子底下说自己要睡在隧道里,就满床的乱转说自己在开船。我其实已经压不住火了,还是好好地跟孩子说,给他十分钟时间躺着不许动,不然就滚出房间去。孩子是躺好了,可是不是嘴巴动动动,就是手脚在被子里动动动。我压着火等十分钟后,把孩子丢到卧室门外,孩子这才哭了,叫着奶奶喊:“妈妈不要我了,奶奶来救命呀。”婆婆果然在楼下与孩子一唱一合的,我心理那个火呀。又把孩子拉回卧室,看着孩子一吸一吸地吸着鼻涕,我抱着他说吼他睡觉。后来又废了些力气,孩子才睡着。

孩子睡着后,我自我检讨觉得有点过了,主要是自己最近心情也不是很好,各个事情也比较多,心理就压着一股邪火,被孩子一点,就像最没招架能力的孩子发出来了。我知道自己又该去学习了,得重新修炼自己,不然与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又得破坏。




相信有很多妈妈和我曾经一样,都立誓要做个不吼不叫的妈妈,但在面对孩子种种行为时,却屡屡破功。每次破了功之后,都后悔自责不已,然后再一次的立下决心。如果你也在这个恶循环中迷茫,一定要听听我今天分享的五步法。

记录吼叫的诱因

从今天起,再次吼叫时,记录下你吼叫的瞬间吧。什么时间?你冲谁吼?你觉得是因为什么事情吼叫?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事让你烦恼吗?在想吼叫之前,你在做什么?孩子在做什么?孩子是饿了?渴了?困了吗?在此之前你有什么身体上的征兆吗?你能怎样做的更好一些?

为什么要整理这些?因为在整理这些诱因时,我们很反思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孩子惹的你发脾气,还是你被孩子点爆了情绪。我通过记录发现,每次我的假定因素都是因为孩子。例如,他不吃饭,我吵了他,然后他发脾气,最后我俩争吵。后来记录的表格发现,这些真的都是假定的因素,真正让我发脾气的是,我可能今天工作上有些不顺利,所以对他耐心非常少,也更不愿意陪他玩,所以在他需要陪伴时,我会觉得很烦,很烦的时候就会有些爆燥。

这个表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情绪来源,而且,也让我们在思考,下次怎样做会更好一些。

2.管理吼叫诱因

在第一步,我们记录了吼叫的诱因,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学会管理这些诱因。首先,要搞定可以搞定的诱因,假如我是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那么如何把工作做好,就是我可以搞定的诱因。把这些能搞定的诱因全部解决之后,我们还要接受一些不能改变的诱因。

哪些是不能改变的诱因?例如我儿子之前发生什么事情时,总有有些哼哼唧唧,说了很多次都不管用,后来我认识到这是我无法改变的诱因时,我就放弃了,当我再面对他哼哼唧唧时,我会告诉自己,这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我不能改变我的孩子,然后我就去做自己非常能投入的事情,例如,看小说,把注意力分散,等到我冷静之后再回归。

3.开始少些吼叫多些爱

橙色是非常能让人冷静的颜色,在家里尽量多的放置橙色物品,以此来提醒自己。我告诉儿子,妈妈想做个温柔冷静的妈妈,需要你的帮助,在我想要发脾气时,你可以用橙色物品提醒我。儿子做的非常好,我看到他拿的橙色物品,确实可以冷静一下,更重要的时,他现在发脾气,我只需拿橙色物品,他也可以很快安静下来,一举两得。

4.当你生气时,寻找温情

当我们试图通过橙色物品提醒让自己少发脾气之后,有时难免还是会破功,那这时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没有吼叫的期间都发生了什么?是不是都是一些甜蜜的记忆?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甜蜜的记忆,那就多想想孩子身上的优点,当你认为孩子身上有一个缺点时,我们就想出三个优点来,让这三个优点来把这个缺点覆盖。

5.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最后,我们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做的到,记住只有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天平向爱倾斜,因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爱里不存在任何问题,

这五步法,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认知自己的情绪来源,并不是说一点也不要有情绪,这不现实。重要的是合理的处理自己情绪,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希望这五步法也可以帮到你,让我们一起做个不吼不叫的妈妈。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单正巧:

初为人母,女性是会有一系列的不适应的。因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关系增多,原来的工作加夫妻二人加自我三条关系线,增加为六条左右,工作加夫妻二人加自我加母子关系加婆媳关系加保姆主从关系;二是生活失平衡状态,三是自我被挤压,如果这些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新妈妈就会产生失落、愤怒、恐惧,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让旁观者觉得毫无里头。

这时候该怎么做呢?

首先,丈夫要多关心体贴妻子,一下班先抱抱太太,然后夫妻手拉手到摇篮边看宝宝,接着爸爸跟宝宝亲密,让妈妈自由一会儿,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逛街、见朋友、看电影等等,还是要维持妈妈与外界的接触,周末时也可把宝宝交给保姆或祖父母带,夫妻二人一定要有共同相处的二人时光,不单独相处,不在一起创造一些美好,爱情很快就溜走了,妈妈的情绪能好吗?

当然成为母亲意味着责任重大,没孩子时可能在生活和情感上还依赖父母和丈夫,对他们有期待有要求,当你成为妈妈对外人的内心需求就该结束了,要学会自给自足,这样别人不给我们,自己内心也不会失衡。

当妈妈内心逐渐强大,才能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与相应的关注!当妈妈内心呈饥饿状态,是很难对宝宝温柔以待,所以我们还要对自己有要求,时刻以一位好母亲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修炼、完善自己,如果自己能很好的管理情绪就太棒了,暂时做不到,当自己招架不了时,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帮助成长!

还可以跟同龄的妈妈们互相取经,看那些把孩子带得很好的人,她们是怎么做的?多交流多沟通,自己会有很多的收获,带孩子会得心应手些,而且与人交流,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心胸,孩子也会有小伙伴,性格也会很好,这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严格来说,我并不认为“不吼不叫”的教育方式可以完全做到,而育儿的“焦虑”也几乎不可能完全避免。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始终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情感扰乱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爱。

是否“吼叫”,或者是否“焦虑”,只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心中内在和行为上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更美好的未来,所以首先建议您不必刻意追求某一种育儿理念,或者刻意追求修炼某种“心法”。

我们不妨先看看“啃老族”的家庭背景,也许他们的共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30年前,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啃老族”,大多数人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远不如现在的年代,每个人都鲜有选择的机会。家庭责任让几乎每个人有不曾想过依靠老人来度过一生。

30年后,“啃老族”形成了一个社会群体,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信奉的,是“上可啃老,下可啃小”。

上一辈人穷其一生积累的财富,虽然不见得能让孩子大富大贵,但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总是可以的。

近年来新闻中出现的“啃老”典型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啃老族”背后都有一对舍不得打骂的家长。

“没有底线”,就是这些家长的底线,以至于让这些啃老族敢于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任何荒唐的要求。

你可能想说,他们的父母应该把他们打出家门。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我当然也觉得你说得对。

但前提是,你得能打得过他们才行。

01
“倒”在黎明前的新员工

今年年初,为了筹备分公司,我们为基层招聘了一批年轻的新员工。

为了确保人员齐备,这次招聘是按照定编人数的1.5倍来录取的。

但是到了5月中旬分公司正式成立的时候,我手里却没有足够的人员可以调动。

隶属于我的3位新员工,只留下了1人。

别人问我原因的时候,我总是调侃地说:“被我训走了”。

不过老同事都知道,我是个不会轻易发火,也绝不会故意让人下不来台的人。没有人相信我会把人训到无法承受而离职。

但他们确实是被我训走的。

平心而论,这3个人的工作能力我都挺满意,如果放在最低的职位上,屈才。所以动了破格提拔的想法。

当然,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决定给他们的晋升之路加上一点“沉重”的东西,磨磨心性,懂得进退。

我故意让部门经理把一些容易出错,但无伤大雅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做。

显然,结果是一团糟。

尽管这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且我和他们的经理已经做好了亲眼看着他们把事情搞砸的准备。但我仍然佯装愤怒地训斥了他们一顿。

不到2天,部门经理就拿着他们的辞职信来找我签字了。

起初,我以为是犯错的内疚让他们羞于面对将来的工作,但真实的原因其实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积极。

一位新员工在事后表示:我爸妈都没这么训过我。

我立刻在他们的辞职报告上签了字,不再追问。

他们可以看得到的是,我要求他们做了主管应该做的事,他们没能完成,有怨气。而挨训,更让他们“颜面尽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经过这次有意而为之“磨难”,可以让他们获得足以在这个二线城市立足的薪水。

也许比起他们的父母,我确实严厉了些。但是他们在父母那里少挨的训,这个社会会连本带利地“补”给他们。

何谓“连本带利”?包括但不限于挨更多的训、错失更多的机会、辗转于各个岗位都郁郁不得志…

02
你愿意自己吼孩子,还是让别人“替”你吼?

5年前,我还没有孩子。在听公司的财务大姐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总是热心地为她“支招”:打!狠狠地打!

当然,这只是调侃的玩笑而已。

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小时候挨训和挨打,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我没挨过父母的打,也许是他们从小挨打挨得太多了。

但我并不能算得上幸运,因为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高频率、全方位的吼叫和训斥。

需要补充的是,我的父母都是军人,那嗓门可想而知。

我没有被他们训傻,更没有抑郁,尽管我并不是个乐观的人。

从严厉的训斥中,我很早就建立了清晰的“边界意识”,懂得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重要的是,无论父母的训斥是否有道理,我都很清楚一个问题:我更愿意被父母训斥,而不是别人。

为人父母后,我自然也希望“我的孩子只有我能训”。

挨训的滋味并不好受,但是却让我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这确实让我在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良多,比同行者更容易在煎熬中保持镇定和理性。

对于倡导对孩子“不吼不叫”的育儿理念来说,我可能是个不折不扣的反例。在我的身边,也不乏类似的反例。

但是客观地说,一个理念需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的普遍问题。反例的存在,代表原有的认知值得商榷。

如果育儿道路上的你在追求“不吼不叫”,请先客观地去思考3个问题:

  • 实施难度有多大?
  • 可行性有多强?
  • 适用面有多广?

03
“不吼不叫”,究竟能否做到?

追求对孩子“不吼不叫”,是为了抑制感性的情绪,用理性的认知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做出言行举止的规范。

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理性和感性并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对立,而是矛盾并统一的。二者的交互作用才能引导出我们对孩子的言行和态度。

那么对孩子吼叫,是理性,还是感性?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绪是感性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会受到理性的引导和约束。

认知是理性的,影响人的认识和思维,但是会因为感性而扭曲和延伸。

回想一下,每次我们脑海中闪过“以后一定要对孩子不吼不叫”的念头是什么时候?

绝大多数是在严厉训斥过孩子之后。

对孩子“吼叫”,是感性的情绪宣泄。而认识到不能对孩子吼叫,则是随着情绪的平复,混沌感性逐渐被整理为清晰感性,再过度为理性后形成的认知。

所以,这时的“醒悟”,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内疚,无助于未来情绪的修复。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情绪虽然偏感性,但它客观存在,而且经常会起到主导作用。

理论心理学(theoretical psychology)也曾对此作出过相应的解读:

美国理论心理学家罗伯特·利珀(Robert Ward Leeper,1904-1986)在他的动机唤醒理论中曾提出:“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

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情绪是否可以有效地控制,让理性成为主导呢?

理论上来说确实可以,但是实现的难度会非常大。因为这中间存在着一个不可抑制的情绪扰乱因素——对孩子的爱。

如果把“对孩子吼叫”的行为进行解析,问题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情绪心理学( emotional psychology)认为,情绪的构成包括3个层面:

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

生理层面的生理唤醒;

表达层面的外部行为。

母爱和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高度感性的情感。它会不可避免地对认知层面施加感性作用,扰乱理性的认知。与生理唤醒相互作用并反作用着,最终表现出激烈的言行。

所以,在把情绪的成分、维量、作用和认知的关系做出梳理之后,我们不难想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情绪通常会战胜认知。

那么刻意地追求“不吼不叫”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就会变成盲目的“比样学样”,毫无意义。

04
“吼叫”的边界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我们都需要承认自己会对孩子吼叫的事实。

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到一种焦虑之中:吼叫对孩子的负面作用。

破坏亲子关系、缺乏安全感、胆小懦弱、影响积极的情绪…

但是与之对立的“不吼不叫”,又会让我们纠结于其他的弊端。

脆弱、敏感、玻璃心、缺乏敬畏、娇纵过度…

“吼”与“不吼”只是意识的行为体现,这是一种有利也有弊的教育手段。那么我们如何合理地为它划定一条边界,客观地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诉求都是“希望孩子纠正自己的问题”。是否“吼叫”只是具体的交流手段。这种手段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将自己的情绪状态、孩子犯错的性质、以及训斥的方式划出清晰的界限。

  • 主观情绪的界限

1、心态是否平和

平稳的情绪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

这是跳出自己的思维,换位思考,以及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剖析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决定了你的训斥是否积极、有效的必要前提。

2、情绪是否迁怒

工作和生活都带给了每位父母无穷的压力,琐事烦心很容易让家长把其他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客观地说,这并不是心智成熟的人应该做出的事。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他人。

3、动机是否焦虑

父母的育儿焦虑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孩子能否纠正错误,与我们的焦虑无关,更不能因为焦虑而扩大批判范围。

孩子并不像父母一样,可以从一个现象推演出一个未来。那么聚焦于解决他们当下的问题,才是为将来做出的最好的准备。

  • 客观错误的界限

1、重大危险

在重大危险的面前,一次严厉的训斥胜过于无数次轻声细语的讲道理。

2、伦理道德

这是为孩子树立是非观,限定言行范围的硬标准。

虽然我们鼓励孩子释放天性自由思考,但是没有约束的自由,终归会为他带来更多的不自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人却不成才。

  • 训斥方式的界限

1、不贴标签

在孩子犯错时,给事情本身贴上“标签”,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孩子本身就对犯错感到很沮丧,这时再为事情贴上标签,会是他将来对这种事情产生抵触和逃避心理的重要原因。

2、不诋毁

孩子犯下的大多数错误都并非他们的本意。如果他们本无意犯错,那么及时、简短的训斥就足以为他敲响警钟。

如果因为自己的情绪去对孩子的其他方面进行诋毁,那么很容易打消孩子的勇气,让孩子变得懦弱。

此外,反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是不少孩子的问题。

反复犯错,意味着在孩子的认知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个时候需要用“差异化”的教育手段才能给予警醒。

所谓差异化的教育手段,是指如果之前没有因此而训斥他,那么这次狠狠地训一次。如果之前因此多次训斥,那么冷处理会是引起他重视的好方法。

05
结语:攻大磨坚,玉汝于成

回到文中提起的辞职员工。优秀的专业技能,并没有让他们获得满意的职位和收入。相反,心理承受能力的缺失,却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技能发挥。

一只脚登堂入室,另一只脚却迈不过门槛。尽管我的一只手已经伸向了他们,但却无法把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未来送到他们手中。

虽然我不能为他们将来的事业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在父母那里少挨的训,这个世界会一点不少的还给他们。

那么下一次被训斥、被吼叫,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

我不提倡一味地用语言和肢体暴力去管教孩子,同样也不主张无节制的放纵和无尽的“引导”。

被“吼叫”,是孩子挫折教育中的必修课之一。与其刻意地追求“不吼不叫”,不如学会掌握尺度,把握边界,用好吼叫这把“双刃剑”。

你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适度地赋予他的“沉重”,都将成为他成材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刃。你适度的育儿焦虑,也将始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像灯塔一般为他指引方向。


『诚言呈语』从父亲的视角解读育儿难题。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




当我们控制不好情绪的时候,就像点了把火,四处蔓延,殃及无辜。还会像蝴蝶效应一般,不好的事情一连串地跟着来。

对于孩子不吼不叫,我之间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分析这方面的问题,我总结如下:01.麻麻们感觉自己要抓狂的时候,可以找老公或闺蜜吐吐槽也是比较好的发泄方式。面对孩子的时候,控制住脾气,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孩子会如法炮制,照搬到自己身上。你怎样对孩子,孩子就怎样对别人。如果不想让孩子一生气就出现攻击行为(踢、打、咬、骂),咱们自己得先学会处理愤怒情绪,给他们做个好示范不是吗?02.当感觉自己快忍不住变身“咆哮马”时,深吸气,长呼气,一遍不够来N遍。调整呼吸有助于缓和情绪。无计可施的时候,在卧室里待上几分钟,或是出门散散步,会比你留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更合适。不过离开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离开,过多久会回来(并保证有其他家人照看)。你发现了没?你越是对孩子暴跳如雷,他越发来劲儿,或者干脆对你的大喊大叫充耳不闻。反而当我们平静下来,严肃地看着他,认真说“妈妈生气了”的时候,他倒是瞬间“懂事”了。

所以呀,不要低估孩子感受情绪的能力。你认真地说话,真实地表达感受,孩子会听进去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一直在孩子面前以合理的方式表达愤怒,那么,在他以后的生命长河中,都将以你为榜样。




我现在正在往这一步学习,焦虑其实在我目前是很少的,我对孩子的焦虑不明显,就是会有时候吼叫孩子,偶尔的时候,吼完之后会心里很难受,有时候又会因为面子不愿意去和孩子道歉!




我也想做一个不吼不叫的温柔妈妈。可,一切能如我所想吗?

说实话,我是一个新手妈妈,现在正处于有点暴躁又有点焦虑的阶段,不久前还有点产后抑郁。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怎么走出产后抑郁症。

自从生完宝宝,身边的一切都变了。有的是变好了,有的是变坏了。不过,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好好爱自己。为了宝宝,也要好好控制自己,尽可能让所有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想做一个理想中的妈妈,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起加油吧!



想要讨论更多育儿知识,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爱笑宝妈欧丹丹】。欢迎指正我的观点,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满意,请为我点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焦虑   温柔   妈妈   诱因   橙色   认知   感性   理性   情绪   家长   父母   事情   方式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