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呢?

虽然很多玉米种植户都有丰富的玉米田间管理经验,但若真的问起玉米属于什么科属的农作物,或许有些玉米种植户真不清楚。当前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多数是别人家怎么管理我就怎么管理。老农之间有句话叫做“种地看邻居家”,意思就是如果不知道种地该怎么种,就去看看临近地块儿的人怎么种,跟着邻居家学种地,没亏吃。

玉米是禾本科作物,农民常种植的禾本科作物还有小麦等其它农作物。也就是说玉米和小麦是同样科属的农作物,是不是很神奇。禾本科作物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蘖。所以从物种本身的特性来看玉米苗株出现分蘖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什么有些玉米出现分蘖有些玉米没有出现分蘖呢,这和种子稳定与否有关系,种子杂交过程改变了玉米分蘖。

玉米出现分蘖和种子品种有关系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水肥问题。玉米喜欢湿润,干旱和施肥不当都容易造成玉米分蘖严重。如果玉米地中长时间干旱,导致玉米水肥不足玉米苗株不能顺利生长,营养物质停吸收只留在在土壤表层,或者三元素肥料不均衡,或者施肥方式有问题等诸多因素,造成玉米根部的腋芽开始发育,就出现玉米分蘖。

我们本地玉米种植,小面积玉米种植户在巡查地情和苗情时如果发现玉米分蘖一般都要将其掰掉,这点儿没有人含糊,而且在掰掉玉米分蘖之后还会把保留的玉米主茎扶正把土踩实。但对于大包地户来说,百十亩地的玉米一棵一棵挨着去找分蘖就有点儿得不偿失了,关键是掰掉分蘖产量提升也不明显,不掰掉分蘖产量减产也不明显。

敲个黑板:如果任其玉米分蘖生长,就会长成人们说的玉米牙子。有人说玉米牙子长到一定程度会萎缩死亡,体内的养分会重新回流到主茎苗株上。这种话最好不要说给老农民说,老农民种植玉米讲究实效,绝对不会给玉米牙子这么费事的活法儿,一般都是将其直接掰掉完事儿。但就算掰掉玉米牙子拯救的也就是一株玉米,不掰掉玉米牙子坑害的也是一株玉米,玉米分蘖的是极小概率事件,对玉米产量来说没有影响,能掰就掰,不掰也可。




玉米丫子到底该不该掰?

从事玉米种植50年经验告诉我,想要高产必须掰!

玉米丫子到底怎么形成的?一致的回答是土地肥力过剩,气候环境影响,玉米顶尖优势弱,掖牙形成丫子。但我今天告诉大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结论,是纯理论主义者!


玉米丫子形成是玉米杂交种父母本基因决定的。举两个品种来剖析。郑单2098你把它种在多么肥沃土地上,一亩地也见不到几个丫子。良玉118你把它种在貧脊土地上,5到6个丫子也常见。所以基因是绝对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王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这看你想要什么产量,想创亩产吨斤必须掰!而种田大户几百亩,靠规模取胜是掰不过来的。你比如辽西干旱,一个玉米主干还整天打蔫,在带上5到6个丫子,它还能活吗?丫子得争去多少水份与肥源营养。靠理论吃饭的不懂之人,不要在坑农害农了!想回答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先到农村实践之后在回答吧!


本来眼疾不想多写回答,可看到错误结论遍天飞,用这种错误理论去指导农业,受损失的还是农民。






玉米分“叉子”,到底掰不掰,看完恍然大悟! 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分蘖的特点,下部萌生出“叉子”。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腋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

玉米一旦分蘖生出“叉子”,要不要掰除?正方观点: 玉米分蘖可以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更多的积累干物质;分蘖植株根系数增加,可更多的吸收土壤养分;留孽后可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分蘖产生,可削除顶端优势,控制主茎旺长;分蘖在玉米抽雄后会逐渐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最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掰除分蘖,会对植株造成伤害,在植株自我修复的过程中,病虫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加大。放任其随意生长的情况下,92-98%的分蘖在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玉米叉子,又叫芽子,术称分蘖。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叉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关于玉米叉子究竟是否该掰,对产量有否影响,近些年争论不断,主张掰或主张不掰的均有之,各说各的理。那么究竟掰不掰,这里实际上还要算个劳动力成本,如果时间宽裕,掰的益处实际上要更多些。



引起玉米出叉子的原因很多,与品种、水肥、地力、密度都有关系。一般来说,除品种影响外,种植密度小会出叉多;地力好比地力差的出叉多;播期早的比播期晚的出叉多。

玉米叉子过多,任其疯狂生长,会与主茎争夺营养,还会让玉米地里光照、通风条件变差,不利于中后期植株和籽粒的正常发育,所以大部分农民都会直接掰掉叉子。但最近也看到一项研究,不去叉子的实验玉米品种每公顷的叶面积为35610~46510平方米,而去叉子的每公顷叶面积为24690平方米,前者比后者叶面积大得多,有利于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其实,这中间要考虑的还是种植密度的问题。

如果计划掰玉米叉子的话,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时机除之。

一、苗期芽子可掰:这时候的芽子会与主茎间产生养分争夺,不利于主茎拔节和生长,可以掰除。



二、大喇叭口期时可掰掉:这期间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关键期,叉子过多会对玉米后期的生长和成粒造成不利影响,可考虑掰去。

三、后期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叉可不掰:这个时期分芽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多大影响,且留孽后可形成的叶冠层,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不掰也更有益。



总之,玉米掰叉子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是否打叉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如果少叉子的主茎长得很好,而叉子多的主茎长势不好,建议可掰掉芽子;如果种植密度较为合理,后期产量受此影响极小,大可不必理会。




玉米分叉跟品种、水肥、地力有关系。如果种植密度大就可以掰掉,密度合理就可以不管。玉米属于禾谷类作物,而分叉是禾谷类作物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玉米的生长期,玉米每个节的叶腋处都会形成一个腋芽,一般情况下,植株顶部5∼8节叶腋处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发育成果穗,靠近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叉。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叉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产生分叉的情况也比较少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玉米的顶端优势受到了抑制,玉米基部的腋芽就会形成分叉。

1 品种特性:玉米能产生分叉是由玉米品种的特性决定的。有些品种分叉性强,有些品种分叉性弱。一般情况下,玉米顶端优势强的品种产生的分叉少些,顶端优势弱的品种产生的分叉多些;密植品种分叉多些,稀植品种分叉少些。

2 密度:同一个品种,种植密度小的时候,容易发生分叉现象,种植密度大的时候,不容易发生分叉现象。

3 播种时间:同一个品种,播种早的,分叉多一些,播种晚的分叉少一些。

4 土壤肥力:玉米在苗期,如果底肥施用过多,土壤肥力比较高,且土壤湿度适宜,幼苗在生长期过于旺盛,同样对玉米的分叉有利。

5 苗期高温干旱:玉米苗期如遇到高温、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玉米的生长受到影响,顶端优势受到了抑制,而此时光照强度比较大,制造的养分比较多,从而促使植株产生较多的分叉。





玉米长出了杈子,需不需要掰除,可以根据玉米生长的时期来决定。玉米长杈子,也叫玉米“分蘖”现象,是玉米生长期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一、在玉米苗期,长出杈子来。玉米长杈子和品种、土地肥力、施肥的合理性、病虫害等因素都有一定的管理。对于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基本上不可能通过人工去掰除杈子保生长,所以就需要播种抗分蘖强的玉米品种郑单958等。

比如在种植的时候,村民们为了投简单,单一施肥,基本不施用农家肥或者充足的底肥,导致在玉米中后期生长出现脱肥的情况,而导致植株顶端生长受到抑制,就出现了根部分蘖的情况。当在玉米苗期出现了分蘖情况,就会造成主杆生长的养分被分流,自然会影响主杆快速生长,以及后期结玉米的时候,养分的集中供给。那么,势必会影响玉米的产量,所以在玉米苗期出现的分蘖情况,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最好把杈子掰除。

二、结玉米期,长杈子。到了结玉米的时候,这时候长出的杈子,可能在根部,也可能在主杆上。细心的人,就会发觉这些长了杈子的玉米结的玉米都不大。因为分蘖会吸收不少的养分,所以就影响了授粉效果,也会影响玉米后期膨大。不过,到了玉米结实期的时候,植株已经基本封行了,再去掰除杈子,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在农村里面,基本看不到中后期去掰杈子的。但是,能够掰除,肯定是最好的。

三、玉米成熟期,长出杈子。一般到了玉米结实以后,这时候长出的杈子,对于玉米生长发育基本上没什么影响,还对于玉米的发育有一定的好处。其实,到了玉米结实以后,再发杈子的几率也会减少,不过对玉米也没什么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即使长了杈子也可以不管。

总的来说,我们在种植玉米的时候,除了选择分蘖少的玉米品种,也可以定植合适的密度,科学的追肥以及人工掰除杈子,来确保玉米的茁壮生长。




问题:玉米叉是掰好还是不掰好?

答案: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人。我明确的告诉你,可以掰,掰掉有利,不掰白耗营养。

玉米叉的生理情况。玉米拔节后,分化的两个玉米幼棒。营养好的第一个习惯叫初生棒,是有效棒,营养差的一个是次生棒,有人叫做叉子,是无效棒,通常情况下不能结实成熟。若是玉米养分达到了一定的量时,两个棒同时生长发育。在营养不脱节的情况下,也会成熟。但一般情况很难达到那企状态,次生棒成熟不了。次生棒,生长还是要消耗一定量的营养,才能生存。它表面的叶绿素比较少,光合作用能力低,只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另外还要吸收利用从根部输送来的营养。这些营养不能转化成玉米籽粒,是根本不需要的,只能给初生棒带来影响。

玉米次生棒掰掉有利。所以,次生棒是多余的无效棒,对玉米整体来说,只是个废物,留着没有一点好处。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可以在玉米苗拔节分化时将玉米杆下方的一个次生棒掰掉,减少消耗营养。虽然,次生棒对影响单株产量是很少的,但对整块地来说,意义就大了。建议还是赶早掰掉,提高整体产量。

总之,玉米叉子留着只是白白消耗营养,不如趁早掰掉。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旭日东升付先,一起探讨三农问题!】




针对玉米“叉子”到底应不应该掰除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必须要掰除。具体分析如下。

玉米出“叉子”是指分蘖。玉米分蘖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禾谷类植物固有的特性之一。而玉米分蘖的时间多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期,这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

  1. 大量分蘖会造成玉米主茎营养缺少,影响正常的生长和雌雄分化,
  2. 并且不利于霸王根的生长。
  3. 并且植株枝条纵生,降低通透性。
故玉米分蘖的产生对它的生长和产量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掰除。

那么玉米分蘖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 品种。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有些品种易分蘖(如先玉335等),而有些品种不易分蘖(郑单958等)。
  2. 种植密度。 密度过小的情况下,玉米会表现出空间竞争优势,会促进分蘖。分蘖量的多少也是因品种而异。
  3. 干旱。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 玉米主茎生长受抑制,会促进分蘖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择品种是关键,并且还要保持适宜的土壤熵情。在遇到玉米分蘖后,一定要进行掰除。

上述是我的个人分析,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进行补充和评论。

谢谢点赞和关注,更多农业知识持续更新中。




大家好,我是乡村胖小娥,很高兴来跟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大家多交流。



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玉米苗长大会分蘖(玉米叉子),这个是正常的,但是很多农民朋友却会直接掰掉,因为他们认为这东西会吸收本应该给玉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认为它会造成玉米产量降低。其实这恰好相反,分蘖好处多。



玉米分蘖的好处如下:

1.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以产生更多的玉米株,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2.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玉米留蘖后形成较大叶冠层,有专业测定,留蘖比去蘖地表10厘米处土壤含水高量14.49%,留蘖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3.降低顶端优势:单株玉米长很高,但产量却很低。分蘖多的玉米长得矮粗胖,但这就是丰产的标志。

4.生殖要素的回流: 玉米成长后芽子会逐渐枯萎死亡,其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

结论:正确的选择是不要掰!掰除分蘖是种伤害,可造成虫害入侵,增加真菌感染,玉米分蘖好处多。



以上就是小娥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交流,可以关注乡村胖小娥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希望能给大家做个参考!

玉米长叉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如果玉米品种不一样所长出的叉多少也会有些差异。再一个土地肥沃与不肥沃玉米所长出叉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

玉米长出的叉到底该掰不该掰呢?这个事情就科学上来讲是不应该掰的。因为每个玉米所长出的叉越多说明地里的力量太大了,主杆已经用不尽了才促使它长出了叉子。所以说前期长叉子对主杆的生长影响不是很大,等到后期玉米叉是不会再生长的,在这个时候玉米叉所存在的养分都要行成倒流供给主杆的。从科学角度来讲不掰玉米叉的用途就在这里。如果你要把玉米叉掰了不但去掉了所储存的养分,还给玉米杆的根部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不过注意的一点就是很极个别的玉米叉子,也就是特别过旺的玉米叉子它会继续生长的,甚至叉的顶尖还会长出个小穗子。不过过旺的叉子长穗子这个情况是很少的,其余的叉子随着养分倒流给主杆后它就慢慢地干枯的。以前我的玉米田里的玉米叉子也都把它掰掉了,后来经过科学的普及已懂得了这个科学道理,我的玉米田里的玉米叉子就没有再掰了。

我的回答就这么些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叉子   腋芽   叶面积   玉米   长出   苗期   植株   养分   土壤   水分   密度   产量   生长   品种   营养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