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这就像有些优秀女孩子找对象,第一个要求,而且是不容商量的硬性要求“身高175以上,以下的一概不考虑”;虽然按这个标准,连马云也要被刷下来了。但没办法,人家就是这么要求的,人家女孩子有那个资本,不愁找不到对象。


一些公司招聘员工时,明确要求只要985或者211名校毕业生。就和上面这个女孩子找对象的例子是一样的。首先,人家有那个资本,人家公司根本不愁招不到人;其次,人家是有自己的选择权的,我就喜欢175以上的,不行吗?我就喜欢名校毕业生,不行吗?


而且名校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属于在公平赛道上,已经“胜了”一次的人。不管怎么说,高考还是比较公平的考试制度(在各个省内,只能这么说了),当年努力考上名校的,整体上还是比考上普通高校的学习能力要强一些的。


现在应聘者这么多,就像人家姑娘一样,我不设置一些条件,是个男孩我就要去相亲,那她什么都不用干了,天天去相亲时间也不够啊。所以,只能事先设置一些条件,比如“身高175以上”。这样才能使她的面试效率最高。


所以,说句残酷的话,不是一些企业招聘只要985或者211;而是你当年没有考上985或者211;同样的,你现在因为懈怠而无意中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成为你职场中的制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努力的回报可能不在眼下,而在很多年后!

世界500强经理,资深管理与培训专家,分享职场经验,携手共同成长!请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对待这个问题,我也来客观评论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意见。很多人看到身边可能很多学历较低的人自我发展,到了经理,技术骨干,总监什么的,就会说学历有什么用。也有人看到清华北大,名校的学生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的,也会说学历有什么用!我们是否就能否定学历的存在?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学历确实不能体现个人能力,但是学历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可以保证在人才挑选中出现大概率优秀人才的可能。

总的来说,从中学到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成绩的好坏学历的好低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努力的程度,自制力的强弱,学习能力的好坏等等,经过这样的筛选,必定大部分人在这方面都是优秀的。

那么对待对于学历低发展很好,学历高却发展极差的情况,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的。只是一个概率高低的问题。从事劳动,重复性机械性,低端工作的人群主要还是以低学历人群为主,而从事高端工作,工作选择性高,轻松多金,社会中高端人群里高学历还是占主要。

我们不能看到一个低学历的人发展优秀,走上人生巅峰就能否定学习,学历的存在。也不能看到名校学生流落街头,就否定学习,学历的存在。我们得清楚的认识到,1000个低学历的人中可能有10个发展的很好,而1000个高学历的人中可能有10个人不能发展的不好,换句话说可能有990个人可以发展的很好。

发展的好不好真的和个人的努力以及自我完善有很大的联系,我相信任何一个发展良好的人都是自己付出了很多汗水,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得到了更高的学历,那么他确实该受到更好的对待,所谓天道酬勤(实事求是,没有感情色彩,玻璃心的人勿喷)

个人能力是个不好量化的东西,对于刚刚大学毕业或毕业没多久的人来说,自己没有过多的经历,作品和展示,学历就成了筛选条件就是公平不过的事情了。同时随着年限的增长,学历反而会弱化,因为个人可能从谈吐经历,个人作品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学历的存在就弱化了。我们也会发现大部分公司校招会设立较高门槛,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没有过多的评判依据和维度,而社招一般学历会门槛低一些。

总得来说就像是我前天去买苹果,有便宜的有贵的,光看外形便宜的普遍长得比较畸形不好看,但是也不乏个大红亮看起来就特别好吃的。

贵的普遍外形靓丽,但是也不乏一些长得歪瓜梨枣的,应该是分货的人不小心弄进去的漏网之鱼。

我想如果我要买到比较好的苹果,便宜的估计要翻翻检检挑选很久,不如买贵一点的,虽然也有几个不好的,那么我只要不选就好了。




这很正常,不止是国企,很多公司都是这样。如同你找工作时愿意去个条件更好的公司,那些觉得自己条件还好的公司都希望找到更优秀的学生。



01.学历是个很好的筛选器

从大概率上讲,211、985的学生整体上就是强于专科生,虽然不可否定有个别专科生也很优秀,但是要把他们找出来公司的筛选成本实在太高,得不偿失。在中低端人才招聘时是买方市场,企业少、求职者多,而学历、学校、专业是很好用的筛选器,公司一般会利用这些标准先筛掉一大批不符合条件的,然后在留下的候选人里继续选。如同,求职者选公司先要看公司的规模、成立时间和发展趋势一样。根本上讲,只是一种方法,没有对错之分。

02.我们自己决定未来的命运

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它。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自己。坏消息是,如果你没出过国,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会比别人少一些机会,好消息是,人生不是一锤定音的买卖,如同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后面机会还很多。每个人生命中很多节点,在节点上的选择很重要。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那么进入社会之后,有机会靠自己证明实力,继而进入好的公司。举个例子,之前我一直认为第一学历不是本科的进不了500强,直到2015年,认识个朋友——专科、500强高管,他对我说:“还是看你做的怎么样!毕业十年之后谁在意你读的哪所学校?”

03.认知升级

积累优势积累优势是科学领域中的一种社会选择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科学研究的各种机会、对成果的奖励和资源的分配往往为某些科学家个人或科研机构所积累,其结果是导致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和权威机构的产生。社会中也有积累优势这种现象,今天你比别人强一些,明天再比别人强一些,等别人想追赶你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欢迎关注,让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虽然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语重心长的告诉你: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虽然很多家长和孩子义愤填膺的发泄不满: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历歧视,为什么不给非名校毕业生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虽然/主/管/部/门曾经下文,严禁用人单位将毕业生划分三六九等。可是,就业歧视依然如火如荼地存在着。

前一阵,网上曾经曝光,一企业HR在一档求职类节目中豪言无忌:我们只招收985、211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的简历,直接扔进垃圾桶。此言一出,全国哗然。很多人开始对这个HR口诛笔伐。其实,仔细想想,这个HR只是在不恰当的地点说了不该说的大实话而已。你痛骂也好,批判也罢,有什么意义呢?又能改变什么呢?还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吗!

站在普通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就业歧视不能容忍。可是换位思考一下,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想一想,又似乎很有道理。

一,供需关系决定。企业招聘一个岗位,来了三个985, 五个211,十个普通一本。作为企业的HR,八个人(3+5)里完全可以筛选出一个合格的人,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给十个普通一本机会呢!说句不恰当的比喻,招聘犹如选美,八个美人已经让自己眼花缭乱了,眼里哪还有普通脂粉的位置呢?

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虽然不是名校,但我的工作能力并比名校毕业生差。能力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否则也不会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句话了。但是,面对那么多优秀的名校毕业生,企业怎么可能给你一个拉出来溜溜证明自己的机会?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一个人能考上名校,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这正是企业需要的。

三,企业看重名校资源。很多用人单位为什么青睐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很厚黑的原因,那就是看重他们背后的名校资源。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很多名校毕业生,工作几年以后,都快速走上了领导岗位。即便是进入企业的学生,提拔的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脉资源。到哪儿办事,一聊天,哟,咱俩还是校友呢,能够迅速拉进关系,可能没有希望的事就能柳暗花明!

可能又会有人说,难道普通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了吗?出路当然有,还是那句话,这就跟相亲似的,要讲究门当户对。一个穷小子,整天梦想娶一个白富美,娶不上,就抱怨美女势利眼,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其实,不是美女势利眼,而是自己拎不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要想混得好,学习受点罪!如果学习上不受罪,那么将来生活就要受罪!这就是现实,不服不行!

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见过卖苹果的吗?老板有一个网格筛,把小苹果和大苹果筛分出来,大苹果一个价,小苹果一个价。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不同企业对劳动力(人才)也用人才网格筛,筛选想要的人才。不同企业设置的网格不一样罢了,优质公司只筛选985和211毕业生,是一项招聘成本低、未来风险小、预期收益大的企业行为,是不是带有歧视性?对不起,企业只算成本收益账。

有人说,学历只能代表学习成绩,并不代表综合能力,许多企业家甚至是小学毕业,为什么不给低学历者平等的挑选机会?凭什么认为名校生就比普校生厉害?这是就业歧视。大道理,人人都会讲。可是,所谓的“不平等”,从你上高中的时候已经拉开了,重点高中升学率80%以上,普通高中甚至要剃光头。普通学生高中没有人家学习好,毕业后却要求与名校生一样待遇了,这种要求也是一种“不公平”啊。公平、平等,对普通学员和名校学生,都是相互的。

现在每年应届生毕业900万,马上就要达到1000万。供大于求的市场上,由需求方说了算,企业有权制定录取标准和考察规则。这是双向选择,大学生不接受这个企业的标准,你可以选择其他企业。国家是不提倡就业歧视的,但学历标准并不在歧视之内,地区、性别、身高、相貌、年龄等等,这些条件,一般不能作为录取标准(属于禁止的歧视范围),但是精明的企业可以暗箱操作啊,所以,就业歧视防不胜防。

从企业方(需求方)的角度,优质企业只录取名校生,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性价比合算。名校生学历能力强,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进步快的可能性要大于普校生。快速学习上手,快速发挥一个合格职员的作用,对企业来说,就是成本小、收益快。

第二,名校生收益高的概率大。学习不代表能力,这句话没有错。有些人会举反例子,比如,高分低能、学习好情商低、学习好不吃苦,等等。可是你别忘了,企业招聘还有面试环节呢,专业的招聘人员会设计一系列的结构化面试题,目的就是从网格筛里,挑出那些学习好、能力也强的名校生,高分低能者在面试环节也被淘汰了。假设名校生入职五年,创造价值100万,普校生入职五年,创造价值50万,企业为何不录取名校生。

第三,企业人力资源的策略优化。行业里领先的企业,一般采取标杆式选人标准和标杆式市场价格,什么意思呢?选人,要选最好的(网格筛筛最大的苹果);工资,要给最高的(就像大苹果卖高价)。比如,行业龙头企业,薪酬待遇高于75分位,就是高于市场75%的企业。企业有权选择75分位的名校生(学历高于毕业生的75%),匹配75分位的工资水平,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形象。

第四,企业招聘策略的优化。简单来说,面对乌央乌央求职大军,招聘成本很高,招聘人员也是为了“省事”,既然对求职者都不认识、不了解,干脆就用网格筛,直接筛出985和211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与其都是“赌未来”,不如“先抓一把好牌”。

最后,总结一句。

归根到底是供求关系和薪酬价格决定的。薪酬水平领先的企业,才能吸引到985和211的名校生求职,也能留住这些名校生。薪酬水平或者性价比不高的企业,根本吸引不到名校生去应聘。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央企,薪酬水平不低、发展平台不小、事业空间广阔,但基本没有名校生去报名。大学生求职这么势利,企业招聘也势利。有条件招名校生的有权去挑学生,条件差的企业,大学生照样挑企业,扯平了。




个人认为:1.211,985本身录取的就是优质学生,加上学校软实力硬实力都较强,学生能力相应的比较拔尖。2.对于企业来说,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从学校筛选是个省时省力的方法。3.能考上985高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不差,在以后工作中,接受和适应新事物能力较强。4.国企承担着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相关研发岗位对理论知识要求高,好学校毕业生的各种条件刚好满足其需求。5.至于民企不要求,民企一般研发能力较弱,对于研发,投入和超出有时候不成正比,小的民企一般只是出于维护,运行的工作,没必要要求那么高,不过相对好的民企,主要岗位,对学历要求还是很高的比如华为。6.企业招人一般都是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假如你把清华的博士和普通人放在一起,让他们都去开挖掘机,你认为博士的才能还能体现出来吗?




这是“职业供给”与“求职机会公平性”问题。市场化前提之下的人才供给与选择、被选择,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本质原因。先别来情绪!听老鬼往下说——

一、中国最不缺大学生,大企业挑985、211毕业学都挑不完

抛开个体差异不谈(因为针对单个个体一定会有差异),单单站在概率、比率的角度而言,能够考上985、211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普遍偏高的!而且这类院校中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等,是其他非985、非211院校无法超越的。

企业用人是讲成本的,招聘的整个过程,也是讲效率、成本的!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企业直接从985、211院校招聘,不仅效率高,而且招聘到优秀人才的概率要比其他企业要大。

因为很多大企业需要的人才中,技术、科研、学术等等岗位,是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的。而985、211院校在相应学科的教学中是有优势的,且能够考入985、211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经过“高考”这个鬼门关检验的!

一方面承认,高学历、高分并不见得代表高情商、高适应能力,但是站在比例、概率的角度,他们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等等方面是更胜一筹的!

另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很多职位,只要招聘到适合本岗位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养的普通员工就可以了!因此,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其他因素。

因此,既然是市场化的选择,大企业为了自己的效率、招聘质量,只从985、211院校招聘,没什么不对!

二、市场化竞争机制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没有绝对的公平

公平永远是相对的。如果非要去细抠、死抠公平,那就是不讲理了。

举例:企业应该公平,哪个院校的学生都应该给机会?

那你为什么当年不努力考上985、211?

你们省里面分配的985、211院校名额少?

那人家和你同在一个省份、城市,人家有考上的、你为什么没考上?

.........不能细抠啊!抠着抠着你会发现:这个社会,自己的努力、实力才是正道!

什么都讲公平?怎么可能呢?

开个玩笑:航空公司的空姐,凭什么只能身高、长相方面为什么要设定标准?本来这个工作谁都可以干啊!

在举例:如果你是一个茶楼的老板,你招聘茶艺师时,不考虑茶艺师的长相、身高、形象?你会因为坚持“公平”二字,而不去考虑服务员、茶艺师的各种综合形象、技能问题?

既然是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企业就有企业的选择自主权。难道你非得和企业计较?非得让国家出台什么法律,要求企业必须用多大比例的非985、211学生。

难道你要求民航局定下制度,不能只用身高、五官等等达到某种要求的空姐?

道理不通啊!市场化就有市场化的残酷性!

三、市场化,就意味着竞争。竞争中一定有不公平,但是竞争的本质永远是实力

不要说企业不用985、211院校学生就是不给公平竞争的机会!其实考取大学阶段,竞争已经开始了!在那个阶段的竞争中,你没争过其他人而已!不要割裂的只看大学毕业找工作这个阶段!

开一个玩笑: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完全平等——不能接纳这个现实,只会陷入迷茫、无助、外求的思想与思维方式。

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衍生出的很多不平衡等等,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还没到什么东西都完全公平的程度。

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积累自己的实力,寻找自己的机遇、平台就好。

四、换个角度:给你公平的机会,你能争的过他人吗?

就以招聘为例,中国每年数百万的毕业生,如果那些大企业把口才敞开了,也让你参加面试。例如你是学化工的、学数控的、学网络的,你能够竞争的过其他毕业生获得职位吗?

有些人看到这些问题,又会给自己找一堆理由:

我们学校教学水平差,专业水平肯定不如985、211的;

甚至有人说:我能不能竞争的过别人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给不给机会!至少机会得给吧!.......

这其实没什么意义啊!你的实力才是最根本的!

还有,985、211毕业生中,也是只有少数比例的学生能够进入所谓的大企业啊!985、211院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百分之八九十和大家一样,都流入了人力资源市场,需要自己寻找工作。大家都是在一个环境下竞争的。

内心脆弱、找不到重点的人,还会说:那些用人单位还是偏向于985、211的学生......不要总是死盯着“公平”两个字好不好?否则老鬼真的无语了。

老鬼只能说:如果你真的有实力、有能力能够胜任某个工作,可以像个业务人员一样的上门推销自己!拿出自己的实力、能力、良好的综合形象去征服用人单位!

求职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这与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差异!销售人员都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销售能力去开发一个个陌生客户,你如果实力具备,你也可以去“开发”用人单位的!别去想什么985、211了!谁让你之前没有考上985、211呢!


五、落入对外界公平性期盼的思想漩涡,你会失去内驱力的

您或许和老鬼一样,都是不折不扣的草根。我们在弱小时,别去期盼那些更高层面的快速改变。因为那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者有些问题,很长时间内是无解的!甚至可以说:让你管理这个国家,你也无法做到短期内实现各个方面的完全公平、合理。这是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个个必须要分阶段、分步骤去一点点解决的问题。

计较、辩论那些无解的问题,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是对自己有没有帮助的问题!

指望外界的改变,那就等着吧!太多人已经被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搞的失去了动力、满心的灰色情绪,甚至对社会充满了失望。这对自己有一分钱的好处吗?

世界上、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成功、成名的人实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下取得的成功啊!都是自己玩命干出来的!

否则,越王勾践不肯能有忍辱负重十年后的“三千越甲可吞吴”了。

刘邦这个泗水亭的小亭长也不可能打下汉室江山了。

李嘉诚也不可能从一个初到香港的小跑堂的,成为华人商业帝国的奇迹了。

啥也别说了,自己玩命努力吧!其他的,都是没用的!


欢迎【关注】老鬼,每天分享职场、销售、口才、人脉类实战内容。

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用数据说话应该是最好的回答1.“211工程”院校只占全国高校总数6%,毕业生人数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10%。而985院校的比例更小,招生人数不到报考人数的2%。其中985院校每年选择就业的比例相对而言更低(以天津大学为例,2014届本科生就业比例仅有71.18%),这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在招聘时,可选择的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是比较少的。2.不可否认,国家话重金支持的重点院校,在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方面总体而言是具有一定优势的,985院校的学生一般也能更早的接触到研究项目,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3.每年应聘的人有那么多,在不能一一了解的情况下,企业的这一要求也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方式,毕竟21世纪时间是很宝贵的。4.所谓的综合实力企业的的确确是看中的,但是用比如毕业生的个人能力、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在短短的几次面试接触中是很难完全发掘出来的。所以,评价专业素养就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式,而985.211又是毕业生专业素养的一个“金字招牌”。5.连一个985.211都搞不定,还怎么去搞定boss的任务?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企业老总,能招到211、985高校的学生,而且也不担心他们会来了就走,你选普通本科的还是选985的?

所以说,关键是你的单位实力不行,实力强的单位,根本不怕自己门槛高。

有人说普通院校的学生里面也有出类拔萃的,但总体而言985,211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好,老师质量高,校园软硬件都强,来学校的名人多,合作机会多,学生的能力眼界都的确更高,对有实力的单位而言,满足他们要求的比例学生更大,筛选成本更小,因此,很多企业愿意用设门槛的方式减小招聘成本。

所以,降低筛选成本,是核心原因。

一个看数据的用人单位不难知道:

1、985/211毕业生平均来说工作的完整与完美程度比其他毕业生有显著的领先。

这里面最大原因不是智商,而是习惯。

一个优秀的学生在从小学到大学15-16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里能够把考分这件事做到一流,说明这个孩子多年里养成的好习惯,基本可以伴随他一生了。

反之,一个学生,在15年左右求学时间里,绝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只能做到60分,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面对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要他一下子要做到80分,这确实勉为其难。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是有道理的。习惯于不够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2、985/211毕业生的平均学习能力要强不少,尤其是自学的能力。

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除了少数一些研究型的岗位,对于大部分工作来说,智力因素对工作成绩的影响远没有在学校里时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大。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同时进入单位的一批大学生,几年下来,就开始像长跑比赛一样,逐渐拉开了距离,领头的往往是教育背景比较好的。

3、重点:被卡了学校背景能怎么办?

找内推、做实习or曲线救国。

如果在国内既没有家庭资源也非名校出身,到了毕业的时候发现被想进的公司硬卡了学历,那大概率只能曲线救国。比如工作2-3年再参加公司的社会招聘,一般到了这个阶段主要看之前的工作经验,对于毕业院校的限制就没那么严格了。

所以你当年没有考到的分,总要用一种方式去挣回来啊。

我是职场老司机秋叶大叔,欢迎你的关注!




小舟是亲戚家的小孩,今年刚大学本科毕业,他一直期望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呢,又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此前就考过一次,连面试都没入围。

小舟就退而求其次,想应聘进入一些大型的国企工作。

可是现实却非常残酷,他钟意的几家国企招聘毕业生都必须是985或者211院校毕业,如果不符合硬杠杠,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小舟觉得非常不解,国企本质上就是企业,为啥某些要求比公务员都高呢?

因为我曾经在国企工作过多年,所以他来请教我该怎么应聘。

一、人才的供需状况决定

为什么一些你过去认为一般的企业,如今的招聘要求会变得这么高?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求职和招聘双方的供需状况决定的。

就拿应届毕业生来说,这几年整体的就业环境并不好,一些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缩招,这让毕业生会感到缺乏安全感。

加上今年的疫情,不少企业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而国企是社会的中流砥柱,稳定性比较强,即使收入不算最高,但起码不容易让员工降薪或者失业。

应聘国企的人多了,而国企的招聘需求未明显增加,那么对企业招聘方来说,提高选拔的标准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当年我在国企做了四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这样的变化印象深刻。

尤其是最近两年,当我们去一些985或者211高校开校园宣讲会时,报名参与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问起学生们的看法,他们主要都是认为就业行情不理想,希望进入国企能更有保障一些。

二、国企领导重视人才的表现

原来在国企,很多毕业生都会托个关系进去,领导一般也不会太在乎什么学历、学校的牌子之类。

但如今这种状况虽然依然还有,但总体而言有了较大的改变。

首先,国企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人才的支撑。

这些年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国企都面临外部优秀民企的竞争,假如自身不变革、不调整用人理念,也会产生巨大的危机。

前段时间我看到新闻,说华为任正非亲自跑了三所知名的高校调研,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公司的人才储备做对接。

优秀的民企都在挖掘人才,国企再不行动如何持续保持竞争力呢?

其次,国企需要提高自己的雇主形象。

为什么国企如今更青睐招聘985和211毕业生呢?我觉得这与国企领导看重雇主品牌的趋势也有关系。

当年我们国有集团的董事长就曾经说过,招聘毕业生一定要去国内最优秀的高校,让更多的人才知道我们是家什么样的企业。

董事长说的确实也有道理,因为毕业生找工作都喜欢聚焦知名学府的招聘会,里面的名企比较多,我们参与其中就可以打开人力市场的知名度。

三、名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虽然学历和学校的牌子并不代表一个人真实的职场能力,但是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名校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会更高。

如果我们看下现在商界的大佬们,会发现其中不少人都是名校毕业,例如百度李彦宏当年是山西阳泉市第一名成绩考上北京大学;360的创始人周鸿祎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后被保送至西安交大研究生;新浪创始人王志东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京东的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小米的雷军则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我们不否则非名校毕业生中也有优秀的佼佼者,但我们不能因为个例而推导出“读书无用论”。

在这个时代,读书对人一生的影响已变得越来越大。

就好比现在不少国企招聘的起步线就必须是985或者211,那么即使非名校生能力再强,都错失了入职的机会。

实际上并非国企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更愿意去相信大概率的事件,即名校生普遍素质更高,能为企业带来价值贡献的可能性更高。

假如换了你是企业老总,你是否也会如此选择呢?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咨询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高级培训讲师。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帮忙点个赞,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国企   毕业生   院校   名校   概率   公平   学历   实力   能力   优秀   机会   财经   学生   工作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