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哪个职位比较有前途?

互联网行业这几年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互联网的浪潮中。互联网公司需求哪些人才,哪一类职业更抢手,哪些人更容易在互联网公司找到工作,各类职业工作年限对应年薪分布如何,哪些城市互联网公司发展的更好,各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下面就用数据的方式来对互联网行业的职场进行分析。

1、互联网各类职位需求状况

整个互联网行业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基础之上,因此该行业对于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占了45%左右。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模仿非常严重,新产品上线不久往往就有很多的竞争者,加之现在的互联网产品中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壁垒,那么,除了产品自身优秀外,市场和运营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可以说决定着产品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互联网行业对于市场和运营的人才需求比例也非常大。从排在前三类职位的细分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对研发工程师,销售人员,运营专员的需求分别占了各自所属类别职位的一半以上。

2、互联网最难招/易招职位

我根据职位从开放到关闭时所经历的平均天数来衡量各个职位的难易招程度。从下图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招聘一名营销人员平均需要54.4天时间,可谓互联网最难招的职位,排名前五的最难招职位中,有2个职位都属于市场与销售类别,这应该是和目前互联网大量to C项目的创立,对市场与销售人员的庞大需求量成正相关,同时由于互联网市场类职位的起薪相对较低,也成为了该类职位难招到人的制约因素。

我们看到,互联网最易招的5种职位中,有四种均属于职能类别的职位,表明互联网对这类职位人员的需求量不大。我们发现前段时间兴起的新兴职位:程序员鼓励师属于互联网最易招的职位,一方面是目前行业内公司对该职位需求量较小,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有趣的工作职责要求,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前来应聘。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是技术类的屠榜,其中最抢手的就是架构师,系统架构师是一个既需要掌控整体又需要洞悉局部瓶颈并依据具体的业务场景给出解决方案的团队领导型人物。

互联网工作年限与对应年薪

下图可以看到,前5年里,技术和产品类别的职位年薪属于互联网行业中较高的群体,工作5年后,运营类别的职位年薪有了较大的涨幅,后期甚至超过了做产品的人员。职能部门的人员前期薪酬相对较低,工作10年以上,薪酬和市场,设计相关职位人员达到同一层次。

目前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50万人。而国内目前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约为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真正地实用的IT技术人才短缺,使得IT公司只能以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 未来30年是互联网的时代,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一个好的行业,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将让我们赢在人生起跑线上。

晟司科技就业中心表示:IT从业人员薪酬基本是领跑其他行业,并且IT人员跳槽是非常受欢迎,基本跳槽一次,薪资也大幅度提升。




做了五年软件测试工程师,感觉我可以来答一发~

先回答问题:个人认为最有前途的是 软件开发工程师 和 产品经理 两个职位。二者不分高低。

软件开发工程师又包含后端开发和前端开发。简单的说,后端开发就是普通用户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数据啊,算法啊什么的,java工程师, php工程师都属于后端;

前端开发就是普通用户看得见的东西,比如界面啊,交互啊等等。ios/ 安卓 / H5 开发工程师,都属于前端。

这二者也没有优劣,都值得做,而且工资都很高。


02

接下来说原因。先从软件开发的流程说起吧。

还是简单的讲,软件开发一般是这样的流程:

原型设计 → 美工设计 → 软件开发 → 软件测试 →系统日常运营维护

铺开来说呢,就是第一步,产品经理从领导or甲方那边拿到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出软件的草图和需求说明文档,决定每个功能如何实现,如何连接,设计好了之后,再让领导挑挑毛病,改几遍,没啥问题了就交给美工了。

美工负责把产品经理的构思,设计成漂漂亮亮的界面。同样的,设计这东西见仁见智,美工也要被喷上几次,修改几次,就定稿了。然后交给开发团队。

开发团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程序猿,这时候就开始没日没夜的加班摞代码了。终于有一天,摞完了,交给了我们测试团队。

讨厌的测试人员上线了——也就是我。我们测试主要就是挑程序员的错误,称之为“找bug”,软件是否按需求实现全部功能?有哪些地方不符合用户习惯?不友好?不美腻?抵挡不住高并发?性能如何?接口如何?兼容性如何?

程序员们强忍着杀意把我们测试提交的问题逐个解决后,我们再来一次回归测试,检查没问题了,我会群发一封邮件,告诉运维大哥,可以上线了,你看着办吧。

运维大哥深吸一口气:又特么得2点回家了。(为不妨碍用户正常使用,软件更新或上线一般放在深夜,故运维工程师在发布当日都要加班至凌晨)


03

说这个流程,主要是想让读者对软件开发流程有个基本的认识。从这个简化的流程中可以看到,【产品经理】、【美工设计】和【开发工程师】是一个软件的【制作者】,而我们测试、运维,属于【支撑环节】,换句话说,测试和运维不直接生产任何东西,但我们要负责这个软件的【正确】、【安全】和【靠谱】。

从这个角度看,制作者永远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最受重视的生产主力,所以从地位上讲,我觉得还是做东西的人会比较有话语权

第二,从收入上分析。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猎聘网2016年的互联网人才收入排行,我记得产品经理和各种程序员都在前十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刚好适合两种类型的人。

产品经理是一个需要跟多方沟通,来确定需求、设计产品的角色。最好是相对外向一点、耐心一点的人,会适合做这个工作;

而程序员刚好适合那种喜欢自己静静做事的人,只要手里有确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他就好!而不用去跟人家扯东扯西,适合内向、喜欢独处的人。

所以,根据自身的性格、职业的规划,从产品经理 和 程序员 二者选一个,作为今后发展的道路,你会在互联网界生活的很好哒!




感邀。

整个互联网行业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开发的基础之上,因此该行业对于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占了45%左右。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模仿非常严重,新产品上线不久往往就有很多的竞争者,加之现在的互联网产品中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壁垒,那么,除了产品自身优秀外,市场和运营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可以说决定着产品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从下图可以看到,互联网行业对于市场和运营的人才需求比例也非常大。从排在前三类职位的细分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对研发工程师,销售人员,运营专员的需求分别占了各自所属类别职位的一半以上。

互联网最易招的5种职位中,有四种均属于职能类别的职位,表明互联网对这类职位人员的需求量不大。我们发现前段时间兴起的新兴职位:程序员鼓励师属于互联网最易招的职位,一方面是目前行业内公司对该职位需求量较小,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有趣的工作职责要求,吸引了很多年轻女性前来应聘。

我定义一个职业的抢手程度=平均月薪*发布职位数/已招到职位数,根据这个公式,我们统计出排名前五的互联网抢手职业,可以看到,技术岗位职业占据了四席,架构师由于对于其高要求的技术能力需求成为了最抢手的职业,产品经理也属于5大抢手职业之一,这对于那些不需要特别精通技术,又想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朋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与抢手职业计算公式相同,我统计出得分最低的5个职业,可以看到,这些职业均属于职能类别,由于很多互联网公司属于初创期,对于财务这块的业务往往不重视,要么外包给财务公司,要么某个人员兼任,所以出纳这个职业成为了互联网行业最过剩的职业。




搞BD、搞营销的。

像技术、产品经理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互联网岗位,我在这儿就不单独讲了,这些岗大家说了很多年了,也一直会火下去。

但互联网公司的 BD、营销岗,大家说的太少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岗位相比码农工资少太多了,地位一直很低;另一方面,老实讲很多互联网公司根本没把这个岗位当标配。

今时不同往日了,程序员依然牛逼、产品经理也很棒棒,但这些人打磨出来的产品,最后的目的是得有人用。

要想让人用,公司的推广能力会变得很重要,尤其是创业公司。

我经常说,中国的小互联网产品太难起来了,你研究研究 App store 会发现,Facebook 再厉害,每年还会有一些不错独立产品冲上北美榜首,最近的案例是那个匿名社区TBH,虽然冲上榜首之后很快被FB一亿美金收了,但好歹人家能闯出一片天。

我们呢?万马齐喑啊。

中国基本不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土壤,好的产品得不得正反馈,没渠道没资源跟大众见面,马上就没钱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跟文化跟商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对游戏行业比较熟,就举游戏行业的例子吧。

中国是没有什么游戏文化的,90年代好的游戏公司基本都台湾日本来的,2000年代盛大做了免费网游,哗地一下就成为中国特色玩法,至此长胜不衰多年,这种模式,不需要考虑太多游戏可玩性,本质上就是一个流量变现的生意。

像腾讯网易这种掌握渠道的自然而然就起来了,反观国外大厂,一个个积淀深厚,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互联网公司就能撼动根基的。

你明白了么,中国的产品和他的用户之间是没有多少连接渠道,大家都是玩流量的,小产品想要闯出层层包围,没有点巧劲儿基本都得跪。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BD营销人才的可贵之处来了。

我举个大家公认营销做的好的公司——网易,它随便办个什么营销活动,都能引发刷屏狂欢,像网易云音乐、网易考拉、网易严选这些产品都起来了,他们的吃鸡手游荒野行动也死死压住了腾讯。

除了网易这种有钱的大平台,很多小公司的起家路程也离不开这种营销的力量。

现在,凡是吹嘘「我们没有经任何推广就日活xxx万,月流水xxx万」的,都是耍你猴。




我在互联网公司做了3年新媒体运营,对各部门和职责都很了解。

下面会介绍一些常见的部门,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定位噢。


一、部门和岗位分类


互联网行业的部门通常可以分成6类,分别是产品、运营、市场、技术、设计、职能。




下面分别为你介绍一下叭~


1.产品部门;

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和更新迭代,日常工作有产品调研,方案策划,原型图设计,通常会和运营、技术部门对接。

部门岗位一般有产品总监、产品经理(被嘲“最不像经理的经理”)、产品助理。

产品部门需要深刻了解、满足用户需求,不能脑补。所以需要较强的调查能力,懂得解读数据。又因为需要和技术、运营部门对接,提各种需求,所以还需要很好的跨部门沟通协调能力。

需要能力:画原型图,了解开发、设计,沟通能力。


2.运营部门;

运营部门的主要职能,可以用互联网八字真言来总结,就是“拉新、留存、促活,转化”。




运营部门的岗位设置通常有运营总监、内容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等等。

其中新媒体运营就是我的岗位啦。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有的公司可能会把新媒体运营归入市场部门,这是因为岗位职责比较综合的原因。小白如果要入行互联网,新媒体运营是个不错的切入点噢。因为职责综合性强,各种东西都会学到一点,有利于后面转职提升。

运营岗位的要求通常有:强大的创意和内容输出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力、对数据的解读能力。如果你曾经学过统计学,对运营工作也会有帮助噢。


3.市场部门;

在一些职能划分得没那么细的公司,市场可能和运营在同一个部门。但是细致点来说,市场部门和运营部门还是有区别的噢。


和运营部门不同的是,运营一般关注用户的留存、促活、转化,针对的是已有的用户,维护与用户间的关系。而市场更多关注的是品牌、传播、导流。根据业务的细化程度,两个部门的关注点是可以有很大不同的。

对市场部门来说,了解市场动态和掌握竞品情况非常重要,还要确保公司和产品的口碑。

市场部门的通用要求是对产品的理解、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又会因为职能区别而有所不同。


4.技术部门;

通常是用程序语言来完成软件的设计开发,另外还需要测试、维护、升级。一般人可能会把他们叫成“写代码的”,“码农”,但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噢。岗位通常分为架构师、前端工程师、开发工程师、运维工程师、测试工程师。

对技术部门人员的通用要求一般是——代码写得好(???),并不是好吗!还需要和产品等部门沟通,所以对跨部门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样看重噢。


5.设计部门;

俗称“美工”、“画图的”(???)。这都是偏见!设计部门的职能划分通常有UI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一些规模不太大的公司不一定会划分得这么细,有可能会出现设计师一人全包所有职能的情况。而这样的公司也可能把设计部门归在产品部门下,因为设计部门跟产品的关系非常密切。

对设计类岗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审美上。要能做出符合要求的设计,对美术、创意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常见的需要掌握的软件有PS、AI、AE等等。


6.职能部门。

主要是对公司运作起到支持作用的部门,不仅限于互联网公司,任何公司都会有。通常包含的岗位有财务、行政、人力、法务等等。一般不会直接参与公司业务、创造价值,但也必不可少。

然而因为这些岗位都是属于“传统”岗,不太需要什么特别的产出,工资通常比较稳定,但是想要弯道超车就不是很容易咯。


二、哪些岗位适合小白?


先说结论~运营类职位会比较适合小白入行互联网,其中新媒体运营会是很好的选择噢。

下面是原因~


1.新媒体运营门槛相对较低。

像上面讲到的技术和设计岗位,发展前景当然好,而且年限越高薪资越高,但是对专业技能要求高,学习修炼周期长。很多从业者可能是大学就是学的相关的专业,所以对非专业的小白不是很友好。


产品和市场岗位通常需要对产品、行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符合要求。缺乏互联网行业基础的小白很难从这两种岗位入行。

职能类岗位跟技术设计岗位类似,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高。从业人员通常在校就是财会、人力、法学出身的。这里不考虑发展前景的问题,所学专业和这些毫无关系的小白想要入职,并不是很容易噢。


一棍子扫完一大片,最后就剩下运营部门咯(嘻嘻)。

运营部门里有内容运营、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因为近两年自媒体的发展,依托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新媒体运营岗位需求量增加了不少。通常只要你有某个平台的一定运营经验(比如运营几个月公众号)、有不错的个人产品和互联网营销思维,都有机会去做新媒体运营。


2.新媒体发展路径多。

因为新媒体运营内容编辑、文案、数据、营销、活动等方面“什么都会一点”,一方面可以迅速了解公司各部门及业务,另一方面又可以随着个人的努力和历史的进程发展升级。比如在新媒体内容爆炸的现在,专注于生产编辑优质内容,可以进化成新媒体总编,也可以把握“拉新、留存、促活,转化”,转更偏向营销方向的岗位,成为运营总监噢。


不过!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新媒体运营虽然门槛低,发展路径也多,入行以后不好好规划个人发展,也可能做几年都只是一个“小编”噢!



我之前转行互联网,积累了很多互联网学习笔记和案例。如果你有需要可以联系我噢,直接送给你~




互联网现在一下大概分为产品岗,技术岗,运营岗,市场营销岗,品牌策划岗,

比较有前途的,也就是挣钱比较多的就是技术岗了吧

技术岗,技术岗分为软件开发,测试,架构,开发又分好多种了,前端,后端,java,dba运维也算,基本就是从初级开始,薪资大概10k起步,中级20多k,高级就差不多30多k,当然大厂除外,期权股票除外,再往上发展基本就是总监级别,薪资基本就是年薪多少算了。

产品岗,产品一般包括产品经理,设计,基本也是10k起步,中级一般20k,但是感觉这快没有技术岗的工资跨度大,但是比技术岗的工作时间更持久,没那么累,

品牌营销岗,对于这个岗位不是很熟,一个朋友在互联网做销售,一个月也差不多2万左右,但是比较辛苦,有时候半夜还在出方案,维护客户,这个岗位应该是越做积累的客户越多,

也看哪些行业,前一阵比较火的教育岗,基本几十k,在之前比较火的共享单车行业,后来社区团购行业,还有金融行业。,游戏行业。都是比较挣钱的,高工资的。

反正现在身边一抓一大把互联网公司的,不过更新换代也比较快,都说互联网行业35岁是个坎,现在好多企业招聘都找94.95的,且干且珍惜吧。




如果你想了解互联网行业到底有多火,不妨看一看互联网公司的薪资水平。据拉勾网《2016互联网人才薪酬报告》显示,2016年前半年,每月的互联网行业平均薪资均超过了一万元,最高时曾达到11570元。除2月外,其余五个月的行业总体平均薪资水平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6月份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5%,这一水平高于当月“CPI”的同比涨幅。

在北上广深等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北京、杭州的薪资增长速度最为明显,北京的平均薪资从12130元涨到了12690元。

  互联网行业整体向好,但在细分行业中,谁能拔得头筹呢?10月份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从大类行业样本来看,第三季度IT互联网的用工需求同比增加45%。其中, 互联网/电子商务和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就业形势最好,用工需求分别同比增加55%和49%。

  而在不同互联网职位当中,技术开发类职位薪资较高。2016年上半年,技术类职位的平均薪资为13960元。技术类职位增长幅度很大,而且呈现出了“越老越吃香”“经验越多薪资提升越快”的态势。在“10年以上”年资这个级别一举突破了36000元月薪的水平,为各类职位中最高。

从云丰网创业部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薪资再一次验证了各类互联网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很多人自己创业的确比打工强!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每一个选择入行的人都将有所收获。关键看你,有没有进入这一新兴领域打拼的决心和意志。




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

(一)

我自己有这么一个判断——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也许是可以粗略被分成3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早期,我又称之为概念驱动时代。

基本这个时代从1995年持续到2004年前后。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刚刚起步,线上世界还一片空白,可玩的东西和可选择的服务都还不多,大家对于到底什么是“好产品”,甚至于怎么做产品都还没什么认知。所以,往往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新颖的概念能被做出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来。

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管是用户还是行业从业者还是投资人,也是热衷于追逐概念的,从门户到论坛到博客再到各种网游,无不如此。

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成长期,我称之为产品驱动时代。

这个时代,差不多从2004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各种线上产品也越来越多,在竞争加剧的现实下,各类互联网产品不得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这一阶段很多发展起来的产品,往往都是依靠体验而取胜的。围绕着如何做出体验更好的产品,整个行业里也慢慢都建立起了一些方法论。而“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正是在这个阶段和这样的背景下火起来的。

而第三个阶段,很可能就是已经慢慢到来的运营驱动时代。

简而言之,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想要在产品模式或产品机制上创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可创新的点,可能早就被人做得差不多了。好比现在你想做一个O2O上门服务的产品,不管是注册还是下单购买,你都只要去扒拉扒拉现有市场上已经很成熟了的各类产品,参考学习下他们的做法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的体验和业务流程,可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差异不大。于是,决定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就会越来越变成了:运营。

这个时代,我觉得是从2015年一大波同质化O2O产品的出现开始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对于这些重服务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在其竞争发展中的重要性,是远大于单一的“产品”的。这个时代,我觉得可能会又往后延续很多年。

注意,这并不是说产品不重要了。事实上,产品的体验良好仍然是一个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产品也仍然需要跟运营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为运营提供足够的弹药。只是到了这个时代,运营将会越发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负手”,甚至是,运营的策略和方向,也会更多影响到产品方面的调整和改动。

好比当年的团购又或是像打车这样的产品,在最热门时,市场上充斥着成百上千个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最终美团和滴滴这样的产品能够杀出重围,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产品背后的运营。

(二)

从行业人才端而言,也存在着类似的趋势。在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不存在所谓“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这样的职位的,当时,现在所有产品和运营们要做的事都被叫做“策划”,基本都是一群最早在网上泡得比较狠,还算有点儿想法的人在做这件事,还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技能。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产品的体验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产品从设计到上线再到功能体验的反复迭代打磨的整个工作过程,慢慢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被作为“产品经理”这样一个独立的岗位提了出来,产品岗的薪水也开始一路水涨船高。此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书火遍全行业,而行业也开始疯传“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人”这样的言论。所有这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定程度上都在催生着产品岗的人才供给增大——虽然好的产品相对还是缺,但纯粹干活执行类的产品经理,事实上在供给端比头几年已经要好很多很多了。

但,到今天为止,整个行业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还是一团模糊。而好的运营,更是极度稀缺。

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是那种至少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产品方案的运营。

不夸张的讲,在过去这一年里,我见过的95%以上的团队,都如饥似渴、不惜血本地想找这样的人。而他们想找的这样的人,放眼整个互联网圈,在我自己认识的人里,掰掰手指头数数,满打满算可能也没超过30个。

(三)

曾经,人们对运营的认知是片面和偏差的。比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人眼中,运营是跟推广划等号的。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发现,运营是一件远远要复杂得多的事。

运营首先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和大量对于细节的关注。好比,哪怕只是推广一堂课,我需要考虑的可能就包括了——

  1. 对于这堂课而言,我主要要用来去打中用户的点是什么?

  2. 如何通过课程文案说服用户相信我要传递给他们的这个点?通过何种表现形式(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何种逻辑?(讲故事?讲道理?摆事实摆论据?)

  3. 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标题以刺激更多用户打开,阅读我的课程文案?

  4. 课程的报名流程是否顺畅,是否存在会导致用户流失的不良体验或硬伤?

  5. 我可能需要通过哪些渠道去完成对这堂课的推广?在不同渠道上,我完成推广的方式和手段是否需要有一些细微不同?假如需要同时在10个微信群里分享课程链接,我是不是需要针对其中几个不同类型的群来写几个版本不同的分享转发语?并且在群内以不同方式去跟那些群成员们进行互动?

但运营又一定不止于执行和细节。事实上,可以把执行和细节做到极致,可能只是一个运营从业者刚刚迈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级台阶。

以Uber的运营为例,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什么Uber一开始需要瞄准外国乘客作为首批用户?为什么早期的司机和乘客都要重点瞄准大量身在外企、收入中高的精英阶层用户?什么时候该分别给司机和乘客补贴,给到多少合适?在开启补贴的阶段,怎样的手段可以实现投入产出比较优的拉新效果?随着产品发展的阶段不同,补贴这件事瞄准的到底更应该是拉新还是用户的消费使用频次?......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决策链条,而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而上述所有这些决策及其背后的执行,理想状态下,都是依赖于运营的。

国人常有一句励志的话:有志者事竟成 。但这一口号,很多时候在运营范畴内可能都是错的。你会发现,运营往往面临的决策和信息极多,要做的事极杂,以至于,作为一个真正可以对产品负责的运营,往往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从100件事中去除掉98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找出仅有那一两件能成的事来。

(四)

要做好运营,成为上面我们提到过的那种被整个行业如饥似渴不惜血本的想找的运营,其实不太容易。这既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至少某方面的一技之长(如活动策划),又需要能够理解产品和运营背后的一些规律(比如早期的产品和一个已经成熟千万量级的产品,运营侧重点一定不同)和各类产品形态背后的本质差异(好比社区类产品和工具类产品的运营逻辑也会有很大差异),还需要具备一些宏观面的思考能力,可以真正对数据负责。

从目前来看,由于此前在整个行业中运营的繁杂、不标准和不受重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是不存在一条典型的成长路径的。更多的运营人,只能纯粹依靠于工作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去获得提升。

对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工作10年多,其中8年一直在做运营,此间从来没有人系统教给过我到底什么是运营,以及运营该怎么做,全靠自己悟自己干,个中纠结痛苦,唯有那些曾经跟我一样长期做着运营但又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思考运营、甚至不知道自己方向何在的人,才能体会。

也因为如此,当我前后经历了近十款产品的生和死,高潮和低谷,感觉自己终于差不多能想明白运营是什么和运营背后的一些逻辑、规律,并能够按照这些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一些事情和创造一些成果了之后,我有了一种特别强烈的表达欲望。

所以,这篇文章其实只是一系列连载的开篇,我想要通过一系列连载,把我对于运营的很多思考和理解都逐一分享出来,其中的很多东西,至少我从来没见有人讲过。这个连载预计将会持续几个月,具体我也得写着看。若无意外,从现在开始的每周二、周四,这些内容会持续在“三节课”和“黄的世界”(我的个人公号)两个地方进行连载发布。

(五)

无论如何,有两件事,我是特别确信的——

1.运营的价值在互联网行业曾经被低估了,直到现在,行业内大多数人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是模糊和有偏差的。这一状况终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改善,运营在行业中所占据的权重和重要性也会越来越高。

2.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们所反复提到的所谓“好的运营”。这既是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当前所渴望的,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引用一句我的某位同事的话:

运营的最大乐趣,其实就是一种你在“创造一个小世界,并令人在其中获得愉悦”的那种感受。

本回答作者:黄有璨,三节课联合创始人,《运营之光》作者。




你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真正的答案,有听说过行行出状元这个词吗,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互联网这一行做到极致,那么每个岗位的收入都有可能很可观,不同的岗位在不同行业的公司收入有很大出入。而我建议你如果进入互联网可以进入程序员的职位,这是一个技术岗位的研发人员,从现有的各种数据显示初中级的程序员的收入会比同阶段的产品、测试、美工的收高,而且这也是一技之长,在后面的日子里作用相当巨大。

而如果选择程序员岗位建议选择下面这几个现阶段很火热的方向学习,前途无量: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区块链技术

收入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程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高薪职业,数据显示87.4%的中国开发者的月收入水平高5000人民币,67.6%的开发者月收入达到8000人民币以上,这个收入水准已经追平中国最发达城市北京(¥9240)、上海(¥8962)、广州(¥7409)、深圳(¥8315)的月度平均工资水平。

总结

对于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或新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方向的技术人员缺口是很大的,入选或转这些方向越早越好。

-----------------------------------

本人现处广州从事互联网工作多年,资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愿结识有互联网业务的技术人员或企业人员。




工作,一在兴趣,二在能力。互联网这些年有很多岗位。初看就开发,测试,产品,运营。其实像架构师,数据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分析,项目经理,产品设计等都是细化。

开发的花相对比较辛苦,尤其是像BAT,华为,携程,美团这类大家熟悉的。岗位要求也很好。一般对java,php语言要求多些。

测试的话,对于自动化脚本需要要求严格,对于代码能走读,懂代码规范多半就行。

产品设计这个,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领域工作经验。不然你就是闭门造车,瞎指挥。

运营就是最后产品上线维护,管理的。相对简单一点。

还有一些细化的。构架师,算法工程师,这些都要求工作积累,才能领导和设计出好东西,工资很高。

现在大数据很热,很多企业也在搞,可以试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职位   行业   薪资   岗位   工程师   需求   部门   经理   职业   媒体   用户   市场   产品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