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以载道”研究

  “文以载道”与文学创作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原则是一致的,是一个有价值的传统命题。重新研究与评价它,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文以载道”研究

  从“否定”到“正名”

  在近百年的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关于“文以载道”的研究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一个曲折过程。“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批判“文以载道”启幕,就其积极意义而言,是为突破传统文化束缚所必然进行的一场文化反思。但其消极影响也明显,由于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文以载道”,导致了不能正确认识它的积极价值。一些人片面认定“文以载道”尊崇封建统治,主张功利性而反对审美性,阻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其实不然。“文以载道”观反对思想内容单薄、艺术风格平庸的创作倾向,主张创造出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平实又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恰恰是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极大促进。“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说它是中国文学精神的硬核也不为过。

  近十几年以来,学界开始摆脱简单否定思维,为“文以载道”正名,揭示它的丰富内涵,分析它的贡献,研究它的理论前景。近年来的研究展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新面貌。

  “文以载道”具有什么样的内涵?过去的研究大多围绕“文”与“道”两项要素进行,揭示它包含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不到作家身影。新的研究转向“文”“载”“道”三项要素进行,揭示它的完整性,并且用道的本体性、载的主体性与文的审美性来定性三项要素的各自特征,看到这个命题深刻概括了创作的三个基本面,不再怀疑它忽略了作家主体的独特作用。其中,道的本体性表明,“文以载道”在表现社会生活、描写百姓利益之际,不仅具有介入当下生活的热情,而且具有本体的宏阔历史视野,保证文学创作以一种道的超越性来观察、表现与描写当下生活,从而高于当下生活。载的主体性表明,任何创作都是作家的主体创造,因而有多少个作家就有多少种载道的创作实践,绝不会导致创作的同质化、概念化。文的审美性表明,载道不是轻视文学的艺术性,离开了“能文”就没有建构“文以载道”命题的可能性,文的审美性是载道的基础,而载道是文的审美性的当然内涵。有的学者还阐释“载”的语义,揭示“载”具有“生长”义,出现了“文以穿道”“文以生道”等新说法。

  随着对“文以载道”的正名,学界也将其视作一种正当的批评原则,运用在研究“归来文学”、当代散文创作、民歌民谣、网络文学等现象上。可见,古今的文学在精神上是相通的,由古及今或由今及古更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成就。

  “言志”“载道”与中国文学的内在关联

  在较长的时间内,有人认为,“载道”“言志”是对立的,“言志”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而“载道”不能。学界反思了这一问题,多数学者强调二者是融通的。如果肯定孔子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奠基者,那么孔子常说的“志于道”与“任重而道远”,正是将“载道”与“言志”相关联的重要证据。至于“言志”与“载道”在创作中到底是如何有机统一的,有的学者指出,就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看,作家用作品抨击“苛政猛于虎”是载道。这表明,载道需要言志作为内在的诉求,言志需要载道作为外在的展开。载道必然言志,言志必然载道。传统的“文以载道”主张作家以真性情来载道,这赋予创作个体情感的特性,往往将道的内涵推至天地,也将情的内涵推至天地,强调创作上的诚实、情真、亲历,这时候,道与情合,载道可达至道与情、情与真、真与文的终极统一。

  过去研究中的一个较大矛盾是,一边批判“文以载道”,一边肯定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成就,好像“文以载道”与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毫不相干,造成了理论判断与实践判断的不一致。当下学者意识到,问题出在忽略了“文以载道”与中国文学伟大性的内在关联。“文以载道”强调作品必须蕴含思想意识,即使这种思想意识来自孔孟之道,它不仅不会有损创作,反而会提高创作质量。“文以载道”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文学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与特色正是力证。以杜甫为例,他传承孔孟之道,主张仁政爱民,强调坚韧不拔,实践兴观群怨,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正是中国文学精神的完美典范。从把韩(愈)文列为“文以载道”的典范到把杜(甫)诗也列为同样的典范看,中国诗文若离开“文以载道”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古代,伟大的作家都受到了“文以载道”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文以载道”就是主张“文学是人学”,这个看法有一定合理性,前者可包括后者,但比后者更深广。有的学者认为,“文以载道”体现了思想鲜明、情感淳厚、内蕴深切、古朴无华的审美风格特征,这也是很有道理的。(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文以载道   孔子   孔孟之道   体性   主体性   学界   命题   典范   中国文学   内涵   学者   作家   思想   精神   财经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