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类农村,按需规划、后建设!3.6亿人口常住于此,是方向?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哺育着农村,慢慢地长大。农村走出来的人,也在长大、成熟。甚者,又会衰败。

时代变迁,农村随着时光的脚步,正在经历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数字文明 ”的迭代演变。

四大类农村,按需规划、后建设!3.6亿人口常住于此,是方向?

农业文明时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户满足感,限制住了“思想”上的突破,基本上是为了谋生。“农耕文明”下的土气、粗糙、落后,抑制住了农村的发展,而且农产品的质量和溢价能力受限,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

工业文明时代,受区位优势影响,聚集在沿海。大多数农村,分享不到红利带来的巨变。尤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已经融入到沿海城市经济带,变成了城市经济带的一部分,农村也早已工业化了。贫富差距,拉开得越来越大。

生态文明时代,多数聚集到山区,有资源优势。乡村旅游,悄然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借助乡村游摘掉了穷帽子,并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村落,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文旅资源。相当大的农村,还是很普通,得另寻它路。

数字文明时代,当下的农村,会获得改变的机遇期,科技赋能,数字乡村,即将到来。

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因此,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农村要彻底改变,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5万个行政村,238万个自然村,生活着5.6亿农村户籍人口。

如何把握农村发展规律,以历史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考量,去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发展对策,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为此,农村未来如何发展,还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结合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基建配套等,做好顶层设计,找对发展方向。

四大类农村,按需规划、后建设!3.6亿人口常住于此,是方向?

政策环境改善,农村向上发展,释放大空间

从民国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当时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影响深远。尤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随后,农村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收获颇丰,建成了一些示范村。

十九大后,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并且有了试点性的文件及计划。

五中全会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大改变,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大循环,盘活农村有效资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农村消费市场规模达近八万亿,释放其巨大的消费空间,亟需改善消费升级。就指望,乡村振兴了。

在国内大循环、需求侧改革时代,需要供给侧创造需求,也需要需求侧来牵引供给。

农村要变成乡村,就需要对资源重构,要素市场化。农村资源本来是无意而为之,时至今日,虽有特色,但是散落而弱小,也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怎样才能把这些散落的资源重新组合在一起,按照现在生活的需求,植入现代的元素,变成一个真正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乡村。

这就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四大类农村,按需求谋发展

238万自然村落,多数分布在山河大川的各个角落,过于分散,呈分布式状态。大致可以分为:

1、大都市郊区的城乡融合型村庄,依托大都市圈、城市群的综合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发展,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产业集聚群带的村庄,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农村,早已工业化了,二三产业繁荣发展。尤其,以“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在江浙一带,比较典型。

3、文旅资源丰富地区的村庄,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支撑,依托资源禀赋的巨大内生吸引力,通过有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包装打造成文旅景点、旅游重点村落等,云贵川一带,比较有优势。

4、偏远、普通、廉价的村庄,大多数农村,都是这样。交通不便、不适合长期定居、基础建设缺失,服务配套跟不上,不利于统一建设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投资量又巨大,可塑性也不强,中西部地区是重点区域。这种,只能集中资源,多村共建中心村,辐射周边自然村落。

四大类农村,按需规划、后建设!3.6亿人口常住于此,是方向?

先规划,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在新型城乡关系框架下进行,只有促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遏制乡村衰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首先,我们要做规划,要立足村情,实事求是,使规划既鼓舞人心又符合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在了解尊重农民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规划的实施,还是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尊重乡村特点和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力量。

农村的背后,将迎来一个大休闲的潮流,城乡对流,消费者需求呈现出“生态、文化、健康”三个亟需的满足感。

单一、平庸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思路,难以适应,目前的现实和市场需求。

农村的发展规划,需要一种跨界融合的“乡村定制化、产业规模化、旅居生态化,管理智慧化”的解决方案来指引。

其次,开展乡村建设行动,要考虑农村的内生韧性,能够应变未来农村变化,谋求永续发展。

一定要了解“农村”在行动,不要乱动,乱动还不如不动!因为,乱动就是破坏农村。

乡村建设,要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做新如旧;需要保护性的建设,把现代化的科技和文旅手法融入进去,让暖实力驱动乡村的智慧感。

全面改善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协调性,用整体性、一体化思维,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让广大农村地区的绿水青山更好造福原住民。

乡村建设行动可以有多种路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农业的特点,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不能违背农村发展的规律。

如果简单排斥农民、破坏农村形态,甚至发生诸如强制合村并居、农民被上楼等,必然影响农民幸福感,这是对农村的破坏而非建设,也不是振兴乡村,而是折腾乡村。

乡村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农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因而要关注农民的多元需求。乡村建设只有尊重和依靠农民,文化才能传承,产业才能兴旺,治理才能有效。

最后,农村的发展,要实现“五态融合”,才能带来真金白银。

生态为基。立足自然乡野的生态环境,将“山、水、林、田” 的自然景观与“乡俗、乡情、乡居”的人文景观融合,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生态社区。

产态为血。原生态的田园要植入现代的农业、旅游业、乡创产业为芯片,与村寨保护、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乡土田园的自我造血、自我进化。

形态为体。原生态的村寨肌理、传统风貌建筑空间,是承载乡土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的最佳载体,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展现、传承与创新是实现田园之美的关键。

文态为特。乡村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的挖掘与“IP”孵化,乡土民情、民族节庆与现代民俗旅游、娱乐演艺、乡创内容的结合,才能塑造有活力、差异化的乡土田园。

人态为魂。人情味是田园生活的灵魂,有了人的田园才具有生活的气息,才能真正吸引游客前来。必须培育一种“主客共享”的生活氛围,展现一种心中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境界。

这样的农村,才会迎来四面八方来客,资本、文化、艺术、景观、设计、建筑、传播等各种外部力量跨界融合,走进来,真金白银进口袋。

未来的农村,朝向哪里发展?留下,哪些人?

未来的农村,会在“生态文明、数字文明”的驱动下,谋求跨越式发展。

一切国家层面的行动都表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是未来的重心,驱动和带动农村发展。

生态文明,需要在一定的载体上,带动具备条件的农村,谋求跨越式发展,“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会在这里种出更多的旅游重点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康养度假村等大项目。

数字文明,驱动“数字乡村”落地,弥补城乡数字鸿沟,让更多的农村与数字触网。与城市相比,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我们的短板。数字文明时代,农村面临着,如何插上数字的翅膀,却要飞向哪里的各种问题......

为此,我们团队提出“乡村大脑”的理念,给”数字乡村“冠以“智慧”的血统,打造未来30年,乡村发展的新模式 —— 智慧乡村

四大类农村,按需规划、后建设!3.6亿人口常住于此,是方向?

其实,数字乡村建设的突出短板是缺乏数据。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三农大数据中心,势必是新基建的重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智慧乡村,本质是“数据驱动的乡村”。

通过,我们研发的“可信村落-Bass"平台,为 “区块链+乡村” 打造生态级入口,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夯实“乡村大脑”,落地到“智慧乡村”上。

生态大数据是“智慧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料,采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融合技术,打造相关的生态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能够保证生态大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共享,落地建成,三农大数据中心。

我们,将改变乡村的生活品质,形成“可信村、可信人、可信物”的繁荣发展景象。

数字文明时代,智慧乡村,将构建链上村落的空间模型,能够应变,未来乡村的发展。而且,探索一种具有创新性、落地性、引领性、示范性的跨界融合解决方案,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未来的农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城乡融合发展,将有2亿农村户籍人口,进城落户;乡村振兴全面落地,十年之后,也会有3.6亿多的人口,常住于此,开启高品质的乡村生活。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观察员 专注文旅、农旅、康养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微信公众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农村   常住   村落   城乡   田园   乡村   人口   生态   方向   需求   智慧   农民   战略   未来   数字   产业   时代   财经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