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点阴谋论的话题,西方资本操控全球粮食市场。

我们每年消耗的大豆,85%是进口的,进口量是全球大豆产量的三分之一,约9000万吨。

为什么我们的大豆如此依赖进口?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是我国人多地少,要保证三大主粮安全,就必定要减少大豆种植面积。

而外因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由于国外资本处心积虑的做局,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被严重的蚕食。

01 第一次大豆危机

1940年以前,中国的大豆产量约占全球的90%,是全球第一的大豆生产国,东北、内蒙和淮海地区,是世界上最适宜种大豆的黄金地带。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但是现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却成了全球前三的大豆产地,大豆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从全球第一的大豆生产国变成全球第一的大豆进口国,这个巨大变化的根源,就是二十年前,国际资本精心炮制的两次大豆危机。

先说第一次大豆危机。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给出美国大豆大范围减产的预测,并将全美大豆库存数据调至20年来的最低点。

随后,由于严重的减产预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开始一路上涨。

3个月后,因为中美贸易存在的长期逆差,美国开始频频向中国施压,单方面决定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美的经贸往来剑拔弩张。

为缓和经贸关系,在美国大豆协会的邀请下,中方宣布向美国派出,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组成的大豆采购团。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2004年初,中国大豆采购团赴美,此时的大豆价格历经半年多上涨,已从540美分/蒲式耳,涨到了1060美分/蒲式耳,涨了将近一倍。

由于国内企业缺乏衍生品交易经验,且片面听信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大豆采购团在赴美期间,在大豆价格的最高点,签订了800多万吨的大豆期货合同。

这些大豆期货合同成了中国大豆产业沦陷的开始。

采购团离开美国仅1个月,国际大豆价格开始爆跌,美国当年的大豆生产,完全没有受天气影响,非但没减产,反而创下了产量纪录,大豆期货价格直接腰斩。

2004年,由于在大豆期货上的严重亏损,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从延续了20年的顺差,突转为46亿美元逆差,这成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逆差记录。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由于大豆加工厂的生产成本,70%是买大豆的成本,高位买进如此多的大豆,成本太高,中国企业根本无力消化。

为减少损失,中国大豆企业选择支付15-20%的违约金,希望能够终止高价采购合同。

但蓄谋已久的做局,怎么可能轻易了结,跨国粮商串通一气,马上停掉了对违约企业的大豆出口。虽然当时国内大豆加工的主要原料是国产大豆,但进口大豆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停掉原料进口,等于将加工企业判了死刑。

就这样,第一次大豆危机爆发,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跨国粮商的胁迫之下,只能吞下苦果,

众多企业经营亏损,濒临倒闭。


02 第二次大豆危机

2005年,在国内大豆企业挣扎于破产边缘的时候,国际粮商突然掉转面孔,向国内企业伸出橄榄枝,声称可以接盘破产企业。

中国大豆企业在巨亏之下,根本无法拒绝资本的诱惑。就这样,跨国粮商翻云覆雨之间,参控股了中国超过70%的大豆压榨产能。

在跨国粮商与国内企业谈判入股时,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跨国粮商即便不是大豆加工厂的大股东,也普遍要求掌控企业的大豆采购权。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掌握了大豆采购权的跨国粮商就能弃用国产大豆,采购更多进口大豆。国内大豆产业链的更上游,大豆种植业已经成了跨国粮商下一个围猎目标。

第二次大豆危机正在酝酿。

2006年,国产大豆的收购价格被逐步压低,收购规模越来越小,大豆产区出现严重的大豆滞销。

因为国产大豆的种植成本高,而且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3%-5%,所以国产大豆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跳水,国内大豆价格受此牵连,现货价从4200元/吨跌到2800元/吨,这远低于国产大豆3600元/吨的种植成本。

大豆收购价跌破农民的生产成本,第二次大豆危机爆发,在国内大豆加工业沦陷了三年之后,产业链更上游的大豆种植业最终难以幸免。

大豆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开始萎缩,大豆进口规模逐年上涨,在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加工之后,跨国粮商也要开始控制中国的大豆种植。

这张图是国产大豆历年的的产量与种植面积,我们可以看到,在2004年,也就是第一次大豆危机发生的当年,国产大豆的产量与种植面积达到顶峰,随着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沦陷,此后,国产大豆的产量与种植面积一路下降。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跨国粮商入侵的手法可以概括为:操纵期货价格,击垮大豆加工企业,控制大豆采购权,压低收购价,挤压国产大豆生存空间,最终垄断大豆种植。就这样,在东亚餐桌上存在了5千年,被做成各种花样的大豆,慢慢的退出了东亚的土地。

那么跨国粮商是何方神圣?


03 跨国粮商

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全球粮食贸易的80%掌握在四家跨国粮商手中,四家中最大的三家属于美国,分别是ADM(Archer DanielsMidland)、邦基(Bunge)、嘉吉(Cargill),稍小的一家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属于法国。四家粮商的首字母分别是ABCD,所以被合称ABCD四大粮商。

四大粮商的资产遍布全球,操控着全球的粮食贸易与粮食价格。

我们知道全球的粮食生产分布在数十亿计的粮食种植户手中,主权独立的国家不会允许耕地大范围的被外国资本占有,所以四大粮商控制不了粮食种植环节。

但跨国粮商又实实在在的控制着全球的粮食产业,控制不了土地,但能控制的了粮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跨国粮商控制粮食的法宝有两件,一件是产业链,一件是金融。

我们一件一件的说,先说产业链,以大豆为例,我们看一下跨国粮商是如何运用产业链这件法宝,控制全球的大豆产业。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大豆产业链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全球大豆产量的83%集中在巴西,美国,与阿根廷,而亚洲与欧洲国家则是大豆的主要消费国。大豆产业链一端连着美洲数百万豆农,一端连着亚欧大陆数十亿消费者,像这样。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这个产业链看起来很简单,跨国粮商只是把大豆跨越大西洋与太平洋转了一手,相当于一个赚差价的中间商,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实际上,这个哑铃状的产业链,又长又复杂,是握住全球大豆产业的关键,跨国粮商掌控的产业链,单独拎出来是这样的。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链条中包括:农资 收购 仓储 物流 加工,五大环节,这五个大环节又各自包含了无数小环节,以农资这个环节为例,就包括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四个小环节。

对跨国粮商来说,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都能抽取利润,他们往往从掌控其中的一个环节开始,向上向下渗透,最终上下通吃。

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大豆产地,跨国粮商就是通过逐步渗透巴西的大豆产业链,然后实现了对巴西大豆产业的完全掌控。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收紧信贷,经营大豆种植的农场主无处贷款,四大粮商趁此机会,开始在巴西大举扩张。

跨国粮商向豆农提供各种优惠贷款,贷款方式是以货易货,跨国公司用美国的低成本资金,

采购美国产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在大豆种植季,把农资以贷款的形式赊销给农民,等到了大豆收获季,农民则把农资价格加上利息,折算成大豆,用大豆偿还贷款。

除了贷款,跨国粮商还在巴西大规模建设大豆干燥储藏设施,因为大豆收获后,需要及时的干燥和贮存,而巴西农民又没有资本投资此类设施,所以大豆的干燥与仓储环节也被跨国粮商控制。

通过垄断农资,大豆收购,仓储这三个环节,跨国粮商控制了巴西大豆的产销链条。

仅仅在这三个环节,粮商就赚到了农资差价,贷款利息,仓储费用,同时锁定了大豆的收购价。

把大豆收到手之后,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大豆物流运输。

南美国家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在巴西的大豆主产区,不论是公路,铁路建设,还是港口建设都与大批量的大豆物流不匹配。

跨国粮商凭借手中充足的资本,在南美大量投资各类物流仓储设施。

ADM在巴西大豆主产区有50座粮仓,拥有巴西四大港口的专用码头,在流经大豆产区的河流上有货运码头。

控制了港口,码头与货运,就掌握了南美粮食贸易的绝对优势,在其他贸易公司承受着货物装船压港的损失时,四大粮商的大豆已经运到了世界各地。

至此,大豆产业链的全链条就被四大粮商收入囊中。

04 无处不在的资本

巴西农民可以种大豆,但大豆种出来之后只能卖给国际粮商,分散的豆农在大粮商面前完全没有议价能力。

这里还有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四大粮商能投资巴西的物流仓储,加工设施,并借此控制南美的大豆产业,而南美本土的公司就不行?

四大粮商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他们拥有的雄厚资本,这就是四大粮商的第二大法宝:金融。

四大粮商筹集资本的能力是南美的豆农,贸易公司甚至小国政府完全无法比拟的。

四大粮商旗下设有多个金融子公司,拥有多类型的金融牌照,金融子公司为母公司的粮食主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除了内部的金融子公司,四大粮商与整个西方资本体系紧密相连。为了操控全球粮食市场,谋求高额收益,金融机构将大量资本投入全球农产品贸易和食物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四大粮商很容易就能筹得海量资金。

有了充裕的资金,四大粮商就可以研发转基因种子,收购海外公司,建设仓储物流体系,投资港口码头。资本是助推四大粮商掌控全球大豆产业的真正幕后之手。

掌握着大豆货源,掌握着天量资本,掌握着全球大豆的交易信息,四大粮商就具备了操纵大豆价格,操纵大豆期货的能力。经过百年的扩张与产业链整合,四大粮商在全球构建了一个南美人种大豆、亚洲人用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大豆产业格局。

05 大豆的宿命

回到我国的大豆产业,相比三大主粮的自给自足,国产大豆依赖进口的困境,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跨国资本的精心布局;另一方面则是大豆自身难以逃避的宿命。

大豆与三大主粮的命运分界线是在2001年划下的。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保护粮食安全,我国对小麦,水稻和玉米实施关税配额制度,简单说就是通过贸易保护,限制国外三大主粮流入。同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给主粮价格托底,保证农民种粮能盈利。

国产大豆流浪记-西方资本操控粮食市场

这些政策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主粮的生产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会受制于人;二是国内主粮的价格大概比国外贵了30%-50%。

同样是2001年,大豆作为经济作物,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做出了仅3%的低关税让步,大豆产业向全球市场开放。

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更高,国外大豆种植机械化与规模化程度更高,即使没有跨国粮商的推波助澜,只要放开美洲大豆的进口限制,国产大豆也很难竞争过美洲大豆。

可以说,大豆种植业的败局在开放市场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向保护三大主粮那样,也保护好大豆呢?

大豆产业的对外开放是有更深层内因的,由于大豆的亩产太低,大概只有主粮亩产的一半,如果要用国产大豆完全替代进口大豆,就需要占用6亿亩的耕地。

而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的红线是18亿亩,这些耕地确保三大主粮的自给绰绰有余,但要实现大豆的完全自给,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多地少的前因,其实早就注定了大豆背井离乡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大豆   粮商   主粮   粮食   南美   采购团   资本   巴西   美国   农资   产业链   中国   环节   产业   全球   财经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