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接力棒”代代相传,丹寨苗族古瓢舞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传承非遗,保护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很多年轻的非遗传承者,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势能。95后的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祖辈都是传统“捏面人”手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被指尖魔法所吸引,五岁时开始学习这门技艺,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如今他的“捏面人”手艺已经看齐老一辈。

非遗“接力棒”代代相传,丹寨苗族古瓢舞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智慧的结晶,许许多多的非遗项目也入选了国家非遗名录。6月1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申报的《苗族古瓢舞》入选传统舞蹈名录。至此,丹寨县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加到8项。

非遗“接力棒”代代相传,丹寨苗族古瓢舞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黔东南苗族集居地区,至今仍保存着最原始的苗族古瓢舞,主要流传于黔东南、黔南“百鸟衣型服饰”支系苗族聚居区,以丹寨县境内雅灰乡的雅灰、送陇、排路寨和排调镇羊先、麻鸟一带的苗族为主。

古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男性身着盛装,女性身着“百鸟衣”,一般由男子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走在前面,女子跟在后面伴随琴声摇曳起舞,步步生姿,踩着琴声跳起舞,共庆丰收和节日的喜悦。

非遗“接力棒”代代相传,丹寨苗族古瓢舞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苗族古瓢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说苗族的远古文化是靠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下来的。如今古瓢舞在乐器古瓢琴声低沉厚重伴奏下,散发浓郁的抒情韵味,使听众沉醉其中。其中的乐器古瓢琴更是难得一见的苗族民间艺术的珍品,苗语称“格哈”。乐器古瓢琴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它的两根琴弦可以发出8个与当地苗语8个音调相吻合的音,也就是说学习当地苗语,听琴声就能准确地分辩出舞曲表达的内容。

古瓢舞虽不像锦鸡舞那般明媚动人,也不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那样雄浑,但它也是苗族传统舞蹈中的文化经典,在当下也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非遗“接力棒”代代相传,丹寨苗族古瓢舞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古朴又深邃的非遗文化魅力,让现代人对其充满了好奇,如果你对非遗感兴趣,不如就来丹寨吧,这里丰富的非遗文化,一定会对你燥热的身心带来一次深入骨髓的洗涤,让我们开阔视野,领悟古人智慧之后再次踏上人生新征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苗族   黔南   丹寨县   遗文   丹寨   名录   接力棒   百鸟   代代相传   琴声   古朴   代表性   文化遗产   乐器   东南   物质   传统   项目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