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


本人就出生于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生活在农村非常辛苦,由于当时是生产队集体制,一年上头农民都要参加集体劳动,冬天还要参加跨区域性的水利义务建设…七十年代本人还年幼,每到冬天就看不到父亲和姐姐在家(都去了水利工地),根本不象今天的农村一样,有农忙和农闲之分,那时就是长年劳动,就是这样,一年到头并没有收成盈余,农民是靠天吃饭,能保证温饱就不错了!

工人则不同,当时工人在农民的眼里,是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工作还有星期日假,令无数农民仰慕死了!本人的邻居大伯就在武汉某地工人,七十年代初邻居伯母每个月还能收到邻居大伯寄回的20元钱,真令周围人特别信慕…

当时在本人所在的村子里,在外当工人的有好几个,这类人,都是令人高看一眼的宠儿!就是眼光再高的村花,一旦相亲时听说对象是工人,马上就会笑脸相迎…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

当时的农村村花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

现代的村花有了城市化味道

正因为那时在农村过得贫困且辛苦,没有忍耐力的人,在农村生活是一种煎熬…顶替父母接班当工人,自然也成了村民仰慕的热议的亮点!

本人读初中时,就遇到了一个上一届快毕业的同学,提前离校顶替父亲进入铁路局;上高一时,同样遇到一个同届女生顶替父亲进入勘探部门就职;在家乡周围,有在外当工人的家庭,都是如此…顶职机会让他们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迈入了新的人生阵营,现在回看,只是当时农民的仰慕对象,是工人队伍里的一股新生成员。

要问顶职的工人怎么样,就要看昔日的工人怎么样,因为顶职的工人只是在人生的经历中,有过“农转非”,他们更懂得生活在农村的艰辛,更在乎职位的坚守…他们在刚参加工作有了入乡随俗过程,一般会在头两年完成身份同化,也就有了如同厂同单位其他工人的同步命运!

混得不好的不在少数

凡是过早接班的,为了“农转非”而失学的,因为没有学到基础知识,无法在产业转型中,去把握技术而跟进,只能成为卖体力的工人一族,熬到退休,也只能拿最低的退休金。在好的国企退休的,可以拿4干左右,在差的单位退休的,只能拿2500左右,落到倒闭单位的,只能维持1千多的退休金。

混得好的是少数人

这部分人都是在老家完成了受高中教育,在农村有过劳动经历,有了知识和劳动耐压能力两项的把握,加之进入工人队伍中,又能迎合学习技能培训,或者参入到正式的大学培训,有了在身份上的文凭提档,同时也在技能学习上把握了能力提升。这类人很容易成为单位里看好的核心成员,自然会拿到比一般工人高得多的薪水,这类人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也有下海经商的,因为有了在农村吃苦耐劳的经历,把握了从商的机会,迈入到了个体老板的行业…

总之,顶职接班只是企业历史一代人“农转非”的符号,入乡随俗过程虽有短暂的同化期,并不意味着顶职者的生活使命异样,习性有异样。顶职接班的,也是工人队伍中的一员,不同的人能力有大小,路在脚下,不是随波逐流,就是靠后动力挑战新生迎来转机…

思乡人于2021/8/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农转非   农村   商品粮   铁饭碗   入乡随俗   退休金   大伯   父母亲   在外   邻居   工人   队伍   父亲   农民   职位   能力   单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