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因为心脏病发留院多年的韩国电子巨头三星集团主席,也是韩国首富的李健熙周日于10月25日逝世,终年78岁。正是在他的执掌下,过去以韩国本土为中心的三星电子逐渐成长为了如今的全球性企业,业务涉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存储器、芯片设计、晶圆代工、OLED面板、电视等十分广泛的领域;他经常用严厉的话语鞭策公司的高管,从根本上改变了三星的企业文化;很少在公众场合和公司露面,而是在家里对企业构想进行推敲琢磨,正是李健熙的经营风格。

三星发布声明称,李健熙上周日在包括他的儿子、同时是三星集团副主席李在镕的陪伴下离世。声明又形容李健熙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令三星从一家本地公司转变为全球性企业。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李健熙的父亲李秉喆是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喆于1987年去世后,李健熙继承父亲当上三星集团主席,三星集团在他的领导下不断扩展。韩联社指出,三星总市值从当年的9000亿韩元增长到2014年的318.76万亿韩元(约合2826亿美元、1.89万元人民币);《福布斯》估算,李健熙个人资产净值将近210亿美元;到2019年,三星电子营业额230万亿韩元,是1987年的96倍,员工人数28.74万人,是1987年的11倍。另外,外界认为李在镕将接替父亲李健熙,成为三星下一任主席。

1,父亲李秉喆创办三星,瞄准时机做大企业,奠定了财阀之首的地位

身为三星第一代掌门人,也是创始人,李秉喆于1910年2月12日出生于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在早稻田大学读政经科,大二时因为自己的身体问题而返回韩国创业,被外人誉为韩国“创业之神”。

1938年3月1日"三星商会"成立,"三"寓意“大、多、强”,"星"则是“清澈、明亮、深远、永放光芒”。三星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当时宽松的经济政策,当然也有与政府扶持有关。

20世纪60年代,韩国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政府为发展工业大力扶植财阀,向财阀提供低息贷款和补贴,而且给财阀提供政府担保使他们获得大量外国贷款。李秉喆瞄准时机,趁机做大了三星,并担任了代表家族财阀企业立场与利益的专门组织——全国经济人联合会的首任会长。至此,奠定了财阀之首的地位。

2,李健熙承继父业,上位之路可谓曲折,家族成员为争权夺利而势同水火

而真正把三星从二流工厂做到世界五百强,做到亚洲首富的,便是三星第二代掌门人李健熙。但事实上,李健熙的上位之路其实并不轻松。

李秉喆育有三男五女,李孟熙与李淑熙分别是长男与次女,排行第三的是次子李昌熙,李健熙是三子,在所有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李健熙于1942年1月9日生于日治朝鲜大邱市。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1942年,李健熙出身于韩国大邱的这座房子内,当时整个朝鲜半岛仍由日本统治。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1953年,李健熙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往日本留学,后来返回韩国读高中,之后再次赴日升学,1965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商管理主修毕业,1966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完成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李健熙(中)11岁时被父亲李秉喆(右)送往日本留学。

值得补充的是,李健熙是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过的知日派,曾长期在日本生活。他与日本财界人士及学生时代的朋友都有深厚的交情。不仅关注技术,还非常关注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

而在那时期,父亲李秉喆先后创办了东洋放送(TBC东洋广播公司)与《中央日报》,洪进基为李秉喆出掌媒体业务。李健熙回国后入职东洋放送从事管理工作,1967年与洪进基的长女洪罗喜结婚。

不久后,东洋放送与《中央日报》合并,李健熙1968年成为新公司理事(董事),1978年开始接触三星本部业务,就任三星物产副董事长,至1987年出任三星集团董事长。

李健熙实际上并不是其父李秉喆眼中最初的接班人选。在求学归国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电视台做播音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广播里介绍三星的产品,也是直到34岁才出任三星物产副会长,而且在此位子上一干就是10年。

李秉喆在李健熙接班前20年本就已传位长子李孟熙。然而,1966年发生“糖精走私门”,迫使李秉喆辞去三星会长职务,次子李昌熙因走私被捕入狱。李孟熙在上位后,开始排挤父亲李秉喆的亲信,而李昌熙在出狱后还向李秉喆发起了夺权战。

李秉喆大怒,监禁李昌熙,又以李孟熙患妄想症为名欲将他关到精神病院。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健熙才最终被李秉喆确立为家族企业继承人。

李健熙升任三星集团副总裁后,被安排在父亲总裁办公室旁的房间里,随时接受父亲严酷的培训。每当父亲出门,李健熙总会紧跟其后。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每天前往父亲的住所陪伴、照料父亲,聆听父亲关于商战和管理的诸多教诲,直到父亲就寝后再回家,这也成了一段有名的佳话。

而在1987年李秉哲去世当日的25分钟之后,董事会成员全票通过了李健熙出任三星会长的决定,三星也由此进入李健熙时代。

“Samsung”是从汉字“三星”得来的韩语名字,意思是“三颗星星”,三颗星分别代表大、长、久。“三”对韩国人而言,象征着完整。三星公司曾长达几十年的使用三颗星星图案的商标。李健熙一上台很快放弃了原来的商标,取而代之的是沿用至今的中性蓝色椭圆图案。李健熙曾透露:“三星以蓝色作为商标底色,意图传递是消费者可以信赖的品牌。”

只不过,这场兄弟之争并未因为李健熙的上位而终止。李健熙的哥哥李孟熙和姐姐李淑熙在2012年起诉他,索要8.5亿美元的股份。李孟熙称:“李健熙的贪婪导致了我们的起诉。”李健熙反常地公开否认指控并表示:“不会给李孟熙一个子儿。”这种指名道姓的论争令人侧目。李健熙家族的矛盾已经水火不容。结果,李健熙仍然不改霸道总裁本色,两年后用尽各种手段打赢了官司。

3,李健熙接管三星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胆投资布局新产业

三星集团于1987年被李健熙接管后,虽然当时三星已经是韩国的代表性财阀,但在他的眼中,三星仅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其实,不只是李健熙本人,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三星不过是一家以进出口贸易和仿制日本同类产品的二流企业而已,而且由于过度的扩张,三星当时已经产生了高达300%的负债率。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1987年平安夜——李秉喆逝世后一个多月——李健熙(左)正式接任三星集团会长(董事长)。

要么守旧勉强而活,要么创新寻找出路——摆在李健熙面前的似乎只有这两条路。因此,主政三星的第二年,在纪念公司成立50周年的庆典大会上,李健熙登上会坛,擎起了以强化产品质量为内容的“新经营”大旗。然而,在一个家族创业元老云集和惯性思维主控的三星中,李健熙的呐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呼应。

1993年年初,李健熙出差到美国洛杉矶,当他带领着三星众多高级经理们到当地大百货商店考察时惊讶地发现,当时的三星产品虽然廉价,但无人问津;李健熙特意发给每位经理1000美元,用于购买最受欢迎的索尼产品,并逐个与三星产品比较。

李健熙曾口若悬河地讲了7个小时,正式发布了自己的“新经营”宣言。在会上,李健熙痛斥三星内部盛行的“重数量轻质量”的风气,他要求三星1800多名管理人员“除了老婆孩子,其他都要变”。

从法兰克福回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李健熙到三星的各个部门疯狂地做了48次共计350多个小时的演讲。并编制成书分发,改革气氛就此扩散至整个三星。

李健熙接下来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动作让人们见证了他壮士断腕的改革豪情。

三星电子当时生产的电话存在质量问题,李健熙便下令用推土机将1.5万部劣质无线电话碾得粉碎,并命令有关负责人到场观看。当三星一款手机遭到了客户投诉后,李健熙又下令将价值5000万美元的库存手机集合到工厂大院里,之后李健熙带领公司高级经理和2000名员工用大锤把这些手机砸成碎片,然后用大火焚烧。

直到现在,三星的经理们还不时把手机扔出窗外,用卡车轧或是冬天埋进雪里,以此来检验质量。

从法兰克福会议当年起,三星每年都将销售额的7%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注重技术创新和启用人才由此一直贯穿于整个“新经营”计划的全过程。

在《三星新经营》一书中,李健熙这样写道:“一个天才能够养活数百万人,而创造力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助推器,因此我们需要雇用最好的人才。”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李健熙率先在韩国实行了年薪制和绩效制。

2002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根据品牌的认知度预测三星电子将在三年之内超越当时还是世界最大的家电企业——索尼公司,三星全体员工都欢呼雀跃。

4月19日,三星精英们被召集开会。本以为是庆功会,但出乎意料——会议首先以产品比较品评会开始,把三星产品与世界最好的产品相比较。李健熙发言四个小时,核心内容是对这些公司灵魂人物工作提出忠告和严厉质询。会议持续到凌晨2点,次日上午8点开始第二轮,整个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断断续续开了50个小时。确立了三星到2010年进入世界三强的中长期战略,要与世界第一位的美国通用电气和日本的索尼并驾齐驱。

没有人是不会犯错的,李健熙也曾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买单。

20世纪90年代末,在韩国汽车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李健熙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很多人都质疑这个决定。众所周知,李健熙是狂热的汽车爱好者。

李健熙还是在釜山花了30亿美元建成了年产量24万辆以上的汽车厂,最后结果是,三星汽车只卖了不到5万辆,大部分还是卖给了职工,2000年,三星汽车被迫贱卖给雷诺汽车。

为此,李健熙宣布自己为该事件买单。他捐献出20亿韩元个人财产,承担了投资汽车领域失败的几乎全部责任。《财富》杂志撰文称赞李健熙是“为错误的投资决策承担责任的CEO”。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李健熙“第三次创业”的最大手笔是三星集团宣布至2020年在新产业投资23.3兆韩元的决定。按照李健熙的布局,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电动车可充电电池,LED,生物制药,医疗设备。他的雄心是,到2020年,五大新产业未来增长引擎将带来约440亿美元的收入。

4,李健熙具有战略远见,而且敢于豪赌,能够一直坚持到胜利,因此,三星得以在半导体和面板等高科技行业最终成长为巨头

李健熙似乎总比一般人看的更加长远,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便成功说服父自己的亲李秉喆入局半导体行业,且在20年后将三星半导体业务做到了全球第一。

上世纪70年代,全球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其实李秉喆也敏锐第觉察到了,高附加值的产业才是韩国未来的希望。但他的想法只是给日本三洋打工。当时,半导体技术垄断在美国和日本手中,李秉喆不敢有太多奢望。公司大多数人,包括关系亲近的社长,都反对投资半导体,连政府也都不看好。而当时,李健熙却站了出来,对父亲说:“爸,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那件事!”

于是,在“半导体会搞垮三星”的过激言论中,李健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1974年,他用自己的资金,买下韩国半导体公司,剑指当时正在兴起的内存(DRAM)技术。

野心勃勃的李健熙很快就尝到苦头,他先后50多次前往硅谷,引进技术和人才,倾注巨大的努力,还是不断亏损。

走投无路之下,父亲派得力自己的干将来辅佐李健熙。两次石油危机让李健熙意识到,身处资源匮乏的小国,三星的未来是半导体。“一定要在我闭眼之前开始这个事业,这样三星才会安然无恙。”

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正式向DRAM内存宣战。然而,父子两人都低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性。

在众人印象中,电子产品每年都降价。但内存很特别,与化工产品一样,是重资产、强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数钱数到手软,跌起来连自己都想砍。要在这样的行业中生存下来,策略只有一个:要么拿钱砸死对手,那么被对手拿钱砸死。

英特尔是这个行业最早的玩家,1970年就将DRAM投入大规模应用,四年后横扫80%的市场。之后,日本企业异军突起,击败了英特尔。

当三星染指DRAM市场时,日本已经是世界霸主。好不容易突破技术封锁,从当时尚不起眼的美光手中购得64K DRAM技术,便遭遇了行业的第一次衰退。

1984年,三星刚推出64K DRAM,即遭遇内存价格暴跌,从每片4美元雪崩至每片30美分,此时三星的成本是每片1.3美元。换句话说,每生产1片亏损1美元。到1986年底,累计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全部亏空。直到1987年,李秉喆去世的那一天,他也没能见到三星半导体实现盈利。

由于市场不景气,昔日行业大佬英特尔被迫退出,转行干起了CPU,NEC等日本产商也纷纷缩减投资规模。唯独三星像赌徒一样疯狂地逆势加码。

“越是困难,就越要加大投资。”持续十多年的亏损,不但没能动摇李健熙的信念,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三星从日本聘请工程师,利用周末到韩国传授技术。同时,到美国半导体公司招募有经验的韩国人。这些人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放弃自己多年的事业,返回韩国,牺牲一切节假日,夜以继日地投入战斗。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在这批人中,有一个叫陈大济的年轻人,谢绝IBM公司的再三挽留,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三星,理由是“真想赢日本一次”。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了三星电子的CEO。

然而,光有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1983年,三星开发64K DRAM时,关键技术整整落后日本5年。到256K时,与日本相差2年;1M时,还落后1年。

在此期间,三星人受尽日本嘲辱。但他们并没有理会,而是埋头苦干。

1987年,苦熬多年的三星人终于迎来行业转机。当年,美国向日本半导体企业发起反倾销诉讼,双方达成出口限制协议。受此影响,DRAM价格回升,三星乘势崛起,不但实现了盈利,还开始在技术上领先日本。

1992年,三星率先推出全球第一个64M DRAM,并于当年超越日本NEC,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制造商。两年后,又率先推出256M DRAM。

三星的崛起,还带动整个韩国形成一个内存产业集群,除了三星,现代(2001年后改称SK海力士)也跻身世界三强。

在韩国厂商的挤压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日立、NEC、三菱的DRAM业务,组建“国家队”尔必达,以寻求对抗。即便如此,日本人也没能逃过溃败的命运。

十多年后,三星如法炮制,以自杀式的投资,将日本人彻底赶出了这个行业。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DRAM存储器价格雪崩,从2.25美元狂跌至0.31美元。就在众厂商哀鸿遍野时,三星却做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将三星电子上一年的利润全部用于扩大产能,故意扩大行业的亏损!

很快,DRAM价格就跌破材料成本,大多数玩家都熬不住了。最先倒下的是德国巨头奇梦达,由于资金链断裂,于2009年初破产。日本企业更惨,尔必达苦苦支撑数年,最终于2012年被美光收购。另一巨头东芝的闪存业务,也在2017年被美国贝恩资本收购。日本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尔必达破产当晚,位于首尔京畿道的三星总部,灯火彻夜通明。至此,整个DRAM行业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和SK海力士两大韩国巨头独占75%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

进入2016年,在大数据、云计算、比特币挖矿等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内存芯片价格一路飙升,三星赚得碰满钵满,而且趁势一举将英特尔拉下马。

曲折上位之后,一代枭雄李健熙是如何将三星电子带向强盛的?

同样的故事,在面板行业也上演了一次。三星从1984年就开始跟踪液晶技术,到1991年才成立面板事业部,并于当年建成第一条试生产线。

但此刻,他面临的形势不比当年做DRAM强,甚至更恶劣。项目刚上马,就赶上行业第一次衰退。此后七年,三星连续亏损,从1991年到1994年,每年亏1亿美元。

面板同样是一个重资产、强周期的行业,李健熙明白,要想在这样的行业活下去,就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不惜一切代价做到行业第一。

液晶面板分为不同的世代,代数越高,生产出来的基板尺寸越大,可供切割的屏幕尺寸也越大。为了积累技术实力,三星利用行业衰退期,到日本去招揽失业的工程师。

从1995年到1996年,行业再次陷入衰退。三星逆势而上,建成第一条3代线,赶上日本的产能。眼看曙光初现,却又一头撞上亚洲金融危机。

在此次危机中,三星深陷债务危机,不得不砍掉很多项目。唯独液晶面板,不但毫发无损,还加码投入数十亿美元。1998年,三星建成3.5代线,全面领先日本企业。

面对如此疯狂的举动,同行认为。现有产能已过剩,投资更高世代无异于自杀;有日本高管甚至讽刺三星,必定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

然而,杀红了眼的李健熙却不管不顾,毅然决定在2001年投产5代线。事后证明,他又一次赌对了。率先建设5代线,成为韩国超过日本的分水岭。

2001年后,三星用40英寸TFT-LCD液晶电视,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液晶屏大小的固有观念,家用电视迎来了液晶时代。

反观夏普,因为保守,很快败下阵来。尽管事后奋力反击,却始终未能翻身。2016年,富士康斥资35亿美元收购夏普,一代液晶之父,黯然落幕。

1998年,三星超越夏普,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企业。七年后,又凭借自己在液晶技术上的优势,掀翻昔日的偶像索尼,成为全球第一大电视厂商。

登上行业之巅的三星并未懈怠,在业内抢先研究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最终成为一代OLED霸主。

5,小结

“隐世的哲学家。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他很贴切”,曾陪伴李健熙左右的一位三星前员工这样回忆。

李健熙将日常经营工作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则集中精力进行左右集团命运的重大决断。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也不到公司上班,而是在家里阅读大量书籍和杂志,经常工作至深夜,对三星的前途进行深入思考。他还把自己认为有参考价值的书籍分发给公司的高管,共同探讨三星存在的问题。

李健熙拥有强烈的超凡领袖型气质。他虽然沉默寡言,但借助敏锐的眼光一下子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他的领导,三星形成了高管和员工随时保持紧张状态、为了获得认可而在各个细节等方面精益求精的组织文化。

一直到2014年因心梗病倒,李健熙不仅对三星还对是整个韩国经济都抱有强烈的危机感,毫不松懈。他有时也吐露心中的不安,称“过去,(国外)还有先进企业作为灯塔,而今后只能自己在汪洋大海中前进”。与父亲构建的经营风格不同,李在镕通过自身的领导风格能否继续让三星维持强盛?不管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成为接班人的李在镕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本文内容参考:腾讯财经、BBC、日经新闻、华商韬略等媒体,我为科技狂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三星   东洋   英特尔   财阀   韩元   枭雄   上位   韩国   日本   强盛   美国   半导体   曲折   父亲   美元   行业   财经   技术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