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在三次降息之后,美联储2019年12月份的议息会议维持关键利率不变,暂停了降息进程。不过即便如此,可以认为这一次议息会议透露出来的总体信号还是偏向宽松的,未来美联储利率降低的通道并没有关闭,甚至有可能采取更为宽松的操作。图为本次议息会议核心内容。

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一、为何认为本次议息会议倾向于宽松?

从7月底以来,美联储的议息会议连续三次降息,一共降息75个基点,本次议息会议终于停止了降息的步伐,并且暗示短期内不会再有降息,所以市场认为降息的进程暂时已经结束了。

不过有两个关键信号值得注意,这意味着美联储未来政策倾向性已经更偏向于宽松。

第一,美联储对于未来三年的通胀预期均出现了下调,三年内通胀预期没有超过2%的法定政策目标,这证明美联储仍然认为现在有降息空间。2%的通胀水平是美联储明确的政策衡量目标,只要2%的目标没有达到,就意味着美联储仍然倾向于降息。图为美国核心pce始终低于2%。

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第二,从本次议息会议的点阵图来看,大多数历史对于未来利率预期已经下调,虽然预期中仍然有2021年利率回到1.9%的预期,但是相比较9月份的议息会议这已经明显的下调了,再结合通胀预期的变化,可以认为利率预期整体已经倾向于宽松。

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所以即便现在没有利率的变化,利率下调的通道仍然保持着开启,不排除未来持续有降息的可能。

二、除了降息之外,美联储还采取了其他宽松手段。

降息是美联储对于市场最为直接明确的干预,但是本次会议虽然没有降息,却出台了其他宽松的手段。

首先,美联储重新确认了继续购买短期国债

为了对美元流动性短缺问题进行解决,美联储重新扩张资产负债表,但其中重点在于对短期国债的购买,区别于量化宽松。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中,鲍威尔明确强调了,如果情况没有改善,美联储会持续购买短期国债,这相当于持续的增加流动性,并且如果短期国债的购买时间足够长的话,可以认为效果几乎等同于购买长期国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联储的流动性释放和宽松正在持续。图为美联储针对短期国债的购买。

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其次,美联储可能在近期重新开启长期国债的购买。

在议息会议之前,美联储放出消息称正在考虑未长期国债利率设定上限。长期国债收益率,只受到市场买卖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为了保证长期国债收益率不超过某一个上线,就需要美联储持续的买入长期国债抬高国债价格,这可以认为美联储要设定一个国债持有量的下限,只要市场上接纳国债的程度降低了,那么美联储就会无条件接盘,这是一次缩小、但是持续的量化宽松。

所以即使美联储没有降息,采取的宽松政策也丝毫没有缩水。

三、明年美联储非常可能继续降息。

实际上美联储现在决定不在江西是一个针对现有经济情况作出的正确判断,在11月非农数据意外强劲的基础上,现在降息确实没有足够的理由。

不过降息与否依然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基础就是美国的经济情况是否能够让美联储降息。

我们通过美联储对于通胀的预期,以及鲍威尔在议息会议后的讲话,可以认为在通胀没有达到2%的目标之前,美联储不会加息,而且还保持了降息的通道,所以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美国的失业率是否会继续保持在历史低点,还是会出现拐点?图为非农数据与降息密切相关。

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我们根据8月份开始的初领失业金人数上升和就业岗位的变化,预测未来的失业率拐点可能在明年的第一季度到第2季度之间出现,这也就是说美国经济从那时开始会有更加明显的滑坡,届时美联储的降息理由可能更加充分,甚至可能出台更为激进的宽松手段。图为其他机构预测,失业率拐点会在明年第2季度出现。

如何评价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降息并未停止,宽松还将持续

综上,美联储本次议息会议虽然决定了维持利率水平不变,但同时释放出来的信号可以被认为美联储整体的倾向性正在偏向宽松,同时美联储还采取了降息之外的其他宽松手段。另外根据现在美国经济逐渐下滑的情况,明年美联储继续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在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鲍威尔   宽松   会议   失业率   通胀   拐点   美国   国债   流动性   利率   手段   明年   目标   评价   情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