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合肥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

南京跟合肥可谓是空间距离最短的两座省会城市,两者直线距离仅仅只有170公里左右,这在全国都比较少见,一般情况下,我国的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多在200-300公里之间,如武汉跟长沙,郑州跟济南等等。

那么,南京跟合肥这么近的距离,有没有可能发展成类似重庆跟成都那样的一体化城市群呢?

南京跟合肥其实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圈子:长三角城市群。但是长三角内部却有着众多的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等,其中苏锡常跟宁波都市圈悉数被上海都市圈囊括其中,已经很难称为独立的都市圈,长三角相对独立的都市圈还是只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

南京、合肥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

南京跟合肥同属江淮官话区,合肥人去南京或者南京人去合肥语言不会成为双方交流的阻碍,成渝能够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相同。

成渝城市群的崛起为很多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通的文化、不算遥远的距离,这些都是城市群可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长江中游,同样存在一个中三角城市群,武汉、长沙、南昌作为核心城市的跨省城市群。之所以这个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距离远跟向心力差。

南京、合肥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

两个城市能不能协调发展,地理位置跟文化虽然重要,但是最主要的支撑点还是互补性,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是城市群或者都市圈最健康的一体化之路。

南京跟上海的产业重叠度很高,尤其是在实体制造业方面,继承上海产业的苏锡常同样跟南京存在很高的重叠度,恰恰跟南京产业互补性最强的是邻省省会合肥。

合肥加入长三角之后也没有急不可待的去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而是继续耐心的培育着自己的支柱产业。

合肥的重点布局产业: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显示产业、家电产业、人工智能、大健康。

南京、合肥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

南京的重点布局产业: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智能电网、新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服务。

南京、合肥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

两者的重合区分别是新能源汽车、大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

南京的新能源汽车基本已经出局了,在新能源汽车布局中,南京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被寄予厚望的拜腾在失败后南京已经很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跟合肥竞争,但是南京的新能源产业链仍然健在,依托合肥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南京极有可能会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大健康领域南京已经发力多年,合肥则是刚刚起步,南京的领先地位暂时不会动摇,合肥未来能不能把产业培育成功仍然是未知数。

集成电路则是各凭本事了,哪怕南京不跟合肥竞争,也得跟近在咫尺得上海、苏州、无锡竞争,并且中国得集成电路市场足够大,现在只会盼着哪个城市成功突破技术枷锁而不是怕哪个城市突破。

人工智能也是同样的道理,南京科教发达,合肥科研发达,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相反恰恰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应用科学是建立在基础科学之上的。

南京是国企压舱,民企发达,合肥是国企孱弱,民企同样发达。在南京的传统支柱产业钢铁、化工中,合肥完全没有这个基因。

高端产业的竞争态势是全国性的,任何一个有实力的城市无不想取得先机,这拼的就是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合肥   南京   互补性   人工智能   新能源   省会   集成电路   上海   可能性   城市群   距离   竞争   产业   城市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