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说起“匠心”,就不得不提跟我们相爱相杀几千年的邻邦日本。

2019年我去了两趟日本,第一趟是上海哈玛匠黄伟带我去的,3月底我从西藏看桃花回来,就直接经过上海去了日本,主要的目的地是日本山梨县笛吹市,去见了黄伟的果树启蒙老师有贺浩一。

有贺浩一的年龄与郑凯旋相仿,也80多岁,开辆跑车,挺酷的,也挺风趣。他原来是山梨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以前也经常来中国,觉得中国的桃树种植水平跟日本的差距很大,就建议黄伟在中国建个示范园,把日本的品种和技术带回去。

所以黄伟经常说,他的农业坑是日本人帮他挖的。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回来后觉得收获很大,所以就跟黄伟说,能不能我们一起带个团去,让大家也有机会去学习日本的精致化农业。就这样,8月又去了一趟,带了20来个人的考察团一起去的。

日本农业情况跟中国很类似,也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一户人家也就十来亩地,干活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做得都非常精致,能充分展示园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日本果业又是一个被日本农协严格保护的、闭关自守的产业。所以,被我戏称为: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谈到中日果业之间的差距,大家最直观的就是品种。

中国目前的果树主栽品种大部分都是来自日本,比如苹果中的富士,一个品种就占中国苹果总面积的70%以上;比如柑橘中的红美人、不知火、春见以及宫川、兴津等温州蜜柑;比如草莓中的红颜、章姬。葡萄更不用说,但凡在市场上能叫出名字的,比如巨峰、藤稔、夏黑、阳光玫瑰、妮娜女王、美人指、醉金香、金手指……统统都是日本品种。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志村富男和他选育的葡萄新品种

我在志村富男家见到厚厚的一本品种录,一个普通的日本农民,业余时间做葡萄育种,居然育出这么多好品种,随便拿一个品种出来在国内都可以炒个几百万元。我问他,育种对你的经济收入有没有好处?他说没有,纯粹的爱好。他的目标就是要育出一个果粒跟李子一样大小的品种来。他也不考虑市场会不会接受这么大粒的葡萄,他就觉得在日本育出糖度高、品质好的品种已经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像这么大粒的难度很大,所以他想自我突破。

这就是日本人的“匠心”。

除了品种,还有技术。从最常见的套袋技术,到葡萄的H形、桃树的两主枝开心形,再到梨棚架栽培、柑橘温室栽培、葡萄限根栽培……都是日本人的杰作。“固执”的刘镇就是从日本吃到特别好吃的葡萄后,才不惜血本地从日本引进限根栽培模式。

刘镇(木美土里集团公司):

日本的技术我学了十几年了,从原来地下的微生物到现在的地上的果树,我们也请了日本的专家来陕西千阳指导我们种果树。给我的感觉是,日本人是非常敬业和专业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他们的脑袋是“正方形”的,就是一点不带拐弯的。他做一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这样做。像我们在千阳温室里种丑橘(不知火),在某一个阶段,他要求每天要给橘树浇100升水。为什么这样做?他不告诉你。我理解他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他告诉你就得这样做。你做为一个花钱请师傅的投资人你是不是很郁闷?好多这样郁闷的事。但是你只有先一板一眼地按照他的方法做,做成功了,再作变通。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刘镇(右)和他聘请的日本专家森田

到目前为止,我还在坚持做限根栽培。大家给我拍砖之后,我还专门派人去日本长野到我们原来看到的那家果农去再学习,也问到在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结果他觉得很纳闷,他说我种了10年,我的师傅干了30年,就这么干的,你为什么说我这种方式不行呢?没错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的脑子也是“正方形”的。

我觉得很多成功者都有一种共性,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高标准,然后坚持下来。

这几年,我还发现种出好水果的共性: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要想把水果种出顶级的品质来,基本上是采取大棚设施栽培。像凤凰佳园的颜大华,他在江苏张家港用设施栽培种桃树,成功了,品质非常好。设施栽培在日本是非常多的,明明露地能种出好橘子的地方他也上大棚,就是为一个种出好品质来,不管投多少钱,他都要干。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刘镇在千阳基地介绍限根栽培的方法

再一个共性就是土壤。我曾经参观过日本一家建于1970年的有机栽培园,到现在50年了,从来没用过一次化肥和农药。用一根2米长的钢扦子,可以直接插到底,这个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坚持每年用大量的、发酵腐熟的有机物料,不是有机肥,来改良你的果园土壤。坚持,坚持,持之以恒,可能需要五年,也许十年。一旦这个基础建立以后,别人就无法超越你,包括风味口感。其他架式方面我觉得是次要的。

“木美土里”企业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好苹果大赛”,并把大赛的金奖果农带到日本青森去学习,包括参观日本最有名气的木村秋则的苹果园。2019年6月他从日本回来时,我问他日本青森种苹果有什么诀窍?他说其实就是“多施有机肥”“生草栽培”“适当晚采”这些我们都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且中国有好多种苹果的地方的生态条件都优于日本青森,关键是人家能够持之以恒,多年坚持,所以人家的整体品质要比我们的好。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我第二趟从日本回来的时候去了沈金跃那里,他问我他的阳光玫瑰跟我在日本吃到的阳光玫瑰区别在哪里?我开始尝了一两颗没尝出来,也挺好吃的,但是多尝了几颗之后发现有区别了,就是我们的阳光玫瑰比较“浊”,虽然很甜,但口感是混浊的。日本对阳光玫瑰的糖度标准是18%,但是国内的阳光玫瑰超过20%很随便,所以在国内我们吃个两三颗就不要吃了,腻得慌,但是在日本,一个人吃一串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问题出在哪里?

我也尝过国内类似于日本的阳光玫瑰,一个是重庆吴小平,另外一个是上海农家苑,他们两家的口感基本上跟日本是很相近的。他们有什么共性?就是用了大量的有机物,不是有机肥。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果园覆盖的一层厚厚的有机物

我们国内说有机肥,就是鸡粪、牛粪、羊粪等各种动物粪便,含有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但是我在日本看到的,是废木头粉碎之后的、没有肥力的粗纤维,在果园表面铺了厚厚的一层。

植物源有机物和动物源有机肥培养的葡萄口感是不一样的,植物为主的口感比较清澈,动物为主的口感就比较混浊,混浊的话就容易腻。这是我第二趟从日本回来后一个比较大的感悟。

第一趟去日本因为是花期,看的主要是树形。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水平棚架栽培模式,不光是梨,日本人会把桃、李这种顶端优势特别强的树种都“摁”成水平结果状,而且做得非常漂亮。梨水平棚架在国内推广得也比较多,但很少有果园能做成日本这样的水准,都是要打折扣的,甚至是完全走形的,所以回来后我在《中国果业信息》的专栏上发了一篇长文: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核心的结论也是我们丢失了“匠心”精神。

在这个问题上,黄伟自己的感受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黄伟(上海哈玛匠实业有限公司):

我是1989年去日本的,在日本生活了整整25年。这25年我也一直在思考,日本的果品为什么都这么好?我说的好,是日本的果品普遍的好,普遍的比我们好。当然我们国内现在的技术也比较好,一些匠人也能把果品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但整体上与日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日本为什么能把果品做到普遍的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有农协,也就是说有一个定标准的机构。农协先负责定标准,农民就按照农协的标准,生产出标准的产品,然后由农协负责销售。所以农民只有把果品种好,而且达到农协的标准,他才能有不错的收入;如果达不到标准,那收入就会差一大截。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日本的两主枝开心形

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前面提到为什么有贺的女婿被老师赶回去,原因是在日本,师傅收徒弟首先要看一个人的态度。师傅在剪枝的时候,徒弟要把枝条整理好,放到旁边;师傅在指点你的时候,必须要把小本子拿出来作记录。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够很好地传承他的技术,否则就不会收你做徒弟。

我是因为在日本生活的时间长,而且在国内没有接触过果树栽培,所以从理解角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国内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困惑。比如国内很多是密植栽培的,我就问日本人为什么要采用大树稀植?他回答说,我们日本人也不是傻瓜,日本的土地要比中国贵,人工费也要比中国贵,我们试过各种各样的树形,最后认为株距8 米的两大主枝自然开心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产量高,一个品质好。所以现在山梨和冈山这两大日本桃主产区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树形。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上海哈玛匠果园的两主枝开心形

所以回来后我也是按照日本的两大主枝自然开心形在做。但是学了9年,为什么还是没有学到位,当中除了我们管理上的问题,还有员工理念上的问题。日本人你跟他说“一、二、三”,他就按照“一、二、三”来做,而且都是能做到的;但是在我们这边就变成很大的问题,你跟员工说“一、二、三”,他能帮你做好“一”就已经很好了,就很难落实到位。

这就是为什么清扬老师会说“有一种精致,我们学不来”的原因。

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是有差距的。

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也是“匠心”上的差距。

当然,刚才也提到,日本农业和农民都是被日本农协“溺爱”的“老宅男”,他们只需要按标准把产品做好,就可以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在日本,城乡差距是很小的。所以我第二次去日本最大的感受是:日本的农民不像农民。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开跑车的日本农民有贺浩一​

这是产生“匠心”的物质基础。

关于师傅教徒弟的问题,我和胡晓海(浙江省新理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聊过类似的话题。他跟我跑过不少地方,我也经常去他的果园,有时候会提些建议,他也很认同,但是他说他请的师傅也很“固执”,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说他那个地方不对,他就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我想既然请他当师傅,就让他用他的方法先做好,等做好之后,再考虑要不要改进。

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胡晓海在查看红美人的结果情况

做农业,特别是新手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今天去颜大华那里看Y形不错,明天去上海王卫国那里看到主干形不错,后天到黄伟这里看两主枝开心形也不错,结果学得三不像。

要学少林派就把少林派学好,要学武当派就把武当派学好。等你学到精通之后,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再去创造新的门派,你不能东学一招,西学一招,最后一事无成。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匠心”。

当然,在“群雄争霸”的中国果业战国时代,光靠一颗“匠心”是不够的。要想召唤神龙,还得集齐包括“匠心”在内的七颗龙珠。(待续)


中日果农的核心差距在哪里?品种?技术?还是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山梨   主枝   农协   品种   匠心   果农   日本人   日本   果品   果园   口感   上海   中国   中日   师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