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导读】在前面9篇文章中,我们分别讲解了中国果业的产业、品种和产区等宏观问题,本文换一个角度,讲述在果业发展中我们所欠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能克服浮躁,减少迷茫,能当从业者真正看清自己的问题所在和前行方向。这就是“匠心”精神。这部分内容将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以中国和日本为鉴,阐述“匠心”的重要性。

工匠之心,在于专注。

经常看“花果飘香”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是比较反感“情怀”,但却特别欣赏“匠心”。在我的理解中,“情怀”只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安慰,但“匠心”却是一种实干的精神和境界。所以,我把“寻找每一个好果园,寻访每一颗匠人心”当作“花果飘香”的核心任务。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在2019年“木美土里”中国美丽农业论坛上,我们评选并表彰了20名“花果飘香”明星果园主。这20名明星果园主,绝大多数都称得上是有“匠心”的果园主,特别是排名第一的山西平陆的八旬老人郑凯旋,家里就一亩多点的桃园,专研了30余年,发明了两种桃树树形及非常成熟的高效栽培技术。

我是2018年年初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徒弟发的一张桃树照片才找到这位民间高手的。这张照片是一株长着十几根直立主干的桃树,我原以为是一株快成“妖”的老树,结果到实地一看,才是7岁的青年桃树。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棵桃树上的所有直立主干上的枝条上下都是一致,没有我们桃树主干形常见的“上强下弱”的问题。他告诉我,他对桃树树形构建的标准是: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郑凯旋(山西省平陆县杜马乡资深果农):

50年前我开始种植苹果,那个时候还是公社集体果园,以苹果为主,桃很少。1980年我闺女家种了1亩多的桃树,开心形的,1987年我过去帮她打理桃树,人要在树下面钻了,没有操作道,所以我拿锯把挡路的大枝都锯了,锯了之后长出很多徒长枝,有些上面也有花芽,我就留了一些让它开花结果,结果发现上面结的桃还特别好,比下面好,从那以后,只要上面有空间我就给它留上,一结桃压弯了,相互之间会“打架”,我就又把它拉直,就成了现在的“一株多干形”。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一株多干形

看到一棵树上留十几根直立枝都能结果,而且都结好果,我就产生密植栽培的想法,一亩地种330株,行距2米,株距1米。1993年我就专门栽了一亩地。一开始没有拉铁丝,小树长上来,一碰到刮风就东倒西歪了,开始用树枝撑,没效果,后来我把盖房的橼都搬到地里撑树,结果我回家吃饭的功夫一刮风又倒了。我看看不行了,就叫闺女去买铁丝,两头立杆把铁丝拉起来,这样树干就直直不歪了。

第一年可以长到2米多高,第二年就开始结桃卖钱了,见效快,产量高,而且好管理。我在山东学苹果修剪的时候上面的枝条种类特别多,主枝、侧枝、副侧枝、结果枝、延长枝、辅养枝……我这树上只有两种枝,中间一个永久枝(主干),永久枝(主干)上出来的全是结果枝,我把这树叫做“一株一干形”。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一株一干形

这里面还有一个“空间”的理念,一个主干只有一平方米的空间,两个主干之间,这边半米是你的,那边半米是他的,如果超出了,就交叉了,就会影响操作,影响光照。假如种的是5米的株距,那么你的一棵树有5米的空间,可以在距离地面60到80厘米的高度培养一个横向的永久枝,然后每隔1米培养一个直立的主干,都是兄弟姐妹,占的地方都一样大。就像我院子中的那棵树一样。

桃树的顶端优势很明显。很多人来我这里参观了回去搞,结果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是上强下弱的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问我,为什么我的桃树没有上强下弱的问题?我告诉他们,要采用压强扶弱的办法。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郑凯旋和他培养的具有13根直立主干的桃树

首先是修剪时间,强旺的桃树绝对不能在冬季修剪,也不能搞夏天修剪,我是9月份带叶修剪。冬季修剪是促势,9月修剪是缓势。如果错过这个时间,可以延迟到5月带桃修剪,5月带桃修剪也是缓势。然后,要去强枝,旺长的地方要留弱枝弱芽,多留花,多留果。比如同样30厘米的结果枝,最下部只能留一个桃,中部留二个桃,上部留三个桃。势力强的部位多留桃,通过“调势”来达到“平衡”。

总的一个原则,是把所有的空间和阳光都利用到位,每一个空间都有结果枝,每一个结果枝都能照到阳光,没有无效区,这样产量就高了。

我的最终目标:在不上化肥的前提下,每亩能生产出2万斤的优质果。

除了这句“枝枝见光,没有无效枝”,郑凯旋还有一句话也让我记忆尤为深刻,而且感动。我问他,这些快40年的老桃树还能活几年?他回答道:“我不死,不会让它们死。”

像郑凯旋这样的,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没有什么科学的试验研究,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勤于观察,善于总结,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这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稀缺的“匠心”精神。

大家在读到“花果飘香”中介绍的各种成功案例时,往往只关注他们种的是什么品种?卖的是什么价格?一亩地卖了多少钱?又有多少人能关注到我想表达的成功背后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努力。

这个,才是“花果飘香”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陆其华(浙江嘉兴市李子园艺科学研究所),因为金庸的一封信和老师的一句嘱咐,开始了他长达30余年追寻檇李的人生道路。4次迁移,123个品系,无数次的失败与磨难,终于还原檇李当年醉倒西施的甘美绝伦。在他身上,看不到万丈光芒,但可以看到当今社会渐行渐远的执着与匠心,就像他自己说的,“人的人生,名利并没有多大价值,最主要的是留下能够传承的东西。”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郑明土(浙江象山青果水果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开始专注柑橘温室加温试验,在经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之后,终于在2017年取得成功,7月份上市的温州蜜柑卖出50元一斤的天价。这两年,他又尝试通过加温温室栽培红美人,以实现象山红美人的错峰上市。“面积减少一点,效益提高一点”是他的方向。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卢玉金(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6元一斤,一直涨到2019年的40元一斤,涨价是他20余年葡萄种植生涯的主旋律。在他的口中,听不到豪言壮语,也听不到高大上的农业方向,“种葡萄别得黑心病”是他的理念,用心和实干是他的品性,这些理念和品性正是施泉葡萄园能在上海马陆葡萄巨大的光芒下脱颖而出、并实现连年涨价的秘诀。

像这样的案例,在“花果飘香”中可以信手拈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有“匠心”的农业人,除了前面讲的“在于专注”“勤于观察”和“善于总结”之外,还要“惯于记录”。这在我接触过的成功果园主里面占有很大的比例,像浙江杭州富阳的高增新,他的梨园在2016年的时候被列为G20杭州峰会农产品保供基地。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高增新(浙江富阳千禧园艺场):

以前我是不懂技术的,农事操作都是让别人帮我做,做得好坏我都不知道,所以我从建园那年起,就养成了记录的习惯。我把本子放在床头,每天晚上都会记录当天所做的事情,这样我就知道每一项农事操作的效果。效果好的,明年继续;效果不好的,明年改进。慢慢地,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定标准。现在都是我自己和固定的技术工一起修剪,他们都是按照我的标准来剪的。比如这棵树要生(结)80个梨,那我修剪就按这个标准来剪,留个50~60根枝条。长一点的枝条生(结)2个梨,留3~4个花芽;短一点的枝条生(结)1个梨,留2个花芽;短果枝不结果。我在修剪的时候就把多余的花芽全部剪掉,这样可以让营养更集中,再加上我一株梨树要用两包(约100斤)羊粪、4~5斤菜籽饼、1~1.5斤复合肥和0.5斤钾肥,所以长出来的梨起码在9量以上,而且糖度高,肉质松脆。

在日本也有这个习惯,去田里学习要带个小本子,跟朝鲜官员陪金正恩出门一样,要拿小本子作记录的。哈玛匠黄伟讲到他的入门老师有贺的女婿想跟当地一个水平最高的老师学习,结果因为第一去没带笔记本就被赶回来了。

刘镇(木美土里董事长)在陕西千阳基地做了一块葡萄限根栽培的试验园,还高价请了一位日本专家做指导,我一直劝他不要做了,浪费钱,因为葡萄限根栽培在长三角一带已经有很多人做过尝试,最后都出问题了。浙江桐乡的沈金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也是一位“匠人”。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沈金跃(桐乡市濮院大圣果蔬农场):

我是2011年开始尝试做限根栽培的,当时搞了5亩多地。用开沟机挖好,把水泥板竖起来做成一条槽,然后把泥跟有机质拌匀后放到槽里去,底部不隔离,到现在用了七八年了,我觉得效果很好,省肥,省水,品质表现也很好。所以2015年开始想大规模搞成限根,搞了30多亩,下面铺薄膜,上面就这么一个筐,结果发现管理非常困难。以前是每天灌一次水,每次滴两个小时,一天的蒸发量就够了,因为地底下的水会上来。但是完全隔离后你给多少水就是多少水,没有任何补充,这就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我一开始感觉这一棵树,一块泥嘛,我一天给它30斤水它哪里吃得完,事实上它可能是两个30斤都不够,它一天蒸发会这么多是想象不到的。2017年夏天遇到连续40天的高温天气,我每天灌3~4次水,有时6~7次,实在受不了了,所以到下半年就把原来的圆形槽扩大为船形槽,扩大的那一部分下面就不隔绝了,让水能够上下对流。

整体来讲,我这几年做限根栽培是失败的。如果我按照传统方式管理的话,每亩地起码能卖2~3万元,但是我搞限根栽培到现在为止没卖过钱。这三年下来,我损失上百万。但限根栽培最大的诱惑是成功之后,可以把管理上的这些数据采集起来,做到完全可控;当把这些数据变成一个模块的话,我就可以复制,在任何地方,让任何人,哪怕一个傻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而且,从理论上来讲,果品质量肯定是限根栽培的好。

相比之下,刘镇比沈金跃更要“一条路走到黑”。为了能够说服他,我今年5月特意带他去上海农家苑看了最早做葡萄限根栽培的案例,听了很多非常客观的问题,但是刘镇还是要坚持做全限根栽培,希望以这种高难度的栽培模式来达到他要求的极致品质,所以我写他的时候用了“固执”两个字,他老婆看到这篇文章后说写得太真实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

虽然在技术路线上我不赞同刘镇的“固执”,但我觉得无论对果园主还是企业主来说,这就是一种“匠心”精神,就如同他跟我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这颗“匠心”,也是目前中国果业“召唤神龙”的一颗龙珠。


在于专注,勤于观察,惯于记录,善于总结,中国果业呼唤匠心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匠心   中国   富阳   象山   株距   花芽   精神   枝条   桃树   余年   果园   浙江   主干   专注   善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