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性瘫痪拮抗肌是瘫痪肌

痉挛型脑性瘫痪拮抗肌是瘫痪肌

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按摩或用肌兴奋仪刺激,缓解痉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建立效果更好,早期应用效果尤佳。我们分析有可能支配拮抗肌群脑的损伤比支配痉挛肌群脑的损伤相对为重,临床拮抗肌是主要/相对的瘫痪肌,痉挛为失衡释放,正如左侧面神经瘫痪时,右侧面肌失衡收缩,口角向右上歪更易引起人们关注。蒋天裕等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测参与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的脑区,观察到踝关节运动能引起多个脑区的兴奋或抑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引起的大脑反应不同,背屈运动在中央前回第一躯体运动区反应强烈,跖屈运动脑区的兴奋部位较多。作者分析,基于此原因脑损伤发生后踝关节背屈更易受损,踝关节跖屈痉挛可能是“功能释放”,很多偏瘫患者出现踝关节背屈障碍和跟腱挛缩,可能与大脑对两种运动的控制不同有关。还有学者研究观察到,刺激痉挛性脑卒中患者的腓深神经不仅可增强胫前肌肌力,也可抑制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此现象亦可理解为通过刺激瘫痪肌、增强其肌力,从而减轻对应肌群的收缩释放。刘玉海等报告,在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时加肌电生物反馈(electromyography)电刺激,正极置于胫前肌,负极置于小腿外上1/3处,每周6次,每次30min,1个月即可观察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P<0.05),该治疗组刺激的是小腿前群肌。他们的研究均支持我们在治疗脑性瘫痪尖足时用按摩、肌兴奋仪刺激小腿前侧群肌及相关穴位获得了更好疗效是有理论及实践基础的。在上述实践基础上,我们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已显示出某组肌肉痉挛的,在功能训练基础上,亦尽早辅用肌兴奋治疗仪或按摩刺激拮抗肌。根据不同异常刺激的肌群为:①纠正手握拳发紧:前臂伸肌;②纠正屈肘:肱三头肌;③纠正屈肩:三角肌,岗上肌;④纠正下肢剪刀样发紧/剪刀步:臀肌,大腿外侧肌;⑤纠正尖足或肌性足外翻:小腿前群肌(胫前肌等);⑥纠正肌性足内翻:小腿外侧肌(腓骨长、短肌)⑦纠正其他肌群痉挛:相对应的拮抗肌。

我们对脑性瘫痪其他部位肌痉挛主要刺激拮抗肌群也获得更好疗效。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已经观察到,在功能训练基础上,某一肌群痉挛刚出现1-2个月内即加肌兴奋治疗仪刺激拮抗肌,多数20-40天即可基本纠正痉挛,优于不加肌兴奋治疗仪刺激及肌兴奋治疗仪对痉挛、拮抗肌均刺激的两个对照。虽然部分重症或治疗开始偏晚的孩子还须维持刺激拮抗肌群一段时间才能巩固,但结果提示痉挛型脑性瘫痪其他部位痉挛也是同样机理,与痉挛肌相应的拮抗肌就是主要瘫痪肌。在实践中我们还体会,肌张力暂时低下伴有明显运动落后及姿势异常的脑瘫常是重症,多组肌肉均为瘫痪肌,除功能训练外,按摩及用肌兴奋仪刺激应针对多组肌肉。

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肌兴奋治疗仪通过特定脉冲电流刺激,诱导肌肉产生的有效运动优于针刺等。有效刺激瘫痪肌收缩还可向脑输送信息,促进损伤中枢康复或功能重组。其他报告也证实肌兴奋治疗仪是辅佐脑性瘫痪治疗的有效仪器,如应用肌兴奋仪电刺激在脑瘫儿童SPR术后康复中观察到,治疗组肌力及运动功能均高于对照组。电刺激作为脑性瘫痪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也被国际同行肯定。随着痉挛型脑型瘫痪拮抗肌是主要瘫痪肌的论点被进一步证实,肌兴奋仪电刺激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价值还将上升。

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不少疗法均是对痉挛肌群关注较多。日本上田法缓解痉挛显著,我们分析与此法对痉挛肌群及拮抗肌群均充分牵拉、较多刺激了更重要的拮抗肌群及相关中枢有关。正常人姿势、运动的协调是依赖于正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网络完成的,上田提出的脑性瘫痪是由于相反神经支配障碍与我们观点有类似之处。

虽然痉挛型脑性瘫痪拮抗肌就是主要瘫痪肌的论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但临床观察及部分研究已提示这是痉挛型脑瘫的部分机理。痉挛型脑性瘫痪早期瘫痪肌是主要矛盾,主要针对此环节的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疗效。如果脑性瘫痪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痉挛已持续较久,不仅可发生局部损伤,大脑也有错误模式固定,单纯刺激瘫痪肌已不能解决主要问题,此阶段应增加其他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论点   小腿   疗效   损伤   肌肉   部位   抑制   姿势   大脑   患者   障碍   兴奋   异常   功能   踝关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