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临近期末考试,家长们焦虑升级,一位大v博主自爆,孩子考了26分,难过地跟她说:“妈妈,我尽力了,带我去看病吧!”引发众人心疼。

其实,比表面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正确看待成绩,而比成绩更重要的则是培养能帮孩子走得更远的品质。哈佛教授柯比提出:相比于漂亮的考试分数,我们更想教给学生学习力。

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未来的主人。

一、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

前段时间,江苏一小男孩迷路被民警遇到。原来,男孩上小学三年级,因成绩不理想,妈妈接他回家时,一怒之下将他丢在半路。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这样的教育方式问题可大了。

孩子的成绩,到底意味着什么?家长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通常意义上,我们会简单地去划这些等号:好成绩=学习好,学习好=好学生,好学生=好名校,好名校=好前途。

于是,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家长便分外焦虑。

其实,考试最初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而诞生的,只是一种评价标准,但是现在父母却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它的结果——分数上,舍本逐末,忽略了考试的目的。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 Khan)在一次TED演讲中说过:考试分数不是教育的目的,掌握知识才是考试的目的。他举例:

假设我们回到了中学的代数课堂,现在要学的是指数函数,在考试中,你也许只会75%的题目,他也许会95%。即使及格了,还是会有25%的内容你没有掌握,那些得A的学生,依旧有5%的内容没搞懂。

然后我们带着这些漏洞继续学习,随着课程不断推进,你会突然间发现,在三角函数课堂上完全不知所云了。

这并非因为代数本身很难学,或是因为学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当我看见指数的等式时,其中有30%是我不懂的知识,然后我就不想做了。

因此,学习更重要的是一步步扎实地掌握知识,避免知识漏洞的累积。如果孩子考了C,不代表他们天生就只有C的水平,而是说明他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迎难而上,拿出热情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现在就是用一套标准的试卷,去考不同的学生,分数越高成绩就越好。那么,还原到本质,好成绩说明了某位同学在这套标准的评测下,赢得了其他的同学。

再思考一步,孩子是掌握了知识还是掌握了做题的套路?得到了第一名,知识是否掌握全面了呢?甚至是,这套卷子是否科学呢?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 后台回复“成绩”,获取TED演讲视频链接

二、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

有这样一个家庭:

儿子的成绩很不好而且越来越差,有一次考了全班最后一名。父亲接过儿子的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以后你没有什么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爸,你是不是病了?”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父亲说:“没病,你想一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呢?不用担心再有人超过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进步。”

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就高兴起来。

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亲看到了儿子的试卷,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你比上回前进了十几名了!”

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9名了。”

就这样,不管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父亲总是坚持正面激励,从不训斥责骂,而孩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成绩是现象,成绩不好,只是代表在这套标准里孩子“暂时”不好而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告诉孩子:

父母虽然也在意分数,但更在意的是你陷入困境的心情。遇到困难正是改变与成长的契机,我们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更要有跌倒再爬起来的毅力。

正如电影《摔跤吧!爸爸》里女孩吉他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冠军心,一个向上的愿望。孩子也会为成绩难过,有时分数不理想,他会用自暴自弃的方式呈现,让父母误以为孩子不想努力。

这个时候,先别急着责备,找到原因,帮孩子重拾自信,用家长的正向期待来影响孩子的行为。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 《摔跤吧!爸爸》电影截图

很多时候,父母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状态,一个海淀家长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女儿小时候一直是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孩子。

初中的逆反期,她的学业大幅下滑,差点没有考上高中。初中三年,是我最费心,也最痛苦的三年,每天都是忧虑,抱怨,纠结。

后来,我开始明白,当我们不满意孩子的成绩时,很难不焦虑、不抱怨、不生气,而这些负面心态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会转化给孩子一种不被信任、不被欣赏、不被肯定的压力。

于是,我开始想,假如上帝可以无条件满足你对于孩子的三个愿望,你会怎么许愿?马上跳入我脑中的就是:健康、平安、自信……唯独没有成绩。

想开后,我的心态开始转变,努力把忧虑、纠结和抱怨,变成对孩子的接纳、相信和祝福。

当我开始转念的时候,孩子慢慢地发生了转变,虽然离我心目中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还很远:高一时她竞聘上了杂志社社长,成天忙着编杂志;高二忙着拍微电影,张罗拍摄场地……

出乎意外的是高三那年自我扬言要冲刺的她:从中考时的海淀区文科7000多名冲到高考时的全市文科一百多名!

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爱和尊重比物质付出更重要,而成绩也远远没有孩子的平安喜乐重要,要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自己负责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做母亲的经常在孩子面前扮演母老虎,责备孩子考得不好,她早晚会把孩子吓成惊弓之鸟的。别去在意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三、成绩之外,什么能帮孩子走得更远?

上面几位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方式——保持学习的自信、激发学习欲望、主动学习、勇敢面对失败等,其实已经触碰到了一项关键技能——学习力。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柯比教授(W·C·Kriby)在对哈佛优秀学生的观察和研究中指出: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 学习曲线

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习到的知识就可以应付一切而受用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相比于漂亮的考试分数,我们更想教给学生的是从长远来讲能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东西——学习力。唯有学习力,才能让孩子真正提升学习效率,成为未来的主人。

北大才女刘媛媛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道:

“学习能力就像一个吸星大法一样,可以把你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觉得好的别人验证过的东西,通通变成自己的东西。让你像一个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无往而不利。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

有类人只是为了学历而学习,20岁左右他们的学习力登上人生的高峰。他们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但学习力与适应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

前段时间,甲骨文公司大规模裁员,裁掉的都是37岁左右的名校精英,但是在阿里、百度、腾讯为他们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很多人连第一场面试都没通过。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呢?

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叫“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概念。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通过考试。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就是要教他们学会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来影响思维习惯,学会使用“not yet”(尚未达到)。比如:

  1. 如果孩子说“我学不好数学”,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着:你只是尚未学好数学而已;
  2. 如果孩子说“这个我做不了”,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着:你只是现在还做不了,但你已经在学着如何做了。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研究显示,小学生在小学三年级结束之前,如果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未来学习其他各门功课,都会碰到困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生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而智力发展决定着各门学科的学习成效。快速地、会思考地阅读是学生在课堂和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阅读开始得越早,读书越多,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智慧力量越活跃,解决困难的能力就越强。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而不会思维是学困生的致命弱点。

他指出:学生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应该有半个小时用来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2000小时以上(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

成绩出来,孩子主动要求看病,只看漂亮分数的烂尾教育出大问题

四、写在最后:

成长型思维、阅读能力这些代表学习力核心的能力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希望在孩子的期末成绩出来后,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这两句话:

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孩子,无论你考多少分,爸妈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

孩子,很多的努力不一定马上会有结果,但是它一定是有意义的,爸妈愿意陪你一起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分数   成绩   孩子   目的   在意   主动   思维   儿子   父亲   家长   父母   能力   漂亮   代表   知识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