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小时候,我和哥哥一起读武侠小说。

我父母的态度是这样的。

对哥哥:作业写完了吗?成绩那么糟糕还有心情看闲书。

对我:看吧,没事,你学习好。

在我父母看来,我因为学习好、乖巧懂事,所以,基本上我做什么事他们都是允许的。包括看武侠小说、故事书等在他们认为的“闲书”。

反之,哥哥比较调皮,成绩不好,他做什么事,我父母都能挑出毛病来。

爸爸妈妈,你们这样双标,虽然我暗自欢喜,可也让哥哥失望伤心了啊。

那时候我不懂,也不明白父母的逻辑怎么能这样,单纯地以成绩、以懂事乖巧来定义孩子?

多年后我成了父母,发现在面对孩子时,我的逻辑也变得神奇了起来。

跟朋友们一聊,才发现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貌似很多父母的逻辑也都挺神奇的。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父母们的神逻辑

比如,在玩电脑这件事上,父母的逻辑是这样的: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妈妈:小刚玩电脑吗?

女儿:不玩。

妈妈:学习好吗?

女儿:好。

妈妈:小刚不玩电脑才学习好,你还好意思玩?

啪!


妈妈:小强玩电脑吗?

女儿:玩。

妈妈:学习好吗?

女儿:好。

妈妈:小强学习好才玩电脑,你还好意思玩?

啪啪!


妈妈:小明玩电脑吗?

女儿:玩。

妈妈:学习好吗?

女儿:不好。

妈妈:小明玩电脑才学习不好,你还好意思玩?

啪啪啪!


妈妈:小勇玩电脑吗?

女儿:不玩?

妈妈:学习好吗?

女儿:不好。

妈妈:小勇学习不好都不玩电脑,你还好意思玩电脑?

啪啪啪啪。

明白了,在“玩电脑”、“不玩电脑”、“学习好”、“学习不好”这四种条件下排列组合一番,妈妈总能找到理由让女儿不玩电脑。

求小朋友的心理阴影面积。

她估计已经无语,说不出什么来,只能放下电脑,去学习了。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再比如,在打孩子这事上,父母的逻辑也让人琢磨不透。

有网友说:

小时候我妈打我,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我妈就说:“哎哟,不哭是吧!看来我打得不够厉害,你还没吸取教训是吧?”

然后我妈就打得更凶了,我自然就哭了。我妈就说:“还哭,你还有啥脸哭!”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话说,我从小到大没挨过打(来自乖孩子的凡尔赛),但没少看哥哥挨打。

我妈每次揍我哥时就是这样的,我哥不说话也不哭,我妈嫌他不承认错误;我哥哭着说他知道错了,我妈又嫌他在狡辩。

哥哥的内心OS肯定是这样的:我太难了。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再比如,当我们说自己不舒服时,父母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妈,我感冒了。

昨晚是不是又熬夜了?

妈,我头有点晕。

你就是手机玩多了。

妈,我有点难受。

你就是睡多了。

妈,我肚子疼。

天天玩手机,你肚子不疼谁疼?

身上所有病痛都是因为手机、打游戏、熬夜……

好吧好吧知道了,妈妈就是不想让你玩手机、打游戏、熬夜。

虽然你真的不舒服了,需要的是关心,而不是来自妈妈的说教。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妈妈的仙人掌生病了,让孩子把WIFI关了。原因是,仙人掌会吸收辐射,而她天天玩手机,害得她的仙人掌吸多了辐射。

妈妈你的脑洞也太大了,确定不是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而想的花招吗?

父母们神逻辑背后的原因是?

看了父母们的神逻辑,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一边忍着笑一边又有点愧疚,自己就是这样套路孩子的。

我也是当妈的人,我很了解,我们为人父母者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想让孩子乖巧一点、学习成绩好一点、少玩一会儿手机、少熬夜罢了。

只是,当父母们用自以为是的逻辑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还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反感。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需要注意什么呢?

沟通是一门学问,亲子间的沟通也是如此。

父母们的神逻辑,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和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态度要真诚,不要套路孩子。

当父母希望孩子少玩手机、少熬夜、少打游戏时,不妨真诚地说出来。

真诚地沟通,胜过用尽心思地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时,他们更愿意和父母交流。

当然父母们也要知道,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一定能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因为,我们只能努力激励孩子改善他们的行为,有时尽管我们做得很对,也未必成功。通常,是孩子自己决定要做什么。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第二,减少说教,不要唠叨。

父母们会困惑,一件事情,跟孩子强调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听、不改。

于是,他们通常反复强调,企图让孩子记住,改掉。

不过,说教和唠叨,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反而会让孩子反感,引发“超限效应”。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方面需要改正时,不妨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表达我们的不满。

比如,孩子洗完手,第N次忘记关掉卫生间的灯。这时,父母与其说“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用完卫生间要关灯”,不如直接走过去,关掉灯。

相信那一刻,孩子心里会感到愧疚的。

有时候,行动的力量,胜过语言。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第三,倾听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父母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见识比孩子广、经历比孩子丰富,又处处为孩子考虑,所以孩子应该听自己的。

抱歉,孩子未必这么想。

《小舍得》里,田雨岚给儿子颜子悠报了好几个培训班,光数学方面就有两个,想让他考翰林初中。

可这并不是子悠的心愿,他想开心地踢足球,他喜欢研究蚂蚁,至于能不能考上翰林,他觉得不重要。

妈妈的步步紧逼,让子悠很压抑,后来他爆发了,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母不妨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或者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那么自以为是,也许亲子间的关系会和谐很多。

有了好关系,才有好的沟通。

“妈,我头晕”“你手机玩多了吧”父母的神逻辑,承包了我的笑点

有人说,你对了,孩子就对了。

沟通中也如此,父母说对了,说到孩子心里去,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父母请真诚一些,少一些套路,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孩子和我们的关系才能和谐。

我们才能收获一个更好的孩子。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逻辑   父母   闲书   手机   仙人掌   套路   好意思   乖巧   头晕   亲子   真诚   哥哥   不好   女儿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