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乾隆的“罪过”竟然这么大


原来乾隆的“罪过”竟然这么大

他的一生拥有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权利、财富、名誉。说他成功,基本上没有人会反对。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

《饥饿的盛世》这本书,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剖析了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揭示了清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了清朝走向灭亡的开端。

其一,在乾隆缜密、完善而又牢固专制的统治下,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自私、麻木、冷漠的“奴隶”。

其二,乾隆时代的官员们屈服于皇权的淫威,一起用贪腐侵蚀着国家的肌体。

其三,在乾隆统治时期,兴起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案,它打断了文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

其四,乾隆颁布的闭关锁国政策,蒙住了国人的双眼,在世界大势面前国人茫然无知,错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


原来乾隆的“罪过”竟然这么大

古画乾隆狩猎图

乾隆的专制得到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却差点毁掉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学》讲修身之道,在于“意诚”、“心正”。也就是说,做人的根本就是修炼自身的德行,做到修身就需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并端正自己的内心。

所谓意诚,就是“毋自欺也”,意思是自己不要欺骗自己,正确认识自己。

所谓心正,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贪念和欲望,以端正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问题。乾隆帝后期,被自己的权利欲望所蒙蔽,被贪官的阿谀逢迎所迷惑。所谓“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国难治”,这也是导致乾隆晚期,引发了“白莲教起义”的原因。

《大学》说:“意诚则心正,心正则身修。”修身的终极目标就是“明明德于天下”。《中庸》讲修身,追求“致中和”。


原来乾隆的“罪过”竟然这么大

我们生于天地之间,都希望自己可以幸福,内心达到平和。也可以说,我们通过修身达到明明德于天下,最好的状态就是“中和”。

《中庸》有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就是“中”;表现出来却能够合乎常理,有节度,这就是“和”。二者协调,这便是“中和”。如果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所以说,一个人的追求和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只局限于个人一时的得失。

小时候读书,老师和父母经常告诉我们,读书成绩好就可以去大城市,会有体面的工作,也就会有好的收入和生活。


原来乾隆的“罪过”竟然这么大

长大以后,我们参加工作。我们虽然职业够体面、钱够花,可是身体为生活奔波,心里却总是空落落的。

如今,我们也常督促孩子学习,希望他们长大可以有权、有钱又有名。我们把自己的不幸福归咎于没有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所以,我们总是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以“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目标。

可是,名利双收就是成功吗?如果这样算,那乾隆是不是很成功了?

《大学》中,“意诚”告诉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学习知识本身。我们要为获取知识和掌握本领而学,而不是为名和利而学。“心正”告诉孩子端正自己的内心,控制情绪不冲动,拒绝贪念不盲从,克服欲望不迷失。

而《中庸》中,“中和”教导孩子,遵循本性,各安其所。所谓遵循本性,可以做到,不以利来,不因利往;各安其所就是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自己就是对社会发展最大的贡献。

所以,借鉴前人的智慧,当我们做到了意诚,心正和中和,自然能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名誉和地位。


- End -


作者:涵煦,二孩宝妈,喜欢写作,热爱国学。与我们为伴,育儿路上不孤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乾隆   阿谀逢迎   不修   中庸   体面   罪过   名誉   中国   喜怒哀乐   盛世   本性   内心   欲望   孩子   大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