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 调出第三个自我,随时做自己的观察者

上周六樊登读书会上新的《跳出头脑,融入生活》这本书,作者从非常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平和情绪,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当我们把这些方法融入生活,你会发现,生活越来越有光彩,而不再是一地鸡毛!

思维导图 | 调出第三个自我,随时做自己的观察者

我就分享两个我感触很深的点——

第一,先认清一个现实:认知融合。

什么意思?我们太容易被别人或自己说成一个样子,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认知融合就是这个贴标签,我们太容易被他人,甚至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然后你会发现你活成了这个样子!

家长总是说孩子磨叽,慢慢会发现孩子做什么都越来越慢;我们经常说自己只会干什么什么,你发现最后自己就只能干这个……

贴标签其实就是一种催眠,非常可怕,好的坏的标签都不能贴,说孩子:哇,你好聪明;你好乖……孩子也就以为自己是这样,容易浮躁,孩子就不努力不改变不创新了!

如何摆脱认知融合呢?当然最好的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轻易贴标签,我们叫做描述事实,不评判、不说教、不比较、不指责。但是樊登老师其实在讲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说着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我们需要刻意练习!

如何做?调动出观察的自我,不断去觉察、审视自己的语言、行为,然后及时作出调整。心理学有一句话,叫做:看见即改变,当我们看见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在悄然发生!

思维导图 | 调出第三个自我,随时做自己的观察者

第二,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学方法:认知解离。

即随时把自己的思维和所指的分离开,比如你觉得孩子磨叽,当你有这个念头的时候,马上跳出来,站在另一个视角去公正分析:孩子是真的磨叽吗?还是孩子此刻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困难?……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那个结论好像就不对了!

再说的通俗点,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带着批判性思维,评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

如何可以让我们做到认知解离?作者给出的方法,我们再熟悉不过:正念练习!随时感受当下,不为过去背负,更不为未来纠结。

我现在开始每天下楼绕院子走一大圈,以前我会听个什么,打发这个走的时间。可是现在,我会不拿手机,什么都不拿去楼下走,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周围人事物的美好,感受自己身体每走一步的状态!走完之后,我就发现,自己的内在会特别的喜悦富足,因为一路上周围的美好事物非常多!

比如昨天晚上,我走着就遇到一群三、四岁的小朋友,玩躲猫猫,太可爱了,还有一个小宝贝跑着直接撞到我身上,哈哈!我是看见他就不看路跑,我刻意停下来,他就撞上我,然后那个小表情把我萌的!要是我拿着手机,我首先周围的一切都会屏蔽,其次我根本不会去关注这一张张可爱的小宝贝的脸!

当然,每天晚上会遇到很多有趣美好的事情,都会注入到我内心,成为我的积极元素。当我们内在积极元素大于消极元素的时候,我们就会越来越阳光自信,勇于创新开拓,积极做事!

思维导图 | 调出第三个自我,随时做自己的观察者

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大家,里面很多方法,都是我学习心理学时练习过,并实际应用过的,效果真的是很好!

让我们一起摆脱认知融合,用正念的方法学会认知解离,调出那个观察的自我,随时用批判性思维,不做吃瓜群众,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迎接自己美好的生活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思维   自我   批判性   观察者   认知   视角   心理学   元素   你好   样子   美好   可爱   标签   发现   孩子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