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许多学者认为,历史的一大乐趣便是在浩繁卷帙里求索华夏文明的嬗变过程。换而言之,这便如同翻出家里的老照片去努力回想,从我们呱呱坠地的嘹喨婴啼到风华正茂的巧笑伊人 ,凝固下来的每一刻都有令人会心一笑的迷人之处。

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中华历史演进的三大变革时期又以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流清末民初的宗师风范最为著名。当历史的齿轮推进到公元二世纪,众多惊才艳艳的狷狂浪子将一种反抗时代的癫狂情绪汇聚为超越现实的合力,幸运之处是这股力量动摇了世俗间的一切窠臼,不幸的是这股力量又恍若回光返照的挣扎,依旧无法阻滞时代车轮的碾压。

“药不能停”

“服食五石散(寒食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何宴一语道破了那个时代饮食文化的真谛,东汉大将军何进虽是杀猪出身,但其孙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何宴自幼身体欠佳,因此常常服药,但这药非比寻常,是一种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去病辟邪的灵药,或者称“毒药”——“五石散(寒食散)”。其成分,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隋代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说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如此可见,这无非就是古代寻仙求药的方士们的遗留之物。

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五石散成分

何宴自己对药理有所研究,根据古方自己调配了药剂并作了一定的修改,由此诞生出那个时代无数人的极乐之匙。这种药虽有开朗神明、退乏祛病的功效,但由于其药性皆燥热刚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短期快慰,最终会导致一种慢性中毒。

药效起作用,古人称之为“散发”。为了“散发”生效,便不能坐,需要走,就有了所谓的“行散”、“散步”,有诗云:“至城东行散”。走了还会发烧,身体皮肤还会敏感易破,因此人们多着宽袍大袖、弃鞋穿屐,同时吃寒食降温,所以又有寒食散之称。此外,因为皮肤敏感,所以常着旧衣且不洗,天长日久难免生出跳蚤,如此又有“扪虱而谈”的雅致。

当时的社会名士无视药物副作用,跟风追潮,效仿“行散快意”,追求“夹虱论道”,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竹林七贤”,他们抗拒世俗,畅意自然,甚至“居丧无礼”,追求极致的精神超脱的同时却陷入了身躯的病态和又一个灵魂的窠臼

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竹林七贤

玄不能行”

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过当时的“傅粉何郎”何宴大抵是顾不上考虑这些的。美男子何宴面如冠玉,甚至总让人误解其面敷粉涂脂,他关注自身美的同时也打响了“‘空谈清吐’的第一枪”。

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何宴专注于研究“老、庄哲学”和《易经》,因此思想上重视自然无为、轻视礼制名教,他又一次在潮流的顶尖处引领起“清谈之风”,俗称侃大山。清谈的核心内容就是“老”“庄”“易”,又称三玄。所谓玄学,便是不切实际、不理政事,对现实中的事情漠不关心。形成空谈清吐潮流的主要原因便是名士阶层对司马氏集团的不配合。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对于当时的士族阶层来说是极大的冲击,以嵇康、刘伶为代表的一群不支持、不配合名流一方面为了抵抗司马氏集团的高压统治,另一方面为了寻求精神层面的解脱,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投入到无拘无束的玄学之中,因此便又诞生了一派“嵇康打铁”“刘伶醉奔”“王猛扪虱”等的奇异景象。

历史风尚:魏晋风流不知度

魏晋——歌风流而不知度,这些狂人妙事在整个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他们格格不入的人物外表和超然物外的思想精神无不昭示着那个时代的飞扬跳脱,令后人心驰神往的同时也不得不哀叹——如此作为的代价,是集体殉道了整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魏晋   易经   紫石英   名士风流   竹林   司马   窠臼   历史   玄学   名士   空谈   风尚   阶层   世俗   风流   精神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