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盛世和杜甫笔下的大唐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盛世和杜甫笔下的大唐

长安十二时辰 截图

根据马伯庸小说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最近热播,很多人都对电视剧的服化道、配乐、摄影、打光、镜头里的电影质感赞叹不已,尤其开头的一镜到底淋漓展现了盛世长安的气象。

我们看到的都是长安作为古代第一古都的光鲜和伟大,而从小我们学习杜甫诗歌,杜甫笔下的长安却又是另一番模样。我们后代人屡屡用长镜头展现的高台楼阁和浓妆艳抹、歌舞升平下,是杜甫久考不中,困于长安城南启厦门边的破房子里,他看尽被暴雨冲塌的房屋、空气中弥漫沟渠溢出的臭气和农民繁重的苛捐杂税。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盛世和杜甫笔下的大唐

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作为一个诗人,他大可以大书特书歌颂盛世,但他依然选择站到低处,记录高耸楼台阴影里的贫民生活,他笔下的长安才是有分量的记录。时代从来不缺少歌功颂德的拍马溜须者,独缺勇于站在民间,描绘时代痛点、人民命运的人。

杜甫少时的“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再到“安史之乱,避走三川”,

到后来“为贼所得,亡走凤翔”,

看遍年景艰辛“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经历凄贫生活“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到“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时亲自盖得那所著名草屋;

直至最后:“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耒阳聂县令救济送来的牛肉白酒,饿了太久的杜甫,一晚上吃光,牛肉白酒醉饱而死,最终的宿命很适合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做结局了。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盛世和杜甫笔下的大唐

杜甫画像 蒋兆和画

在《新唐书-杜甫传》中总结: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命途多舛,却依旧写诗记录民间疾苦。

经过了各色流离苦难,成就千古诗圣地位。

他的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知识分子的典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样的诗句似是盛唐里的异类,确是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他清清楚楚记载了中国人的辛苦,底层人民千年不变的哀愁,却格外动人。

千万年来皆如此:哀民生之多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希望某天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杜甫笔下的大唐。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盛世和杜甫笔下的大唐

关于痞文艺公众号了解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长安   打光   杜甫   耒阳   大醉   凤翔   笔下   高台   盛唐   盛世   寡妻   大唐   县令   白酒   截图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