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桂花球大米的前世今生


长安桂花球大米的前世今生

刘小怀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秦岭山外长安大地栽着一种神奇的水稻,成熟时颗粒圆润饱满,颜色黄金般锃亮,碾出的米白如凝脂,晶莹剔透,煮饭非常受火,待米心煮开,沸水汽圆时,香气四溢,随着蒸腾的热气飞出屋外,到处都是香甜扑鼻的气味,一二里路外的行人都会被浓浓的饭香勾起食欲,肠鸣胃叫,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桂花球大米。唐,宋时期长安县的大米曾经供奉朝庭,那时的大米远不及名扬三秦誉满城乡的桂花球大米。

在秦岭北的黄土高原咋能长出这么名贵的水稻?还有一段美丽神奇的传说:古时候,八百里秦川都是荒滩、原峁、土丘和山地,栽不成水稻,原始的耕种着小麦,玉米等作物,产量相当低,遇到灾荒年老百姓只能找树皮,野草充饥,饿死的人随处可见。有一天,太上老君去周至楼观台讲《道德经》路过长安,目睹了老少百姓逃荒的惨境,倍觉伤感。立即折回天庭,扛起铁犁、铁耱,套好神牛,耕耱秦岭北长安的沟壑和荒芜杂草丛生之地,造福于民。这时烧火童子给他送信,玉帝派人取金丹来了。老君心想,如果误了金丹出炉那还了得!此时下界,玉帝肯定不会高兴,等天黑再说,随即放下铁犁铁耱,拴好神牛,到炼丹炉忙活金丹出炉。他透过气孔看到满满一炉金丹闪闪发光,心里一动,把金丹送给玉帝吃,不如用金丹为下界黎民造福。想好主意,告诉烧火童子守好炼丹炉,太上老君便到月宫问嫦娥讨要桂花精,说是炼金丹要用。嫦娥听老君炼丹要用桂花精,便将装上好桂花精的大葫芦拿来给了太上老君。谢过嫦娥,老君赶回炼丹炉,打开葫芦把桂花精全部倒进炼丹炉,金丹炼好后,颗颗晶亮,金丹释放出桂花浓浓的清香。老君将炼好后的金丹装进葫芦背在身后,又扛着神犁铁耱牵神牛到长安套好,一阵咔嚓咔嚓之声响过,原来的荒山坡、土原岇、丘陵变成了宽阔的平川。只见老君打开葫芦随手把金丹洒在地里,又引来秦岭的条条溪水浇灌,金丹入土浸水立马由小小的秧苗长成金灿灿的稻穗,脱粒碾去稻皮,精莹剔透白如玉脂的大米还透着喷喷香气。从此金黄锃亮的粳香稻就在长安生根代代栽种,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

传说毕竟是传说,六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各行各业勒紧裤带谋创业求发展,农业工作者和专家对传统的秈稻、粳稻、糯稻研究改良,淘汰产量低、口味差的老品种,通过艰辛努力培育出了以桂花球、三粒寸香糯为代表的多个优良品种。桂花球在当时因稻米味道淳厚、甜香、筋道,产量高很快栽种了整个水稻产区。一个好的植物,它与人、气候、水肥,生长环境和耕作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那时淳朴的农民心无旁骛,一心想种好庄稼,谷雨前便整好秧田的秧床(把地里的土块打碎成细细的颗粒,折成约一米宽的细子,上面铺上农家肥细粒)放水抿拍平整,将桂花球稻种浸泡二至三天后均匀的撒在整好的秧床上,上边再撒一层薄薄的草木灰或细面的农家肥,用铣轻轻拍实,浇水时要慢浇,勤浇,浇的快水容易冲走秧床上的稻种,浇的深水冷稻种生芽慢,浇的浅会被飞鸟吃掉稻种,所以,稻种撒上秧床后要有人经常去照看。

六月份,小麦收割后,抓紧时间将队里集体牲畜的圈粪,和家家户户养猪沤的农家土肥运进田里,撒开,放水泡地,拿铣把水焖到的圪壈跟的土铲起扣向圪壈,用铣把翻扣的泥土拍实,防止渗水,叫揭圪壈。揭完圪壈小拖拉机用旋耕将泡好的地打成二十多公分深的稀泥,套上马骡或牛拽上木遭将打好的稀泥地拉平,插秧,秧苗插好每天都要保证水浸漫过田里的泥土。

插好稻秧,还有更细致的稻田管理,待秧插到地里十多天后,苗已换过,下来就得耢稻子(人们将裤管挽起至大腿根,有的直接穿短裤),双膝跪在稻田稀泥里,双腿分开跨骑一行稻子,左手五指分开伸向左三行或两行稻子,手指插进泥里除掉杂草挽成团塞进泥深处沤烂成肥,将没遭好的僵硬泥块搅碎,有换苗重枯死的秧苗重新补栽,倒斜的秧苗扶正,右手耢右三至两行依此交替前行,耢过头绽,就要看换过苗后稻田的肥力状况加施追肥,如尿素,油渣,皮革厂的下角料牲畜皮渣,皮渣剁成小块用手一块一块塞到水稻根层。这样肥力足,后劲大,长出的米会更加香甜觔道,大约半个月后,耢二绽稻子,稻田里的水经过炎热的阳光曝晒,水温升高,将稻里的稀泥晒发象蒸馒头的发面,光柔丝滑,跪在温热的田泥里腿部不再感觉扎刺,张开手指用力搅动泥浆,把地表的杂草,稻撮里隐藏的稗子,拨出挽紧塞进泥的深处,耢过二绽稻子,稻子长的很快,一天一个样。

阳历七月底八月初,鸟黑粗壮的水稻开始拔节,这时需要耢第三绽稻,因稻枝杆长高,不能向耢头绽,二绽那样骑跨稻撮上爬耢,那样会将拔节的稻杆压折坏,要将双膝一前一后跪在同一行距,左手耢左,右手耢右,用手扒开粗壮稻撮除去中间的杂草,和没有除净混在稻撮里的稗草。两手在前豁开双膝跪爬的行距,耢过三绽后站到地边,一条条直直的稻撮微微偏向两边的通道规则的呈现眼前,使稻子能够更好的通风透光,所以耢三绽稻也称给稻子豁行。

桂花球大米六七十年代能誉满大地,香飘城乡是当时的环境沒有污染,人们从河里堵堰修渠引来秦岭千药万花的山泉清水浇灌,秦岭沿线温差大,出产的大米是大自然的馈赠和淳朴勤劳的农民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是舌尖上的美味珍珠。长安的名片,城里人大车小车拉着面粉到农村换大米,一斤面粉换一斤大米,面粉还要给大米找一毛钱至二毛钱的差价,场面甚是热闹。著名笑星郭达演的红遍全国的小品《换大米》就取材于那个年代和场景。随着时光的流逝,河床的下降,稻田已种上了玉米,真正的桂花球稻种也许产量不是太高已消失,但桂花球大米仍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不管啥时间还是在多遥远的地方,只要提起桂花球,口腔味觉就会不由的泛溢出桂花球大米令人嘴嚼的饭香味。

2021年11月3日写于云静轩。

刘小怀,六零年生,长安人,王莽关工委终南文学社副秘书长《孟家村简史》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长安   老君   玉帝   秦岭   大米   稻种   稀泥   秧苗   稻子   太上老君   稻田   水稻   嫦娥   葫芦   前世   产量   今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