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张寨沟的背芯子


张寨沟的绝活“背芯子”。面临着被淹没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陆成久(原长安县文化局局长):


长安县张寨沟的背芯子

张寨沟背芯子,在西安周边相当范围内,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相当独特。

因为多少年以来,广大农村过去一直传承着唱戏“高台教化人”的传统习俗。大的富裕的村子连年唱戏,一般的穷的村子唱不起戏剧,但人们还要迎新年、庆丰收,自娱自乐,于是各地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民间娱乐形式,把戏剧的“高台教化人”变成一个“”哑巴剧,形成了灵活机动、人抬车拉的社火芯子。

社火和芯子有所不同,社火叫作“平抬轿”,一个桌子四个人抬两三个娃。芯子是拿钢筋铁板打成下低上高的造型,例如《断桥-白蛇传》,低处一个娃打着伞,上头一个娃在空中展翅飞翔,这就是芯子。芯子一般都是人抬的,桌子抬的芯子稳。张寨沟人背芯子惊险,比较少见,一个戏两个人,底下是背的人,头顶是一个娃。芯子一般是木头做的,也有铁的。木芯子一个大人背一个娃,铁芯子一个大人要背两个娃。芯子根部在背芯子的人脊背后头捆着,支撑娃的重量在那个芯子上。底下背的人要有量力,掌握好重心。

我是引镇东庄人,张寨沟在引镇北边,几里路,很近。当娃的时候,就听大人说张寨沟人背芯子,从小有印象。一九九三年春节,恰逢“杨虎城诞辰百年”,长安县召开首届经贸洽谈会,我管长安的文化,把全长安县各具特色的社火芯子召集到韦曲来展示表演,自然少不了张寨沟的背芯子。

不是突发奇想,我长期都认为张寨沟背芯子拿出来绝对是一个特色,尽管别的地方社火场面大豪华,但没有张寨沟背芯子玄妙奇特。张寨沟人对背芯子不重视,背芯子在长安面临着失传和淹没的可能。所以我给当时的引镇公社发函要求张寨沟的背芯子必须要参加经贸会的展演,一定要来韦曲活动。张寨沟村接到通知,组织精干人员从引镇来到韦曲。当年全县各个乡镇来韦曲参加经贸洽谈会看热闹的人大约日有五到十万人,韦曲正街老县委十字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张寨沟的背芯子一出场,前头的锣鼓队,后面是背芯子,边走边舞,舞蹈动作随着鼓点的节奏上下摆动,看惯了抬芯子的长安人们眼前一亮,果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九三年的首届长安经贸洽谈会,张寨沟背芯子让全县人民大开眼界,同时也让张寨沟人对背芯子重新重视起来。

张寨沟人背芯子,为什么不抬芯子,这和张寨沟的生存环境和地理地形有关。张寨沟村几百年来曾经是长安东片最贫困的村子,村落的地形和引镇及长安其他地方不一样,人们住在一条沟里,那条沟叫做龙渠沟,分东沟和西沟,有村不见村。人们挖窑洞居住,一出门不是坡就是坎,一家和一家不在一个平台上,出行和相互走动要上坡下坎,土路又窄又陡,而且门前是深沟。唱戏没有地方搭台子。但是,吃苦耐劳的张寨沟人还要自觉地传承“高台教化人”的传统习俗,传承中华民族的“忠孝节义”“仁智礼仪信”惩恶扬善的精神形象,要求雨、要过年、要庆丰收。

从困苦年代过来的张寨沟人唱不起戏,抬不成社火,灵机一动便把陕南山区的背芯子引进回来,经过几代人的改造创新,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地地理条件、在长安县西安城周边独一无二的张寨沟背芯子。

张寨沟的背芯子是张寨沟人在生活特别困苦、地理环境特别复杂的条件下,发挥聪明才智集体智慧产生的适合自身条件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张寨沟人非常勤劳,比周边村庄的人能吃苦,有经济头脑。村里的人农闲时继承两项先辈经营的副业,一是传统制蜡,供西安、长安周边的寺院;二是从秦岭南麓背竹子回来划麋编四方圆子淘麦笼丰衣足食,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婆娘女子都从事。张寨沟人克服自然环境的限制,特别能吃苦,特别勤俭,依然不忘民族精神的传承,依然不忘自娱自乐,依然不忘“高台教化人”,以自己独特的背芯子名扬长安。

长安县张寨沟的背芯子

(赵选利赵月露父女合作背芯子)


王忠岳(原张寨沟大队书记、村长):


长安县张寨沟的背芯子

我叫王忠岳,1944年生,今年七十八岁,党员,光荣在党五十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长期担任张寨沟大队书记,村长。过年耍热闹,敲锣打鼓抬社火,俺村的背芯子,在长安县独一份。

张寨沟是引镇街道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浐河支流龙沟渠下游,引镇的北边沿。西靠少陵原,东邻马嘶坡,南接东堡子,北连仁义堡,半引公路从村中穿过。5个村民小组,216户,820余人。耕地490余亩。主要姓氏有张、王、赵、杨、叶、苟、刘、惠、郭等。


据村里老人说,村子形成于元末明初。原村庄居于沟内,分东沟、西沟,两岸多为窑洞。村中原有一座三关庙,破四旧前庙内存放49个方形石香炉,所供神像20尊。村原旧址半崖上发现地道多处,以及大量人体骨骼和存放粮食的痕迹。传说明教张姓老道,曾率领道教弟子利用庙宇和地道昼伏夜出,进行抗元活动,后被烧死在地道中,后人便将此地命名为张寨沟村。再后来,有人便在沟中凿土为窑,暂且安身。至光绪年间全村20余户,不足百人。新中国成立后130余户,400余人,大小房屋百间。20世纪70年代,720人。

1980年以来,村里均从沟下迁至沟上,建成房屋200余院,一律砖木或砖混结构,家家通上自来水,路面全部硬化。

2005年,西康铁路和站区的修建和扩建,占用村西250余亩耕地,致使一、二组人均不足2分地,三、四组人均3分地,地块小、条件差、机械不便耕作,村民不得不转型其他行业,除少数村民沿袭祖传的蜡烛手工业,少数经商外,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2010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一座占地2.5亩,集学习、办公、医疗、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

长安县张寨沟的背芯子


《长安百村》、《西安村落记忆》上介绍的张寨沟基本属实,单单没有提及俺村的绝活-背芯子。

老早,俺村住在龙渠沟里,分东沟西沟,在安康做生意的人多,从陕南引进了背芯子。旧社会用棍和担笼系装芯子,一根棍两个担笼系,下面捆在背芯子人的脊背上,上面捆一个娃,各用一丈八尺的布包裹,化妆后穿上戏装开始表演,走家串户爬坡上坎,忙活一上午不停歇。

在我的记忆里,俺村背芯子有名的人物最早有磨豆腐的王振铎,外号叫个“红眼子”,爱热闹,敲锣打鼓背芯子样样都会,别的人背木芯子背一个娃,他背铁芯子背两个娃。除了“红眼子”王振铎,还有苟云芳(音)他爸“年年”。社教运动以后,村里的小伙子多,东沟有叶稳学(音)苟罗印(音),西沟的王东茹(音)都爱背芯子,大队耍热闹,夏清泉组织负责,召集人手。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修水库忙于生产劳动,背芯子少。夏清泉之后叶从印(音)、夏步展(音)赵步怀(音)接手背芯子。到了赵步让(手里),木芯子改成了铁芯子。那一年(一九九三年),到县里(韦曲)参加(首届长安经济贸易洽谈会)展演,村里成立社火局,这几个人是头家,出了十来个芯子,敲锣打鼓精神焕发,在全县人民群众前头,展现了张寨沟背芯子的独特技艺。后来,夏明(音)、毛头(音)、师胜(音)也爱背芯子。一九九七年,又要到韦曲参加展演,因为有国丧,走到半路里,被叫回来了。再以后,很少背芯子。

赵义宣(原张寨沟村第三代锣鼓队鼓手)夫做妇:


长安县张寨沟的背芯子

我叫赵义宣,一九四二年生,小名“群马”,光荣在党五十年,张寨沟村锣鼓队第三代鼓手。

俺村自古以来背芯子,背芯子和抬社火不一样,抬芯子是四个人用一个桌子抬,背芯子凭一个人的力气背,年轻小伙子背不动,背芯子的人都是三四十岁的精壮劳力。张寨沟的背芯子,装戏的有专人装,内容是戏剧人物,画脸穿戏装。一回出十来个人背芯子,背的人,上头的娃,旁边拿叉扶的人,锣鼓队,换芯子的人加在一起,背一次芯子需要几十人一起出动,协力合作。

张寨沟背芯子,少不了敲鼓的,俺村最早一个鼓王是赵尔(音)他大“根”,第二个鼓王是东沟的“红眼子”王振铎,再下来就是我。

“红眼子”王振铎有名气,不仅能打鼓,还能背芯子,而且背的是铁芯子,一回背两个娃。人都说张寨沟背芯子是卖劳力,拿体力耍社火。侯官寨耍社火,拿桌子四个人抬,用车拉,省劲省劳力。张寨沟一个精壮劳力背一回芯子跑十几里路,村上给买一双鞋做为奖励。那一年(一九九三年),在长安县(韦曲参加首届经济贸易洽谈会)社火展演,引镇东庄陆成久是县文化局局长,俺村的背芯子一过来,陆成久在广播上冷喊,张寨沟背芯子在长安独一无二,张寨沟人耍得好。俺村南头有个娃长得心疼,扮相好,表演自然,娃在上头摆,背的人在底下扭,看的人纷纷给他们披红,被面子收了十几条,人都说不给娃披红,心里过不去。街道上的单位,把食品、香烟拿出来,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断。

刘养民、苟建荣、夏明(张寨沟村民):

俺村人早年住在龙沟渠东沟和西沟,在陕南做生意的人多。陕南是山区,过年因为道路崎岖抬不成社火,就背芯子,张寨沟和陕南山区地形差不多,坡陡路窄。在陕南做生意的张寨沟人把陕南山区的背芯子引进回来,经过几代人的改造加工,成为咱长安独一份的背芯子。

背芯子的内容旧的以传统戏剧为主,新的以春耕生产为主。正月二十三是俺村三关庙的正会,村里背芯子走柳木腿,从每家门口经过,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我叫夏明,俺爸夏文清能背芯子,一九六九年张寨沟大队在引镇街道背过一回芯子,庆祝九大开幕。我一九九七年开始背芯子,那一年准备到韦曲参加全县展演,因为国丧,走到半路里,被叫回来了。背芯子是张寨沟人在长安独有的过年耍社火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现在人们忙于抓经济,没人管,面临着后继无人失传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安县   芯子   陕南   东沟   高台   社火   敲锣打鼓   长安   西安   洽谈会   全县   村子   村里   大队   村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