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命?‘土猪’能拱到大城市里的白菜吗?

高考改命?‘土猪’能拱到大城市里的白菜吗?

衡水中学张锡峰同学最近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演讲,主题是说:“普通人通过高考实现改命”。但他说的其他玩意大家都忘记了。


不知道你们记住了什么,反正我只记住小伙子的一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小秀才就是要通过高考,到城里读书,不光到城里读书,还要娶到城里富贵人家的小姐。说不定就还有:等俺发达了,也把俺爹俺娘接过来一起那俺们全家可就打了翻身仗了这层隐藏的含义。

高考改命?‘土猪’能拱到大城市里的白菜吗?


在汉语语境中,因为土猪拱白菜这句话蕴含着的强烈的性意味,小张同学这篇“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的凤凰宣言让很多城里的丈母娘不寒而栗,背心发凉:高考,是你们土猪们的结束,但这只是我们家这颗白菜的开始而已。


我们培养这么多年,弹钢琴考托福,岂是你想拱就能拱得到的?总结一句话就是:乡下的土猪们想通过一场高考改命,城里白菜们却有命不参加高考。


换言之,你必须参加高考,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选择,考砸锅了你这辈子就完了;可高考只是我的选择之一,我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因为我这辈子可以随便砸的锅太多了。


砸了,我爸再给我买一个不就完了嘛?比如,熊猫TV,5个亿的锅,还不是说砸就砸了。能怎样?


所以你说,小张同学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就算实现了又当如何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场考试,再也不能实现“寒门出贵子”的梦了呢?


如果考试已经丧失了实用性的功能,也就是说,考上了也没啥用,那怎么解释层出不穷的“拜考试教”呢?


这届的老父亲老母亲可真难?

高考改命?‘土猪’能拱到大城市里的白菜吗?

这是一个秘密。让我们回到唐朝。


土猪拱白菜。


不要小看这句简单单朴素素的话,往深处说,那里面的含义可大了。大到涵盖了阶层跃升、门第婚姻、科举取仕、阶级分层,甚至,国家治理的秘密。


往远了追一下的说,土猪能不能顺利地拱到白菜这事儿,那是一部中国寒族和士族之间兴亡之间的此消彼长史。


寒族、士族,简单地解释下:只能靠才华,完全没资源的,叫寒族;首先资源一大把,也可以靠才华的,叫士族。


再简单点:一生下来身上就带张卡,还能刷脸的,叫士族;只能老老实实好好学习,挣了钱才能付现的,叫寒族。


学术点说的话,在古代,一帮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有了钱,拥有大量的土地、佃农来发展他们的庄园经济;同时他们也能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引领着文化走向,就叫士族。


小张同学这话,远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说过:“我今定庶族者,诚欲树今朝冠冕,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李世民这话什么意思,就是在我朝做官,只看考试成绩,不看出身门第。感谢唐太宗,从此“小张”们才有了出人头地的希望。


其实早在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前的两年,也就是公元587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就诞生了,距今已有1417年。


科举制度一诞生,社会天翻地覆。唐僧的老爸陈萼,字光蕊,就是唐太宗年间中了状元,才娶了殷家小姐。后来经过魏征推荐,到江州做了知州,你看,这就是土猪能拱到白菜的例子。


那个时候的高考,真管用!要不然怎么连李白这样的放荡不羁的侠客似的人物,也曾经动过参加考试的念头呢?


参加科举考试,别说能拱到白菜了,免赋税、免兵役还能在打官司见皇上的时候免下跪。后来这事,就皇上直接管了,点为天子门生,满门皆贵,但是为什么状元一般都不怎么受重用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很耐人寻味。


武则天时期,庶族与士族不得通婚的规定被废除,“五代之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论阀阅”。寒门子弟,在那个年代,那是真的通过考试改了运。


唐宋两朝的科举取士,录取率都低得吓人,只有1: 6000. 哪像现在, 1:600。


《宋史》上有一句:“从晚唐到北宋,名族贵胄为官者,由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为官,则由约一成增至近六成。北宋士族尽是新兴,唐代大族几近消亡。”


描述了唐宋两朝科举制度改变社会阶层的状况。士族越来越少,寒族越来越多。


宋朝更牛。宋朝科举发展起来以后,就有“榜下捉婿”的传统。


你只要读书好考中进士,长得也不是太磕碜,就有大家族的管家把你拖回家里去,劈头盖脸就问:


“相公前途无量,我家小姐待字闺中,敢问相公有意否?”


要是进士说:“好”


那么当天晚上就能拜堂入洞房,简直是人在榜下站,妻从天上来。


短短一天时间,前程和老婆都有了。


现代社会没有科举了,但是有大学。

高考改命?‘土猪’能拱到大城市里的白菜吗?

不管多么牛逼的家族,孩子总要读大学吧,而且是读顶尖的好大学。


大学的4年时间,基本是平民精英、世家子弟产生交集的唯一窗口期。


于是很多特别优秀的平民精英,在大学期间遇到同样优秀的世家子弟,两个人互相欣赏,毕业后结婚生子。


这基本上也解释了“拜考试教”的来路了:社会固化了,上升通道封闭了,考试不能直接改命,但起码,也能增大几率。


隋唐以前,官位高低主要是由出身定,汉朝叫“世袭+察举”,找名人推荐,看似公平,实际上能公平吗?这种制度,就跟卖保险似得,谁不是先从自己身边认识的亲戚朋友开始推荐呢?


魏晋曹丕时候,是“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是高门大族势力日炽,皇帝不得不让步在政治上的表现。


衡水中学小张,要在那个时候拱白菜,只能是知难而退了。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你就知道了:宋孝武帝的舅舅路庆之出身寒微,有一次他的孙子路琼之去拜访名门望族王僧达。王故意奚落他,问道:“过去我家里有个养马的仆役路庆之,是你家的什么人?”后又叫左右把路琼之坐过的床烧掉。


路琼之把这件事告诉孝武帝,孝武帝却说:"琼之年少不懂事,没有事何必到王家去,自讨没趣。”


连皇帝的舅舅到“白菜她爸妈”家,都遭遇这种不公平待遇,你说你一穷小子能娶到白富美吗?


但问题是,士族这么猖狂,当皇帝的能一直受这种窝囊气吗?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发明出一种抵消贵族权力的制度,这就是:科举取仕。


从本质上说,科举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社会的分层,一直到现在只要是国家组织的大型考试,其实都是这个目的。


换句话说,考试只是个媒介,如何让社会阶层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能够流动,按照考试分数这个指标,形成一种合理的社会分层秩序,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才是一个最根本的目的。


比如我想扶植下南方的新兴富裕阶层,那我就多给江苏浙江几个名额配比提高该地区的录取率就是了,乾隆朝某科殿试,阅卷大臣根据试卷推荐江苏武进的赵翼为状元,陕西韩城的王杰为探花,呈乾隆帝御批。


乾隆帝问旁边的大臣,我朝陕西人有中过状元的么?回答是“无”,江苏已出过多位状元。乾隆帝政治上搞平衡,御笔一挥,第一名和第三名掉过来了,王杰成了状元。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今年我只想在广东取仕,那我用粤语考试就好,肯定可以逼得全天下的举子们一人一口广东话。


在古代科举发达的社会里,你能做多大的官,和你能考多高的分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考试制度,也可以限制有兵权的,那些在地方上坐大的贵族脱离中心发展。


打个比方。一瓶泥沙俱下的水,每当它就要沉淀下来,并且开始按照轻重开始分层的时候,国家就来一场科举,把那些在当时认为符合主流价值,对国家有用的平民精英挑选出来。


让周期性的考试,造成社会周期性的流动。


这就是古往今来,高考的秘密。


至于土猪能不能拱白菜,事实上取决于统治阶级愿不愿意,或者愿意下放多少名额给平民阶级或者新兴阶级。


只有一种情况下,考试制度再也不能使得寒门出贵子:那就是寒门从零开始积累实力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那些再一次于和平年代社会正常发展时期,以加速度形成的新士族,无论在资源的传承或者是文化的传递上。


你想啊,如果一个家族每代都有做官、读书、经商的人,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是优质的。


毕竟掌握着优质资源,用资源砸也能砸出一身本事来。只有和伟人在一起,才能成为新的伟人,钱多,能够帮助你走到这些牛人的身边,一点资源没有,你连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


每当中国社会回到正常轨道之后,不出一百年,只要不打仗,是承平年代。寒门难出贵子,就是常态。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短时间内也得不到缓解的话,那就算有了科举考试,土猪也很难拱到“白菜”了。


#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白菜   衡水   士族   大城   目的   寒门   贵子   科举   江苏   市里   状元   平民   城里   制度   社会   考试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