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摘要:“双减”政策重磅落地,教育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双减”最终到底减了什么?教育内卷、各行业内卷又是怎么回事?这几期内容会告诉你全部答案。


上一期内容中,我提到了第一、二、三、四条当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教育理念误区,今天我们来继续谈谈其他误区。

误区五:没有漂亮的学历文凭非常丢人,这辈子很失败。

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的家长抱有这种传统老观念恋恋不舍,把获得一个高等学历文凭这件事看得异常重要。前一点已经说过,30年以前学历文凭确实用处不小,但是不管在啥年代,人生的成功与否也不是只与学历文凭有关。关于这个误区,我觉得有必要展开详细地跟大家说一说我的以下三个观点: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1、有漂亮的学历文凭也没啥好值得炫耀的。

如果说在30多年以前,不靠任何校外补课能自己拿到高等学历文凭的,那还真的挺厉害的,尤其是寒门出贵子考上大学的,那真的值得炫耀一下。但反观现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所谓高等学历文凭,其实都是靠没什么难度的应试套路堆出来的,学历根本不能等同于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高考制度的相对固定性,高考题的范围已经很容易被预测。不管用哪个系列的教材,也不管换了多少次新教材,高考始终就那几千个考点,如果按每门课800个考点来大致估算的话,全部6门课也就5000个考点左右。

把这5000个考点事先明确后,早早就开始动手进行考点的专项训练,把近5年的高考题反复做它个两三遍甚至四五遍,可以说,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中考总分70%以上的基础,考个普通二本大学那简直不要太容易。如果九年义务教育底子更好的孩子(中考总分85%以上),高中早点开始专项训练,上个211大学都是轻轻松松的事。

很多培训学校、大型私立学校,用的就是这些套路。衡水、毛坦厂之类的学校,更是把这种应试考点专项训练法用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教育部发的那些高中教材,基本就是摆设,根本没多大用,有考点专项训练的教辅资料和历年高考真题,就足够应付高考了。

一句话概括,靠挤压更多的生活时间去进行考点专项训练,应付相对固定的高考题,最终获得的文凭,也说明不了有多大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前一点说的211本科生和一本硕士生能力无法胜任具体岗位工作的现状。这里并没有故意贬低当代年轻人的意思,而是前面误区四最后说的,新时代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综合能力,单一应试能力已经无法很好地胜任社会工作,也就没啥可值得炫耀的地方。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2、没有漂亮的学历文凭也没啥可丢人的。

如果已经理解清楚了前面说过的内容,那么到这儿应该就不难理解了。正因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职场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同时社会各行业的形势变化也更频繁,所以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甚至终身工作者。

虽然终身学习这个理念已经提出了50多年,但让我们大家更加有切身体会的应该是近20年左右,也就是互联网在我国大面积普及的这些年。

显而易见,即使再高的学历,如果进入社会后不思进取,一样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同样,即使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如果能在一个行业领域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照样有机会在综合能力方面赶超那些曾经的高学历者。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3、在未来社会,学历文凭在人一生的职业进程中,作用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错,就是这样。更加准确地说,体制内学校教育,正在逐渐由过去的主导地位向辅助地位转变。事实的真相其实是,每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中,体制内学校教育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

在没上幼儿园之前,小孩子受到的教育几乎全部来自家庭,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之后,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工作岗位,而贯穿人一生的,又是生活教育。这些理念在我过去的作品中,都有过详细介绍。

如果按照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我国人均寿命77岁来估算的话,一个人就算从小学上到硕士,最多也就20年的时间,这么粗略一估算,体制内学校教育是不是充其量才占到了26%?但事实上实际数字远远要比这个更低,因为即使是在校上学期间,你也会有机会从别的渠道受到教育。

比如,学校教你如何使用手机点外卖了吗?学校教你如何领取电子优惠券去低价购买线下门店商品了吗?另外,也不是每个人都读到了硕士,对不对?所以,最终的比例,能有13%就算多的。

有的人肯定会反驳说,在学校里一天都在学,学习的时间和行为比较集中,不能这么算。拜托,抱怨应试教育很枯燥的声音难道这些年还少吗?事实上是,绝大多数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都非常低好吗?人在学校心不在的学生,那真的是绝大多数人,这一点绝对不接受反驳。

是有那么一少部分爱学的在体制内学校里学到了不少,但是这部分人他们走到社会中一样会继续学更多的知识,无论在哪都会学,所以,算来算去,怎么算都是体制内学校学不了多少东西。爱学的人是这样,不爱学的就更是这样了。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在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那么高的年代,尤其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体制内的学校教育还真是一个很大、很主要的学习渠道,不去上学,还真的是在别处很难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那么自然地,通过体制内学校教育最终获得的学历文凭,也就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学历文凭是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技术参数。

但这一切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但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网上的教育资源也越积累越多,尤其是近9年以来,自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直到今天,可以负责任的说,除了极少数高精尖行业和机密行业,几乎99%的行业基础教育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免费获得,甚至国内外顶尖名牌大学的课程都拍成视频放到了网上,供人们免费观看。你在网上可以免费听到清华、北大甚至哈佛大学的视频课程,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

所以这说明什么?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格局。我可以完全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家长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下,一个孩子即使不去任何学校上学,利用各种教辅资料和互联网等工具,就可以学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内容。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学历文凭既不能证明你能力高人一等,也无法保证你能够一直胜任某个行业的某个岗位,更不能换来什么一生无忧的铁饭碗。在人生的后半场,没有谁会因为你曾经有过漂亮的学历文凭就高看你一眼,最终大家拼的都是终身学习能力。自然,学历文凭在未来社会中,起到的那一点点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误区六:重视教育就一定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

一方面,未来社会需要每个人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这些道理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这必然导致教育出一个合格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先天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各方面能力。而对孩子以上情况最了解的,一定应该是家长,而不是学校老师。

但另一方面的现实却是,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终究都是以少对多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精力有限,能教的知识范围更是极其有限。

即便是年学费在六位数以上的私立学校,也依然是班级化教学模式,只不过班级人数很少而已,教学的内容依然以国家体制内的应试内容为主。少数的老师教多数的孩子,老师精力必然有限,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孩子的实时状态和个性发展需要。

虽然很多大城市的公立或私立学校经常也会开展一些非升学应试的兴趣活动,但这些活动无论从频率上还是从地位上来说,终究都是偶尔的、辅助的。

也就是说,从本质上来讲,国内的所有公立学校,无论哪个学段,都仅仅只是一种保底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具有“保而不包”的共同特点;即使是收费更高的民办私立学校,多出来的那部分服务也主要是学生除上课以外的剩余生活时间托管服务,即使是学校大力宣传的各种兴趣活动,也充其量是向素质教育方向打点擦边球而已。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社会中,家庭教育、生活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将会从过去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辅助地位。这种现象,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初见端倪,其余城市也会朝这个方向慢慢发展。

可能马上就会有家长提出质疑,“如果家长工作特别忙,根本没太多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呢?那还不是学校教育占比更大吗?”刚才已经说了,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将会在未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这个主导地位的时间占比至少需要拉长到人的一生来看,而不是仅仅只看学龄儿童和年轻人。

即使家长工作确实特别地忙,孩子也不可能完全生活在一个与社会生活隔绝的真空学校环境中,只要是正常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生活中的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关于这个理论,我在之前的作品中已经多次提到过,并且前面误区五的第3点也曾说过。

可见,在孩子18岁以前,如果家长有时间、有能力的话,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所起的作用更大;即使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那么生活教育则会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更大,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同时会受着怎样的教育。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抛开孩子成年以后共同都需要接受的社会生活教育不说,我来举几个身边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家庭生活教育的含义: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他父亲是蛋糕店的厨师,他放寒暑假时经常会去爸爸的单位去玩,对于蛋糕的制作流程,他小时候就已经略知一二,长大后他自己也开了烘焙店,成为了一名烘焙师,即使因为疫情门店关闭,他也经常在家制作蛋糕,通过线上接单的方式,利用精湛的手艺继续服务于回头客。

我家以前的一个邻居发小,他妈妈是在药材店工作的,他从小学放学之后就去药材店写作业等他妈妈下班,写完作业在店里玩的功夫就顺便认识了很多中药材的名称甚至用法,后来大学时他选择了药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检验员。

还有一个我曾经的学生,他的父母是一起创业开装修公司的,他从小就对各种室内灯具、开关的安装和修理是轻车熟路,有一次教室里的电灯开关坏了,还没等学校电工来他直接就给修好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中型装修建材公司的小老板了。

以上的这三个实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过着怎样的家庭生活,就同时接受着怎样的教育”的道理。所以,想尽办法花很多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这个做法本身没什么问题,但绝不能把孩子教育这件事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学校,大家,明白了吗?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误区七: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给孩子讲题,辅导功课。

每当我提到家庭教育,就有无数家长跟我说:“我们文化水平低,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我们工作太忙,没时间辅导孩子写作业。”其实,听课、写作业、应对考试,这仅仅只是狭义上的学习。同样的,辅导孩子功课,也是狭义上的家庭教育。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当今这个时代,基础教育资源根本不缺。事实上是,让孩子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该怎么学习、如何保持长期的学习习惯和动力,远远比辅导学科内知识要更重要得多。

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代社会,缺的不是教育资源,而是愿意持续接受教育的动力,也就是缺乏学习的长期内在动力。

当代家长其实最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将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孩子,包括先天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提早布局,长远规划,帮助孩子更早地认识社会各行业、认识他自己可能在未来社会中的位置。

如果能搞清楚以上三方面,即使没辅导过孩子任何功课,也一定能收到不错的家庭教育效果了。讲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说,这些太难做到了。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了,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作为家长当然也不例外。

只要有心,没啥学不会的,学任何东西都是长年累月的积累,没有一口吃成个胖子的道理。曾经不止一次地有家长跟我杠:“家长又不是教育专家,哪能做到你说的这些?”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在乎自己的孩子,真的把家庭教育当回事,就不会问出这种问题了。一天学个10分钟,几年坚持下来,基本也就差不多是半个教育专家了。我讲了那么多的教育干货内容,还有不少是很具体的建议指导,又有多少人去认真看、认真学了呢?

可见,家庭教育不等同于讲题和辅导功课,更多的是家长行为举止上的表率和思想观念上的引领。

“双减”政策,到底在减什么,全社会内卷化又是咋回事(二)

关于当前社会教育理念的七大常见误区,就暂且先说到这里。这些违背教育内在客观规律的理念误区,就是造成今天教育内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教育领域并不是社会的全部,教育内卷也不是独立发生的事件,而是全社会内卷化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全社会内卷化的相关问题,欢迎大家的持续关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你的收藏、点赞、转发和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考点   全社会   家庭教育   文凭   误区   体制   学历   家长   能力   政策   孩子   时间   学校   社会   更多   内容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