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训练科普的思考——如何架起静观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第二届中国静观应用发展论坛day5

翻译转播亚太静观(正念)大会,在8月21日如约而至。

第五天大会的主题涵盖了静观科普工作的思考、以及静观在医疗健康、企业、自我关怀等领域;国内外的7位专家学者分享了静观(正念)在学术中的科研成果,总结了静观(正念)在实践中的经验,以及发展模式的探索。

日程概括

第二届中国静观(正念)应用发展论坛的第二部分——亚太静观(正念)大会的翻译转播继续。会议有超过7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分享者。

横跨59个国家,包括来自伊朗,伊拉克,南非等国家的代表。会议通过互联网到达世界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来分享包括新加坡当地专家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人员分享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还有不同的方法和实践。帮助改变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心连接得更好。

早上的专题报告和会中工作坊由乔拉拉老师来主持。

乔拉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英国牛津大学正念中心正念认知疗法(MBCT)认证师资一二阶,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会员

正念训练科普的思考——如何架起静观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第一场 专题报告

如何架起静观(正念)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静观(正念)科普的思考

讲者:孙玉静——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

正念训练科普的思考——如何架起静观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静观(正念)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方法,从1982年卡巴金的慢性病的科研开始,自2000年以后静观(正念)的科研文章开始增多。免疫与脑电图的研究发现,通过静观的练习脑波成像的转移向积极的角度开始,自2010年哈佛医学院的科学杂志发表静观(正念)对大脑灰质的影响。

正念训练科普的思考——如何架起静观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正念训练科普的思考——如何架起静观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近年的科研发现,静观(正念)练习对大脑边缘系统功能的提升,静观(正念)可以大脑神经再塑终身进行。

2020年,静观(正念)相关的文章搜索达到800余篇,是癌症的1/100。因此,对静观(正念)的科研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静观科研的局限和挑战,MBP就是关于自我的科学探索。静观(正念)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态度是相通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将在变化中不断更新。

“心教育”公众号,了解详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牛津大学   灰质   南非   科研   世界各地   中国   拉拉   专业委员会   亚太   桥梁   大脑   神经   态度   大会   生命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