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的错-是的,这是自利性偏差「心理学小知识分享」

每天一点心理学,生活简单更轻松。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当然是对自己有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这种归因错误也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常称其为"自利性偏差"。

简单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件事情,做的好了,那都是我的人品大爆发,能力就应该这样;而如果失败了,那就都 大环境不好,都是别人的责任。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没错,生活中,这种时候很多。

不是我的错-是的,这是自利性偏差「心理学小知识分享」

1、工作中谈成了一个大单子,在分享时,说:我做了多少多少努力,哪里哪里的付出,能够取得成功,和我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而当大单流失了,反思时:肯定是对方用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给挖走了。我们的产品是好的,他们这么竞争,肯定是产品哪里不好。

2、生活中两个人打架时,这个家,之所以能够如此幸福,都是因为我的付出,而现在的问题,都是由于对方的问题造成的。

这就是典型的自利性偏差。好事都和自己有关,坏事和自己都没关系。自利性偏差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尤其是当遇到一些挫折时,能够让人在短期内给自己找到借口或理由。

不是我的错-是的,这是自利性偏差「心理学小知识分享」

但从长期来说,过多的出现这种情况,人就容易陷入一种循环,事情做不好都是别人的原因,而做好了都是自己的功劳。时间长了,这种情况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比如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这时候,就会对自己在生活及团队合作中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谁都不愿意成为“背锅侠”。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才能消除自利性偏差的不良影响呢?

那就是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归因。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的来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就像我们常常所说的,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有策略。

允许孩子出错,孩子才会把原因在自己身上找

很多孩子在失败时,把原因都归到外界上,比如没有休息好,比如老师的题太难了。因为归到别人身上,自己就情有可原。而归到自己没有好好复习,上课没有好好听讲上,那可能等着的就是惩罚。趋吉避凶是人的本性。

因此,允许孩子犯错,犯错后的惩罚适当,孩子可以接受,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做的更好,才是孩子敢于自我归因的支持。

不是我的错-是的,这是自利性偏差「心理学小知识分享」

夸奖孩子时,原因归结到孩子可以改变的方向。比如这次考的好,是因为自己复习的够充分,准备的好。

在孩子考试失败时,要么按照自“自利性偏差”的归因,归为题出的太难了。要么归到“我自己复习的不够”,题难我们改变不了,但复习的程度我们可以自己来把控。

在孩子考试成功时,也会归因到“我自己很努力”,那下次想要更好,就可以更努力。

而如果归到自己控制不了的天赋上,那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了。


不是我的错-是的,这是自利性偏差「心理学小知识分享」

人性本没有对错,引导得当才是关键。

我是快乐生活的悠悠妈,每天分享一点心理学,让带娃的日子更轻松,让忙碌的生活更快乐。感谢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偏差   心理学   外因   身上   不良   不好   事情   正确   错误   原因   努力   轻松   简单   孩子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