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文/冯友兰

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如众灯明,各遍似一。"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一个历史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历史的遗迹,亦本来都在那里。因见这些遗迹,而此历史家觉有"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头"。这些往事,亦本来都在那里。这些都与所谓主观无涉,不过人有知与不知,见与不见耳。庄子说∶"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就其知不知,见不见说,就其知见时所有的心理状态说,上所说诸意义的不同,固亦有主观的成分。但这一点的主观的成分,是任何知识所都必需有的。所以我们不能说,上文所说意义的不同,特别是主观的。由此,我们说,我们所谓境界,固亦有主观的成分,然亦并非完全是主观的。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但我们可以忽其小异,而取其大同。就大同方面看,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此四种境界,以下各有专章详论,本章先略述其特征,以资比较。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此所谓顺才,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我们于上章说,我们称逻辑上的性为性,称生物学上的性为才。普通所谓率性之性,正是说,人的生物学上的性。所以我们不说率性,而说顺才。所谓顺习之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习惯,亦可以是一社会的习俗。在此境界中的人,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亦或顺习而行,"照例行事"。无论其是顺才而行或顺习而行,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并没有清楚的了解。此即是说,他所行的事,对于他没有清楚的意义。就此方面说,他的境界,似乎是一个浑沌。但他亦非对于任何事都无了解,亦非任何事对于他都没有清楚的意义。所以他的境界,亦只似乎是一个浑沌。例如古诗写古代人民的生活云∶"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此数句诗,很能写出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帝之则"可以是天然界的法则,亦可以是社会中人的各种行为的法则。这些法则,这些人都遵奉之,但其遵奉都是顺才或顺习的。他不但不了解此法则,且亦不觉有此诸法则。因其不觉解,所以说是不识不知但他并非对于任何事皆无觉解。他凿井耕田,他了解凿井耕田是怎样一回事。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这就是他所以是人而高于别的动物之处。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严格地说,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可以说是不识不知,只可以说是不著不察。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子说∶"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不著不察,正是所谓没有清楚的了解。

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中的人。即在现在最工业化的社会中,有此种境界的人,亦是很多的。他固然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但他却亦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此种境界的人,亦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低的事的人。在学问艺术方面,能创作的人,在道德事功方面,能作"惊天地,泣鬼神"的事的人,往往亦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莫知其然而然"。此等人的境界,亦是自然境界。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凡动物的行为,都是为他自己的利的。不过大多数的动物的行为,虽是为他自己的利的,但都是出于本能的冲动,不是出于心灵的计划。自然境界中的人,虽亦有为自己的利的行为,但他对于"自己"及"利",并无清楚的觉解,他不自觉他有如此的行为,亦不了解他何以有如此的行为。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利",有清楚的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他自觉他有如此的行为。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他于有此种种行为时,他了解这种行为是怎样一回事,并且自觉他是有此种行为。

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虽可有万不同,但其最后的目的,总是为他自己的利。他不一定是如杨朱者流,只消极地为我,他可以积极奋斗,他甚至可牺牲他自己,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他自己的利。他的行为,事实上亦可是与他人亦有利,且可有大利的。如秦皇汉武所作的事业,有许多可以说是功在天下,利在万世。但他们所以作这些事业,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的。所以他们虽都是盖世英雄,但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的。社会的制度及其间道德的政治的规律,就一方面看,大概都是对于个人加以制裁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大都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对于个人,社会是所谓"必要的恶"。人明知其是压迫个人的,但为保持其自己的生存,又不能不需要之。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人必于所谓"全"中,始能依其性发展。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的。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个人,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人不但须在社会中,始能存在,并且须在社会中,始得完全。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社会的制度及其间的道德的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压迫个人的。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中,应有之义。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的道德的规律中,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用旧日的话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取"。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与"。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与"时,其目的亦是在"取"。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取"时,其目的亦是在"与"。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在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高一层的觉解。此即是说,他已完全知性,因其已知天。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人的行为,不仅与社会有干系,而且与宇宙有干系。他觉解人虽只有七尺之躯,但可以"与天地参";虽上寿不过百年,而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用庄子等道家的话,此所谓道德境界,应称为仁义境界。此所谓天地境界,应称为道德境界。道家鄙视仁义,其所谓仁义,并不是专指仁及义,而是指我们现在所谓道德。在后来中国言语中,仁义二字联用,其意义亦是如此。如说某人不仁不义,某人大仁大义,实即是说,某人的品格或行事,是道德的,某人的品格或行事,是不道德的。道家鄙视仁义,因其自高一层的境界看,专以仁义自限,所谓"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者,其仁义本来不及道家所谓道德。所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但有道家所谓道德的人,亦并不是不仁不义,不过不专以仁义自限而已。不以仁自限的人所有的仁,即道家所谓大仁。

我们所谓天地境界,用道家的话,应称为道德境界。庄子山木篇说∶"乘道德而浮游","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此是"道德之乡"。此所谓道德之乡,正是我们所谓天地境界。不过道德二字联用,其现在的意义,已与道家所谓道德不同。为避免混乱,所以我们用道德一词的现在的意义,以称我们所谓道德境界。

冯友兰:生的四种境界

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的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其需要觉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解少者,其境界低。自然境界,需要最少的觉解,所以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功利境界,高于自然境界,而低于道德境界。道德境界,高于功利境界,而低于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需要最多的觉解,所以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不识不知   佛家   境界   目的   仁义   道家   功利   主观   宇宙   事物   道德   意义   天地   社会   世界   冯友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