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之情与大义

文/管剑刚

师徒之情与大义

学者顾随近年名声极大,其学问好自不必多说,关键是其学生多有成就突出者,如周汝昌、叶嘉莹等人,在学界声名卓著。他们在学术活动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言必尊称老师,这使得顾随的道德文章声名日隆。

尊师是有传统的,除了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外,具体到学者个人的尊师行为,对其弟子的影响也十分重大,如同父亲孝顺,儿子也会孝顺一样。顾随也是尊师爱师的一位楷模,其对自己的老师周作人尊崇敬爱到了相当的程度。但是,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看,敬爱得是有点过了,过犹不及,不及同样是不妥。

师徒之情与大义

周作人在出任伪职后,顾随与恩师周作人时有诗词唱和。作为文化人,这种来往虽有不妥,但不是不可以理解,在沦陷区,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为要活下去,可能会作出有违民族大义之举,此行为有错,有罪,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是,这种行为是不应该去安慰的。退一步讲,即便彼时念师生之情,相互慰藉,或者情有可原,而在抗战胜利,周作人以汉奸罪名被关进监狱之后,顾随两度在日记中为老师“抱不平”的态度就令人不解了。这自然是对“大义”的背离,莫非这也是“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另一种表现?负民族、负国家之大义。

师徒之情与大义

学者袁一丹在《沦陷下的顾随与周作人》一文中说:“顾随几乎没有表现出世人所期待的‘主动性’,从他的书札及和诗里更多地流露出对其师的同情、谅解而非道义制衡。”

中国过去有两句古语,一是师徒如父子;一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说老师与学生的情谊如同父子。父子之情是什么,是血肉联系,血肉联系之间的爱敬是无条件的。但是,涉及到人品的根本问题或是民族大义,这种爱和敬是可以撤销的,而不必有任何负疚之感。比如,师、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卖身投敌,即便“投敌”非出于自愿,事后也不可以以任何理由洗白,因为那是有违“大义”的行为。当然,投敌者受到法律的应有制裁,并不与在生活上对其给予适当地照顾相矛盾,对其进行探监和出狱后予以收留的做法亦无可厚非,受到厚非的仅限于对其有违“大义”的“抱不平”和开脱一类行为,而顾随所做正是属于这后一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大义   关进   厚非   书札   沦陷区   尊师   文化人   敬爱   师徒   血肉   声名   不妥   父子   学者   民族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