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成为父母门槛很低,简单到通过生物本能就可以实现。

然而,外界或父母自身,有时对于自己是否有资格做父母,往往有更高的标准。

最近的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中,朱丹抛出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做父母的需不需要资格考试?”

主持人李诞紧跟着问:“你们感觉自己能通过这个资格考试的举个手?”

在座的傅首尔等几位嘉宾纷纷举手。

一旁的杨千嬅不但没举手,还语出惊人,说:

“父母要给孩子爱,而不是以资格感去量度的”。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一语惊醒在场所有人。

回望自身,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仅开始用“资格感”要求自己,甚至还让这严格的要求,一步步吞噬着孩子?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当爱被套进“资格感”里

教育学家周国平老师曾说,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

我们也总能从父母口中听到:“我爱孩子,我愿为孩子付出一切。”

可是,当爱被套进“资格感”的程序,父母不知不觉就走入了身份绑架的迷途。

生活中,曾看过这样一幕:

妈妈带孩子去吃饭,孩子吃得很欢,不停地说:“好喜欢吃这里的东西呀。”

妈妈一听便摸摸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那宝贝你要听话,乖乖写作业,这样妈妈就经常带你来这里吃。”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这时,这位妈妈的“资格感”机制在无意识下就被触发。

她觉得自己在履行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资格和责任。

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回家认真写作业,妈妈下次才会带我来。”

可孩子的需求是希望能经常吃到自己喜爱的食物,而妈妈无意识中为孩子的“需求”附加了条件。

孩子如果特别厌恶写作业,内在小孩就会倍感委屈,但也因为“妈妈”的身份,不敢反抗。

而背负“资格感”而不自知的父母,很常见:

孩子考试没考好,就责备说:“你的成绩不理想,这个月的零花钱暂时取消!”

孩子忤逆自己的安排,便忍不住对其咆哮怒吼:“我是你亲妈,你凭什么不听我的话?”

……

他们绝不是不爱孩子

只是他们太想做个好父母了,所以无意识地预先把自己设置成“家长”身份,孩子没能达到自己要求时,便不自觉把内心的期望投射到其他附加条件上。

父母这个身份,就像一座高山,挡在了父母与孩子中间。

父母看不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曾有一位来访者——蓝心(化名),一个95后的姑娘。

其父母对她期望很高,从小到大都要严格管教。

三四岁时去医院打针,她很痛,很想哭,可爸爸却总是严厉地跟她说:“不许哭,哭了就不勇敢了,以后爸爸就不给你买玩具了。”

每到期末考试前,爸妈也都会鞭策她:“你这次一定要好好考,考不到前三名,就白费我们花那么多钱送你去补习了。”

这样的警醒、教育,就像一个坚固的“套”,套住了父母,也套住了她。

她不敢松懈,父母也不敢失职。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后来上了大学,爸妈也会每天给蓝心打视频电话。

在得知蓝心谈恋爱后,爸妈还专程跑学校找她,说恋爱影响学习,不分手就不是好女儿。

她无奈只能选择了分手......

痛失男友后,蓝心变得在家里不开心,去了学校也闷闷不乐,内心压抑、愤懑。

经常“莫名其妙”就发火,后来干脆连父母的电话都不接……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让人痛苦地感到,自己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

父母以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爱孩子, 而蓝心感受到父母的爱,却是有条件的,内心就对父母、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所以,她选择用逃离、反叛,来“宣泄”内在没有被满足的爱。

而“尽心尽责”的父母,却又误解为孩子不懂感恩。

当我们戴着重重的“壳”来爱孩子,父母和孩子间爱流动的通道,就会被被阻断,造成彼此之间的“爱失联”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为什么父母会陷进“资格感”里?

当父母带着“资格感”去爱孩子,便会建立“一俯一仰”的亲子关系。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过一种威权式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一方面提出严苛的要求,不允许孩子背离;一方面又很少对孩子的需求作出回应。

“资格感”的教育,像极了这种“高要求、低回应”的教养方式,给到孩子的爱,总是偏离孩子的需要。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像蓝心的父母就很典型。

这可能因为他们自身匮乏无力,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父母。

他们无意识就把“优秀”的期待投射给蓝心,希望借助她的优秀,获得更多的爱和认同。

所以,他们凝视着孩子的一言一行,监督孩子变优秀。

但过于密集的凝视,对于孩子或许就是负担,也偏离了爱的初衷。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是出于资格感,出于“我是你爸,我是你妈,你要听话”时,孩子难以忍受内心的压抑,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

卡尔•罗杰斯说,对孩子只是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要去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以魔丸身份出生,生性顽劣不羁,捉弄百姓,别人都嘲讽他是祸害。

但是,李靖和殷夫人一直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全心全意爱着他。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为让哪吒潜心修行,父亲对他说:“你是灵珠转世,你的命运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在天雷准备灭魔丸时,为救哪吒,李靖求太乙真人换命符,问及原因,只说“他是我儿”。

随后,便一命换命,替儿子去死。

这份深沉的爱,唤醒了假装自己恶魔的孩子。

哪吒主动戴上乾坤圈,接受了对自我的约束,成为拯救百姓的英雄。

哪吒的脱胎换骨,正是来源于父母无私的爱和无条件的支持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推动孩子改变和成长最硬的铠甲。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爱自己,你才能给出爱

美国著名心灵导师约书亚·罗斯·李普曼在《心灵的宁静》这本书指出:除非你充分爱自己,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切实地去爱他人。

很多父母需要用“资格感”武装自己,都源自于没有全然地爱自己

父母也有自己内心的冲突、欲望和情绪,如果可以勇敢地去面对,去充分爱上自己,输出给孩子的肯定也是更积极、更无条件的爱。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首先,一点点感受真实的自己。

我们可以试着剥离自己“父母”的身份,静下心来思考:“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的内心是想满足什么?”……

再一点点去觉察,自己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的资格感,感受那个卸下角色之后的真实自我。

那些看起来忽闪而过的念头,也许就是影响我们行为和对待孩子方式的起因。

探索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暂时没有察觉出自己某些不良的模式也没关系,只要学会了觉察、觉知,你就已然为了解自己打开了一扇大门。

当我们厘清真实的自己,便能学着如何去爱自己。

其次,接纳自己试图推开的那部分。

当你用“要求”的方式,逼迫孩子变优秀时,比如:你这次考不到前三,暑假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了。

这其实投射了父母自身的焦虑,他们害怕孩子成绩不好,而这份恐惧和焦虑背后,恰好也可能是父母自己一直不敢、也不愿去直面的部分。

每个父母内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极力想推开的部分,可是越是试图推开,自身囤积的负面能量就越多。

直到以各种资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将这部分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们只有接纳自己一直排斥的部分,对自己有足够的认同,才能放下焦虑、放下投射,重新无条件地爱孩子。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最后,把孩子还给孩子,回归自我成长。

生命最大的价值,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做出自己的选择。

无论选择或大或小、是对是错,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绽放光泽。

如果孩子总是迎合父母的期待而活,就等同从来没有真正做自己。

父母最好的爱,就是让孩子做自己。

而我们自己,也回归到自己的位置。

丁子高在节目中提到:“我并不是之前就学好如何做父母,而我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

深以为然。

父母也许不够完美,却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成长。

相信爱自己,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一定能带给孩子更有养分的爱!

杨千嬅“育儿观”震惊朱丹:这1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策划 | 鱼甜

编辑 | 艾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哪吒   孩子   都会   被套   焦虑   迹象   内心   父母   身份   需求   自我   资格   真实   妈妈   优秀   方式   朱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